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674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音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音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音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音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docx

《音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docx

音乐

音乐--听觉的艺术

学号:

姓名:

摘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准确、深刻地欣赏音乐的基础。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内心听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使欣赏者伴随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欣赏者的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

所以说,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核心。

关键词:

音乐欣赏音乐听觉能力音响感知情感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更是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

许多人在聆听音乐时,会感觉到它的奇妙无比,同时似乎又觉得难以捉摸,这就和音乐听觉能力高低有关。

如果我们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就能在听觉中较为准确地感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可见,要领会音乐作品的真谛,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音乐的听觉有两种:

“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有的样子”。

二者都是音乐欣赏心理活动的体现,也是音乐经验积累的结果。

只要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听觉能力。

然而,一般声音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先天具备的,而后者则要经过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具备。

所谓音乐听觉能力就是“音乐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在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提高的,它会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赏者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评判态度。

由于音乐给予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某种态度的反映,如喜、怒、哀、乐等。

所以,音乐欣赏的重要通道是借助于音乐听觉的情感体验。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来看,欣赏是接受环节,它不是以表演或为获得某种具体成果为目的,而是聆听者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内心听觉引起回忆、想象及联想等,丰富自己从欣赏音乐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这也是通过音乐听觉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行为。

根据人对音乐感知能力的认识规律,音乐听觉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敏锐的音响感知能力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音乐欣赏者的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结构形式完整的接受。

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系都以音响感知为基本,如果离开了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感知,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欣赏。

音乐作品的实际音响是以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诸要素相互参与、相互合作,经人为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声音工艺品”,我们的耳朵可以直接感觉到,但我们的耳朵必须是经过训练且能分辨音乐的耳朵,否则,就难以接受、理解这种音响外层的“工艺品”。

具体说来,音乐音响的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

这是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如果欣赏者具备了对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也就具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

《淮南子》中就曾记载,“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

”“师旷之耳”就是能辨别音响的耳朵。

如果一个人2/4拍和3/4拍子都分不清,他就很难分辨出进行曲和圆舞曲的不同音响效果;如果欣赏者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力,那就会影响他对于管弦乐作品的欣赏。

因此,培养对音乐的辨别力,对音响感知具有首要意义。

2.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

音乐音响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

其中旋律感主要是对不同旋律的特点进行感受,并由此达到对旋律美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感情内容的体验。

节奏感决定着音乐的表情性质和风格特征,要获得音乐的美感,就必须培养起良好的音乐节奏感。

多声部音乐手法广泛应用于合唱、键盘音乐、管弦音乐领域,只有具备多声部音乐感,才能懂得各声部的组合和音乐的和声效果。

对乐曲结构形式的整体认知是把音乐的各种要素合成至完整的乐曲的感知活动,实现完美的音乐感知。

3.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音响材料是在时间中展现并随着时间的运动转瞬即逝。

注意力能始终保持对音乐的新鲜感,记忆力能使音乐留下深刻印象并使音乐的进行得以延伸。

如果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没有对音乐的高度注意力和记忆力,就不可能得到对音乐的整体认知。

二、通过内心听觉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

欣赏音乐在达到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同时,也在借助于内心听觉而引起的情感体验。

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而听众是通过作品体验其中感情的。

欣赏音乐要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将会给欣赏者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准确、深刻、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有了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结合对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等音乐以及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等表现手法的理解,可以正确理解音乐。

前文说过,音乐是听觉艺术,良好的音乐听觉是正确欣赏音乐的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能辨别音高、节奏、音色的人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第二,紧密结合欣赏者的生活体验及情感欲求。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可以将欣赏者迅速带入音乐意境之中,使欣赏者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欣赏音乐,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琵琶协奏曲《琵琶行》,描写了诗人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期间,在船上听到一位沦落地方的长安乐伎演奏琵琶曲,联想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处境,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强烈的感情共鸣是其他在座人所不及的。

白居易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著名的音乐家,现代就有人专门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可见其对音乐理解之深刻。

