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662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docx

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

拿什么吸引学生-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四)

主讲人:

张轶

时间:

6月20日

第三十一章:

温故,探索新知的根本之路

      

     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授新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旧的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而在新的知识里又能找到旧知识的影子,从而悟出某些道理来。

      

     经历案例:

     厦门旅游学校的纪惠质曾多次被评为“老有所为”的优秀教学分子。

她的教学风格严谨、逻辑顺畅、条理分明、经验丰富,能让学生的思维从一点上很快地扩散至全部。

     我们来看看纪老师的一堂生理课。

     纪老师拿出一幅挂图,问:

“大家看这幅图,能认出来是什么吗?

     学生们齐声答道:

“心脏结构图。

     纪惠质点头:

“对,你们太聪明了,看来大家印象很深啊,毕竟是自己的‘心脏’嘛。

     台下一片笑声。

     纪惠质接着问:

“大家已经知道人体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现在大家能不能回忆一下,心脏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学生甲站了起来: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四个腔:

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也就是这幅图上的A、B、C、D。

     纪惠质微笑道:

“回答得好,那么,所有的心房与心室都是相通的吗?

     “嗯,不是,只有同一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甲考虑了一下,回答道。

     纪惠质又问:

“谁能告诉我,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有哪几条?

     乙生举起了手: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纪惠质夸奖道:

“真聪明,那么心房和心室的壁哪个厚呢?

最厚的是哪一个?

     乙生道:

“心房壁比心室厚,最厚的是左心室。

     纪惠质:

“为什么心房壁比心室壁厚,而左心室又最厚呢?

     乙生略一沉吟,刚要回答,丙生却站起来抢着道:

“因为心房血液流向心室,距离近,故心房收缩不需很大力量就可完成。

而心室要把血液射向全身及肺部,距离远,需很大力量。

所以心房壁比心室壁薄。

而左心室要接受左心房的血液,收缩时把血液压入主动脉,推动大循环,所以左心室的壁最厚。

     纪惠质笑了:

“看来大家对心脏的结构印象还是很深的,那么,谁能到黑板上来告诉我,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

     丁生急忙道:

“我,我来,纪老师!

     得到同意后,他跑上讲台,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

     从右心房到左心房为:

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静脉→左心房

     从左心房开始为:

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纪惠质见丁生写完后,又问:

“那么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把血液送到哪里去了呢?

     包括丁生在内,所有的学生一时都卡壳了,纪惠质以前并没讲过这个问题。

     纪惠质轻轻地笑了起来:

“不知道了?

好,亲爱的,答案就在我们接下来要学的内容里,也就是‘血液循环’。

现在我们开始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任何一个课堂上,你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既是上一节课的延伸和发展,又是下一节课的基础。

     如果你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那么,学生就能很好地巩固新知识并融会贯通。

      

     第三十二章:

寻找教材中的真空地带

      

     身为教师,你必须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引导学生探寻所有的已知和未知,探寻所有的美和丑,探寻所有的真空地带,而后剩下的,便是你静悄悄地等待奇迹的诞生。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求真、求实的精神!

      

     经典案例:

     美国波士顿州立小学。

     上课了,孩子们欢快地跑进教室,因为这节课是他们最喜爱的老师爱利普?

杰克逊女士的语言课。

     爱利普老师一脸灿烂:

“我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我相信,很多人早就知道这个美丽的童话了,有谁愿意上来替我把它讲出来呢?

     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跑上讲台:

“从前,在一个镇上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名叫辛黛瑞拉……辛黛瑞拉在舞会上玩得开心极了,突然她发现时间快到12点了,她想起老太太的吩咐:

午夜12点之前一定要赶回来,因为到那时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状。

于是,她急匆匆离开舞会,匆忙之中在台阶上绊了一脚,一只水晶鞋掉了,她也顾不上去捡。

第二天,王子拿着这只水晶鞋,挨家挨户请姑娘们试穿,并宣布谁能穿上这只水晶鞋谁就是未来的王后……”

     故事讲完了。

爱利普老师眨了眨眼睛,笑道:

“谢谢你,吉姆,你讲得真棒!

