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3133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5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的含义与分类:

城镇与乡村型居民点的区别,城镇的不同规模

居民点的含义:

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分类:

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

2.城镇产生的原因;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因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3.世界最早的城市;中国最早的城市及中国城市的特点

古埃及的孟菲斯城(又名白城)

商代的商王城(现在郑州市区地下

4.城市的含义及其四个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人口规模标准、2.人口密度标准、3.行政区划的标准4.职业构成的标准

5.城市的级别: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15个副省级城市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6.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前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2.城市结构简单;3.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4.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少。

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2.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3.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

后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城市大量出现;4.一些相邻城市连接组成巨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5.城市与乡村有原来的分离和隔绝走向融合,城乡差距趋向缩小。

7.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城市化的指标

城市化的内涵:

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

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指标衡量城市化进程,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

8.城市化的三阶段理论(反“S”曲线理论):

各阶段的临界点和特点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在30%以下,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市化水平才能够达到30%。

城市化加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达到30%-70%之间时,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

城市化稳定阶段:

城市化水平超过70%后,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人口相对稳定,城镇人口的增加渐趋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城镇人口比重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态,后期城市化不再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而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9.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及特点

1.城市数量和城市总规模有较大增长,城市化发展成就巨大

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

3.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基本上是合理、积极和有序的

4.与世界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5.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

6.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特点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1.城市规划理论的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及其城市构想

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

傅立叶的法郎吉

在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蕴含着城市需要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城市被看作一个社会经济范畴,显然比把城市和建筑看成造型艺术的观点更全面,更深刻。

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成为“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2.传统工业城市和现代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城市的问题

(1)居住问题:

面积狭小、价格昂贵、分布密集

(2)交通问题:

拥挤、距离长、耗时间

(3)工业问题:

环境污染

(4)城市灾害:

泥石流、塌方、洪涝

(5)城市舒适度:

绿色少,公共空间被挤占等

(6)城市社会问题:

分配不公,犯罪率上升等

3.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规划思想及其城市设想

代表作:

1898年出版的《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规划思想:

主张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

其特征是中心城市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田园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霍华德称其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田园城市: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公园,6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自内向外依次是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商店和商品展览馆、住宅、林荫大道(内侧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外侧是花园式住宅),城市外围地区建工厂和仓库,再外围是永久性绿地,用于农牧业。

在城市人口超过一定规模时,可在其不远处另建一座相同城市。

4.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城市设想

代表作:

1925年出版的《城市规划设计》

规划思想:

工业化思想带入城市规划,主张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加上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现代城市的设想:

城市中部是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的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中;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联系。

柯布希埃与霍华德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等问题

不同点: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理想。

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主张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大城市的结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5.索利亚.马塔“带形”城市理论的规划思想

背景:

19世纪末的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

规划思想:

城市应该以大运量、宽阔和高速的轨道交通运输干线作为轴线,各种空间要素、工程管线和建设地带聚集在其两侧来营造。

可以限制城市的宽度,而城市的长度可以无限延长,未来城市不再是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铁路和交通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规划实践:

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巴黎的轴向延伸

6.戈涅的工业城市理论规划思想

代表作:

1901年出版的《工业城市》

规划思想:

城市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秩序,主张城市各种功能按照其使用的需要进行组织和分区,理想城市的规模是35000人,城市内布置一些工业部门,如铁矿厂、炼钢厂、机械厂等。

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由道路相连,沿道路展开。

城市市中心布置公共建筑,市中心的两侧布置划分为几个片区的居住区,居住区与工业区有铁路总站相联系。

7.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

代表作:

1915年出版的《进化中的城市:

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

规划思想:

城市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城市和乡村要纳入同一体系,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城市规划要“先诊断后治疗”,通过“调查——分析——规划”的过程,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8.卫星城镇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城市规划实践

代表人物:

恩维;惠依顿;沙里宁;荣格;哈罗

规划思想:

主张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同时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立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联系。

卫星城镇从卧城——半独立城镇——完全独立的新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规模趋向由小到大。

规划实践:

1912年巴黎郊区的“卧城”计划;1918年郝尔辛基的半独立城镇;1928年伦敦规划的基本独立的卫星城;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新城)。

9.有机疏散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城市规划思想

代表人物:

沙里宁;荣格

规划思想:

城市建设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城市病的根治需要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城市的发展如同生物体,组成城市的“细胞”之间要有足够的发展预留空间,避免类似“瘤”的贫民窟的产生和蔓延。

主张把城市划分成不同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使用的地段。

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干线上,尽量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10.邻里单位、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理论

邻里单位:

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邻里单位”是居住区的“细胞”,其内部有小学等服务居民的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内部和外部道路有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穿越“邻里单位”。

同时,同一“邻里单位”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

小区规划:

小区是“邻里单位”的发展,规模更大,趋向于以交通干道和其他自然或人工界线为界,小区内部道路系统与周围城市干道有明显划分,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得到解决。

社区规划:

20世纪60年代后,居住区规划不再仅仅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而是将居住区社会问题提高到重要位置,规划师的责任重心趋向多元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

