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744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3 实习作业

从容说课

本节适当安排了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难点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测量工具(三角板、测角仪、米尺等)、实习报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解斜三角形应用;

2.测角仪原理;

3.数学建模.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解斜三角形知识;

2.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

5.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数学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

2.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导入新课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具备了一定的解斜三角形的能力,并且了解到解斜三角形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的应用.

这一节,我们将一起动手应用解斜三角形的知识来研究实际问题.

推进新课

(1)提出问题:

问题

(一):

测量学校锅炉房的烟囱的高度.

问题

(二):

如图

(1),怎样测量一水塘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

问题(三):

如图

(2),若要测量小河两岸A、B两点间的距离,应怎样测量?

(1)

(2)

(2)分析问题:

师问题

(一)中的学校锅炉房的烟囱的高度无法用皮尺直接量出,那应该怎么去解决?

生根据实际情况,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根据地形选取测量点;2.测量所需要数据;3.多次重复测量,但改变测量点;4.填写实习报告;5.总结改进方案.

实习报告

(1)

    年    月    日

题目

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AB的高度

测量目标

测得数据

测量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EF长(m)

ED长(m)

α1

α2

计算

∵α3=α2-α1,

AC=AD·sinα2,

∴AB=AC+BC=AC+EF

减少误差措施

负责人及参加人

计算者及复核者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备注

师对于问题二、问题三中的A、B两点都不能直达,无法用皮尺直接量出,如何间接量出?

应再取点C,借助△ABC来测量计算.

在△ABC中要计算AB的长,应采集哪些数据?

如何采集?

生问题二中,先选适当位置C,用经纬仪器测出角α,再分别量出AC、BC的长B、A,则可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

生问题三中,可在小河的一侧,如在点B所在的一侧,选择点C,为了算出AB的长,可先测出BC的长A,再用经纬仪分别测出α、β的值,那么,根据A、α、β的值,就可算出AB的长.

生数据运算:

问题二 计算方法如下:

在△ABC中,已知AC=B,BC=A,C=α,则由余弦定理得

问题三 计算方法如下: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所以

.

实习报告

(2)

题目

测量一水塘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

测量目标(附图)

测得数据

测量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AC的长(m)

42.3

41.9

42.1

BC的长(m)

34.8

35.2

35

α

109°2′

108°58′

109°

计算

A、B两点间距离(精确到0.1m),

AC=42.1m,

BC=35m,

α=109°

=

算得AB≈62.9(m)

负责人及参加人

计算者及复核者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备注

实习报告(3)是对一小河两岸两点实际测量的情况.

实习报告(3)

题目

测量一小河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

测量目标(附图)

测得数据

测量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a的长(m)

48.3

47.9

48.1

α

42°54′

43°6′

43°

β

70°7′

69°53′

69°

计算

A、B两点间距离(精确到0.1m):

A=48.1m,

α=43°,

β=69°

算得AB≈48.4(m)

负责人及参加人

计算者及复核者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备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实习,要求大家进一步熟悉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认识数学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置作业

完成实习报告

板书设计

实习作业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实习报告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习题详解

(课本第28页复习参考题)

A组

1.

(1)B≈21°9′,C≈38°51′,C≈8.69cm;

(2)B≈41°49′,C≈108°11′,C≈11.4cm;或B≈138°11′,C≈11°49′,C≈2.46cm;

(3)A≈11°2′,B≈38°58′,C≈28.02cm;

(4)B≈20°30′,C≈14°30′,A≈22.92cm;

(5)A≈16°20′,C≈11°40′,B≈53.41cm;

(6)A=28°57′,B=46°34′,C=104°29′;

(7)A=53°35′,B=13°18′,C=113°7′.

2.解法一:

设海轮在B处望见小岛在北偏东75°,在C处望见小岛在北偏东60°,从小岛A向海轮的航线BD作垂线,垂线段AD的长度为xnmile,CD为

ynmile,则

所以,这艘海轮不改变航向继续前进没有触礁的危险.

解法二:

设海轮在B处望见小岛在北偏东75°,在C处望见小岛在北偏东60°,从小岛A向海轮的航线BD作垂线AD,在△ABC中,∠ABC=90°-75°=15°,∠ACB=90°+60°=150°,∠BAC=180°-75°-150°=15°=∠ABC,所以AC=BC=8nmile.

AD=8×sin30°=4(nmile).

所以,这艘海轮不改变航向继续前进没有触礁的危险.