孩子们,看来你们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那么,我也就不多费嘴舌了。

下面,请你们来回答几个问题。

你们喜欢谁?

为什么?

     孩子们立即跳着高儿地抢着给了爱利普老师一个正确的答案。

     之后,爱利普老师话题一转:

“那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它在哪儿?

     学生们惊奇地看着老师。

     爱利普微笑着:

“孩子们,这个故事真的完美无缺吗?

     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名叫艾丽丝的学生才迟迟疑疑地站了起来:

“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爱利普老师十分惊喜:

“噢,天哪,艾丽丝,你太棒了!

孩子们,你们看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

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安徒生更棒!

你们相信吗?

     于是,孩子们欢呼雀跃。

      

     还记得小学语文的那篇有关长城的课文吗?

     那篇名为《长城》的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飞往月球的宇航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上,能清楚地看到我国的长城。

     “哇,在月球上能看到长城!

     于是,一代代小学生从小就处于这样一种“民族自豪感的包围”下,对长城的向往也在一点点积累。

     等到长大成人了,如果有机会到北京求学或游览,除了天安门,长城就成了每个人心中最想去的地方,“不到长城非好汉”!

     于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因为在月球上都可以看到这一人工奇迹,长城在我们心目中能不伟大吗?

     可是,突然有一天,如果有人告诉你,课本上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月球上根本看不到长城,你怎么反应?

     除了被击碎的“民族自豪感”,还有什么?

     震惊?

     无法相信?

     怎么会?

     课本里居然有错误的地方?

     或者说也存在一个真空?

     事实的确如此,早在2001年之前,“太空看长城”的荒谬已经一再被科学家和国外宇航员所证实。

     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奥尔林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太空可看长城的说法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

     神六发射成功后,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又再次明确否定了这一说法。

     而据有关报道,目前小学教科书第七册《语文》第20课《长城传》中依然有这样一段话:

“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

‘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

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

     姑且不论教育部门面对这种缪误为何不进行纠正,单说老师在课堂上面对课本中的这种“真空”现象应该如何处理呢?

     是视而不见,依旧照本宣科这种“伟大”呢,还是直面现实,告诉学生事实并非如此?

     这确实是个问题。

      

     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的课堂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单纯的认字造句还是能流利的背诵几百篇文章?

简单的写写算算还是能做出几百道难题?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第三十三章 以点带面,将课堂知识连成线

      

     一个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老师的责任只在于教会孩子们将知识以点面形式融会贯通的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的社会:

社会呼唤的不是仅掌握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的人呢,而是需要能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人。

     因此,教会孩子们将知识以点带面、融会贯通,教会孩子们应对这个大千世界万变的能力,就成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并且能轻盈地在两者之间寻求到一个美丽的平衡点。

      

     经典案例:

     由于印度的教育发展比较落后,青少年们对计算机接触不多。

2003年,印度知名学者西蒙正纳义务担任了玛哥利中学的信息技术普及课老师。

     几节课下来,西蒙正纳发现:

当他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时,学生们往往不太爱听,显得无精打采。

但一到上机课,学生们就兴高采烈,只要西蒙正纳稍一溜神,学生们就一个个忙着上网听CD,看动画片,玩扑克牌,新鲜个没完。

因此,今天教的理论知识隔天就被忘个精光是常有的事儿。

     西蒙正纳决定改变现状。

     上节课传授的是互联网的认识,这节课则主要讲述申请电子邮箱的事项,而再下节课将侧重于比较复杂的远程登陆、文件传输等各种服务功能的理论知识。

     西蒙正纳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电子邮箱知识,并以此激发学生们对计算机理论的兴趣。

     上课了,西蒙正纳微笑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互联网的应用,看得出来大家对互联网兴趣很高。

现在,利用我们所掌握的能力,先来帮助一个小姑娘完成她的一个小小心愿。

     学生们立即兴奋起来。

     “小姑娘桑迪的爸爸是一家美国大集团驻印度分部的销售经理,最近因公去美国交流学习,需要半年时间。

在爸爸不在家的这段时间,桑迪非常想念爸爸,希望能常与爸爸联系,你们能告诉她有什么好办法吗?

