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233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

《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

最新版高中语文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15最新版高中语文第6课半张纸课时达标效果检测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徘徊(huí) 事迹(jì) 鲜花(xiān) 佣工(yōnɡ)

B.溺死(nì)寓所(yù)走廊(lánɡ)折好(shē)

C.记载(zài)铺平(pū)银行(hánɡ)打扰(rǎo)

D.女仆(pú)境域(yù)潦倒(liáo)和谐(xié)

【解析】选D。

A项,“徊”应读huái;B项,“折”应读zhé;C项,“载”应读

z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辩认赐予罗曼史以致

B.遗漏沉醉家俱行模糊

C.倒闭埋葬歌剧院归宿

D.订婚和霭壁炉架宽裕

【解析】选C。

A项,辩—辨;B项,俱—具;D项,霭—蔼。

3.(2014·南阳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单短节目中,日本选手浅田真央出现三周半跳时摔倒等重大失误,无缘夺金,显得垂头丧气。

B.个别干部身上存在问题却不想被查清,怕被查清后就会“翻船”,因为他们已经经不起被查找问题,他们的问题已经无可救药。

C.对权力、对人民要常怀敬畏之心、常存戒惧之意,绝对不能妄想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换取荣华富贵、谋取锦绣前程。

D.自认为学会了武术的腾挪闪展,便可以腾云驾雾,飞黄腾达。

可是事与愿违,半步也飞不起来。

【解析】选D。

“飞黄腾达”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句中属于望文生义。

【技巧指导】

成语使用之“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成语的含义有所侧重,适用对象范围也就不同,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豆蔻年华”语出唐代杜牧《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句中用来形容十八岁以上的“大学生”,显然不当。

常见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蓬荜生辉、偃旗息鼓、蔚为大观、鳞次栉比、巧夺天工、风姿绰约、倚马可待(倚马千言)、草长莺飞、楚楚动人、信笔涂鸦、洗心革面、不耻下问、如坐春风、抛砖引玉、炙手可热、忝列门墙、鼎力相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东山再起、朝思暮想等。

4.(2014·山东实验中学模拟)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十天试运营后,三联韬奋书店将于4月18日正式成为24小时不打烊的京城首家书店。

B.中国政府联合工作组和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吉隆坡与马方举行联合工作会议,继续处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失联事件磋商协调。

C.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并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

D.今年首次月全食出现在北京时间4月15日下午,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都可看到月全食的全过程,但中国大部分地区无缘目睹。

【解析】选D。

A项,语序不当,“京城首家”应调至“24小时”之前;B项,介词缺失,“继续”后应加介词“就”;C项,不合逻辑,应去掉“停止”。

二、语言表达

5.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对社会历史做悲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小片段,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仿照示例,概括《在桥边》和《半张纸》的主题。

  示例: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答:

 

 

答案(示例):

《在桥边》表面上看是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次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

《半张纸》由半张纸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育才中学高三年级准备邀请校友、著名心理专家李质先生来学校为高三学生做一次心理讲座,为此,学校让年级组长孙老师带着请柬登门邀请。

不巧李先生不在家,开门的是他儿子。

于是孙老师对他说:

(1) 

 。

李先生回家后,他的儿子拿出请柬,向父亲转述了孙老师的来意:

(2) 

 。

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孙老师和李先生的儿子说的话。

要求:

语意明确,语言得体,每人说的话不超过60字。

【解析】意思完整,即把“邀请校友、著名心理专家李质先生来学校为高三学生做一次心理讲座”这个主要内容讲清楚,其次用语要得体,第

(1)处孙老师还要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再说目的。

(2)处要交代事情的大致经过。

答案(示例):

(1)您好,我是育才中学的孙老师,想请李老师去给我们高三的学生做一次心理讲座,这是请柬,请您转交给他,好吗?

谢谢

(2)爸爸,今天育才中学的孙老师来过了,想请您去给高三学生做一次心理讲座,这是学校给您的请柬

【规律方法】

语言表达得体的四个原则

(1)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2)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①注意说话人的身份。

——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②用语礼貌、谦敬得当。

(3)适应场合,用语准确。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①正式场合:

说话要庄重、规范,用书面语。

②工作场合:

用语准确、简要,常用术语。

③生活场合:

说话自然、灵活,多用口语。

④娱乐场合:

说话风趣、生动。

(4)注重语体,符合要求。

——写什么文用什么体

语体分为:

口头语和书面语

口头语——通俗易懂  书面语——庄重典雅

不同文体的语言差异:

议论文——准确严密记叙文——生动流畅

说明文——平实严谨新闻稿——简洁扼要

广播稿——明白易懂广告词——通俗凝练

合 同——严密清楚贺 词——热情洋溢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1~4题。

1.试着从“故事、情感、哲理”这三方面,概括“半张纸”所承载的内涵。

答:

 

 

【解析】题干中已经给出答题角度:

从情节的角度分析记录了主人公的什么经历,从情感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波澜变化,从人生哲理的角度分析阐释给人什么启发。

答案:

①从情节的角度看,这半张纸,记录了主人公一段难忘的人生轨迹,这是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

②从情感的角度看,这半张纸融入了主人公最为宝贵,也最为深沉的情感。

他将自己的爱给了自己的妻子,也给了孩子,可是他等来的却是不幸与痛楚。

所以这是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

③从人生哲理的角度看,这半张纸不仅仅是几个电话号码,几个简单的生活片段,更是支撑主人公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

也让我们从主人公的乐观、豁达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人生感悟:

悲伤而不沉溺、痛苦仍要前行。

这是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

2.“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两分钟”与“两年”似乎矛盾,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答:

 

 

【解析】这是对文中语句作用的考查,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

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句话,“两分钟”指主人公看半张纸的时间,而“两年”则指纸上记载的前后时间段,这句话恰恰展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小说情节的精练。

答案:

不矛盾。

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练的情节,正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果。

3.作者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做了说明,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解析】“半张纸”是整个小说的中心,以其作为主线而串起了所有的故事信息,作者的这种描绘是为了使故事发展更为明晰,能够更好地为读者勾勒出这“半张纸”的样子,回答的关键之处是要交代清楚这“半张纸”的作用。

答案:

使“半张纸”凸显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张强烈刺激着,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半张纸上。

纸上浓缩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两年时光。

4.你认为人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不幸甚至灾难?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答:

 

 

答案:

人生中常常会有不期而至的不幸甚至灾难,当它们降临的时候,许多人会感到深深的悲伤和痛苦,无法从打击中自拔,甚至一蹶不振,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文中的年轻人在经历丧妻夭子的巨大悲痛后,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一味地沉湎于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不执着于结果,而是满足于过程。

人生是由许多段组成的,在我们走过一段,失去一段,永远无法再把握一段时,应该回顾它,回顾曾经的努力和得到,将它作为一种幸福放在心里,而不要将悲痛延续,因为还有下一段要走。

而许多人恰恰是将这一段蔓延到整个人生,使人生陷入停顿,这是不明智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言之成理即可)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理  发

内森·杜尔

我走进昏暗的店铺,形销骨立、蓬头垢面。

理发师拧开开关,一个歌手开始在老式收音机里轻声歌唱,电风扇在头顶吱吱作响,传递着一丝生机。

我想要怎样,不知道。

几个月前我就停止打理,现在,我的脸上,荒草丛生。

理发师点头示意,我轻叹一声,坐下。

他用喷壶打湿我的头发,我下意识地闭上眼睛。

然后我的头开始眩晕,惊恐和悲伤又开始灼烧我的喉咙。

几个月前,佛罗里达的医生告诉我,父亲病重。

在X光下,能看到幽灵般的海星状物体绕在他的脖子上,同时紧紧纠缠着连接头部与心脏的血管。

现在的我依旧提心吊胆,剪刀的声音又将我带到医院里。

我睁开眼睛看到一片片的头发坠落在地,理发师从纸袋里取剃须刀,然后我觉得我似乎又闻到了消毒水的味道,看到手术刀片侵入骨节,我几乎呕吐。

几个月前的手术尽可能多地切除了父亲的肿瘤,但仍为时已晚,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骼和血液。

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脖子上巨大的伤口让他再也无法吃饭和说话。

我们昼夜守候,为他准备化疗。

房间里一直回荡着医疗蜂鸣器和警报的声音。

同时,他的胃里注进流质食物,我们不断轮流擦拭他发烫的额头。

我看到他因疼痛而深凹进去的眼球,他在无声地尖叫。

几个月后的现在,在理发师的椅子里,我的牙齿仍在不断打战。

身高6尺2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

他生活井井有条,喜欢阅读,衣着考究。

所以当几年后,我看到在病床上的他时,才会受到如此大的打击。

他的胳膊虚弱地低垂着,因为疼痛而神志不清,变形的眼镜挂在鼻子上。

我将毛巾放入温水中,在他脸上涂上剃须膏,这是一个紧张的时刻,父亲一直对剃胡须要求严格,但现在,由于他使用的那些血液稀释剂,我不仅不能保证达到他的标准,而且一个极小的失误都会导致他流血致死,此时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在医院的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容不得半点闪失。

