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354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草与禾秧苗

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禾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

不一会儿,农人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怒地说:

“你为什么铲我的禾秧苗?

”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禾秧苗说:

“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呀。

”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

“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微感言: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

 赏读: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

“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

 赏读:

(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

——谢良佐

 赏读:

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

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一、作者视窗

《桂枝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亦擅长诗词。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作“同父”),永康(今属浙江)人。

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

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他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二、写作背景

《桂枝香》: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

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

他根据实际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建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实际上就是他这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形象化。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翠峰如簇(  )      

(2)征帆去棹(  )

(3)酒旗斜矗(  )(4)星河鹭起(  )

(5)漫嗟荣辱(  )(6)腥膻无际(  )

答案 

(1)cù 

(2)zhào (3)chù (4)lù (5)jiē (6)shān

2.词语释义

(1)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澄江似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峰如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西风、酒旗斜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危楼还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凭却长江管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河洛腥膻无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肃杀、萧索 

(2)白色的绸带子 (3)箭头,形容山的峭拔 (4)直立 (5)通“环” (6)依靠 (7)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 (8)强大的对手,即强敌

3.名句背诵

(1)写出《桂枝香》中运用比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描写长江天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登多景楼》中表现作者破敌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3)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文本感知

1.《桂枝香》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追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2.《念奴娇·登多景楼》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

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结构图示

《桂枝香》

《念奴娇·登多景楼》

师生探究

一、《桂枝香》写登临所见景象,逼真如画。

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纠正。

提示 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

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头一样挺拔。

残阳夕照之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立着。

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二、《桂枝香》和《念奴娇》都写及长江,但详略有异。

说说两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提示 《桂枝香》和《念奴娇》都写及长江,但内容与手法都不同。

《桂枝香》中提到长江,是用斜阳、帆樯、彩舟、白鹭来衬托长江之美,虽是秋色却无萧瑟之感,反而充满了生机与气势,运用的是白描手法。

《念奴娇》一词是突出了长江的险要,借批判六朝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略与勇气来揭露批判现实中当权者凭借天险以求苟安的政策,是以议论为主。

三、本课的作品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对表达作品的情志有什么作用?

提示 本课的作品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既可使词的语言精练,又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桂枝香》中运用了“门外楼头”“后庭遗曲”等故事,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华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沉的慨叹。

《念奴娇》中运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淝水之战”等故事,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名句品评

(1)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品评 此句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于其中。

(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品评 此处化用了唐贤小杜(杜牧)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歌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作。

后人视其为亡国之音。

词人此处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3)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品评 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

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

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做出争雄的形势。

(4)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品评 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但是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呢?

因而中原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

“河洛”即黄河和洛水,代指中原地区。

“腥膻”,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

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批判已达到极致。

考点链接

登临诗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

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一、无限风光一望中

登高览胜,有入眼美景激荡心胸,也就有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造化神奇的崇拜,有了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唐寅有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万里江山都一望。

”此诗虽然语近直白,但拙中见巧,先写重重登高之意,尔后以无限风光结笔,虽无细致描摹,但恰恰表现出登临时的喜悦和陶醉。

登临太湖山主峰,李白写下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豪迈诗句。

临眺汉江,王维描绘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水色山光和波澜壮阔。

——二者均见证了盛唐之音的超凡脱俗。

二、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高使人心胸开阔,登高使人明理致知,登高使人脱尽尘垢、忘凡超俗。

处于天地之间,人渺小只如“沧海一粟”。

上得高楼,临御清风,观照于自然万物和无限时空,内省于名缰利锁和狗苟蝇营,则清明澄澈之中,所思所求必也别有境界,郁闷愁苦之情,莫不被天地清风拂散。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句可以被演绎为登高中对生命价值的进一步探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在远眺中阐释了眼界心胸的阔大对追求的意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极多登高的李白,铺写高楼美景,将自身愁绪遣散在天地之间;而“驱车登古原”的李商隐,不也是因为“向晚意不适”吗?

三、山临绝顶我为峰

登高的过程是一个征服的过程,山临绝顶或高楼独上,仰观苍穹,俯瞰四海,往往更容易生发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毕竟人才是万物之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和抒发壮志都为登临诗开辟出更为雄伟的境界。

林则徐幼有佳对“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杜甫也想象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征服绝顶,也就是征服自我,从而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于自然面前,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金主完颜亮早有雄吞江南之志:

“万里车书盍会同,江南登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君临天下的气概,也离不开登临绝顶的豪迈。

四、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永道: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范仲淹说:

“月明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温庭筠云: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因为思念,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别离之情。

尽管登高是绝少有机会追寻到故乡或那人的踪影的,但眼底的斜阳草色、流水青山、归雁飞鸟、落日浮云,至少给情感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和寄托的媒介,或给孤苦无依的情感提供了某种归宿。

不是吗?

那远方的青山与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