同时还要考虑几个问题―――”

     西蒙正纳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如下几个问题:

     1.由于时差的关系,美国和印度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正好相互交错,如何联系?

     2.爸爸工作时不能被打扰,怎么办?

     3.由于爸爸是去参观学习的,爸爸的地址会经常变更,怎么办?

     4.如果爸爸用数码相机拍摄了许多当地的风光,希望桑迪马上看到,怎么办?

     5.如果爸爸在美国找到了一款十分有趣的小游戏,想马上送给桑迪,怎么办?

     西蒙正纳用眼睛扫视全班:

“大家想想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桑迪吗?

     学生们一个个沉思不语。

这时,不知是谁说了句:

“他们可以用网络啊!

书上不是说,网络可以将地球变成地球村嘛?

     其他学生笑了,“上网干什么?

说是这么说,但恐怕做不到吧?

电脑帮着打打字、写写信、看看新闻就不错了!

     西蒙正纳却正色道:

“这几位同学说的非常有道理,电脑不但能打字,还能上网,并能在网上打字传送,让桑迪的爸爸从网上看到这封信。

唔,这是个很不错的办法。

     学生们好奇地看着老师,“写信?

上网写信,美国能看到?

     西蒙正纳:

“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东西,新闻、故事等,但是在网上也可以写信,只是在网上写的叫电子邮件,也就是现在流行的E-mail,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形式,由于它的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现在全世界有几千万人通过它进行通信交往。

     学生甲好奇地问:

“老师,这就是说在网上写信要比普通的信快?

     西蒙正纳答:

“对,几分钟内远在美国的朋友就可以收到你的信,而对方也可以在收到信之后马上给你回信。

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去邮局寄一个快件要多少天啊?

     学生乙回答:

“三天,听说现在有次晨达了,那也要几个小时呢。

     西蒙正纳说:

“对呀,现在的邮件再快也不可能在几分钟之内送到大洋彼岸去,而且普通的信只能是几张信纸,如果是物品的话,还要当成包裹寄,这样以来是不是又花了好多钱呢?

     学生甲一听,来兴趣了:

“照你这么说,电子邮件可以很方便地‘寄’东西了,比方说游戏?

     西蒙正纳反问道:

“怎么,难道你们不信吗?

现在我先为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在网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

有了这个邮箱我们才可以给别人发邮件。

     西蒙正纳在印度在线上为学生们演示了一遍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过程后,说:

“现在,请大家在印度在线上为自己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并且要注意,你们的用户名为‘ycrx+2005+[班级]+[学号]’,比如你的学号是22号,那么你的邮箱就是‘ycrx20053222’,申请完毕后,大家试着给我发一封新邮件,我的邮箱是whma@,你们的邮件主题为‘学习自评’,邮件内容是‘我学会了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如果在申请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请大家在‘课堂练习’的帮助中找答案,或者互相请教一下,现在开始练习。

     十几分钟后,学生丙举手:

“老师,我已经给您发邮件了,上边显示是发送成功!

     西蒙正纳打开邮箱,果然有新邮件,“不错,看来你已经初步学会了发送邮件,现在你来接受一下邮件。

     紧跟着,不断有学生举手:

“老师,我也发送成功了!

     学生丁举手:

“老师,我给你发的邮件中有一幅图片呢,它可以证明我发送成功了!

     西蒙正纳一愣:

“图片?