我们竭尽了所能,然而,几个星期后,父亲还是离开了,在59岁的年纪。

痛苦的不仅仅是因为父亲的离世,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离开。

痛苦还体现在,我们这些在医院竭尽心力地活着的人,要试着摆脱那白色的房间,试着让生活恢复正轨。

我尝试了,但似乎消失的只是一天天的时间。

锋利的刀片滑过我的皮肤,理发师将我的头侧向一边,灵活的手腕翻动对付着我荒草般的毛发。

他用两根有力的手指扶稳我的耳垂,沿着脸颊到下巴划出完美的线条。

收音机里的歌手开始欢歌,理发工具在墙上整齐地排列,阳光开始从敞开的大门里倾泻进来。

胡须被很熟练地修剪,我都记不清上一次这样精细的打理是什么时候,我的心情突然变得有些愉悦。

终于修剪完毕,我看见镜子中的自己,这是一位失去父亲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了新发型的年轻男子——我似乎从来没有这样修饰整齐过。

理发师满面笑容地打量着他的作品,启动吹风机,然后放下工具在我的头发上涂柠檬发油。

荒草般的毛发被修剪掉了,我即将去面对崭新的一天。

是的,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选自《意林》第20期李倩/译)

5.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句“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答:

 

 

【解析】这是我在将荒草般的毛发修剪掉以后所发出的感慨,在这个过程中“我”回想了父亲所经受的病痛以及自己的丧父之痛。

作者将修剪荒草般的毛发理解为面对新的一天,从这层意义上讲,该句具有双关义。

答案:

一方面这句话说的是“我”无法摆脱丧父的痛苦,几个月来已是形销骨立,蓬头垢面,只能来理发。

另一方面,理发象征着剪去烦恼、告别痛苦,与过去的告别,让生活恢复正轨。

6.试分析小说以“理发”为标题的好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小说以入店“理发”开始,以“理发结束”为尾,中间穿插了父亲的病痛和自己为父亲剃须的经过,交代了自己的丧父之痛。

而结尾昂扬的基调则展示了小说的主旨。

答案:

小说以“理发”为线索,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理发前后的环境、人物形象的变化,突出表现了“我”通过理发改变形象,从而告别丧父之痛、去迎接新生活的主旨。

7.为什么要插叙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

答:

 

 

【解析】写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既与父亲受病痛的形象形成对比,而且也对自己的生活观念产生了影响。

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体现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

(1)与病痛折磨下父亲的惨状形成对比,更能让“我”感到痛惜和悲伤。

(2)正因为父亲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即使病重也会注重自己的形象,“我”才想小心仔细地为父亲剃胡须。

(3)说明“我”也是热爱生活的人,突出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强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路  过

[俄]赫尔岑

有一次我路过某个省城,一个农民的妻子来见我,那农民是从我们家领地上到这里来经商的。

她着急得不得了:

丈夫已经坐了六个月的牢,她听到风声,说快要判刑了。

我把案情询问了一遍,他所犯的罪并不严重。

我认识法院的一个副院长,他是一个世界上最正直的人,同时又是个大怪物。

我径自出发到刑庭去找他,当时还没有开庭。

我把我的来由告诉了他。

他命令把卷宗调来,判决书已经准备好,但是我请他注意到某些“减轻案情的情节”,他同意有可能从轻量刑。

向他表示过感谢以后,我禁不住友好地抓着他的手说道:

“符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要是我没有来,没有请您把卷宗重新看一遍,那农民不是会受到过重的惩罚了吗?

“有什么办法呢,老兄?

”那老头把蓝眼镜推到额头上,回答道,“我的良心是清白的,我不看过全部卷宗,从来不在定罪书上签字,但是我得承认,我怕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

“嗯,倒是既无法责备您宽大无边,又无法说您过分热心于为被告人开脱。

“我在这法院里服务了近二十年,可是随便哪一次要我在严厉的判决上签名,我总禁不住要毛骨悚然。

“那么您为什么不喜欢减轻案情的情节呢?

“这样会牵涉太多,你们新派人自然就管抓个尖儿——就说您吧,想来就在哪个部里当过差,可是案子大概没有经办过,您在这上头是一窍不通。

您是否愿意在我们档案库里钻研一番,哪怕把最近两年的卷宗念一下也好,以后会有用处的,您不仅会了解诉讼法而且还会了解人。

您将会懂得寻找开脱的理由是怎么回事,它会牵涉到些什么。

“我感谢您的善意建议,然而在我搬到你们的档案库中来住上几个月之前,请您解释一下您为什么要讨厌减轻案情的情节。

是太麻烦呢,还是每桩案子都要详细推敲时间不够?

