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199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八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材料中,均属于人类用化学方法得到的是

A.木材与钢材B.塑料与玻璃C.汽油与煤炭D.食盐与白酒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固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

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须正放在桌上

C.洒精灯火焰,焰心温度最高,加热物质时应放在此处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情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3.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飘尘B.二氧化硫C.二氧化碳D.二氧化氮

4.下列有关氧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无色的氧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淡蓝色的液态氧或固态氧

B.氧气易溶于水,所以,水里生活着大量的鱼、虾等生物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作生活、生产中的燃料

D.气态氧、液态氧、固态氧的化学成分相同,都是由O2分子构成的物质

5.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2KMnO4

K2MnO4+MnO2+O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是

A.KMnO4、K2MnO4、MnO2都是氧化物,而O2是单质

B.该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C.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中均含有氧元素

D.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而非催化剂

6.有些食物用食用油反复加热,如土豆片等,会产生一种名叫丙烯醛(化学式为C3H4O)的有毒物质。

下列有关丙烯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烯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g

B.丙烯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丙烯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

4:

1

D.丙烯醛中含有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7.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X,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X

反应前质量/g

50

1

1

23

反应后质量/g

2

45

28

m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的值为0

B.反应后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物质X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

D.物质X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8.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植物因光合作用而生长重要的原料

B.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地球二氧化碳升高而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C.按体积排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居于第三位

D.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常用于仪食品的冷藏运输、舞台的人造云雾等

9.CO的实验室制取原理为H2C2O4

CO↑+CO2+X。

则x的化学式为

A.H2O2B.H2OC.CH4D.H2

10.金属是人类使用的重要的一类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铁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金属,至今在世界金属产量中也排第一位

B.“真金不怕火炼”,原因是金的金属性质很不活泼

C.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自然界中没有单质形式存在的钠

D.光亮的铁块放入炭火中灼烧后会变黑,原因是表面附上了一层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11.Fe比Cu活泼。

下列实验,不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将Fe片和Cu片分别置于同质的稀硫酸之中

B.将Fe置于CuSO4溶液之中

C.将Cu置于FeSO4溶液之中

D.将Fe片和Cu片分别置于相同质量的AgNO3溶液之中

12.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常遇到除去物质中的杂质。

下列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除杂质的试剂和方法不合理的是

A.CO气体(CO2):

通过石灰水

B.Na2SO4溶液(Na2CO3):

滴加稀盐酸至不发生气泡为止

C.Cu粉(Fe):

滴加稀硫酸至不发生气泡为止,再过滤

D.KCl粉末(MnO2):

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将滤液蒸干

13.下列每组溶液中均含有三种溶液。

只用无色酚酞1种试液就能将其一一鉴别开的一组是

A.HNO3、H2SO4、HCl

B.NaOH、KOH、HCl

C.K2CO3、Na2CO3、HCl

D.NaCl、NaOH、HCl

14.某溶液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Cl。

为了化验其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置于试管,滴加稀HCl溶液,有气泡产生,继续滴加至不产生气泡为止。

②再向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沉淀产生,继续滴加至产生沉淀为止。

③再向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下列对该溶液成分的判断错误的是

A.肯定含有Na2CO3

B.肯定含有Na2SO4

C.肯定含有NaCl

D.可能含有NaCl

二、填空题

15.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各内容

(1)2个氧原子______;

(2)2个钠离子______;

(3)通常状态下密度最小的气体______;

(4)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

16.如图是两种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写出它们能形成单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2)写出它们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

(3)写出它们能形成的阳离子的化学符号______。

17.溴在制药、感光材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下图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截图。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溴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

(2)通常的溴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_;

(3)溴的化学式______;

(4)溴单质在物质分类中属于______。

三、推断题

18.X、A、B均为无色透明溶液,它们之间能发生下图所示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如图所示。

请推断,写出符合条件的可能存在的

(1)

(2)的化学方程式。

(1)______;

(2)______。

四、实验题

19.实验要求制取少量CuSO4溶液(不含其余物质),请选择适当试剂(试剂任选,但只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从产物纯度角度考虑试剂的用量并写明简短操作:

(1)你选择的试剂(写出方程式即可)______;

(2)简短操作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20.“为何铝不容易生锈?

”“铝和铁谁更活泼?

”。

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某化学兴趣小组从实验室里取出大小、形状相同的铁片和铝片,进行了如下4步探究实验:

①直接将铁片和铝片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发现铝片上没有气泡产生;②将铁片、铝片取出,用砂布砂亮,重复以上实验,发现铝片产生H2的速度比铁片上快;③将铁片和铝片取出洗净,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铁片和铝上均有红色物质出现;④再取出铝片清洗砂净,放入淡绿色的FeSO4溶液之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至无色。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何实验①中铝片上没有气泡放出?

