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434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

《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文化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docx

加强文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论著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巴州二中校长邢耀华

一、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这个词,一向有从小到大,从狭到广的多种涵义。

在民间,曾把“识文断字”,即上过学,受过教育,有知识,就叫做“有文化”。

这大概是最狭义的文化感念了;在学术上,给“文化”一词作界定,《辞海》中是这样释义的,说: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资、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大概是对“文化”一词最广义的解释了。

我认为通俗一点讲,文化既是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一个村庄或一个单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积淀形成的那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如我们大家常讲的餐饮文化、服饰文化、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等,地域不同其内容和形式亦不同。

再如,我们巴州同志引以自豪的兵团文化、石油文化、马兰文化等等,无不明显地烙印着属性色彩和时代积淀。

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学校的管理者、师生员工通过教育、教学、教研和生活的实践创生出来的学校价值观、行为方式、行为规范、思维定式和管理制度等,是学校精神的和物质的体观,表现了学校的综合个性。

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外部环境不同,内部的参与者(学校领导、师生员工)不同,学校展现给社会的学校文化亦不同。

巴州二中成立于1959年,经过50余年的办学经历,由一代又一代巴州二中人积淀下的学校文化博大深厚,经过归纳总结提升为理论层面,供广大师生员工享用,如其中的1.校训:

发展学生、成就教师。

2.校风:

厚德崇文、笃学诚行。

3.教风:

言传身教、敬业爱生。

4.学风:

比学赶超、全面发展。

5.教师精神:

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品端业湛——崇尚贤达的进取精神;教书育人——尽心竭力的春蚕精神。

3、学校文化的作用

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见它的柱子、横梁和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

学校文化对于学校来说就相当于建筑物里那些看不见的柱子、横梁和钢筋,是学校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决定着学校在教育发展中的态势,决定着师生员工价值取向,决定着学校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这种决定性影响力是持续的、深远的、无时不在的,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巨大内驱力。

我把它称其为:

学校文化为学校之命脉。

1、教育、导向作用

孔子说: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之命脉,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构建一种文化氛围去熏陶、感染师生员工,使生活在学校之中的人能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教育,并内化成风格、习惯,从而带上学校文化的烙印。

这便是学校文化具有的很强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育,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正是由于学校文化的教育作用在于熏陶,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强制性灌输或正面说教教育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收到正面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终身显现。

学校文化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时,无疑对学校师生员工起到了一定的导向功能。

从具体言行上引导师生员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战略意义上指导学校发展,凸显学校的目标和方向。

这种导向作用不是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学校多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使学校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与理想追求,自觉自愿的服从学校目标并当做自己的目标,使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尽量多的、有效的统一起来。

在现实的学校文化中,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人们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给生活于此环境中的师生员工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文化一旦融入人们的意识,便会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凝聚、激励作用

学校的师生员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不论性格、感情还是人生理想、价值追求,都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如同学校精神的一块碑石,把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而成的,蕴含在学校文化深层的价值体系和做人根本镌刻于上,对生活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校园人施以影响,趋以共性的思维方式、思想追求和行为习惯。

这些共性如同一种粘合剂对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具有心理上、感情上的凝聚力。

同志之间相互信任、协作支持、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学生尊敬师长,视老师如父母、朋友,老师爱护学生,视学生如花园中的花朵,百般呵护,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和谐幸福。

同时,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形成的共同需要和目标,对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全体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扬、努力进取的效应,进而把自己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竭尽全力,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这种激励是持久的,十分强烈的,它不仅能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也能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学校的凝聚力得到升华,同时起到铸人造魂的作用。

3、规范、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文化,它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及行为模式,把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其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功能。

这种约束功能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

“硬”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既定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硬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

如加强师生员工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检查其执行情况,健全多种校规班规,都能对师生员工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硬”约束,从而规范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言行。

学校文化更强调的是一种“软”约束,是指由一定的学校文化衍生出来的一些非正式、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主要是指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弥漫在学校中的文化氛围、传统习俗风尚、学校群体意识和群体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虽然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有时却比正式的规范来的更为有力、有效、有利和和顺,更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对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个体造成一种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以达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尤其是对于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学校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易被环境影响,思想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均会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因此,面对社会开放形式下出现的各种现象和产生的社会文化信息缺乏起码的辨别筛选能力,特别是受到“从众”模仿等社会心理支配,致使他们思想上盲目,行动上盲从,甚至误入歧途。

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会通过熏陶、凝聚等内在的力量。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精神土壤,同时抑制潜滋暗长的不良心理、行为和习惯,使他们在学校文化的导向下,正确选择社会信息,接受正确、先进的思想,健康的成长起来。

4、传承、辐射作用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文化相比较,它的传承性和辐射性更强。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

