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176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docx

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

 

2014年互联网金融之腾讯金融分析报告

 

2014年4月

互联网金融是时下多方布局的焦点,腾讯不甘落后,凭借“铁人三项”(平台效应、支付体系和金融场景)的优势,与阿里并列形成两大产业链。

相比之下,腾讯产业链更为开放、和谐,在中国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未来之路可能更为宽阔。

腾讯互联网金融的显著特征是合作共赢。

营造生态系统、搭建开放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共赢,是腾讯互联网金融战略的主基调,对合作方股权上的诉求并不明显。

对于参与腾讯金融平台的金融机构而言,获得最佳的互联网入口,实现差异化定位,助力弯道超车是最大收获。

我们梳理了腾讯金融产业链相关公司的投资机会:

1)腾讯控股:

开放战略的大赢家,未来一年市值或达1700亿美元,合理价格区间为680~720港币/股,增持评级;2)中信银行:

战略转型正当时,积极拥抱互联网,有望在行业竞争格局调整中获取有利地位,增持评级,且未来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政策鞋子落地有望成为估值提升的催化剂;3)看好互联网证券,关注具有先发优势的国金证券和接地气的锦龙股份。

一、金融在腾讯版图中重要性提升

尽管监管趋严,但互联网金融在腾讯版图中重要性不断提升,其原因大致有三:

1、用户天花板效应下,收入和利润增速下滑,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腾讯用户总量增长逼近天花板。

以2013年数据为例,全年月度活跃用户和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增长近乎停止,而收费互联网增值服务注册账户数自2010年以来均成小幅下滑态势。

尽管通过产品线叠加,收入和盈利仍录得正增长,但增速创近年来新低。

在用户规模触及天花板之际,为维持收入和盈利的高增长,腾讯的策略不外乎两个:

一是国际化,扩充用户基数;二是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对现有用户资源二次开发。

这两个策略均已体现。

2、互联网巨头之争日趋激烈,金融是支撑千亿业务规模的新蓝海

在腾讯以社交为同心圆打造庞大商业帝国之时,阿里和XX则分别在电商和搜索领域攻城掠地,并形成了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TAB。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TAB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它们占据了互联网水草最丰美的三个领域的入口并做到了极致。

正因如此,当TAB在专属领域做大做精后,业务层面似乎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杀入对方势力范围抢食,要么寻找新的蓝海市场。

一方面,TAB的估值已经高达500-1500亿美元,如果将业务重点放在社交、电商、搜索之外的领域如门户、视频、广告等,对提升估值缺乏显著功效。

因此,互相进入对方领域形成“三国杀”成为时下互联网格局主线:

1)腾讯广泛布局电商领域,入股易迅、华南城、京东、大众点评等公司的同时,大力拓展微信支付的覆盖范围,打造消费场景,同时,推出腾讯搜搜、入股搜狗卡位搜索市场;2)阿里则守住电商大本营的同时,弥补社交的短板,推出来往、开拓游戏业务、入股新浪微博和美国移动应用Tango,并且在搜索领域,与360不时传出绯闻;3)XX虽然相对较弱,但也多有涉足,社交领域先后推出(入股)XX贴吧、说吧、爱奇艺、PPS、91无线,电商领域先后推出有啊、入股去哪儿、糯米网。

另一方面,寻找新的蓝海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成为备选项:

1)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足够大,可能承载千亿业务规模;2)相当部分业务满足标准化条件;3)互联网改造金融业具备多重优势且具有成功案例。

时下,布局互联网金融成为众多互联网企业的共识。

3、金融管制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套利空间

金融管制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标签,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长期得以获得垄断利润,导致对金融创新认识和投入不足。

这给创新型互联网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以理财市场为例,二八原则下,中低端用户的理财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长尾效应,微创新地推出“资金团购”业务,让中低端用户得到高收益投资收益的同时享受活期存款的便利。

再比如P2P业务,在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小企业和个人难以从银行获取资金,从而被逼求助“高利贷”。