______;

(2)根据以上实验,你认为“铝和铁谁更活泼?

”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你认为“为何铝不容易生锈?

”______;

(4)为何所取铁片和铝片的“大小、形状相同”?

______;

(5)以上实验中,你认为哪两步不能说明“铝和铁谁更活泼?

”______;

(6)写出第④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六、计算题

21.某硫酸铵(NH4)2SO4样品(含有少量NH4Cl),为了测定硫酸铵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分数,取样品16.0g,加入40.0g水中完全溶解后,向溶液中加入某种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实验中精确测得产生白色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计算:

(1)硫酸铵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

(2)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当恰好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木材的获得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塑料与玻璃的获得过程都有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变化;

C.汽油的获得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食盐的获得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2.D

【详解】

A.固体药品通常盛放在广口瓶里,错误;

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须倒放在桌上,错误;

C.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质时应放在外焰加热,错误;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情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正确;

故选:

D。

.

3.C

【详解】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的项目为: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的颗粒物和臭氧等,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为二氧化碳,故选C。

考点:

空气污染物

4.D

【详解】

A.无色的氧气在低温、高压下转化成淡蓝色的液态氧或固态氧,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溶解在水中少量的氧气能供给呼吸,不能说明氧气氧气易溶于水,故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可燃性,故错误;

D.气态氧、液态氧、固态氧的化学成分相同,都是由O2分子构成的物质,故正确;

故选:

D。

5.A

【详解】

A.KMnO4、K2MnO4中都含有三种元素,都不是氧化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B.该反应的特征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中均含有氧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在等号的右边,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而非催化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6.B

【详解】

A、根据丙烯醛(化学式为C3H4O):

12×3+1×4+16═56;相对分子质量为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故不正确;

B、根据丙烯醛(化学式为C3H4O)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C、丙烯醛(C3H4O)中m(C):

m(H):

m(O)=(12×3):

(1×4):

(16×1)=36:

4:

16=9:

1:

4.故不正确;

D、根据丙烯醛(化学式为C3H4O)知它是由C3H4O分子构成,而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不正确;

故选:

B。

【点睛】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

7.C

【详解】

A、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O2质量增加了44克,是生成物;H2O质量增加了27克,是生成物;生成物共增加质量44g+27g=71g,O2质量减少了48克,是反应物;故X质量应该减少71g-48g=23g,所以反应后物质X的质量m为0,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关系可知,反应物是X和O2,生成物是CO2和H2O,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C,H和O三种元素,反应物O2中含有O元素。

所以C和H一定来自X,C元素质量为:

44克×

=12克;H元素质量为:

27克×

=3克。

12克+3克=15克<23克,所以W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C选项中分析知,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

8.C

【详解】

A.二氧化碳是植物因光合作用而生长重要的原料,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地球二氧化碳升高而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正确,不符合题意;

C.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故错误,符合题意;

D.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常用于仪食品的冷藏运输、舞台的人造云雾等,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9.B

【详解】

由化学方程式为H2C2O4

CO↑+X+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相等,

碳原子个数前后相等,而氢、氧原子个数还不相等,

反应前共2个氢原子,则生成物X中含有2个氢原子,

反应前共4个氧原子,反应后现有3个氧原子,则X中应含有1个氧原子,

则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

B。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式的确定,学生应能利用习题中的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推断物质的化学式,注意守恒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10.A

【详解】

A.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金属,故错误,符合题意;

B.“真金不怕火炼”,原因是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自然界中没有单质形式存在的钠,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光亮的铁块放入炭火中灼烧后会变黑,原因是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1.D

【详解】

A、将Cu片、Fe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铁能反应,铜不能反应,说明了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Fe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铁能将铜能置换出来,说明了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Cu片分别放入FeSO4溶液中,Cu与Fe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是:

Fe>Cu,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Fe片和Cu片分别置于相同质量的AgNO3溶液之中,铁和铜都能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得到Fe>Ag,Cu>Ag,但不能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

要证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可采用金属和盐溶液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2.B

【详解】

A、CO2能与通过澄清石灰水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Na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Na2SO4溶液不与稀盐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错误,符合题意。

C、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铁会与硫酸反应而溶解,最后就只剩铜粉了,过滤后滤纸上就只有铜粉,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KCl和二氧化锰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能溶于水,再过滤,将滤液蒸干,可以得到氯化钾,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杂质和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主要物质反应,不会生成新的杂质。

