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249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docx

接入网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接入网技术》doc

《接入网技术》

绪论

1.1什么是接入网?

1.2接入网市场现状

1.3接入网的产生

1.4推动接入网发展的因素

1.5网络融合

1.6ATM与IP之争

1.7接入网与NGN

什么是接入网?

从使用的角度理解接入网

从位置关系理解接入网

接入网面临的问题

从使用的角度理解接入网

接入网

AccessNetwork,简称AN

从使用来看:

直接为签约用户提供接入的网络

签约用户(Subscriber):

合法使用者

意味着责任、享受服务的权力

是一种运营网络,由运营商建设和管理

对用户进行接入控制

收取一定费用

提供电信级服务

从位置关系理解接入网

将用户接入到核心网的网络

俗称

Lastmile:

从网络指向用户方向,最后一公里

Firstmile:

从用户指向网络方向,最初一公里注意:

“一公里”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并非实际距离为一公里。

接入网面临的问题

接入环境多样、差异极大

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提供最佳接入方式?

不同接入用户接入需求差异大如:

个人用户和集团用户差异如何量身定做提供个性化服务?

运营和接入管理是难题

如何有效控制用户的接入?

如何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

接入网市场现状

竞争的格局

市场竞争

技术竞争

并存的格局

多家营运商并存

多种技术并存

竞争的影响

竞争的格局一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实质——运营商抢占市场

接入网市场上,硝烟四起

各运营商“跑马圈地”,争抢用户

电信、网通、移动、有线电视公司、联通、铁通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提高服务

增加新业务

降低价格

广告宣传

恶意诋毁

甚至破坏设施等等

竞争的格局一技术竞争

在接入网大发展的今天

各种接入技术纷纷登场,技术大比拼

并存的格局多家运营商并存

并存才能形成竞争

竞争才能发展

多种技术并存

接入环境差异很大

接入需求差异很大

没有一种技术能满足

各种环境、各种需求的接入

竞争的影响

“有了选择真好”——发自用户内心的声音

竞争使用户

有了更多选择权

享受到更便宜、更好的服务

打破了行业垄断的神话

个别运营商独霸天下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竞争给运营商

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接入网的产生

最初的接入段

接入网概念的提出

接入网标准的岀台

最初的接入段

以前,传统的电信网络没有独立的接入网

接入网的原型:

最初的接入段一一用户环路

连接用户终端到电话接入端局

由各种线缆及其附属设施构成

称为本地环路、用户线路

Localloop,Subscriberline

仅仅是一种专用设施

附属于电话网甚至附属于特定程控交换机

接入网概念的提出

英国电信首次提出接入网概念

英国电信BT(Britaintelecommunication)

1975年,格拉斯哥会议,首次提出概念

基于电信接入业务需求

基于电话线介质

1976年,曼彻斯特,接入网组网的可行性试验

1977年,苏格兰和伦敦地区,较大规模推广应用

1978年,正式命名为“接入网组网”

接入网标准的出台

制定即如入网标准的机构:

ITU-T

ITU:

国际电信联盟(前身CCITT)

ITU-T:

国际电信联盟标准部

ITU:

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

TSS:

TelecommunicationStandardizationSector

ITU-T参与BT的前期所有工作

1979年,ITU-T开始制定有关接入网的标准

1995年,电信网接入网标准ITU-TG902发布2000年,IP接入网标准ITU-TX7237发布标准的出台,使接入网真正成为独立的网络特别是¥.1231的发布,使接入网进入大发展时期推动接入网发展的因素

需求牵引

技术推动

规制开放

竞争激励

需求牵引不断增长的需求

业务需求:

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

带宽需求:

需要更大的带宽传送多媒体业务

希望通过一个接入网提供多种业务

潜在的市场

用户数量不断增长,潜在的盈利因素

宽带业务不断出现

竞争打破垄断,市场占有率发生变化

技术推动

数字化技术的使用

使所有业务都可由比特流表示

不同业务由不同Qos的比特流表示

为在同一网络上提供多种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光纤的使用

为各种业务的传输提供足够的带宽

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使用

可将模拟信号压缩成速率很低的数字比特流,用比传送原始信号低得多的带宽进行传输法规开放

早期的政策限制

造就了传统的单一业务网络

法规逐步开放

有条件地允许业务交叉

引发了竞争机制

世界范围内法规的开放源于:

美国电信法案TA,96

法规开放

TA,96对美国电信业的影响

TA,96法案的出台

允许长途网运营商(IEC)运营本地业务

IEC:

InterExchangeCarrier,交换局间承载商

也允许法定本地交换业务承载商(ILEC)进入长途网运营

ILEC:

法定本地交换业务承载商:

主导电信企业

IncumbentLocalExchangeCarrier

允许竞争性运营商运营本地业务

CLEC:

竞争性本地交换业务承载商

CompetitiveLocalExchangeCarrier

一时间竞争性运营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法案的实施,使费用下降,用户受益

法规开放

TA,96对世界电信业的影响

很快带动了世界电信业规制的改革

从最初的严格管制

到国内业务市场开放

国内多家运营商的竞争

到国际业务市场开放

电信营运者跨国经营

电信营运者间广泛的国际合作

极大促进发展中和落后国际电信业的发展

法规开放

中国电信市场的开放

1993年前:

邮政部、电信总局及省市电信局

1994年:

中国联通成立,并提供移动业务

1995年:

中国联通试点固定电话业务

1999年:

中国移动成立(从中国电信分离)

1999年:

中国卫通成立

2001年:

中国铁通成立

2002年:

中国电信南北分家

中国网通:

北方十省

中国电信:

南方各省

竞争激励

竞争有利于

提高服务质量

加速新业务的开发

增加用户的选择

降低市场价格

推动了接入网技术的发展

极大的活跃了接入网市场

网络融合

传统的网络(三网)

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

互联网

网络融合的必然和必要

传统的网络

传统的网络是指:

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数据网

电话网

专为电话业务优化设计

点对点、双向、交互式、严格时延,电路交换,

3kHz模拟信号

有线电视网

专为广播电视业务优化设计

点对多点、单向、无严格时延,无交换、6MHz模拟信号

数据网

专为数据业务优化设计

突发性、双向通常不对称、无严格时延,通常为分组交换、数字信号

传统的网络

传统网络的局限性

各种网络对特定业务量身定制

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业务需求

单一业务网络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发展受限

单一网络业务竞争实力弱

网络融合的必然与必要

每个专用业务网络完全不同

网络结构完全不同

所支持业务的基本特性完全不同

用户需求变化巨大

希望一个网络提供多种业务

希望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专用业务网络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网络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

如今只能提供单一业务的网络很难在竞争中生存

网络融合指在同一网络中同时提供多种业务

并非简单地将三个网络进行重叠

各大运营商都在增强网络,走融合之路

ATM与IP之争

ATM:

AsynchronousTransferMode

异步转移模式

面向连接(虚连接)

定长信元交换

提供QoS保证

低效(53字节信元,头部占5字节)

建立侨除连接,通信不灵活

IP:

InternetProtocol

Internet协议

面向无连接

变长分组

无QoS保证

尽力传送、

通信灵活

ATM与IP之争

上世纪90年代初

认为下一代核心网基于ATM

电信部门着手建设基于ATM的核心网

并一度得到了应用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Internet开始广泛应用

开始认为下一代网络可能基于IP

于是引发了ATM与IP的世纪之争

竞争从核心网延伸到了接入网

时至今日,应该说IP占了上风

无论是核心网还是接入网,两种技术现仍并存

但IP化已是大势所趋

接入网在NGN中的重要位置

思考题

接入网的竞争给运营商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和利

益?

给用户带来了怎样的好处?

如何理解“last和“firstmile”的概

念?

传统的三网是指哪三网?

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如何理解网络融合的?