客观地讲,腾讯的用户,年轻、收入水平偏低、对新事物具有天然的敏感性,与互联网金融具有较高的粘合度。

在上述三因素下,互联网金融在腾讯产业版图中重要性不断提升。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布局互联网金融,延续了其一贯的风格——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用户体验开展“微创新”,是腾讯在草根时代摸索出的成功经验,也成为其日后运营产品的哲学观,即“先求有,再求好”。

正因如此,在互联网金融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之际,我们选取腾讯这一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标的,梳理其互联网金融战略,这对于更清晰地认识互联网金融及该领域的投资机会有所裨益。

二、腾讯互联网金融战略:

开放平台

1、腾讯商业模式升级:

平台由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认为,研究腾讯互联网金融战略不应当偏离其商业模式的基本藩篱。

2011年是腾讯商业模式由封闭转向开放的分水岭。

长期以来,腾讯的平台是封闭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自己设计、开发和运营。

这一模式的前提是用户基数仍在高速增长,行业还在跑马圈地。

北大教授魏炜认为,虽然腾讯产品众多,但仍然过度依赖QQ即时通讯软件的推广渠道,而一旦QQ活跃用户数量下降,或推广之路以某种形式被阻断,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商业模式都会被动摇。

2010年底的“3Q大战”,首次让这种潜在的威胁有了变成现实危机的可能。

加之可以感受到的移动化、社交化的互联网产业变革正在开始,为了适应用户习惯和互联网竞争方式的变化,腾讯平台战略由封闭转向开放。

腾讯走向开放平台之路是必然选择:

1)“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的产品模式,必然会挤压同行企业的生存空间,可能令自身成为“全民公敌”,这要求腾讯转换至一种和环境更融洽的成长方式。

2)用户的需求正在逐步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腾讯无法以内部产品的方式完全满足,只有以开放平台的形式和外部合作伙伴结合,才能更好地覆盖长尾需求。

3)竞争逼迫的结果,无论是国内的竞争对手如阿里巴巴、XX、360、新浪等,还是海外互联网具体如谷歌、facebook等,纷纷走向开放,利用自身在强势领域的资源,吸引应用企业加入,增强生态系统的竞争力。

2011年6月起,腾讯陆续公布了多个开发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由腾讯负责基础建设和吸引流量,开发商负责提供应用和内容,然后就收入进行分成。

事实上,将近年来腾讯概念股稍加分析可以发现,腾讯开放平台的逻辑主线相当清晰:

除了通过股权纽带强化对互联网入口的把控外,业务层面则弱化控制、与第三方战略合作丰富产品矩阵。

一方面,股权纽带强化互联网入口的把控。

腾讯以庞大的用户群起家,深谙用户为王的道理,因此,对于各种潜在互联网重要入口的把控可谓不遗余力。

除微信这一移动互联网入口之外,腾讯还通过一系列的股权投资,卡位互联网入口:

1)搜索领域,入股搜狗36.5%的股份,搜索业务跻入行业前三;2)安全领域,入股金山软件和金山网络;3)电商领域更是大肆布局,先后入股艺龙、基金好买网、大众点评网、京东商城和乐居;4)视频领域,计划现金+腾讯视频资产换取优酷土豆20%股权。

另一方面,在产品层面,腾讯则在弱化控制力,转让部分权益投资的同时,以战略合作为主导开展连横式布局:

1)转让权益,先后将游戏业务的权益转让给博瑞传播和奥飞动漫;2)连横式战略合作扩大业务布局,该策略涉及上市公司众多,还盖互联网彩票、游戏、地图、金融、O2O等。

2、腾讯金融战略:

搭建平台,做好生态系统

时下,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正处于“开辟虚拟渠道”向“做实资产端”过渡的阶段,各互联网企业开始通过战略合作、收购、申请等方式获取金融牌照。

腾讯并不例外,入股基金好买网获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与国金证券、中山证券等战略合作进入互联网证券领域。

