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594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docx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

经济学基础教程测2复习资料——个人版(jungex)

第一讲市场和市场经济

1.资源稀缺性

资源:

用来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务)的手段或者物品。

经济学中资源包括自由物品、经济物品和废品3种。

除时间与信息两种资源外,经济学讨论的资源基本上有3种: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

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被成为生产要素,简称要素。

生产4要素:

人力——劳动L;财力——资本K;

物力——土地N(自然资源);智力——企业家才能E(管理和创新)。

资源稀缺性:

物品本身有限;物品进行生产技术有限,人的寿命有限。

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由生产要素的稀缺决定。

资源配置:

指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好满足人类需要。

资源利用:

指人类社会如何利用现有稀缺资源来生产出更多物品。

2.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

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好满足人类的需求。

资源利用:

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来生产出更多物品。

3.资源配置机制

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2)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3)混合经济制度

4.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

前提:

尊重并保护私有产权基本假设:

理性经纪人

5.市场概念的基本构面:

需求与供给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该种商品的数量。

5、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6、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7、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8、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9、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求定理)12、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3、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6.市场机制如何配置资源

1.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销量的决定

1)市场均衡:

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均衡价格:

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

3)均衡数量:

指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2.均衡的变动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数量都增加。

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均和价格和数量都增加.

第二讲消费者经济行为

1.影响消费者选择因素

欲望(特点:

无限性和层次性)、效用、偏好、预算约束、商品价格

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者将效用区分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

总效用: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

边际效用: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即总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

生理原因:

兴奋度递减

心理原因:

人性喜新厌旧

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先重后轻

3.消费者决策

1)消费者均衡原则——效用最大化原则

实现的均衡条件:

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固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情况下,消费者应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常数。

2)消费者剩余原则——又称消费者的净收益:

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的额外利益,即买者卖者都望从市场中获得收益。

提出目的:

告诉消费者:

我们付出总是少于所获,我们总是在交易中获取额外利益,我们社会总福利总是在交易中不断增长。

第三讲企业经济行为

1.企业

1)企业概念:

指根据社会需要来组织安排某种商品生产、流通或者服务等活动,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2)企业的基本特征:

商品性、营利性、法人性、竞争性、独立性。

3)企业本质:

企业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始终是最基本、最活跃、最有创新意识的经济组织。

科斯指出,交易费用是决定企业存在、企业和市场分界的唯一变量。

4)企业的发展:

3个阶段:

早期企业、近代企业、现代企业。

2.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1)生产:

各种经济活动。

2)生产要素:

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3)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关系。

4)函数特点:

反映某一特定要素投入组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且只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5)生产函数分类:

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通常指劳动)

两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时间足够,两种及上的投入变动)

边际实物报酬递减规律: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以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趋势(适用于至少一种投入要素为固定不变的场合)

等产量线:

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等量产品的两种投入的所有可能组合

特征:

任意一点都应有一条等产量曲线通过

等产量曲线具有负斜率

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条数不限,距原点远的代表产量高

等成本线:

所需成本相等的两种资源投入量的全部组合方式的曲线

特征:

线性,斜率为常数,小于0;其绝对值等于两种资源的价格之比

资源最佳投入组合点为两线切点

3.企业的生产成本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企业成本分类: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的固定成本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称为边际成本

可变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的

当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正好相等时,平均可变成本处于最低点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固定成本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可变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

4.企业规模

规模经济:

指因生产规模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单位成本的变动(和收益变动)

种类:

内部经济与不经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第4讲市场结构及运行

1.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概念:

指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洽点。

本质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2行业概念:

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是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总体

3市场结构(广义):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

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4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4个:

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前2个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3个是前两个的必然结果,第4个是第一个的延伸。

5市场结构内型: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

完全竞争市又叫纯粹竞争市场,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其条件:

(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且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

(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既不存在产品差别。

(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4)信息完全,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6.完全竞争市场需求曲线:

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其意味着市场价格一旦确定,个别厂商只能接受,不能影响且厂商不会也没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水平,其平均收益等于价格,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即AR=MR=P

2.完全垄断市场:

只由一家厂商提供市场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

特征:

(1)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

(2)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3)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在实际生活中,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近似于完全垄断市场。

形成原因:

生产发展的趋势、规模经济的要求、自然垄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保护专利的需要、对进入的自然限制、对进入的法律限制。

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指每一单位产品以消费者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指不同数量段的产品以不同价格出售,而购买同一数量的不同消费者都付同一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指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的价格不一样。

3.垄断竞争市场:

基本特征:

既有竞争又有垄断

特征:

(1)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互不依赖;(3)产品具有差别性;(4)进出容易;(5)可以形成产品集团

4.寡头市场:

少数几家大企业联合控制市场上某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其主要特征:

厂商极少、相互依存、产品同质(纯粹寡头)或异质(差别寡头)、进出不易。

注:

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决定其均衡价格。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第5讲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1.劳动市场

