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126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7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

一年级下册助教方案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

“图形与位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在小学中分四个阶段学习,在第一学段中教材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确定第几排第几个等简单的位置,在三年级下册定性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位;在第二学段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用角度、距离等定量描述八个方位,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用数对表示位置。

一年级学生对于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本单元主要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通过这些空间方位概念的体验和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的位置奠定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本单元重点是学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左、右;难点应为认识什么是位置及确定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课题

上、下

上下是这一单元的起始,它将为后面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方法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到积极的铺垫作用。

其知识基础主要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

上边是头,下边是脚。

本课安排了1个例题,在例1的编排中,教材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探究。

第一层次是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第二个层次是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也会不同。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是为了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综合以上分析,本课重点为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为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通过谈话引入,唤起生活经验,为新知探究做准备

可以从学生身体部位出发,设计提出有关于上下前后的问题

 

 

1

用“上下”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可设计请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2

通过根据主题图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初步体验上下方位的相对性。

可以分两个层次设计问题,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如设计“火车的下面有什么?

”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如设计;火车在汽车的(),火车在轮船的()等问题

 

3

通过创设情境,进一步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参照物的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就不同。

如:

说火车在上面可以吗?

说火车在下面可以吗?

为什么?

同样是火车为什么一会儿在上面一会儿在下面?

 

4

通过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体验“最上面、最下面“

可以设计如:

汽车的下面都有谁?

轮船的上面都有什么?

巩固内化

1

通过摆一摆的活动,使

学生建立初步的上下空间观念

可以设计摆一摆的活动。

让学生听口令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摆放。

 

2

通过说一说的活动,

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可以设计用上下来表述生活中摆放的物体的位置的情境。

 

 

3

通过综合趣味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可以设计几组拍手游戏,如师发口令,1)学生上下前后拍手,2)听反语拍手,如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总结

通过总结,回顾全课。

可以设计让孩子们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学习、归纳。

错例与反思

课题

前、后

前后是一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前后有了很多感性认识,但对前后的概念和相对性理解不够,还不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前后”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通过设置一些数学活动来完成。

教材例2的的编排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两个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下、前后及其相对性。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

体会“前、后”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通过谈话引入,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可以设计联系自己身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白:

脸是前面,背是后面。

 

 

1

通过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前后顺序

可以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的问题,如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2

通过根据排队上车图,使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可以设计学生演习活动,再分两个层次提问。

如1)谁在最前面?

谁在最后面?

李林的后面是谁?

2)王英在谁的后面,在谁的前面?

 

 

3

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根据教师要求来摆学具。

如:

把苹果摆在梨的后面,香蕉摆在梨的前面,引导学生思考:

香蕉为什么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

 

 

4

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最前面,最后面

可以设计结合各个小组的座位情况来说一说的活动,如:

你们小组有几个人?

谁在最前面?

谁在最后面?

 

 

巩固内化

1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位置。

如一个学生发口令请谁站到谁的前面;请谁站到谁的后面。

另外的学生根据口令站位置。

2

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前后的位置关系

可以设计找一找的活动。

(1)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前面?

谁在谁的后面?

(2)你还能用前后来说教室中其它同学的位置吗?

总结

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可以设计让学生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

错例与反思

课题

左右

教材安排的例1是判断左手、右手,然后再说一说左手、右手能做什么。

这样安排,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2也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考虑,互相握右手,从而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根据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正确判断左、右,教学难点是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2

 

通过活动,再次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可以设计体验自身的“左与右”的问题,如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

谁来说一说?

 

1

通过游戏,初步感知“左右”。

可以设计听口令做游戏的活动。

 

2

通过感知群体中的左、右,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可以设计根据学生的座位,再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

 

 

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可以设计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哪只手的问题情境及游戏。

让两个学生相对做动作,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巩固内化

1

通过专项练习,帮助学生辨别加深左右相对性的理解。

可以设计左右相对练习。

如举手游戏:

1)和老师举得一样2)说出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其中老师先和学生一个方向,然后和学生面对面)

 

2

通过

左右的应用,教育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好习惯。

可以设计举例说明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度规则的事例。

如课件逐一演示教科书第6页“生活中的数学“4幅图,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

 

错例及反思

课题

位置

本课通过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在本课前,教材已经依据学生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编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学习。

在本课中,把这几个方位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位置的综合训练学习。

让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感知方位和位置。

综合以上的教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是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通过复习唤醒旧知,为新知探究作准备。

可以设计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游戏,在游戏中复习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

 

 

1

通过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可以设计介绍自己位置的问题,如我坐在第几小组第几个。

 

2

通过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可以设计分组做游戏,说出自己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的位置的活动。

或根据位置找人等游戏。

 

 

3

通过活动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可以设计寻找左右前后同学与自己座位规律的问题如:

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

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巩固内化

1

通过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位置关系的理解

可以设计让学生确定动物图片位置的活动。

如指定一个动物,说出它所在的行列或根据行列猜出是哪个动物。

 

 

2

通过变式练习,从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

可以设计一栋居民楼,让学生准确说出图中人物的位置的练习。

 

 

3

通过深化练习,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有关位置的常识

可以设计一个电影院找座位的情景,体会电影院的座号与教室位置的编排不同。

 