不过,如果放在腾讯开放平台战略下综合考量,腾讯的意图在于对存量用户的价值再挖掘,与传统机构的强强联合将是主要模式,股权上的诉求在短期内并不强烈。

一方面,腾讯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对存量用户的价值再挖掘。

对于腾讯而言,其产品哲学是“人有我也有”,因此,在众多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之时,腾讯不可能无动于衷。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越来越严厉,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作为乖孩子的腾讯,此时不太可能过于搅动市场神经去改变现有利益格局,而是以合作者的姿态与传统机构建立战略合作,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

因此,腾讯的互联网金融战略落脚点在于营造生态系统,搭建一个大平台,让市场各方参与其中,最终分享互联网金融盛筵。

具体而言,腾讯的策略包括:

一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国内互联网企业可能没有哪家能够将用户体验做到如此极致,以至腾讯能够紧紧地抓住用户,实现“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

在互联网金融层面,腾讯的用户体验同样超越了同行:

1)与传统金融机构比,腾讯的互联网思维完美地体现在产品展示、开户流程和佣金水平等各方面,其中,“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互联网思维更是在传统金融机构间造成巨大震撼;2)与互联网企业比,腾讯打通了旗下各产品的账户体系,通过一个账户登录可以享受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丰富的产品矩阵给用户的体验是其他互联网公司难以企及的优势。

二是完善支付体系。

第三方支付是完成资金从银行脱媒的第一个环节,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石。

由于缺乏强大的电商体系的支持,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财付通长期处于行业老二的位置。

虽然输掉了电商支付,但腾讯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支付体验便捷、用户规模庞大的崭新场景。

随着微信在移动端的高歌猛进,“微信+财付通”组成的微信支付给腾讯提供了战略翻盘的历史性机遇。

微信支付的核心优势在于高频应用,而支付宝相对低频,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是支付战争的核心战役,谁先抢占和培养了移动支付习惯,谁就是胜利者。

三是构建金融场景。

金融场景建立在消费场景之上。

2013年以来,腾讯在构建消费场景上不遗余力。

春节期间的微信红包“偷袭珍珠港”令支付宝措手不及,随后通过嘀嘀打车烧钱模式快速培养微信支付习惯,更为关键的是,腾讯正在与外部商家合作打造O2O场景。

三、腾讯与阿里的比较

腾讯和阿里是互联网金融的两大阵营,尽管两者越来越“殊路同归”,“社交+电商+金融”VS“电商+社交+金融”,但由于底层生态不同,两大巨头在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产业链布局上还是存在显著的差异。

1、开放VS封闭

从底层生态上看,腾讯起家于社交,天生具有开放的禀性,而阿里起家于电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天然具有封闭性属性。

这种底层生态的差异导致两大巨头在互联网金融的玩法上差异较大。

(1)腾讯:

开放平台

腾讯通过一款即时通讯产品起家,围绕“用户增长+产品丰富”的大社交策略使得腾讯天然具有开放的禀性,并且,随着用户数量增长逼近天花板,腾讯更是需要以开放的心态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对现有用户的价值深度挖掘。

因此,腾讯在互联金金融的布局上,将以开放的心态与优秀的金融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分享互联网提升金融效率的红利。

开放平台的表现形式是腾讯不会以主观成见去遴选合作对象,只要愿意加入腾讯的平台,各方机会均等。

2014年3月27日,腾讯自选股APP发布安卓3.0版本,新版本中增加股票交易功能,首批接入的七家证券公司为国金证券、中山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同信证券、民族证券、湘财证券。

(2)阿里:

交易闭环

在BAT中,阿里的互联网金融思路和战略是最早最清晰。

早在2012年,马云就提出“平台、金融、数据”的3大战略。

基于自身的电商生态系统,阿里可以发挥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非常多。

比如商家的信誉、资金需求,商品的质量、物流,用户在购买环节中的信用贷款等等。

只要卖家和买家在阿里的体系内发生交易,阿里就比其他人“更懂”双方的信用。

因此,阿里金融,一切只是从用户需要出发,自下而上的满足用户需求。

纵观阿里金融可见的业务,几乎是全产业链布局:

支付宝、余额宝、基金、阿里理财、阿里保险、阿里小贷、阿里担保等等,还包括阿里云所提供的金融云服务。

为了降低交易风险,阿里一直追求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封闭性,保证任何交易行为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这一经营风格自然延伸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从入股拍拍贷到控股天弘基金再到入主恒生电子,无不显示出阿里“控制”的欲望,从而将金融业务置入封闭的系统内。

2、轻资产VS重资产

这是对开放VS封闭的进一步延伸。

腾讯作为开放平台,提供的金融产品均来自合作方,而阿里作为封闭系统,对布局的金融业务往往要求股权上的控制。

(1)腾讯:

业务合作为主

现在腾讯的思路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除集中资源做好自己核心业务(游戏与社交)的拓展与延伸外,即便是电商和搜索领域,也采取强强合作的方式,使自己变成更轻。

在金融领域,腾讯管理层已明确表态,腾讯只是搭建平台,与金融机构强强合作。

因此,除新申请金融牌照外,腾讯短期内不至于谋求合作金融机构的股权,毕竟一旦入股某一家金融机构,则对于其他参与方可能意味着资源倾斜,从而动摇大开放平台的根基。

(2)阿里:

股权控制为主

过去一年多来,阿里拿着支票本四处并购,入股新浪微博、推来往、虾米试图弥补其社交基因缺陷;投资高德、美团、快的、丁丁、墨迹、淘淘搜补强其本地生活服务短板。

在金融板块,除了发起设立众安保险外,还入股拍拍贷、控股天弘基金、入主恒生电子。

从持股比例上看,阿里对金融业务股权的诉求较为强烈,即便是巨头云集的众安在线,阿里也控制了19.9%的股权,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在金融业的布局上,腾讯变得越来越轻,阿里却变得越来越重。

事实上,这一差异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发展上已现端倪。

微信支付只是搭建平台,让市场参与各方唱戏,资金账户更是不用财付通而是直接绑定银行卡;支付宝则系“第三方”账户,自建资金池,获得了庞大的资金沉淀。

3、券商VS银行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业的急先锋,也是实现金融脱媒的第一道程序,因此,腾讯和阿里均在支付领域投入重兵,试图培育用户的支付习惯。

但如果继续往前走一步,腾讯和阿里未来在金融业的侧重点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1)腾讯:

金融增值服务

腾讯进入金融业的目的更多在于对现有用户价值的再挖掘,因此,基于用户属性,腾讯未来的侧重点可能是以能够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为主打方向,例如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证券、虚拟信用卡等。

这样的业务方向使得腾讯不必过多的投入资源而能分享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也能快速地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金融理财需求。

(2)阿里:

金融平台

阿里打造的是封闭的交易平台,提供交易环节中衍生的金融服务是未来的重点,因此,银行业务应当是阿里的重中之重。

在交易闭环,阿里已经开展了类似银行的“存、贷、汇”业务。

“存”方面,余额宝提供了类似活期存款的功能,短时间内获得超过8000万用户的追捧;“贷”方面,提供了中小卖家供应链融资和买家消费信贷等业务;“汇”方面,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方面占据半壁江山,直接威胁银联的地位。

但就目前而言,阿里的“存、贷、汇”业务是相互割裂的,并且“存”和“汇”业务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而“贷”也存在资金不足的困境,因此,阿里迫切需要一张银行业务牌照,打通三大业务。

因此,我们判断腾讯未来的重点在券商、基金等标准化服务方面,而阿里侧重银行业务。

当然,卡位依然是巨头的理性选择,腾讯也会申请银行牌照,但可能由京东主导,而阿里也可能涉足证券。

综上,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两大阵营,腾讯和阿里由于底层生态不同,互联网金融的打法存在较大差异:

生态系统上开放vs封闭、业务属性上轻资产vs重资产、布局侧重上券商vs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第三方合作谋求共赢似乎更符合中国社会的生存智慧,而阿里所表现出的强硬风格,虽然能获得一城一池的胜利,但面对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则可能成为日后攻城掠地的障碍。

四、腾讯助力中小金融机构弯道超车

A股市场上,与腾讯沾上关系的公司无不股价飞升。

那么,与腾讯合作的金融机构,能够获得什么好处?