12.《雅典宪章》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雅典宪章》(1933年)

背景过程:

1920年末,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33年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提出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规则,并通过雅典宪章。

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同时还就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还提出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的思想。

13.《马丘比丘宪章》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背景过程:

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秘鲁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古代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马丘比丘宪章》。

主要内容:

承认和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新的发展。

认为追求功能分区不能够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要重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同时,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要重视规划的编制,更要重视规划的实施。

另外,《马丘比丘宪章》还就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历史遗产和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14.《华沙宣言》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背景过程: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召开第十四届世界会议,会议通过《华沙宣言》,确定“建筑——工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要求建设发展与社会整体统一考虑。

主要内容:

强调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该考虑人的发展,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继承了《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合理内容,认为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同时,《华沙宣言》强调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另外,《华沙宣言》还要求“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并依照可以接受的公共卫生和福利标准,使环境恢复基本的完整”。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1.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具体工作内容

城市规划的对象:

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的任务:

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合理、有效、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

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

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3.城市规划的类型

城市规划的六个层次: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4.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城镇体系:

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发展条件、性质、人口和城市化、发展方向和规模、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

城镇体系规划的四个层次:

全国、省域、市域、县域

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划定。

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是20年。

5.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6.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

强制性内容

所谓强制性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述,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

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3.城市建设用地。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单位和审批权限

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

(1)国务院审批:

直辖市、省和自治区、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

(3)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

(4)县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1.城市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划分法、(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基本经济部类产业和从属经济部类产业)

第一产业:

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产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其中主要是制造业和加工业第三产业:

又叫服务业

2.城市规划区、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概念

城市规划区:

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发展史市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

城市中基础设施和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已经建成的区域,一般城市建筑连接成片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可以理解为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实际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郊区:

学术上定义城市郊区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周边地区,因而郊区的范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同时,城市研究、城市规划或城市管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城市郊区的范围只能是以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为依据,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发生变化。

3.城市用地的权属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4.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包括哪几个方面及案例分析;

1.城市环境形态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自然环境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

3.自然环境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

4.自然环境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5.除进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外,城市用地选择还要考虑哪些因素(P206-211);

1.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

2.城市热岛效应

3.地面沉降现象

4.水质性缺水

6.城市用地的十大类及其含义(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二级类);

居住用地:

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为水域或其他用地类。

仓储用地:

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管道维修设施等用地。

绿地: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

特殊用地:

军事、外事和保安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水域和其他土地:

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

7.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的比例和人均指标控制上下限;

1)居住用地的比重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可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取值。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28.0m2,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m2/人。

8.居住用地规划布置的三种形式及特点;

集中布置:

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障碍,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采用集中布置方式。

分散布置:

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可采取分散布置。

轴向布置:

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可采取轴向布置,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组合形态,逐步延展。

9.工业用地的分类及其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适用条件)

 

工业用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

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它用地(E)

一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乱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1.分散布置:

用地不多,污染较小,运量不大的工业

2.工业小区:

用地不大,污染不严重,但有一定程度污染的工业

3.工业区:

占地面积大,运输量大,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

4.工业卫星城镇:

不宜摆放在城市市区内或市区附近的工业

10.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关系)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

不即不离的关系

1.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2.有必要的卫生隔离

1.绝对位置关系:

(1)相隔的距离2-3公里

(2)耗费的时间半小时左右

2.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布置形式

(1)平行布置

(2)垂直布置(3)独立布置(4)混合布置

11.城市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的概念

城市开敞空间:

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

城市绿地是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12.城市绿地系统的四种形态构成

1.点状绿地:

是指集中成块的绿地,如大小不同规模的公园或块状绿地,或是一个绿化广场、一个儿童游戏场绿地等。

2.带状绿地:

是城市沿河岸、或街道、或景观通道等的绿色地带,也包括有在城市外缘、或工业地区侧边的防护林带。

3.楔形绿地:

是以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便以居民接近自然,同时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和,提高生态质量。

楔形绿地最具特征的是,在一些城市由中心城区沿对外交通干线向外放射发展,亦即是城市用地沿多根发展轴铺展,而在轴与轴之间保留大片的自然空间,形成楔形绿地插入城区的布局形态。

4.环状绿地:

在城市内部或城市的外缘布置成环状的绿道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等绿地,或是以宽阔的绿环限制城市向外进一步蔓延和扩展等。

第五章城乡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分类

物质内容不同划分:

自然区域、社会区域、经济区域

内在结构特征不同划分:

均质区、枢纽(结节)区

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划分:

坡度区、综合区域、总体区域

2.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定义的区域规划:

在将被辟成新工业区和将要建设新工业城市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计划,对工业、动力、交通运输、电力设施、水利、农业、林业、居民点、建筑基地等建设和各项工程设施,进行全面规划,使一定区域内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各工业企业之间有良好的协作配合,居民点的布置更加合理,各项工程的建设更有秩序。

也有学者认为区域规划包括:

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建设规划、区域发展规划。

3.区域规划的几种新类型:

国土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区规划

4.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

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