     打开邮箱,原来学生丁把表示发送成功的网页作为一幅图片粘贴到邮件正文中了。

     学生甲再次举手:

“老师,我刚才申请邮箱时,发现有一个收费邮箱,说是成为会员可以有积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西蒙正纳笑道:

“你再仔细琢磨一下,互联网上的东西很多,除了看网页,发邮件还有很多东西呢!

     ……

     一堂课快结束了,学生甲说:

“老师,您还没告诉我们如何在网上‘寄’游戏呢!

     西蒙正纳卖了个关子道: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了,也就是文件传输,这节课的作业就是回家后教你们家人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如何?

     “好!

”学生们愉快地回答道。

      

     第三十四章:

对比,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对比,会震惊学生的听觉,也更能明了学生的听觉!

会暂时令他们混乱,却能令他们得到更长久的黑白分明!

      

     经典案例:

     面对教学改革,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和实验》,不仅大面积提高了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衡水中学,一个仅面向38万人口的县区招生且远离省会城市的学校,因为运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开展教学改革,高考成绩连年稳居全省重点中学榜首,数、理、化等学科知识竞赛屡创佳绩,学生的科技发明成果、小论文及书画、文学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近400人次……

     在别人眼里,政治课就是一堆堆理论外加数据堆起来的,想把课讲好又不让学生们打瞌睡,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而在张熊飞的政治课上,学生们却每每兴趣盎然,很少有“开小差”或进入梦乡的。

     下面,我们来一管窥豹,看看张熊飞是如何讲授《改革开放》的。

     张教授开场白是:

“我们先来观赏几幅很有意思的照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投影屏上出现了几幅图片,左边的是黑白的,右边的是彩色的。

     张教授指着黑白图片,说道:

“这是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的几张图片。

这个村子离香港很近,紧靠着特区,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但是你们知道吗?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个村子集体资金只有7000元,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

     “100元,那怎么过日子啊!

”台下有学生小声低估。

     张教授笑笑,指着左边的两幅图片说:

“大家看,改革开放前,南岭村就是这个样子,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也就是这样子,房屋很破,村子里的道路也是泥泞不平的。

     学生们于是感慨万分。

     张教授又道:

“你们再看右边的图片,判断一下,是农村还是城市。

     学生们仔细地看着右边的图片。

     “绝对不像农村,街道整洁,新楼林立,商店、市场挺多,绿化也不错,感觉好像旧社会我们身边的哪一条街道。

”一个学生说道。

     张教授笑了:

“其实,它还是南岭村,只不过相对于那边的黑白照片,它晚了20年了。

     学生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张教授解释道:

“南岭村搭上了改革开放这班车,在短短十几年间,经济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目前,全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7亿元,平均人均收入两万多元。

你们可以算出翻了多少倍吧?

     学生们频频点头。

张教授接着说:

“现在,我们再来回头看课本,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十五章:

知识竞赛,让课堂火起来

      

     在你的课堂上,不应该只有“听话”的学生,更应该有许多敢于表现的学生,前提就是你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

      

     经典案例:

     美国达拉斯加工读大学电子专业的学生们个个对地理感冒,一上地理课就提不起兴趣来。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攻读的是计算机,至于地理则可有可无。

     这个班的学生甚至集体对校方提出抗议,要求取消地理课,但没有获得校方通过。

     很快,地理教授被学校调换了,新来的教授是一个30岁出头的男子,名叫莱特曼?

达斯勒。

他戴着一副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

     学生们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莱特曼和别的老师有什么区别,可接下来的情况却让学生们大为诧异:

啊,这个莱特曼不简单啊,且不说他肚子里墨水不少,单他在课堂上组织的知识竞赛就吊了不少学生的胃口!

     我们也来欣赏一下莱特曼在地理课上的风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开学四周以来学习过的内容,下面全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6个人,并推选小组长一名,各个小组可以给自己命名。

至于有关比赛的规则和要求,请看投影屏!

