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435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和诚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8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2x30分=60分)

1.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波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

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

这说明

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D.郡国井行弊端凸显

2.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这一演变是指

A.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D.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4.著名学者工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

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C.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D.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

5.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

硃批:

“览卿奏谢,知道了。

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

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

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B.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

C.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D.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6.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上谕文武百官曰: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

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

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据此,这位“上”,应该是

A.秦始皇B.唐太宗C.明太祖D.明成祖

7.明史载:

“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

”这一材料说明

A.官僚制度制约皇权B.“君主专制”名存实亡

C.皇帝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8.“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9.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

这一改变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10.西周时,丞相姜尚被封于山东。

后来因为管叔和蔡叔叛乱,周天子允许齐国对附近的“五侯九伯,汝实征之”,齐国“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据此可推知

A.齐国始终拥有大国地位B.西周在初期借助齐国稳定东方

C.齐国拥有征伐诸侯国的权利D.齐国借西周内乱而强大

11.张集馨,淸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

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

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

此亊例反映了在淸朝

A.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B.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C.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D.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

12.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

明清这两种分封

A.背景相同B.内容相同C.对象不同D.目的相同

13.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

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14.朱元璋说:

“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

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

尚虑微贱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

如此则所知有限,闻不广。

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

”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

A.实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B.表达自己虚心纳谏的决心

C.限制朝臣权力实现权力集中D.借鉴历史教训以维护统治

15.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

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

秦国的这种做法

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

16.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C.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17.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

“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18.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

这反映了

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19.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

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20.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还监察皇宫。

唐代设御史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

材料表明,唐代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B.进一步弱化专制

C.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D.国家体制更健全

21.“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

”材料反映的是

A.科举制形成的必然性B.察举制引发社会动荡

C.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D.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22.“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

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神话皇帝的权威C.暴露皇帝的过失D.挽回不良的影响

23.杨宁一曾说: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

A.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

C.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D.统治具有松散性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据《晋书·王敦传》记载:

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B.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26.2007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

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l21年)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

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汉武帝加强了分封制度B.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D.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27.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28.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晋国是姬姓封国B.晋燕两国可以通婚C.晋宋两国可以通婚D.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29.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B.主要受制于门阀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30.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句话说明科举制度

A.是以门第为依据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

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

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

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

邓小平也强调:

“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

”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6分)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6分)

 

3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

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该制度有何作用?

(2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趋势。

(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

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元】《南台备要》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监察官员有何要求?

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结果?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

(4分)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置有什么影响。

(6分)

和诚2017-2018高二8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海昏侯”隶属豫章“郡”意在强调侯国曾经归郡管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代君主专制是加强而非削弱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皇族内部斗争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弊端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B

【解析】材料漫画反映的是分封制向郡县制的演变,在郡县制下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从而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故答案为B项。

A项与材料所示演变方向相反,排除;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点睛:

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

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

比如本题漫画1表达的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漫画2应注意图中的对话“诸卿,认真管理自己的郡县去吧!

莫让朕失望啊!

”,反映的是皇帝与郡县长官之间的关系,说明应从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所体现出的特点来作出选择。

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宗法制强调贵贱有序,稳定统治秩序,这与“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相符,故选D。

AB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C和封建专制时间不符,排除C。

故选D。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B

【解析】从材料““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来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也使得“士大夫”的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项是宋朝的政策;CD项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试题解析:

从时间上分析,该事件发生在清雍正年间,事件的内容涉及到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和皇帝的硃批,这些内容和军机处的机构运行机制没有关系,因此选择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置

6.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体现了皇上是废丞相、废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位皇上是明太祖。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

7.A

【解析】材料反映明景帝更换储君时需要经过朝议,并不能完全由君主意志决定,可知君主的权力事实上受到群臣的限制,故A正确;B、C、D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

8.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9.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地方官员,他们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说明皇帝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选项正确;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不一定是反映地方官僚腐败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会扩大地方行政权限,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这一题眼,这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同时,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应该明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对基本矛盾。

10.B

【解析】根据“周天子允许齐国对附近的‘五侯九伯,汝实征之’,齐国‘由此得征伐,为大国’”,说明西周政权利用齐国等稳定东方的统治,齐国因此成为大国,故B正确;A材料无从推出,排除;材料很明显看出“齐国拥有征伐诸侯国的权利”“齐国借西周内乱而强大”,不是推出的结论,排除C、D。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明确题目要求“据此可推知”,排除从材料直接反映的信息即可。

11.A

【解析】从材料中对进士及第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皇帝直接参与了官职任免的事务,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清朝官员选拔很复杂。

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

D选项说法错误,曲解了含义。

12.D

【解析】明代、清代统治者的分封方法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故D正确;从材料看出两种分封的内容不同、对象相同,故BC错误;根据所学判断,两种分封的背景不同,A错误。

13.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封驳制度”可知,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门下省,“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内容的有宋朝的通判、秦朝的御史大夫,综合可知,C项正确;唐朝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不具有封驳职能,故A项错误;汉朝的内朝是决策机构,不是封驳机构,故B项错误;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元朝的行中书省是地方制度,不是封驳机构,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门下省与宋朝的通判的职能。

根据“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结合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门下省与宋朝的通判的职能进行解答。

14.C

【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是“真实想法”。

根据材料文字“广言路以求直言”“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限制朝臣权力实现权力集中,以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

AB两项表述都不是朱元璋的真实想法,均排除;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1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来看秦国对司法审判的过程处理非常详细,反映出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看不出对秦统一的作用,所以A项错误。

对审判的全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不能说是形式主义,因此B项错误。

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能够保证审判公正合理这样的结论,D项过于牵强,错误。

点睛:

这种阅读材料类的问题,一般把范围限定在材料之内,不要过度解读。

1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有君无宗状态’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宗法封建制是以君权为中心,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但宗法制未消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时期仍然是分封制度的鼎盛时期,并未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有君无宗状态’的具体的含义:

仍然是宗法封建制,但这个“宗法封建制”却是以君权为中心的。

17.D

【解析】据材料中“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可以看出材料中主要阐释了各部是内阁的下属,且无法体现六部停止运行机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可以得出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但是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排除;材料中所述现象时宰相已经废除,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

18.B

【解析】材料与“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无关,排除A;皇帝重用身边的近官并且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实质上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措施,故B正确;皇帝重用身边的近官并且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与行政机构效率无直接联系,排除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9.C

【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周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祝祖先荫庇后世,更重要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