同时,学校文化对社会也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作为子系统的学校文化并不是被动的适应社会文化,而是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学校文化的开展,势必会不断孕育出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而且学校文化的成果会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辐射,潜在地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这种辐射主要是通过学校精神的影响力和培养合格人才来实现。

学校文化是确保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是施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青少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有效途径,是学校凝聚力和办学活动的源泉。

通过对学校文化功能的探析,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文化的理性认识,更好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四个方面的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可以概括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即是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建设。

这四者作为学校文化的四个不同层面,在发展过程中由表层(物质文化)到浅层(制度文化)再到中层(行为文化)最后到深层(精神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文化整体。

巴州二中从这四个不同层面,分轻重缓急,本着“发展学生,成就教师”的指导思想,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1、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在校建筑、校容校貌、绿化美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是学校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也是构建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

优美的学校环境和优雅的办公环境可使师生员工获得某种满足感和亲切感,增加其对学校的热爱情感,还可以规范他们的某些习惯。

事实上,学校环境的校本特色,彰显着学校精神的时代追求,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暗含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成为其教育活动的外延,引导师生奋发向上,健康发展。

近年来,巴州二中根据学校发展态势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校舍建筑进行了重新布局,对部分校园进行了合理规划。

积极筹措资金,逐步优化育人环境。

对原有办公场所、运动场所、各功能室进行了调整改造,改善了教师办公与教研条件,规划出了部分学科的活动室和咨询心理健康的阳光小屋,布置了文化、法治、青春期教育长廊,更新了名人名言图,设置了校史展和学生作品展示栏,完善了明志标语,种花植树绿化美化了学校,努力创建学习型的学校文化。

此外学校注意搞好班级建设,注意营造体现新课程的班级文化氛围,如“教室的板报”、“光荣榜”等一系列的班级布置,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生不仅是学校美的欣赏者,也应该是学校美的建造者。

在学校环境的建设和保养中,同学们参加了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了“一天两小扫,一周一大扫”的清洁活动。

在劳动中,同学们培养了劳动观念,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学校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他们心底得到了升华,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康,学会了审美。

优美、恬静、整洁的学校环境,不仅给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育人之所没有适当的制度设计,何以使人成为方圆之人?

不过,历史走到今天,虽然我们依然离不开制度,但我们更呼唤制度文化。

我们在制度内也越来越多的寻求“从人出发的”、“以人为本的”、“为了人”的制度,期求让文化成为制度的内核。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发展目标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为大多数师生员工认同、遵循的主流物资、行为和精神成果,体现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它既是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由于学校的内在因素和发展目标的不同,学校制度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巴州二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学校章程、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学生管理、财务后勤管理、安全卫生管理、校内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我们在诸多事项的决策和实施中照章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学校工作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多表扬,少处理,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们在制度生成的过程中坚持三原则:

一是以师生员工为本,制度主要是和师生员工打交道,因此所有的体系设计和规则要求都要体现以师生员工为本,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我们讲用制度约束人,而不是板着脸一味生硬地“管”人和“卡”人;二是开放民主,任何一项制度的生成,我们都秉持开放的态度,吸取好的经验,集中多的智慧,整合制定出有效的学校制度。

开放方面,我们积极借鉴吸收校外众多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吸收专家学者和社区群众的意见。

民主方面,我们鼓励全校师生员工积极主动提意见、建议,让他们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的同时,成为设计者和参与者。

我们常说大家的事情大家说了算,领导只是起个组织、协调、归纳的作用。

在制度最终由教代会通过之前,还要由工会牵头召集利益相关者全体讨论,并实行多数同意的原则,如此方能体现制度生成的开放性和制度生成的民主性。

这样的开放民主,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师生员工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员工对制度的理解,获得深刻的教育,还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三是与时俱进,一方面,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以不断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又须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

因此,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我们在制度生成过程中坚持三个方法:

继承、改良、新创。

学校制度的建立完善,坚持在学校精神文化的指导下,继承、改良、新创三法并举,可以继承的继承,需要改良的精心改良,一片空白的创新制定。

我们在制度生成的过程中坚持五个过程:

一是广泛动员学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吸纳各种意见、经验和智慧;二是整体构思,形成体系,在占有上述资讯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制度文化建设专门班子,通过反复酝酿,整体构思,形成学校制度的全面体系框架,明确各层次各方面究竟需要什么制度,核心的制度是什么,外围的制度是什么,亟待完善的制度是什么;三是考量旧制,选准方向,对学校既存制度进行考量审查,对照学校最新的精神文化价值,确定哪些制度需要继承,哪些制度需要改良,哪些制度需要创新,哪些制度时机不成熟,暂时搁置订立;四是分工负责,完善制度,以分工负责的形式,制定完成学校各层次、各方面的制度,亟待完善的制度迅即制定,核心制度优先制定;五是实践检验,动态更新,学校制度一经订立,就要再次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对师生员工的意见反馈后再行修正,经多数同意后再组织实施,并通过后续实践来不断改进提升,以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3、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充分地反映着一所学校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行事风格,它集中地体现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较普遍地体现在师生员工的日常教育教学和人际交往中。

