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459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1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文言文阅读

考点11文言文阅读

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

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由易到难:

“宣和末”是时间状语,并且前置,后面断开;“高丽”“使者”“傅”“宰相”做主语,前面断开;“而”是转折连词,前面断开;“以”是连词表并列,“农功”后断开;然后找到动词“入”“过”“调”“治”“谓”“贬”等,根据句意断开。

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意、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规律方法】断句方法指导:

语法断句法。

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在它前面断开;有的词只是在语尾起一个帮助、表示语气的作用,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代词做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断开。

对话性动词更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另外还可采用语感断句法、结构断句法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

“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知识拓展】科举试: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三省六部:

三省: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

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选C。

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精准概括、提炼的能力。

A项,与原文“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

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不能用”相对应。

B项与原文“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相符。

C项,与原文“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不符,是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

D项与原文“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朝廷……谥曰忠定”相对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寻找句中的文言知识点,落实得分点,重点词语“帝”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苟”表假设,“死”是为动用法,运用六字口诀中的“对”“换”“调”。

(2)寻找句中的文言知识点,落实得分点,重点词语“面”为名词作状语,固定结构“庶或”,宾语前置句“金人虽不吾索”,运用六字口诀中的“对”“换”“调”。

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分标准】

(1)“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不吾索”“面责”“庶或”各1分,句意2分。

附【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

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迅速做出更改,否则一定失败。

不听。

(孙傅)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人来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准备船只,骚扰百姓,用度又颇多。

孙傅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国家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论调相同,上奏降贬他到蕲州任职。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依据自己的职责议论政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

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

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

“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法度有利于奸臣。

”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

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

金兵分别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

当天,金兵攻进城里。

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钦宗二十多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

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

“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

秘密谋划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

“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

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

”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

孙傅说:

“我是太子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从太子出城。

守城门的金兵说:

“(我们)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

”孙傅说:

“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傅,应当死从。

”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

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

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二、(2015·全国卷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选D。

本题重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理解句意,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名词、动词分析。

“淮南”“白土村”“疆场”“军旅”“志”“开皇初”“广陵”“役”后应断开。

应为平定淮南,而不是“定淮南所”,排除A、B两项,应为“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而不是“数见军旅护儿”,排除C项,可见D项正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选C。

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文言文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C项错在“长子继承”,应为“嫡长子继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解析】选C。

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大意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C项错误在强加因果,“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也错,炀帝也已被抓。

A.从原文“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可知该项正确。

B.从原文“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可知该项正确。

D.从原文最后“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可见该项正确。

【易混易错提醒】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其中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句抓住关键词“军旅”“咨怨”“游幸”。

“军旅”译为“战事”,“咨怨”可翻译为“叹息怨恨”,“游幸”译为“巡游”。

(2)句抓住关键词“凶逆”“王室”“泉壤”。

“凶逆”可译为“凶恶悖逆之人”,“王室”译为“朝廷”,“泉壤”可译为“九泉、泉下”,宾语前置“何言”应为“言何”,译为“说什么”。

答案:

(1)陛下兴起战事,易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评分标准】

(1)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规律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

“信”“达”“雅”。

信:

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

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

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

(2)一句要求: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附【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对他关怀教育,给予他很多慈母般的训诲。

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放下书感叹道:

“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

”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

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

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

炀帝即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致多日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

炀帝对他说:

“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

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了。

”大业六年,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

“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

卿如今就是这样。

”于是赏赐给来护儿缣二千段以及牛和酒,令他去拜谒先人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

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

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

“陛下兴起战事,易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

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

”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几天没让来护儿晋见。

后来,炀帝怒气缓解,才令人领来护儿晋见,说:

“你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

”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

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

这一天早晨将要去上朝时,被抓了起来。

来护儿问道:

“陛下如今在哪里?

”身边的人回答说:

“被抓了起来。

”来护儿叹息说:

“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于是就被杀害了。

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都说:

“这难道也是异人的想法?

”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尽力。

三、(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武王问太公曰:

“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

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

“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

“将有三礼。

”武王曰:

“敢问其目?

太公曰: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专:

独掌

B.敢问其目目:

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

次序

D.白刃始合合:

交锋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翻译为“士兵都驻扎好了,将领才能就寝”。

“次”应为“军队驻扎”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见其虚则进B.是故智者为之谋

置杯焉则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蚓无爪牙之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都是副词,“就、那么”。

B项,介词,替,给;介词,被,表被动。

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副词,才;副词,于是。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这句话意思是“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

其中“乃”一般用于句首,“之”此处应为动词,和后面的“钻”“卜”都是动词,以动宾短语构成排比句,据此可以断句。

【规律方法】断句时遵循一定的方法,抓住一些关键点,就会比较容易。

总结口诀如下: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选B。

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及精准概括、提炼的能力。

“并表明战胜敌人……英勇战斗”错,此内容为君王给予将军充分信任之后的结果,并非将军表明的内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5分)

译文: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5分)

译文:

  

【规律方法】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解答翻译题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字字落实,也就是说原句中的每个词都尽量翻译出来;二是注意关键点,即高考的采分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

【解析】

(1)句中,“社稷”,国家;“一”,全部;“愿”,希望。

“应之”,征伐它。

(2)句中,“好”“乐”意动用法,认为……好,认为……乐;“为”,因为;“审”“明”,清楚,了解。

答案:

(1)国家的安危,全在于将军。

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征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评分标准】

(1)“社稷”“一”“愿”“应之”翻译正确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好”“乐”是意动用法,翻译正确各1分;“为”“审”“明”翻译正确各1分。

附【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

“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