13.D

【详解】

A.HNO3、H2SO4、HCl都不能是酚酞变色,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错误;

B.NaOH、KOH都能使酚酞变红,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错误;

C.K2CO3、Na2CO3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错误;

D.能使酚酞变红的是氢氧化钠,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剩下的两种试剂,能使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是稀盐酸,不能使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能鉴别,故正确;

故选:

D。

【点睛】

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

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

14.D

【详解】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

①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后,有气泡产生,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钠,②继续滴加稀盐酸,至气泡不在产生为止,再向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一含硫酸钠,继续滴加至产生沉淀为止。

③再向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不能证明一定含有氯化钠,因为步骤②中的氯化钡中的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因该是可能含有氯化钠。

故选:

D。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确定各种物质的存在性,最后确定混合物的成分。

15.2O2Na+H2CH4

【详解】

(1)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填:

2O;

(2)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故填:

2Na+;

(3)通常状态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故填:

H2;

(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故填:

CH4。

16.MgCl2MgCl2Mg2+

【详解】

(1)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Mg;

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17,为氯元素,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Cl2;

(2)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则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3)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形成的阳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Mg2+.

答案:

(1)Mg、Cl2;

(2)MgCl2;(3)Mg2+.

17.3545Br2单质

【详解】

(1)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溴元素的原子序数是35,故填:

35;

(2)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序数=质子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最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溴原子的中子数为80-35=45,故填:

45;

(3)溴的化学式为Br2,故填:

Br2;

(4)溴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

单质。

18.Na2CO3+CaCl2=CaCO3↓+2NaClNa2CO3+Ca(OH)2=CaCO3↓+2NaOH

【详解】

(1)X溶液是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配平即可;氯化钠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故答案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2)X溶液是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配平即可;氢氧化钠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故答案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19.CuO+H2SO4═CuSO4+H2O(或Cu(OH)2+H2SO4═CuSO4+2H2O或CuCO3+H2SO4═CuSO4+H2O+CO2↑等)用药匙取少量CuO置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稀H2SO4溶液,氧化铜固体刚好完全溶解时停止滴加,即可得到CuSO4溶液

【详解】

(1)根据酸的化学性质,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故可采用氧化铜、氢氧化铜或碳酸铜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或Cu(OH)2+H2SO4═CuSO4+2H2O或CuCO3+H2SO4═CuSO4+H2O+CO2↑等).

故填:

CuO+H2SO4═CuSO4+H2O(或Cu(OH)2+H2SO4═CuSO4+2H2O或CuCO3+H2SO4═CuSO4+H2O+CO2↑等);

(2)用药匙取少量CuO置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稀H2SO4溶液,氧化铜固体刚好完全溶解时停止滴加,即可得到CuSO4溶液.

故填:

用药匙取少量CuO置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稀H2SO4溶液,氧化铜固体刚好完全溶解时停止滴加,即可得到CuSO4溶液。

20.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去,阻止铝与稀硫酸反应铝更活泼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继续反应此实验探究的是铝和铁的活动性,要保持其他因素完全相同①和③2Al+3FeSO4=Al2(SO4)3+3Fe

【详解】

(1)实验①中铝片上没有气泡放出是因为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去,阻止铝与稀硫酸反应,故填:

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去,阻止铝与稀硫酸反应;

(2)根据②将铁片、铝片取出,用砂布砂亮,重复以上实验,发现铝片产生H2的速度比铁片上快,可以推断铝的活动性大于铁;故填:

铝更活泼;

(3)铝不容易生锈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继续反应,故填: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继续反应;

(4)取铁片和铝片的“大小、形状相同”是因为此实验探究的是铝和铁的活动性,要保持其他因素完全相同,故填:

此实验探究的是铝和铁的活动性,要保持其他因素完全相同;

(5)以上实验中,①直接将铁片和铝片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发现铝片上没有气泡产生;③将铁片和铝片取出洗净,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铁片和铝上均有红色物质出现;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说明铝和铁谁更活泼,故填:

①和③;

(6)第④步实验中铝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FeSO4=Al2(SO4)3+3Fe。

故填:

2Al+3FeSO4=Al2(SO4)3+3Fe。

21.

(1)1:

8;

(2)82.5%;(3)10.8%

【详解】

(1)硫酸铵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

(16×4)=1:

8.故填:

1:

8;

(2)由图可知,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

设硫酸铵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铵的质量为y。

解得:

x=13.2g,y=10.7g

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分数是:

×100%=82.5%。

(3)当恰好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10.8%

答:

(2)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分数是82.5%。

(3)当恰好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