考查一个组织正如考查一个人一样,除其“言”外即是其“行”,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其过程与结果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行为,就过程说是样态,就结果说是归宿。

而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中,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动态文化的折射,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外显方式,它实际上是表现了学校的一种风范;没有他的存在,学校物质文化就如死物,无法显现生机,也不能很好地展现其存在的价值,没有它的存在,学校制度文化就失去了主要作用阵地,而精神文化也势必无所依托,无所体现。

这三种文化最终都靠行为文化予以激活,并促进师生员工全面、和谐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是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有组织的活动来进行的,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如果能用文化来审视这些行为,并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吻合、富有个性、鲜活的行为文化,那么,这所学校离文化育人的境界就不远了。

为了进一步丰富师生员工的校园生活,强化学校文化建设,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师生员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凝聚心,我们统筹安排,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发挥少先队、团组织、工会、党支部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紧扣时代脉搏,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素质、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三是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以社会实践、参观访问、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自愿者活动为载体;四是有些活动做到制度化、常规化,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学校行为文化氛围。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主体,教师行为就是学校最大的教育载体,就是最有力的学校行为文化。

因此,一校成必成于一师,什么样的教师必将影响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之重要抓手必当是教师行为。

在规范教师行为中我们做到:

1.不追求轰轰烈烈,更要求平平实实。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2.规范教师的政治行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3.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人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规范教师的礼仪行为,教师礼仪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其性质是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精神文明的外在体现;5.规范教师的学习行为,崇尚科学、钻研业务,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4、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在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校不可能把其活动的所有场所和在这些场所中言行的方方面面,都明确地规定出来,所以,学校在管理和制度建设上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约束“真空”,管理和制度的约束力明显的表现出鞭长莫及。

此时此刻,师生员工的行为选择取决于自身的思想道德,而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对于师生员工的行为选择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是对约束“真空”的最有效地弥补。

因此,学校的精神文化统摄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是四者构成有机整体的灵魂与根本指针,它决定着其它三种文化的旨趣和境界,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总体水平和价值观。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巴州二中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注意:

1.重视学校的深厚底蕴和优良传统,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凸显精神文化建设特色;2.培育学校精神,体现学校理想;3.把学校价值观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4.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

巴州二中倡导并强调以下文化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成就教师。

2、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至上——人人尊敬教师;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宝贵——人人关爱学生。

3、文化为学校之命脉、质量为学校之根本。

4、关爱、宽松、自律、理解、信任、合作、互助。

5、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6、追求卓越,反对平庸。

办知名学校,造福一方;创优质教育,回报社会。

7、和谐校园你我共建,校园和谐你我共享。

8、领导者的行为准则是:

公正、勤奋、谦和、廉洁、坦诚。

卓越的领导者是学校宝贵的财富。

9、高占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查找式反思。

10、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使学校成为研究型学校。

11、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生的领路人。

12、主体性教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13、只有甘于寂寞,对肩负的“大任”有真正自觉的人,才能经历磨难而终成“正果”。

14、把容易的事做好就是不容易,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15、学生的需求是工作的命令,学生的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学生的安康是学校的牵挂,学生的成功是教师的光荣。

16、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17、教在二中,让学校成为每位教师成就事业的理想之地;学在二中,让学校成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理想场所。

18、做事力争上游,不甘平庸;对人胸无城府,宁可失之天真。

人际间无聊的是非恩怨,从不萦怀,只想集中心思做一点自以为重要的事——教书育人。

19、在学习上传授真理、忠诚老实;在工作上严肃认真、讲求办法;在教研上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在实践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在与人相处上,谦虚谨慎,团结互助。

20、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

21、校以师名、师以校名,生因师名、师因生名,名师发展名校、名校造就名师。

22、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师能是教师使命和责任的两块基石。

23、情况在教学中了解,问题在教学中发现,经验在教学中总结,难点在教学中突破,成绩在教学中创造。

2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25、一个人如何有出息?

想着他人,用心为别人做好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别人印象深刻,愿意托举你,你才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26、教育,实际上就是承担一种责任,一种传承历史、传扬文化和开拓未来的责任,在民族繁衍和振兴方面,任何人都不能推卸这种责任。

27、自尊不自大;自主不自是;自信不自负;自谦不自卑。

28、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秀;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29、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30、做好本职工作,享受美好生活。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继承和不断积累,需要持续和不断丰富,需要创新和不断深化。

巴州二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做了些工作,但要全面实现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员工行为的准则,持久的信仰,还有很多事要做。

我们将坚定不移的坚持“文化为学校之命脉,质量为学校之根本”的思想,让学校文化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核心趋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