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8658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验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

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薄弱B.政府加大报刊审査

C.“预备立宪”的推行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答案 C

解析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维新派变法失败感到失望,“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日趋减少,民族资本主义薄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C项正确;政府加大报刊审査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革命缺乏政党领导”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D项错误。

2.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即已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故A项错误;调整经济政策与“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不符,故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变革是因为面对统治危机,不得不进行变革,故D项正确。

3.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副?

不限制投票权与被投票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

”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

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

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不可能倡导近代民主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是袁世凯在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但其实质还是在借助清末新政为自己扩张权势制造舆论,为自身攫取政治和军事资本,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这是在大力支持而非反对清王朝的政治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对革命运动的相关提及,D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排除。

4.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立宪派主张继续保持清朝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故A项错误;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正确;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是建立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的,故C项错误;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符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

5.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就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后,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

B.清政府对内政策的改变

C.革命党人拥有一定的优势

D.袁世凯狡诈的两面手段

答案 D

解析 材料并未强调“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只是反映了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的行为,故A项错误;清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其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袁世凯向南京临时政府求和,说明革命党人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C项错误;袁世凯一面进攻武汉,一面又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这反映了他狡诈的两面派手段,故D项正确。

6.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

由此可见(  )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湖北

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绅商代表

浙江

各界代表

湖南

革命代表、省城士绅、商警各界代表

江苏

党人代表、新军、官绅

陕西

革命党人、新军

广西

咨议员、革命党人、新军

贵州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安徽

咨议员

续表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山西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广东

各界代表

云南

军、政、学、商各界代表

福建

福建同盟会分会

江西

新军、绅学各界

四川

士绅和军官

A.共和制度正式确立B.地方势力割据自立

C.南方力量走向联合D.民主政治渐成潮流

答案 D

解析 近代中国的共和体制从未正式确立过,故A项错误;图表中的这些公推群体都是独立各省的革命领导力量,这与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任何联系,故B项错误;首先,材料中也有诸如山西、安徽、陕西等北方独立省份,其次,图表中的南方各独立省份也是在各自为政而并未走向联合,故C项错误;通过图表可以看出,独立各省参与公推的群体基本都是各阶级的联合,这就表明他们都不同程度的站在了专制政体的对立面,民主政治已渐成潮流,故D项正确。

7.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对下图所示事件结果或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各省响应武装起义B.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C.改国号为中华民国D.宣告清王朝统治结束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中“武昌”“军政府”“楚望台军械所”“清军出逃”等信息可知,该事件是武昌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首义后,得到各省响应,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为了彰显革命,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是以清帝退位为标志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答案 D

解析 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通过限制袁世凯大总统的权力,达到维护共和制度的目的,故A项错误,D项正确;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与获得列强支持无关,故B项错误;保障宪法更好实施不是改革政治制度的原因,故C项错误。

9.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

答案 B

解析 中华民国的诞生为1912年元旦,此时的皇帝仍没有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朝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见证君主时代的结束,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故不能以清帝退位作为其成功的标志,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完成,故D项错误。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此规定旨在(  )

A.实行三权分立B.限制总统权力

C.规定主权在民D.保障自由平等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体现了责任内阁制原则,材料中规定旨在限制总统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限制总统权力,与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无关,故C、D两项错误。

11.学者费正清说:

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

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共和制缺深厚的民主基础

答案 D

解析 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的评价,未反映民主革命力量不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材料是对新政体的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辛亥革命方式,也没有赞成社会改良,故C项错误;材料“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说明共和制缺乏民主基础,故D项正确。

1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知截然不同,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重要作用,即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故C项正确。

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思想,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人们观念的改变,但并不能以此就说明所有的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故D项错误。

13.下表是我国1913~1916年关税收入(单位:

关平两)

年份

总额

1913年

44668744.479

1914年

41051658.349

1915年

39710384.686

1916年

40672421.438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列强迫使北洋政府降低关税

B.袁世凯为换取列强支持主动降低关税

C.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形势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设备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14年到1916年的关税收入均少于1913年,究其原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形势发生变化,故选C项。

其余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14.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

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

”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

A.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D.增强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可知,这一规定目的在于通过宣誓体现宪法的权威性,故选B项。

复辟帝制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宪法而非北洋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由材料“《大总统选举法》”可知总统选举依法律进行,本身具有合法性,排除D项。

15.《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

“尽管1915~1916年和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

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这里提到的企图是(  )

A.签署“中日民四条约”

B.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

C.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

D.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1916年和1917年,袁世凯和张勋分别复辟帝制,这是在抹煞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故选C项。

《中日民四条约》是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计划中的具体准备措施,排除D项。

16.1914年,无锡商人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

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出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进军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攻城略地。

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壮大企业规模,实行实业救国

B.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

C.善于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