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387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唐山市第一中学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

“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

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

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

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

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

“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有如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

《文心雕龙》写道: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

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

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

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

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

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所谓“拙”,是巧后之拙。

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

平淡而到天然境界。

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

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

“大巧苦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

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

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

迁殿中侍御史。

韩世忠子彦直直秘阁,安节言:

“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

”不报。

任申先除待制致仕①,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

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罢,桧衔之。

未几,丁母忧②去,遂不出。

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

迁侍讲、给事中。

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

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

“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

魏明帝云:

‘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

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众。

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

且濡须、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

”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③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

“陛下即位,台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

臣等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

”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

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

”张浚闻之,语人曰:

“金给事真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

拜兵部侍郎。

逾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

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

有文集三十卷、《奏议表疏》、《周易解》。

(节选自《宋史》卷三八六)

注:

①待制致仕:

待制,官名;致仕,交还官职。

②丁忧:

遭父母之丧。

③潜邸:

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4.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洽经史洽:

广博

B.梓遂罢,桧衔之衔:

抓住

C.存中议遂格格:

被搁置

D.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窜:

放逐

5.以下句子中,具体表明金安节心志坚定、忠贞于国的一组是

①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

②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

③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

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

⑤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⑥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安节认为韩世忠之子凭借韩世忠的官位而将被授官直秘阁一事不符合国家法度,而未将此予以向上报请。

B.金安节嫉恶如仇,因与奸臣秦桧政见不合,于是弹劾在台州任职的秦梓,秦梓最后被罢官。

C.金安节在金主完颜亮率军侵犯淮河流域之际,反对杨存中放弃长江、淮河流域各州县的建议,并呼吁派驻强将防守庐州、和州等地。

D.宋孝宗即位后,时任给事中的金安节与同僚劝谏孝宗广纳雅言,亲贤臣,却遭致孝宗的不满,而有的朝中官员赞誉他是心志坚定、忠贞不贰的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

(2)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诗经·关雎》)

选做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

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

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

她绕着墙走过去。

叫谁呢?

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

算了,叫刘安婶吧。

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

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

“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

”后来她招工回城。

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

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

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

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

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

声音该传不进去吧?

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

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

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

但她却“对”得怕极了。

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

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

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

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

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

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

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

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

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

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

是母亲?

是妻子?

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

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

喊吧!

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

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

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2)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概括。

(6分)

(3)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

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刘文典:

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

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

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

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

“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

”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

“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

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

“保存国粹要紧!

保存国粹要紧!

”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

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

“你跑什么跑?

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

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

“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

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

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

“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

之前刘氏曾有豪言:

“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

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

“你就是军阀!

”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

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

“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

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

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

(6分)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6分)

(4)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最令我敬佩的是季羡林老人的人品,他虽然年事已高,却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复旦大一新生在军训中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仍然坚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D.现在的市场上,电子辞典种类五花八门,产品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能够选购到真正让广大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并不容易,需要甄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钓鱼岛问题在中日双方还没有正式谈判之前,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表演讲称,东京都政府将于今年内从私人手中收购钓鱼岛部分岛屿。

B.央视报道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铬超标的消息之后,目前除了通远药业和颐生药业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药品外,其余企业截至目前均无动作。

C.香港《城报》称,梁振英筹组班子只有做到五湖四海网络多方人才,才能组成强有力的团队,各方发扬包容精神,才能为香港注入能量。

D.全国人大代表赵志全认为,机场建设费的支配和征收具有明显的垄断性、强制性、不公开性,于法无据,本质上属于乱收费,应予以制止。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它,,,,,,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16.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

(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5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17.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6分)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

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60分)

阳台上栽了一棵丝瓜,有一天,孩子发现藤上开了两朵粉黄色的花,母亲要将这两朵花摘掉,孩子大惑不解。

母亲说:

“离根最近的、开得最早的花虽然漂亮,让人看着高兴,但很难结瓜。

按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结的瓜个儿大才是,可是丝瓜藤的目标是向上、向远方延伸,它要铆足劲儿心无旁骛地将力向前面输送。

这两朵花离根最近,反而得不到充足的营养。

摘去它们,藤才不会分散精力,力就通畅了,后面的花越开越欢,瓜越结越大。

不信,你留下它们自己观察吧。

孩子将信将疑。

不久,母亲的话得到了验证,那两朵花也凋谢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答案D。

解析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2.答案C。

解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3.答案A。

解析“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4.答案B。

解析衔:

心中怀恨

5.答案C。

解析②在家服丧;③分析形势,只是间接的;⑤当皇帝发怒时金安杰的自救表现

6.答案B。

解析弹劾秦梓的原因是秦梓依附梁师成,而不是因为与秦桧不和。

7.答案

(1)地形险要(有利)的地方,攻与守差异百倍,难道有古人得到这些作战能成功,今天有这些却反而要放弃它吗?

(2)即使是两府的大将,要罢免的就罢免,要贬谪的就贬谪,唯独在二位大臣身上却是(竟然)调动官职、隐匿回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

以乐景衬哀情)。

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给2分,分析3分。

9.①惜春之情。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

身世之叹)。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愁怀所在。

【评分标准】三点,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默写答案:

(1)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