从《琵琶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换言之,所有这些体验、感慨无不建立在白居易对音乐的敏锐感觉上。

如果白居易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对琵琶这一乐器的音色没有清晰的感觉,对音乐的节奏没有准确的判断,对演奏的轻重缓急没有敏锐的把握,即使“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听觉是学习音乐的载体,音乐的听觉能力是音乐欣赏准确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任何一种音乐素质都离不开良好的听觉能力。

听到音乐不等于理解音乐,我们必须运用成功的学习方法及先进的学习手段把由音乐听觉引起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与理解认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逐步获得高水平的音乐听觉能力。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3]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德]罗伯特﹒舒曼《新音乐杂志》[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

 

音乐欣赏与艺术情操

学号:

082086208姓名:

李晖

摘要: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

关键词:

 音乐欣赏艺术情操重要性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

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

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

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从音乐实践的总体来看,音乐欣赏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

正如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

“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 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音乐来表达。

一切音乐都可以给人听觉上的愉悦感。

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

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音乐情感的。

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

 

 但是,对音乐的欣赏并不神秘和困难,只要大脑、听觉健全的人都能欣赏音乐。

但要真正理解音乐作品、把握住作品的内涵,并引起相应的共鸣,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具备相应的知识,并经历一个长期反复聆听和学习的过程。

马克思说: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也说过:

“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

”“要及早注意各种乐器的声音和性质,把它们的独特音色深深地铭刻在听觉记忆里。

”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欣赏的实践才能提高。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

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

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

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音乐的美不仅在于它能给人们情感的享受,它同样赋予许多深刻道理,给人启迪。

例如光未然和冼星海共同合作的黄河大合唱,雄壮有力的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强调我们要向黄河学习伟大坚强的精神;又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悲怆的音符让我们感悟到贝多芬耳聋后紧扼住命运的咽喉,顽强的生存下来的精神。

告诉我们面对厄运要有坚毅、顽强、执著的精神。

因此感悟音乐深层的蕴意能给你一生的启示。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我们知道,创造性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音乐欣赏教学由于以音乐作品为媒介,音乐作品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艺术空间。

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地活动,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艺术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充分证明,音乐不仅是一门抒发感情的艺术,而且还能通过音乐形象的逻辑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性理想。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这是音乐的内心听觉能力上升到最高层,对音乐认识由感性转化为理性满足的表现。

耳聋的贝多芬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内心听觉能力完成了代表他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正如他的艺术信念:

“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这种崇尚的思想意境如没有复杂的理性认识是很难领会的。

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充满战斗性和英雄性的音响,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爆发出的强大音流如波涛翻卷、汹涌澎湃、不可遏止的冲击力量,使人认识到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以及肖邦强烈的爱国热情。

所有这些,都是作者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所赋予的。

一个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的音乐人,可以通过乐谱,通过内心听觉还原音响,使自己在没有任何实际音响的情况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作出理性的评价。

作为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如此专业的音乐听觉能力,但是,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以及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努力尝试使自己的音乐听觉能力不断提高,我们无疑也可以从体味音乐作品本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入手,用理性的思维去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精神文化内涵,即使这种体验会来得迟缓一些。

想象与联想是指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伴随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而出现的有关生活形象和意境在内心听觉中的创造性再现。

音乐再现的一种方法是艺术性地模仿出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所引起的联想。

如朱践耳的作品《蜜蜂过江》,通过弦乐和木管轻盈、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模拟出蜜蜂飞舞时发出的翁鸣声,使人感受到蜜蜂的造型,并从这和谐的音响中唤起对大自然、对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模仿的音响在耳中可能只是纯粹的、自然的音响模仿,欣赏者不可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的欣赏无疑是低层次的。

音乐再现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听觉与视觉的“联想”关系,即用声音来类比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这两种想象都是建立在良好的音乐听觉基础之上的。

反之,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能够通过内心听觉获得感觉的欣赏者,即使面对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没有任何实际的音响,他也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心听觉,还原良好的音乐,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当然,音乐形象的想象与联想是凭借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展开的,虽然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自由性,但不是任意和无据的进行。

