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1874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5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在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正方形学具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奇数和偶数。

(1)谁能说说什么是偶数?

什么是奇数?

(2)如果用n表示自然数,那么偶数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2n),奇数呢?

(2n+1)。

2、用一个小正方形表示1,一个接一个摆成两行,偶数总能摆成什么图形?

奇数呢?

(1)先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摆一个偶数,发现:

偶数能摆成长方形。

(2)再摆一个奇数发现:

不能摆成长方形,在右下角有一个单独的小正方形。

(3)出示三个图形,学生快速判断表示奇数还是偶数。

【设计意图】:

复习奇数和偶数的特征,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为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提供素材。

二、游戏激趣

1、师: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骰子,今天我们就利用它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请看游戏规则。

2、游戏规则:

掷骰子,把掷到的数再加它本身,和是几,这个数字对应的奖励就归你。

(学生齐读)

3、找三个学生掷骰子,都没有得到奖励,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确探究问题,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游戏的方式表达,体会数学的生活性。

三、猜想与探究,验证与归纳

1、明确探究的问题

师:

在刚才的游戏里,一个数加它本身,会出现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

会出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板书算式),并猜想结果可能是什么。

(板书结果)

再引导学生说出:

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有“奇数+偶数=奇数”。

(板书)

师:

看来在加法运算中还蕴含着一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和的奇偶性”(板书课题)。

2、明确探究的方法

(1)师:

刚才只是同学们的“猜想”(板书,并在结果处打问号),如果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应该怎么办?

生:

应该“验证”(板书)

师: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说出:

用“举例子、摆小正方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出示“探究要求”,

探究要求:

<1>、先用举例子的方法,完成学习单,得出结论。

<2>、再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探究出结论。

<3>、得出结论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按要求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验证结论

(1)举例子

展台展示学习单,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去除问号。

(2)数形结合

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正方形教具演示,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师:

这种用图形表示数的方法叫做“数形结合”(板书)。

课件演示“数形结合”,例如:

(3)、字母表示法

课件出示“字母表示法”:

如果用2n表示一个偶数,2n+1表示一个奇数(n是自然数),它们的和分别是什么数呢?

引导学生得出: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4、游戏反馈

师:

现在你能解释一下刚才的游戏中,为什么不会获奖了吗?

(指名学生解释)

5、小结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使用了“举例子、数形结合、字母表示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板书)。

你们真是太棒了。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结论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猜想——验证——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10个偶数相加的和是()

10个奇数相加的和是()

2、30名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

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

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呢?

分析解答:

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3、爸爸与妈妈今年岁数的和是奇数,几年后爸爸与妈妈岁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分析解答:

爸爸与妈妈今年岁数的和是奇数,每年他们俩都要各涨一岁,所以每年他们俩的岁数和都要加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最后还是奇数,所以不论经过多少年,爸爸与妈妈的岁数和都是奇数。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练习,用“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得以巩固,内化所学的知识,掌握两数之和的规律,能灵活运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拓展:

积的奇偶性

课后运用今天探索规律的方法,探究:

几个数的乘积,什么情况下是奇数?

什么情况下是偶数?

【设计意图】:

全课小结,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多元性。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探究方法。

六、教学反思

《和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和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学生喜欢做游戏,而且能够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设计了“掷骰子”游戏,通过掷骰子,学生找到对应的奖励,发现都没有获奖,就会产生思考、提出问题,从而切入本节课主题,营造了探究的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致参与到认知活动之中。

2、注重了探究性。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逐步探索“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此过程中我注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最后到放手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3、注重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先设计“填空”作为基础练习,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接着设计了让学生应用“和的奇偶性”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具体问题,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拾级而上的练习中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4、不足之处:

一是对备学生这一环节做的不够好,没有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二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和的奇偶性》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又认识了因数和倍数以及2、3、5倍数的特征,学习了质数和合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五年级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交流的能力,对举例验证的方法也不陌生。

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这就为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提供了可能。

但少部分学生思维的程度不深,思维的面不广,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有些困难,间接推理的能力较弱,于是,对于认识“和的奇偶性的必然性”就存在一定的困难。

《和的奇偶性》效果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问题。

“和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这个单元后,学生理解了质数、合数,偶数、奇数的基础之上编排的一节探究活动课,一方面是对知识的延伸,同时也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

本节课,我设计了“掷骰子”游戏,游戏规则是:

掷骰子,把掷到的数再加它本身,和是几,这个数字对应的奖励就归你。

通过掷骰子,学生找到对应的奖励,发现都没有获奖,就会产生思考、提出问题,从而切入本节课主题,营造了探究的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致参与到认知活动之中。

“那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和的奇偶性’”,再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孩子们在高兴地玩,也在认真的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经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最终由自己解决了问题,并总结出“和的奇偶性”在加法中的规律。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同时感受到思考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增强。

《和的奇偶性》教材分析

《和的奇偶性》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5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因数和倍数以及2、3、5倍数的特征,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后安排的一个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要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加法中“和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并在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推理能力。

这一单元的知识较具抽象性与严谨性,前后联系紧密,因此安排这一专题探究活动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在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和的奇偶性》评测练习

一、填空: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10个偶数相加的和是()

10个奇数相加的和是()

二、30名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

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

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呢?

三、爸爸与妈妈今年岁数的和是奇数,几年后爸爸与妈妈岁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和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游戏引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和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学生喜欢做游戏,而且能够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设计了“掷骰子”游戏,通过掷骰子,学生找到对应的奖励,发现都没有获奖,就会产生思考、提出问题,从而切入本节课主题,营造了探究的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致参与到认知活动之中。

2、注重了探究性。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逐步探索“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此过程中我注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最后到放手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3、注重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先设计“填空”作为基础练习,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接着设计了让学生应用“和的奇偶性”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具体问题,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拾级而上的练习中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4、不足之处:

一是对备学生这一环节做的不够好,没有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二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随机情境,注意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和的奇偶性》课标分析

1、《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