1、获得最佳的互联网入口

当前,包括金融在内的日常活动日益网络化,入口成为竞争的焦点。

与腾讯合作,无疑在互联网领域获得了最佳的入口。

腾讯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百款产品,矩阵式把住互联网入口。

从时间维度来看,腾讯几乎经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几乎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关键节点,包括SP服务、门户、电商、搜索、网络游戏、视频、SNS、移动互联网。

目前,腾讯拥有数百款产品,构建了强大的产品矩阵,牢牢把住各个互联网入口。

而且,最近一系列把控互联网入口的投资,更是增强了腾讯的话语权。

无论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入口都是首先要面对的挑战。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入口无疑是最大的软肋:

一方面,各机构虽然都开通网站,但流量微乎其微,即便是浏览用户,也基本是存量客户,网站作为入口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各机构现有入口更偏重资讯和产品的推介,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不够友好。

因此,选择与腾讯合作,理论上获得了互联网领域最宽广的入口支持,打通了传统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的命脉。

2、获取海量用户,助力中小金融机构弯道超车

腾讯的核心价值还在于用户囊括80-90%网民。

2013年腾讯活跃用户总量继续增长,并由PC端向移动端迁徙:

1)QQ总月度活跃账户同比略增1%至8.08亿,最高同时在线账户同比增长2%至1.8亿;2)QQ手机用户月度活跃账户同比增长74%至4.26亿;3)QQ空间总月度活跃账户同比增长4%至6.25亿;4)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达到3.55亿。

腾讯的用户规模显然是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选择与腾讯合作,获取海量的增量用户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讲是最大的诱惑,尤其是对中小规模的金融机构而言,在账户为王的竞争特性下,获取新客户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举措。

并且,腾讯用户与金融机构现有用户的重合度越低,合作所带来的增厚效应越大。

以腾讯与国金的合作为例。

目前,腾讯QQ月度活跃用户超过8亿,微信月度活跃用户3.55亿,腾讯自选股用户也达1000万,而国金有效账户仅约20万户。

相差悬殊的用户群体,无疑给国金新增开户数提供了想象空间。

尽管国金尚未披露“万二”之后的新开户数据,但两个指标可侧面印证新增开户量的不俗表现:

一是网站访问量大增,最高峰时达到每天独立IP访问量2万个;二是“万二”佣金推出前后,A股新增开户数大增。

3、借鉴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经营理念

赚流量和流量变现是互联网企业横亘不变的商业模式。

纵观腾讯的发展历史,从一款颇受欢迎的免费产品开始,围绕大社交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内容,积累了“高数量,高活跃度,高互动频率”的用户。

随后,经过不断探索,腾讯将流量变现的手法日渐多样化,形成了不同的货币化工具。

正是这一经历,让腾讯在战略实施的节奏上更有耐心,并在新领域扩张的早期更多关注用户体验和用户数量。

因此,传统金融机构与腾讯合作之后,也深深借鉴了腾讯的思维。

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先赚流量,再是流量变现”,与腾讯合作后,金融小伙伴均放弃了以盈利为目的的考核指标,而改用新增客户数,这一转变导致的结果是金融小伙伴们开始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并使出接近“免费”的大招;二是改变服务高端客户的基本定位,将目标客户锁定为被传统机构摒弃的中低端客户,意图以服务数量庞大的中低端客户为切入点,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寄期实现“屌丝逆袭”。

如果将证券业务类同于互联网业务,那么,证券账户无疑是互联网注册账户,交易活动类似于页面浏览、功能应用等基础服务,而资本业务和研究服务则类同于互联网增值服务。

如今,国金证券的“佣金宝”和被叫停的中山证券的“零佣宝”显然是“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这一互联网企业的金科玉律在证券业的复制。