欣赏者不能脱离原有的形象和联想与音乐作品本身的形象是相依相伴、不即不离的辩证统一关系,凭空随着自己的内心听觉随意联想。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

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欣赏是听觉,感知和联想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

在听音乐时,往往使我们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

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3][美]默塞尔《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4]《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4年 

 

音乐与数学的神奇关系

学号:

082086206姓名:

郭欢

摘要:

数学,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

学生在节奏学习中,常常出现不能正确把握时值的比例关系、识别节奏的速度不够、在演唱(奏)作品时速度不稳定等问题。

节奏,是一切事物均匀而有规律地交替进行,它源于希腊语phtmoc,其原意是表示程度,程序、均匀的活动,反映了自然与生活一切现象所固有的有条件、有顺序的交替运动,在曲调中,节奏常常是音乐的源泉,它时音乐艺术来说永远是特别重要的,它是曲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声乐美学中,声乐曲的节奏美就明显地体现出来,同时,还显示出它有着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数学音乐艺术关系

人们对数学与音乐之间联系的研究和认识可以说源远流长.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比率将数学与音乐联系起来[1].他们不仅认识到所拨琴弦产生的声音与琴弦的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和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发现谐声是由长度成整数比的同样绷紧的弦发的.于是,毕达哥拉斯音阶和调音理论诞生了,而且在西方音乐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虽然托勒密对毕达哥拉斯音阶的缺点进行了改造,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纯律音阶及相应的调音理论,但是毕达哥拉斯音阶和调音理论的这种统治地位直到十二平均律音阶及相应的调音理论出现才被彻底动摇.在我国,最早产生的完备的律学理论是三分损益律,时间大约在春秋中期,《管子·地员篇》和《吕氏春秋·音律篇》中分别有述;明代朱载埔(1536—1610)在其音乐著作《律学新说》对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作了概述,在《律吕精义·内篇》中对十二平均律理论作了论述,并把十二平均律计算的十分精确,与当今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这在世界上属于首次.由此可见,在古代,音乐的发展就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那时起到现在,随着数学和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

千百年来,研究音乐和数学的关系在西方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课题,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到现代的宇宙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整个宇宙即是和声和数”的观念的影响,开普勒、伽利略、欧拉、傅立叶、哈代等人都潜心研究过音乐与数学的关系。

数学几何与哲学相契携行,渗进西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透入到一切艺术领域而成为西方艺术的一大特色。

圣奥古斯汀更留下“数还可以把世界转化为和我们心灵相通的音乐”的名言。

现代作曲家巴托克、勋伯格、凯奇等人都对音乐与数学的结合进行大胆的实验。

希腊作曲家克赛纳基斯创立“算法音乐”,以数学方法代替音乐思维,创作过程也即演算过程,作品名称类乎数学公式。

大自然中的音乐与数学的联系更加神奇,通常不为大家所知.例如蟋蟀鸣叫可以说是大自然之音乐,殊不知蟋蟀呜叫的频率与气温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一次函数来表示:

C=4t一160,其中C代表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t代表温度.

按照这一公式,我们只要知道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不用温度计就可以知道天气的温度了!

理性的数学中也存在着感性的音乐,由一段三角函数图像出发,我们只要对它进行适当的分段,形成适当的小节,并在曲线上选取适当的点作为音符的位置所在,那么就可以作出一节节的乐曲.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能像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那样利用黄金分割来作曲,而且也可以从纯粹的函数图像出发来作曲.这正是数学家约瑟夫·傅里叶的后继工作,也是其工作的逆过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和音乐教授约瑟夫·希林格,他曾经把纽约时报的一条起伏不定的商务曲线描述在坐标纸上,然后把这条曲线的各个基本段按照适当的、和谐的比例和间隔转变为乐曲,最后在乐器上进行演奏,结果发现这竟然是一首曲调优美、与巴赫的音乐作品极为相似的乐曲这位教授甚至认为,根据一套准则,所有的音乐杰作都可以转变为数学公式.他的学生乔治·格什温更是推陈出新,创建了一套用数学作曲的系统,据说著名歌剧《波吉与贝》就是他使用这样的一套系统创作的.