3.根据余弦定理AB2=a2+b2-2abcosα,所以

.

.

从∠B的余弦值可以确定它的大小.

类似地,可以得到下面的值,从而确定∠A的大小.

4.如图,C、D是两个观测点,C到D的距离是D,航船在时刻t1在A处,以从A到B的航向航行,在此时测出∠ACD和∠CDA,在时刻t2,航船航行到B处,此时,测出∠CDB和∠BCD.根据正弦定理,在△BCD中,可以计算出BC的长,在△ACD中,可以计算出AC的长,在△ACB中,AC、BC已经算出,∠ACB=∠ACD-∠BCD,解△ACB,求出AB的长,即航船航行的距离,算出∠CAB,这样就可以算出航船的航向和速度.

5.河流宽度是

.

6.47.7m.

7.如图,A、B是已知的两个小岛,航船在时刻t1在C处,以从C到D的航向航行,测出∠ACD和∠BCD,在时刻t2,航船航行到D处,根据时间和航船的速度,可以计算出C到D的距离D,在D处测出∠CDB和∠CDA,根据正弦定理,在△BCD中,可以计算出BD的长,在△ACD中,可以计算出AD的长,在△ABD中,AD、BD已经算出,∠ADB=∠CDB-∠CDA,根据余弦定理,就可以求出AB的长,即两个海岛A、B之间的距离.

      B组

1.如图,A、B是两个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尖顶,在地面某点E处,测出图中∠AEF、∠AFE的大小,以及EF的距离,利用正弦定理,解△AEF,算出AE,在△BEF中,测出∠BEF和∠BFE,利用余弦定理,算出BE,在△ABE中,测出∠AEB,利用余弦定理,算出AB的长,本题有其他的一些测量方法.

2.关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以下的一些公式:

(1)已知一边和边上的高:

S=

ahA,S=

ahB,S=

ahC;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S=

absinC,S=

bcsinA,S=

casinB;

(3)已知三边:

这里

;

(4)已知两角及两角的共同边:

;

(5)已知三边和外接圆半径R:

.

3.设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n-1,n,n+1,三个角分别是α,π-3α,2α,由正弦定理,

所以

.

由余弦定理,(n-1)2=(n+1)2+n2-2×(n+1)×n×cosα,

即(n-1)z=(n+1)2+n2-2×(n+1)×n×

.

化简,得n2-5n=0.

所以n=0或n=5.n=0不合题意,舍去;n=5,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4、5、6,可以验证此三角形的最大角是最小角的2倍.

另解:

先考虑三角形所具有的第一个性质:

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

(1)三边的长不可能是1、2、3,这是因为1+2=3,而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如果三边分别是a=2,b=3,c=4,

因为

.

在此三角形中,A是最小角,C是最大角,但是cos2A≠cosC,

所以2A≠C.

边长为2、3、4的三角形不满足条件.

(3)如果三边分别是A=3,B=4,C=5,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最大角是90°,最小角不等于45°,此三角形不满足条件.

(4)如果三边是a=4,b=5,c=6,此时

.

因为cos2A=cosC,而0<2A,C<π,

所以2A=C.

所以,边长为4、5、6的三角形满足条件.

(5)当n>4,三角形的三边是A=n,B=n+1,C=n+2时,三角形的最小角是A,最大角是C.

cosA随n的增大而减小,A随之增大,cosC随n的增大而增大,C随之变小.由于n=4时,有C=2A,所以n>4时,不可能C=2A.

综上可知,只有边长分别为4、5、6的三角形满足条件.

备课资料

备用例题

A、B两点间有小山和小河,为了求A、B两点间的距离,选择一点D,使AD可以直接测量且B、D两点可以通视,再在AD上选一点C,使B、C两点也可通视,测量下列数据:

AC=m,CD=n,∠ADB=α,∠ACB=β,求AB.

(1)计算方法

如图所示,在△BCD中,CD=n,∠CDB=α,

∴∠DBC=β-α.

由正弦定理可得

在△ABC中,再由余弦定理得

AB2=BC2+AC2-2BC·AC·COs∠ACB.

其中BC可求,AC=m,∠ACB=β,故AB可求.

(2)实习报告

题目

测量不可达到的两点A、B间距离

测量目标

测得数据

测量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AC长

CD长

α

β

计算

∠DBC=β-α

AB2=BC2+AC2-2BC·AC·cos∠ACB

参加人

负责人

计算人

指导教师

计算复核人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