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414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Wo.docx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Wo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自主预习

1.外力作用表现为①风化、侵蚀、搬运、②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③平坦。

2.外力作用可以形成侵蚀—堆积地形:

地区

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

横断山区

④内力抬升、流水侵蚀

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

⑤挤压抬升,流水下切

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

⑥内力抬升、流水侵蚀

千沟万壑

3.外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

大河中下游地区⑦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⑨沙丘。

思考 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高山地区、沿海地区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分别是什么?

答案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合作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

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

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答案  

(1)峡谷 三角洲 沙丘 

(2)外 (3)山区 河口地区 (4)C

 

反思归纳

主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

基岩海岸地区(例:

大连小平岛等)

冰川

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练习巩固1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下图,完成第

(1)~

(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

(1)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蒙古高原等地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

华北平原则是流水从黄土高原等地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则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堆积作用。

(2)题,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二、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自主预习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影响如修建梯田、⑩填海造陆等。

不利影响如毁林开荒、⑪围湖造田等。

思考 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 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得更快更强。

填海造陆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合作探究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景观为__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

(2)这种耕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

为什么?

(3)如何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案 

(1)梯田 江南丘陵

(2)在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

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3)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是否顺应了自然规律。

反思归纳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练习巩固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早期,内蒙古西部牧民为响应“以粮为纲”的政策,大量开垦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几年下来,不仅没有解决吃饭问题,而且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险。

材料二 鲁中山区某一自然村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伐树作燃料,树龄几百年的大树也没能幸免,此后20年的时间中,该村洪涝灾害频繁,吃水都成问题。

(1)简述材料一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2)简述材料二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不合理的垦殖,促使地表侵蚀加快,最终必然导致土地荒漠化。

 

(2)洪涝灾害加剧,地表水资源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多;下游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加重等。

解析 人类活动作为地表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改造地表形态,才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利,否则将对人类有害。

半干旱的草原地区,是不宜开垦为耕地的,否则容易造成土地沙化;在坡度较陡的山坡地区也不宜破坏森林,否则易造成水土流失、洪涝、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课堂小结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1.数字法记忆外力及其表现形式

“四”种外力:

流水、风、海浪、冰川。

“五”种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归纳法记忆河流地貌的不同

河流上游常形成“V”形谷;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3.归纳法记忆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高纬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

课堂检测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

读图完成1~2题。

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D.森林、冰川

2.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答案 1.B 2.C

解析 甲图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在喀斯特地貌区可常见石林、石峰、丛林、石芽、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乙图景观为武陵源风景区,属砂岩峰林地貌,外力作用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为向斜,b处为背斜

B.abcd岩层关系由新到老

C.abcd岩层形成后曾发生地壳水平运动

D.c岩层一般不含化石

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根据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a处为背斜,b处为向斜,A错C对;在沉积岩中均有化石存在的可能;c岩层形成晚于b岩层。

第4题,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据此可判断答案为A。

5.下列地表形态中,由外力起主导作用形成的是(  )

A.长江三角洲B.青藏高原

C.横断山脉D.台湾海峡

答案 A

解析 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堆积而成,属于外力作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台湾海峡是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

(2)B图是________地貌,往往形成于________地区;近年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活动,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

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流水沉积 三角洲(冲积平原) 

(2)沙丘 干旱、半干旱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等

活动指导

教材P41活动

提示 冰川搬运的力量巨大,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故沉积物也杂乱无章。

而风力沉积物、流水沉积物有明显的粗、细颗粒之分。

教材P42活动(上)

提示 图2—20为海浪侵蚀

图2—21为风力侵蚀

教材P42活动(下)

提示 

(1)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水土保持;而在坡地上耕作,会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农业生产。

(2)对于地狭人稠的岛国或沿海国家(城市),实施填海造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陆地面积,但同时破坏了海岸生态系统,从而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

C.核聚变反应D.放射性元素衰变

答案 D

解析 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属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答案 A

解析 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洼地填平。

3.目前,珠穆朗玛峰还在上升之中,原因是(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

答案 A

解析 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地势隆起,海陆变迁。

4.下列地貌景观图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乙和丁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甲为火山喷发,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丙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山;丁是风力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景观。

5.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蚀—搬运作用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 A

解析 三峡大坝建成后,下游附近河流流速增加,较小的沉积物往往被携带至较远的地方。

6.读“世界部分地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示地区地壳活跃,板块运动明显,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中海属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区

B.红海属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区

C.阿拉伯半岛处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区

D.阿尔卑斯山处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地区,多火山、地震

答案 D

解析 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大陆板块相撞形成的。

7.与背斜成山相吻合的构造示意图是(  )

答案 A

解析 B图背斜成谷,C、D两图则是断层作用形成的,只有A图表示岩层向上弯曲形成山地。

8.“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

A.太阳辐射能B.内力作用

C.地壳变动D.地球内部的热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壳变动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太阳辐射能是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沧海桑田”是地壳运动的直接结果。

9.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一般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一般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

(2)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四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4)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

A.渭河谷地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大峡谷

(5)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填数码)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 山岭 ① 谷地或盆地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较破碎,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石坚硬而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3)绘图略 (4)AC (5)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解析 本题通过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

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及新老关系,①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

据图知地垒处岩层相对于两侧岩层上升。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10.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3)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

(4)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

(5)在图示中画出断层两侧岩体的运动方向。

(6)相关部门决定在该区寻找水源,你认为在________处钻井最合适?

原因是什么?

答案 

(1)西北(内陆) 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2)E、D、C (3)偏北 (4)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5)画图略。

(6)G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容易找到地下水。

解析 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题,图中的A地貌是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内陆。

(2)题,D地层在E地层之上且这里地层又没有倒置,故D地层比E地层新,而C地层穿过E地层后入侵到D地层,故C地层是最晚形成的。

第(3)题,由F流动沙丘北面比南面陡和A风蚀蘑菇的北面侵蚀严重可知该地盛行偏北风。

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有岩浆活动和断层,故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

第(5)题,由图可知,断层的左侧岩层相对右侧岩层向上运动了。

第(6)题,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G处是向斜易储水。

[能力提升]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1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

答案 11.A 12.C

解析 第11题,图示为两个大陆板块相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因此这个构造带类型是消亡边界。

第12题,东非大裂谷为生长边界,B、D为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

C为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挤压形成。

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据图回答13~14题。

13.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14.该类地形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答案 13.B 14.C

解析 第1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规律,缓坡为风的来向,则图中等高线稀疏的西北方向为风的来向,故该地盛行西北风。

第14题,图中的风积地貌即沙丘,多分布在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乙图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甲图是乙图岩层局部放大图。

材料二 “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

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

(1)乙图所示地区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其边界类型为________边界。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④两处分别可能是________(岩石类型)和________(岩石类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⑥处可能存在的矿产分别是(双选)(  )

A.有色金属B.石油

C.金刚石D.大理岩

(4)结合材料二和甲图,判断图乙中①处至少发生过________次地震(  )

A.2B.3C.4D.5

答案 

(1)亚欧 非洲 消亡 图中地质构造为褶皱,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花岗岩 大理岩 ②处为岩浆侵入地壳凝固,是侵入岩,所以应为花岗岩;④处为石灰岩接近岩浆受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应为大理岩

(3)AB (4)B

解析 第

(1)题,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由岩层的弯曲可判断该处为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

(2)题,图中②处为侵入岩,可能为花岗岩,④处为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变质形成的大理岩。

第(3)题,有色金属往往存在于岩浆岩中,石油存在于沉积岩中。

第(4)题,由岩层的断裂可判断出①处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