     学生们好奇地看着投影屏上的文字:

     比赛题目:

     竞赛题目分必答和抢答两部分,抢答题目以考查识记内容为主,每题50分,必答题主要考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侧重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每题分数为100分。

     纪律要求:

     1.一切服从裁判,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要过于看重分数;文明参赛不哄闹,对于乱吵乱闹影响比赛秩序的小组和个人给予批评并扣除该组50分。

     2.抢答不需举手,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但必须在老师宣布开始后才能进行,否则扣分,回答错误不倒扣分。

     3.必答题必须经小组充分讨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力求全面,其他小组可就该小组答题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进行纠正和补充,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

     4.小组中每位成员回答问题次数最多不能超过2次,否则每人每次扣30分。

     积分统计及奖励:

     比赛积分情况在黑板公示,对获胜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个人颁发小奖品予以奖励。

     学生们很快按要求分组完毕,再看他们给自己起的名字―――“尼罗河代表队”、“克林顿代表队”、“全美联邦代表队”、“上帝代表队”、“梦之队”、“龙之队”!

     莱特曼微微一笑,学生们心中的梦乡不容小视啊。

     “好,比赛开始。

第一个问题,请1号代表队尼罗河代表队回答,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城市诞生在河流的哪一平原上?

开始!

     很快,就有学生回答:

“中下游平原!

     “回答正确,加100分!

     “第二个问题,抢答题,请大家看投影屏――美国三大城市带中,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城市带是A、波士顿――纽约――华盛顿;B、芝加哥――匹斯堡;C、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圣狄戈;D、休士顿――达拉斯。

现在抢答开始!

”莱特曼的“抢答开始”还没落音,好多同学都已站了起来。

     “D。

     “不对,继续抢答。

     “啊?

”来自梦之队的这位学生一听急了,怎么不对?

他正急着翻课本,这时有声音说:

“C。

     这是来自龙之队的一位学生。

     “正确。

     梦之队的学生这才明白,搞了半天自己把概念记混了。

     ……

     竞争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再看战果,最开始居末位的龙之队反而以900分的高分夺得了冠军!

原因在于他们在后来的抢答题中,同心协力,一直占据上风。

     莱特曼微笑着:

“在竞争中,能赢的人总是少数,输的人必定是多数。

向知道你们中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如别人了吗?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自从莱特曼来了之后,不少大学生在给学院的意见反馈书上写道:

     “我们每周最盼望的就是上地理课,特别是知识竞赛,紧张而又兴奋,富有挑战性但有成就感,竞赛让我感到学地理有无穷的乐趣。

     “我一直不喜欢地理,可是自从地理课堂实行知识竞赛后,我对地理改变了看法,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原来地理课也可以这样生动活泼的”

     ……

      

     如果一个学生毫无课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意接受外界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课堂教学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作用。

或者说,学生的学习动机之所以调动不起来,是因为他们不感兴趣。

     有关教育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总是争强好胜,不甘居人后。

而莱特曼正是针对学生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等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的,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让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

      

     第三十六章:

常变常新的的课堂环境

      

     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得像一个花园,课桌椅可以变成花园里游人随意休息的长椅;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得像一个酒店的大厅,抑或像一个私人的书房……总之,只要孩子们在其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就绝对没有什么坏处!

      

     经典案例:

     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宁海实验学校刘永宽老师给学生上课时,总爱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点子。

听他讲课,总会让人有一种重换天地的感觉。

     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因所教内容枯燥,一些学生开始昏昏欲睡。

     刘永宽立即停止讲课,提议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把课桌椅重新摆放一下,大家围成一圈听课,如何?

     台下的学生不知他葫芦里要卖什么药,还以为是要做什么游戏呢,于是立刻动手摆弄桌椅,两分钟后,一个“圆桌会议室”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