“上帝啊,饶恕我的罪过吧,可是老兄,我在您眼里到底是土耳其人还是雅各宾党人,竟然会因为偷懒而加深一个可怜人的不幸,我跟您说的是——会牵涉太多。

“这么说悉听尊便,我愿意承认我是鲁钝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但是我还是不懂您的意思。

“您真是的,随便拿起哪一件案子来寻找减轻案情的情节,那就从一桩到另一桩,从另一桩到第三桩,结果是根本没有一个有罪的人。

这算怎么回事?

“这就更好啦。

“那么照您说来,无论什么事情摸摸头就都算了。

在秩序井然的社会里,怎么能听任有罪过的人不受惩罚呢?

“不过既然您自己能为他找到开脱的理由,那他还算得是个什么有罪的人呢?

“嗯,可是如果自作聪明的话,不论谁都可以宣告无罪。

难道把我安插在这里是为了这个?

我是老实人,我的工作是一板一眼地执行,而且就算不管这些,也不好——怎么办呢?

明明有人偷东西,是个贼,可是这就来啦……什么他是因为饥饿才偷的呀,什么母亲病了呀,什么三岁就死了父亲,从此讨饭过日子,流浪惯了呀……反正没个完,这么说来就让小偷不受惩罚吗?

不,老兄,有口供,有物证——请别生气,法典十五卷第几款有明文规定。

就因为这样,所以这些减轻案情的情节对我说来是把锋利的刀,它们妨碍我清楚地了解案情。

“您知道,现在我已经有经验并且习惯了。

可刚开始时,夜晚脑筋里想起案件,就琢磨一通、推敲一番——再没别的可说:

没有罪。

好像故意作难似的,总是睡不着觉:

按理讲,干吗要操心呢——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而是那么一个流浪汉、坏蛋、逃亡者……说来奇怪,心里可真痛得紧。

宣告这个无罪,宣告那个无罪,可是那儿还有第三个……这还成什么话,我在职务上还没有玷辱过自己,我要把我的纯洁名声一直保持到进坟墓。

况且上司会怎么说呢——老是判无罪,好像一个傻瓜,而且自己也过意不去。

我考虑来考虑去,终于不再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

您现在懂了吗?

“懂了,懂了,最善良最可敬的符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

再会吧,这次谈话我永远忘不了。

“老兄,请您在彼得堡别讲这些废话,部长或者某个大人物会怎么说呢——是娘们,不是副院长。

“啊,不,不,您放心——我跟大人物们根本是什么话都不说的。

(选自《赫尔岑文集》,作家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请副院长注意到某些“减轻案情的情节”,这才让我熟悉的那位嫌疑人获得从轻量刑的可能,这表现出当时情于法的重要性。

B.我认为副院长既是世界上最正直的人,又是个大怪物,就是因为我既无法责备他宽大无边,又无法说他过分热心为被告开脱。

C.副院长在自己近二十年的工作中,每次在严厉的判决上签名,内心都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因为嫌疑人或无辜受刑或被量刑过重。

D.副院长从事法律工作,却讨厌减轻案情的情节,这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偷懒,而是因为有些所谓的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罪过。

E.本文通过我与副院长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百姓无以为生的现实,反映了法律工作者人性的某种扭曲与变形,有讽刺性。

【解析】选CE。

A.因为“情于法的重要性”表述有歧义,但是看当时法律工作者一个个冷酷样,哪有什么情感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情于法的重要性”显然是谬误。

B.“就是因为”犯了绝对化或以偏概全的错误。

D.“有些所谓的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罪过”失实。

2.小说中的“副院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心里有是非之别,行为上屈服于世俗;尚有正直善良悲悯,重关系讲面子;日渐麻木冷酷,人性被严重扭曲。

3.本文最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语言描写,而“我”的语言在本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简要赏析。

答:

 

 

答案:

“我”的追问,让院长才极不情愿地揭示了当时法院系统的黑幕,也揭示了副院长由一个善良的人发生蜕变的心路历程,让小说思路不断向人性的深处开掘,显现小说立意的深刻与尖锐。

4.有人说副院长实质也是一个“遭遇现实选择和心灵选择悖谬的典型”。

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

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示例一:

赞成。

他以他现实选择获得现实的所谓的“纯洁名声”,又以他心灵的选择显现出人性的美好,所以遭遇悖谬;而这种悖谬,显现出社会制度或潜规则对人性的摧残扭曲,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灵痛苦。

示例二:

不赞成。

他让自己的心灵屈从于现实,把所谓的“纯洁名声”看得比人性的美好更为重要,而且显得很是超然,这里看不出他心灵的悖谬;他虽然对阴暗罪恶的一面有所认知,但是他理性地觉得自己现实的选择才最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