因而我们说,音乐中出现数学、数学中存在音乐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数学和音乐融和贯通于一体的一种体现.我们知道音乐通过演奏出一串串音符而把人的喜怒哀乐或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等表现出来,即音乐抒发人们的情感,是对人们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对客观世界的感触,因而它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只不过是以一种感性的或者说是更具有个人主体色彩的方式来进行.而数学是以一种理性的、抽象的方式来描述世界,使人类对世界这便是球面几何中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与两直角边的关系.

如果不了解音乐的数学,在计算机对于音乐创作和乐器设计的应用方面就不可能有进展。

数学发现,具体地说即周期函数,在乐器的现代设计和声控计算机的设计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家和数学家将继续在音乐的产生和复制方面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数学给人的印象是单调、枯燥、冷漠,而音乐则是丰富、有趣,充溢着感情及幻想。

表面看,音乐与数学是“绝缘”的,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

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

“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

”而爱因斯坦说得更为风趣:

“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数学是以数字为基本符号的排列组合,它是对事物在量上的抽象,并通过种种公式,揭示出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

而音乐是以音符为基本符号加以排列组合,它是对自然音响的抽象,并通过联系着这些符号的文法对它们进行组织安排,概括我们主观世界的各种活动罢了,正是在抽象这一点上将音乐与数学连结在一起,它们都是通过有限去反映和把握无限。

既然数学与音乐有如此美妙的联系,为何不让我们沉浸在《梁祝》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或置身于昆虫啁啾呜叫的田野里静下心来思考数学与音乐的内在联系呢?

为何不让我们在铮铮琵琶声中或令人激动的交响曲中充满信心地对它们的内在联系继续探索呢?

数学和音乐位于人类精神的两个极端,一个人全部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就在这两个对立点的范围之内展开,而人类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分布在这两者之间。

音乐和数学正是抽象王国中盛开的瑰丽之花。

有了这两朵花,就可以把握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被称为数论之祖的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音乐之所以神圣而崇高,就是因为它反映出作为宇宙本质的数的关系。

”世界上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像音乐及其它艺术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趣。

在数学家创造活动中,同样有情感、意志、信念、冀望等审美因素参与,数学家创造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如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一样,可以使人动情陶醉,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M.Kline.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九章出版社,台湾,1984

[2]川久保胜夫.数学的奥秘.李景华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3]西奥妮·帕帕斯.数学的奇妙.陈以鸿译.上海:

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4]贾方爵.基本乐理.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学号:

082086209姓名:

武彩霞

摘要:

音乐艺术与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科学研究的理性思维、数理逻辑以及高科技的发展给音乐带来的重大变化。

另一方面,音乐深深影响着科学的发展。

事实上,科学和艺术同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两者的思维方式也是相通的,只是由于目的的不同才导致了在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侧重,但是科学和艺术都同时运用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无论在科学活动还是艺术活动中两种思维方式都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

音乐科学艺术交融

   

  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形象体现,其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社会与精神的奥秘,把握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实现思维与存在不断的统一,用以保护自然、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动。

科学思维常常被认为是抽象思维,代表着严谨、逻辑、合理等特点的有规则的锯齿形、几何形等。

音乐艺术思维则被认为是形象思维,流动变幻的云或轻快飘逸的曲线等极富想象力。

随着社会科学发展,科学与音乐艺术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二者极具互补性,并呈现出重新汇合之趋势,其发展前景之研究将极大地促进科学与音乐的繁荣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

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

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Nightin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

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

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一、科学技术促进音乐发展 

 科学技术是音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离开了科学技术,音乐家无法创造出今天如此多样化、丰富的音响世界,音乐也不会得到今天的普及和深入人心。

 

  伴随着磨制工具、冶金技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的出现,石磬、编钟、乐谱才得以广泛流传。

现代技术革命又从根本上改进了人类音乐生活:

首先,电子音乐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思维和音乐理念,它横跨“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