1.劳动的需求与供给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

1)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

若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小于工资(劳动的边际成本),劳动的需求就会减小。

劳动供给有自己的规律,一般来说,当工资提高时劳动会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就会使劳动供给减少。

2)劳动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了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工资水平。

3)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工会在工资的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提高方法有:

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劳动的供给、最低工资法。

2.资本市场

1)利息;资本的价格;迂回生产:

先生产生产资料(资本品),在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

其提高了生产效率。

由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

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源。

2)利息率的决定:

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投资)与供给(储存)。

或用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来说明。

3)利息的作用:

1))鼓励多储存,少消费。

是发展经济的关键;

2))利息的存在可以使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当一个社会出现通货膨胀时提高利息率可以压抑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刺激可贷资金的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第六讲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1.垄断的存在,阻碍了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在:

降低经济效率、容易形成“X非效率”、可能限制技术创新、可能导致寻租行为

2.对垄断的公共管理:

1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措施;

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也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也是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4在市场调解下,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3.外部影响;

外部性:

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的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

4.外部影响的分类

外部经济(正外部性):

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

此时,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危害。

此时,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失当

1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

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水平。

造成产品供给过多。

超过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

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配置。

6有关外部影响的决策

1使用税收与津贴;

2适用合并企业的方法;

3使用财产权的方法。

7科斯定理

1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产最大化的安排;

2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3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达到帕累托最优)。

8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排他性:

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物品的利益之外。

竞争性:

指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一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在同时使用该商品。

非排他性:

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成本很高。

非竞争性:

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私人物品的特征:

竞争性、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特征: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决定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量的关键是需求;公共物品使得市场失灵。

9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信息不完全:

指有关市场主体获取的或掌握的信息不足以使市场主体作出理性判断或决策;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第七讲货币银行的基本知识

1货币的概念: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寸、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本质观点(金属论、名目论)

2货币种类:

实物货币(特征:

普遍接受,价值稳定,价值均值可分性,轻便和易携带性;

代用货币(优越性:

印刷纸币的成本较之铸造金属要低,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克服了运送货币的成本与风险。

缺点:

易损坏、易伪造等);

信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条件:

人们对此币的信心、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银行存款,又称债务货币);

电子货币(利用电脑或贮值所进行的金融活动);

纸币(执行价值尺寸、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民法中的货币(我国法定货币:

人民币。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作用:

担当物权的客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除对一般实物享有物权外。

还可对货币行驶占有、适用、收益和处分;充当债券的标的物。

特殊:

货币所有权的的归属;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不发生返还请求权与占有回复诉权问题,仅能基于合同关系、不当得利或者侵权行为提出相应的请求。

由流通手段决定。

2银行:

(经营存款、放款、汇兑。

存储等经融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机构,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1580)我国第一家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1897)

3银行的发展阶段

一:

出现了货币兑换和兑换商;

二:

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费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三:

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这时货币兑换业便发展为银行业。

4银行的主要职能:

充当信用中介,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提供信用工具。

5银行分类:

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即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各股份制银行)、中央银行(人民银行)。

第八讲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出效果

1GDP(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

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

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

计算GDP或GNP(国民生产总值)方法:

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

1用支出法(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消费支出C、固定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GDP=C+I+G+(X-M)).

2用收入法(要素支付法、要素支付法或所得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生产要素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非生产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非生产要素包括:

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

NDP(国内净产值)=GDP-折旧;NI(国民收入,狭义)=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PI)=PI-个人所得税=C+S

3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和福利水平高低的标志,其局限性:

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福利)、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GDP与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GDP=个人消费支出C+私人总投资I+政府在产品与劳务上的购买G+净出口NX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消费、投资、出口

第九讲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的衡量:

绝对指标失业人数、相对指标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6-60岁))*100%

2失业分类: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摩擦失业:

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性质:

过渡性的、短期性的。

结构性失业:

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性性质:

长期

周期性失业:

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失业影响表现:

造成家庭生活困难,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3通货膨胀: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度量生产物价指数PPI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IPD消费物价指数CPI

消费物价指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在10%以内,也称爬行式**

严重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在10%-100%,也称奔腾式**

恶性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超过100%,也称超级**

成因: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的相互作用、结构性通货膨胀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对收入的影响、对财富的的影响、对产出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

第十讲政府干预经济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大致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4个方面。

1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通常以失业率的情况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

失业率是失业者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

如果没有非自愿失业,劳动者失业的原因只限于摩擦失业、自愿失业时,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指整体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稳定,不出现大的变化.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意味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更多,通常用一定时期的GDP增长率来反映。

4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从其他国家获取的货币资金与和向其他国家支付的货币资金相等的情况。

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协调:

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价格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国际收支平衡国内价格稳定,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本国生产能力,加速本国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意味着资源充分利用,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3财政政策及其手段:

财政的构成:

政府收入(税收和公债)和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变动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主要手段:

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和公债。

4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含义:

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基础——存款创造

手段:

法定准备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