我们认为,经纪业务的“免费”将改写证券行业格局,而率先拥抱互联网的金融机构将成为趋势的弄潮儿。

4、借助大数据分析,完善对中低端客户的信用评估体系

信用是所有金融产品的核心土壤和底层数据。

随着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传统的信用评估体系由于效率低、速度慢、准确性差等问题并不适用于互联网业务的审核模式。

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对参与各方的信用状况进行甄别,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之一。

在信用数据获取上,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来源于网络行为的大数据分析,而后者来源于对财务状况的评价,因此,两者的结合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

作为用户数最多、在线时间最长、业务跨度最丰富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对个人信用状况的把握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互联网金融遵循业务复杂度由低到高、产品类别由标准到非标准的发展路径,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期,与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将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在对中低端用户信用评估上的不足,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风险。

目前,腾讯与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在P2P、虚拟信用卡、在线股权质押融资等领域尝试合作。

四、金融领域未来商业故事的上演

作为超级互联网公司,腾讯搭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拥有中国80-90%的网民资源,“插根扁担能开花”的商业故事不断上演。

金融领域的开放平台战略,也将实现多方共赢:

腾讯借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取长补短,对存量用户价值再挖掘;小伙伴们借腾讯来获取用户,提高效率,实现战略转型乃至弯道超车。

1、腾讯控股:

开放战略的大赢家

目前市场对于腾讯的估值方法主要集中于两种,一种通过腾讯各业务模块分别进行估值,另一种则与facebook进行对比估值,我们认为,前一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微信的价值无法反映在切分的业务模块中,后一种方法的难点在于,facebook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已经包罗万象的facebook与同样包罗万象的tencent无法通过用户数来简单进行换算。

我们认为,腾讯帝国的触手已经或即将伸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价值是微信、QQ作为社交工具的平台价值加上可能分得的居民可消费支出的价值。

社交平台价值:

350亿美元2014年初,facebook宣布以190亿美元现金及等价物收购whatsapp,whatsapp是一款基于移动端的聊天工具,可看成欧美版的微信,但它是更纯粹的聊天工具,可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传输,不靠广告盈收,每年使用费为0.99美元,facebook对其的收购主要看重其庞大的活跃用户量,收购时whatsapp月活跃用户为4.3亿,同时whatsapp补充了facebook在移动端的短板,并着眼于全球用户。

我们将facebook对于whatsapp的估值看成用户所搭建的平台的价值,则腾讯QQ与微信这一同样着眼于全球化的社交工具的平台价值即为350亿美元(2013年年报数据,腾讯QQ月活跃用户为8亿人,微信/wechat为3.55亿,保守假设二者用户重叠,即腾讯作为社交工具的月活跃用户为8亿人,350=190*(8/4.3))。

(1)平台承载的价值:

1500亿美元

①居民消费线上化成大餐

腾讯以社交工具起家,之后寻找到毛利较高的变现工具——游戏,近年的发展则将触手伸向更广泛的各个生活领域,这一现象不仅限于腾讯,还包括阿里、XX等多家互联网巨头,未来它们分享的将是整个线上消费大餐,这种布局的信心来源于庞大的活跃用户以及由用户行业所产生的大数据。

从目前终端消费分析,人类为满足其生理、安全、社交等需求在不停进行人类的消费活动:

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类消费、家庭设备用品与服务消费、医疗保健类消费、交通与通信类消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金融服务消费、保险服务消费等。

线上消费几乎没有界限的钻进了消费的各个领域,并且仍将扩张。

2012年居民消费支出18.8万亿,线上市场规模约1.6万亿(扣除B2B,广告支出视为一种间接的消费者支出计入该规模),占支出的8%,而在居民日常消费中,约50%为居住类支出,10%为理财类支出,约20%用于衣、食、行、家居等日常消费,剩余20%为保健医疗、教育类消费,这四大块支出中,居住类支出的3%属于中介提成,该部分可实现完全线上化,理财类支出、衣食行等日常消费可完全实现线上商业化,保健医疗、教育类可部分实现。

初步估计,随着网络、物流对于乡镇的覆盖率提升,年轻的一代成长为消费的主力,未来三至五年,线上消费占居民消费比例将达到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