接入网体系结构

教学重点

接入网的两个重要标准

G902

Y.1231

引出几种重要的接入技术

要求

了解接入网的标准化进程与发展

掌握G902和Y.1231的定义、基本特点、两者的异同以及在接入网发展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几种典型的接入技术

接入网体系结构

2.1接入网标准出台与意义

2.2电信网接入体系——G902

2.3IP网接入网体系——Y.1231

2.4G902与Y.1231的比较

2.5典型接入技术简介

2.6接入网的管理体系

2.1接入网标准出台与意义

英国电信1975年首次提出接入网概念

ITU-T制定接入网总体标准

ITU-T:

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

ITU:

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

TSS:

TelecommunicationStandardizationSector

ITU-T1995年11月,发布第1个接入网标准G902

基于电信网的接入网

接入网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出现

ITU-T2000年11月,发布第2个标准Y.1231

基于IP网的接入网

符合Internet迅猛发展的潮流

揭开了IP接入网迅速发展的序幕

2.2电信网接入体系——G902

2.2.1G.902建议概述

2.2.2电信接入网的定义

2.2.3电信接入网的结构与定界

2.2.4电信接入网的接口

2.2.5电信接入网的功能

2.2.6电信接入网在电信网中的位置

2.2.7对电信接入网体系G902的评价2.2.1G902建议概述

定义了接入网的总体框架结构

定义的是基于电信网的接入网的框架

定义了接入网的:

体系结构和功能

接入类型

管理和业务节点

着重从功能的角度对接入网进行描述

2.2.2电信接入网的定义

接入网(AN)

AccessNetwork:

Animplementationcomprisingthoseentities(suchascableplant,transmissionfacilities,etc.)whichprovidetherequiredtransportbearercapabilitiesfortheprovisionoftelecommunicationsservicesbetweenaServiceNodeInterface(SNI)andeachoftheassociatedUser-NetworkInterfaces(UNIs).AnAccessNetworkcanbeconfiguredandmanagedthroughaQ3interface・InprinciplethereisnorestrictiononthetypesandthenumberofUNIsandSNIswhichanAccessNetworkmayimplement.Theaccessnetworkdoesnotinterpret(user)signalling・

2.2.2电信接入网的定义

接入网(AN)接入网(AN)是由一系列实体(诸如线缆装置和传输设施等)组成的、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一个实施系统。

在_个业务节点接口(SNV)与之相关联的每一个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提供电信业务的所需的传送能力。

接入网可以经由一个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

一个接入网实现UNI和SNI的数量和类型原则上没有限制。

接入网不解释用户信令。

2.2.2电信接入网的定义

——进一步理解G902

2.2.3电信接入网结构与定界

G902定义的接入网范围由三个接口定界:

用户网络接口UNI:

UserNetworkInterface

业务节点接口SNI:

ServiceNodeInterface

电信管理接口:

03

2.2.4电信接入网的接口

用户网络接口UNI

连接用户与接入网之间的接口

类型:

单一UNI和共享UNI

业务节点接口SNI

连接接入网与业务节点之间的接口

典型的SNI如:

Z接口,V接口,ATM接口等

业务节点SN

业务节点(SN)是提供业务的实体

如对交换业务:

SN提供接入呼叫和连接控制信令、接入连接及资源处理

2.2.4电信接入网的接口

电信管理接口Q3

连接电信管理网与电信网其他部分的标准接口

电信管理网通过Q3接口实施对接入网的管理与协调

管理包括

用户端口功能的管理

运送功能的管理

业务端口功能的管理

注意:

指对接入网的管理,而非对用户的管理

2.2.5电信接入网的功能

接入网具有五大主要功能

用户口功能UPF(UserPortFunction)

将特定的UNI的要求适配到CF和AN-SMF

业务口功能SPF(ServicePortFunction)

将特定的SNI的要求与公共承载相适配以便CF处理

核心功能CF(CoreFunction)

将用户或业务端口的承载要求与公共传送承载适配

传送功能TF(TransportFunction)

在AN的不同位置之间为传送提供通道和传输介质

AN系统管理功能AN-SMF(AccessNetworkSystemManagementFunction)协调各功能的指配、操作和维护

2.2.5电信接入网的功能

可归纳为两大功能群:

传送功能、系统管理功能

传送功能TF包括UPF、SPF、CF

承载并运送业务,

UPF/SPF/CF主要是适配功能,是TF的外围功能

系统管理功能STM

供TMN进行系统管理

2.2.6电信接入网在电信网中的位置

电信网组成

接入网、交换网、传输网

通常将交换网和传输网合称为电信核心网

电信接入网是用户到电信核心网的承载电信业务的一系列实体

2.2.6电信接入网在电信网中的位置

最初的接入网一一用户环路

2.2.7对G902的评价

是接入网发展的里程碑

历史上第一个接入网总体标准框架

接入网作为一个独立网络形式出现

是接入网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束缚于电信网的体制

只具有连接、复用、运送功能,不具备交换功能

只能静态关联:

UNI和SNI只能静态指派

SN必须与核心网绑定

不解释用户信令:

用户不能通过信令选择不同的业务提供者

由特定接口界定

核心网与业务绑定,不利于其他业务提供者参与

不具备独立的用户管理功能

2.3IP网接入网体系——Y.1231

Y.1231建议概述

IP接入网的定义

IP接入网的总体结构

IP接入网的参考模型

IP接入网的功能与特点

IP接入网的接入类型

IP接入网的典型模型

Y.1231建议概述

2000年11月由ITU-T通过

定义了IP接入网的总体框架结构

Y.1231建议的主要内容

IP接入网定义

参考模型

IP高层网络结构和模型

IP接入网支持的接入类型及接口

承载能力与功能

比G902有较大的发展

如今的接入技术几乎都是基于IP接入网

IP接入网的定义

IP接入网

由网络实体组成提供所需接入能力的一个实施系统,用于在一个,IP用户”和一个,IP服务者,之间提供IP业务所需的承载能力。

“IP使用者”和“IP服务者”都是逻辑实体,它们终止IP层和IP功能并可能包括低层功能。

(注:

IP用户也称IP使用者)

IP接入网的定义

进一步理解IP接入网

是IP用户和IP服务提供者之间提供接入能力的实体组成由这些实体提供承载IP业务的能力

定义中的IP服务提供者是一种逻辑实体

可能是一个服务器群组

可能是一个服务器

甚至可能是一个提供IP服务的进程

IP用户可以动态选择不同的IP服务提供者

IP接入网的总体结构

Z723Z定义的接入网统一由参考点RP定界

2.3.4IP接入网的参考模型

模型描述了IP接入网的三大功能

运送功能、接入功能、系统管理功能模型还描述了IP接入网的统一接口RP

2.3.4IP接入网的参考模型

模型描述的IP接入网的三大功能

运送功能

承载并传送IP业务

接入功能

对用户接入进行控制和管理64A4J

AAA:

认证、授权记帐的简写

认证(通过口令和用户名实施身份认证,即鉴权)授权(认证通过,准许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访问)记账(记录用户使用的资源及通信流量,进行记账)系统管理功能系统配置、监控、管理

2.3.4IP接入网的参考模型

IP接入网的统一接口RP

一种抽象、逻辑接口

在Y.1231标准中未作具体定义

适用所有IP接入网

在具体的接入技术中,由专门的协议描述RP

IP接入网的功能与特点

用户可以动态选择不同的IP服务提供者

千万IP用户与众多IP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选择

IP接入网解释用户信令,用户可以通过呼叫选择不同的IP服务提供者为接入用户动态分配IP地址实现网络地址转换(NAT)

数据加密

用户接入管理

认证、授权、记账

IP接入网的接入类型

IP接入网允许多种接入类型

xDSL

CableModem

光纤接入(APON、EPON等)

LAN、WAN

无线、卫星

ISDN

B-ISDN

IP接入网的典型模型

对于不同的传输系统,IP接入网具有不同的IP映射机制

以太网接入是最典型的接入方式,通常承载IP业务。

可有几种方式运行IP,典型的有:

IPOE(IPoverEthernet)

PPPOE(PPPoverEthernet)

(IpoverPPPoverEthernet)

2.3.7IP接入网的典型模型

IPOE

以太网封装IP的两种形式

IPOverEthernetII

此时以太网只有MAC层和物理层

IP分组直接由MAC帧封装

IPOverIEEE802.3

以太网具有完整的LLC子层、MAC子层和物理层

IP分组由LLC帧封装,LLC帧再封装在MAC帧中

2.3.7IP接入网的典型模型

IPOE

G.902与Y.1231比较

定义上:

G902定义SNI与对应UNI之间的承载电信业务能力的实体

XZ23Z定义IP用户与IP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承载IP业务能力的实体定界与接口:

G902建议由UNI、SN[和03接口界定

XZ23Z建议的接口抽象为统一的接口RR更具灵活性和通用性

G902与Y.1231比较

功能:

G902建议

具有复用、连接、运送,无交换和记费功能

不解释用户信令,UNI和SNI只能静态关联,用户不能动态选择SN

Y.1231建议

除具有复用、连接、运送,还具有交换和记费功能

解释用户信令,IP用户可以自己动态选择IP服务提供者

G902与Y.1231比较

接入网、核心网与业务提供者的关系

G902建议

接入网与核心网相互独立

核心网与业务绑定,不利于更多的业务提供者参与

X7237建议

接入网、核心网、业务提供者完全独立

更多的业务提供者参与

用户可以通过接入网获得更多的IP服务

G902与Y.1231比较

接入管理:

G902

对接入网的管理由电信能管理网络实现,受制于电信网的体制没有关于用户接入管理的功能

Y.1231

具有独立且统一的AAA用户接入管理模式

便于运营和对用户的管理

适应于各种接入技术

结论

IP接入网比电信接入网具有较大优势

宽带接入基于IP将是大趋势

接入技术简介

双绞线接入

典型的是以太网接入采用UTP5类及以上介质

接入速率可为10/100/1000Mb/s

电话铜线接入

典型技术

xDSL接入

话带Modem接入

ISDN接入

使用用户环路(用户线)

分别采用不同的频段,多种接入技术可共存

接入技术简介

同轴电缆接入

典型的是CableModem接入

接入到用户的部分采用同轴电缆介质

保留原CATV节目

采用剩余频段传输数据

光纤接入技术

典型技术

ATM无源光网络APON

Ethernet无源光网络EPON

接入技术简介

无线局域网WLAN

数据用户小范围移动

固定无线接入

用户位置固定不变的无线接入,典型的如LMDS移动无线接入

用户位置大范围移动的接入

利用公众移动网络(如利用GSM,CDMA网络)

典型的如GPRS、CDMAlx

卫星接入

用户位置大范围移动

利用卫星作为中继

接入网的管理体系

实现用户接入是接入网的首要任务

接入网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需要进行管理

运营商是接入网运营的主体

对用户的接入控制和管理

为用户提供服务

记帐、记费并收取费用

接入网用户接入管理的核心功能

认证

授权

记帐

本章思考题

制定接入网标准的机构是什么?

接入网的两种标准规范名称分别是什么?

3、G902建议

定义了哪种接入网的框架结构?

基本定义、结构、接口与定界、特点

Y.1231建议

定义了哪种接入网的框架结构?

基本定义、结构、接口与定界、特点

5、Y.1231与G902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教学重点

工作组以太网的主要特点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存在的问题

两种以太接入模式:

PPPOE和802.1X

以太接入网标准802.3ah概要

本章要求

掌握工作组以太网作为接入面临的问题,以及采用接入控制措施

掌握以太接入网802.3ah的几种接入模式和特点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引言

以太网知识回顾

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802.3ah以太接入网

以太接入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方式

基于现有其他基础技术的以太接入(802.3ah)

以太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

以太网组网灵活、简单、易于实现、技术成熟已是园区网接入的主流针对电信运营商开发的以太网接入网标准已经出台IEEE802.3ah,也叫第一公里以太网EFM以太网作为一种接入技术,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以太网知识回顾

以太网的诞生

以太网的标准

早期的以太网

现今的以太网

3.2.1以太网的诞生

BobMetcalf&DavidBoggs

1973年5月22日@PARC/Xerox

Metcalf在备忘录中命名了Ethernet

1976年6月:

Metcalf&Boggs发表著名论文

以太网:

局域网的分布式信息分组交换

19力年底:

Metcalf等获得CSMA/CD等4项专利

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

3.2.2以太网的标准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