总结

回顾全课,梳理知识重点

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

错例与反思

课题

练习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进一步的深化这一单元的知识,教材安排了练习一,共安排了7个习题,第1题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包含了基数、序数、前后、左右等内容。

第2题是一个练习方位的拍手游戏。

第3题是一个实际操作活动,帮小明布置房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又体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4题提供了一个座号与教室座位的编排不同的电影院。

第5题是一个有关方位的练习题。

第6题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根据左右方位找出需要的衣物。

第7题通过一栋居民楼,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图中人物的位置。

教科书第9页最后的数学游戏,与练习一第2题的意图相同,都是为了巩固上下前后左右三对方位。

但增加了难度是听反话做动作。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对前几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习题。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在位置关系的表示,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对于三个物体上下的位置是相对的。

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后是相对的。

伸出你的左手,左手方向是左边;伸出你的右手,右手方向是右边,左和右也是相对的。

教学难点是进一步体会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性。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进一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1

通过基础知识训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下左右前后。

可以把这些方位综合在一起,设计让学生看着具体的情景图说一说,如()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等

2)给动物园的小动物排成一队。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深化理解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可以根据情境图提问:

如“上下楼,靠右走”,哪个小朋友走错了?

 

 

3

通过实践与应用,在具体生活情景中理解位置概念,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1)对号入座,把小伙伴与他们相应的座位用线连接起来。

2)出示一栋楼,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4

通过数学游戏应用方位的知识。

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与练习:

1)小蚂蚁找食物

2)听反话

总结

 

回顾全课,理清思路。

设计让学生根据方位摆物品的活动,在活动中总结本课。

错例与反思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1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口算教学的难点之一。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共包括了36道式题,教材共安排了两课时的新授课,突出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

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共36道式题,教材安排两课时的新授课,突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经过几轮实践,教师们普遍反映教学中学生容易掌握算法,但计算速度较慢,熟练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为了使学生学得扎实、有效,笔者认为,加强算理和算法教学,重新处理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新授课课时,教学学生易算的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本单元教学建议作以下调整:

教材第一节内容“十几减9”调整为“十几减9”与“十几减9相应的减法”,突出“破十减”与“想加算减”。

第二节内容“十几减几“调整为“十几减8与相应的减法”、“十几减7、6与相应的减法”,突出“想加算减”与““想减算减”,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算法。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小节名称

序号

内容

课型

1.十几减9

(共4课时)

1

十几减9(共8题)

新课

2

巩固练习

练习课

3

与十几减9相应的减法(共7题)

新课

4

综合练习

练习课

2.十几减几

(共4课时)

1

十几减8与相应的减法(共11题)

新课

2

巩固练习

练习课

3

十几减7、6与相应的减法(共10题)

新课

4

综合练习

练习课

3.用数学

(共2课时)

1

用数学

新课

2

用数学的练习

练习课

4.整理和复习

(共3课时)

1

20以内退位减法表

整理复习课

2

计算及用数学复习

复习课

3

综合复习

复习课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题

十几减9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9加几进位加法”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为后面紧接着学习十几减几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教材展现了“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四个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为学习“十几减9”的口算提供丰富的资源。

例1(15-9)是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摆弄学具、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帮助理解算理,掌握“想加算减”与“破十减”等方法,进而优化算法。

本课涉及的口算题:

(11-9,12-9,13-9,14-9,15-9,16-9,17-9,18-9共8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比较熟练地口算。

1.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十几减9的口算过程,理解“想加算减”与“破十减”两种方法,通过观察8道算式,发现规律(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等于差),进一步掌握“破十减”,并能运用规律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相关的8道题。

2.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等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复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为新知探究作准备。

可复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如:

9+4=等。

 

1

创设情境,找信息,提问题,为新知探究提供素材。

可创设情境(主题图),提出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算式等的问题。

2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算法,优化算法,初步掌握“想加算减”、“破十法”,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可组织学生独立思考15-9=?

,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再组织小组、全班讨论,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哪种方法最好?

在此基础上优化“想加算减”、“破十法”。

3

通过模仿练习,进一步巩固两种算法。

可设计模仿练习,或让学生举例十几减9的算式,再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口算。

4

通过观察8道算式,初步体验规律(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等于差),进一步掌握“破十减”,并能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可组织学生观察8道十几减9算式,思考、初步发现其中的规律:

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等于差。

组织讨论1是哪儿来的。

然后设计运用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

巩固内化

1

基础性练习

巩固“想加算减”。

可设计模仿性练习(如第2题)。

2

综合应用,解决简单的问题。

可设计运用十几减9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

3

口算比赛,提高口算速度。

可组织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口算比赛。

回顾总结

突出重点,回顾全课。

可组织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拓展延伸

通过做卡片,运用卡片口算,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

可设计课外作业:

做卡片1()-9=(),并运用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错例与反思

课题

与十几减9相应的减法

教材没有单独编排本课内容,是笔者根据学生学情对教材做出的处理与改编。

编排本课旨在让学生运用前一课时学习的“十几减9”来学习与之相应的7题减法,并能比较熟练地口算。

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当堂内容当堂巩固,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十几减9的口算,也为后面学习“十几减几”减轻了负担。

本课涉及的口算题:

11-2,12-3,13-4,14-5,15-6,16-7,17-8(18-9已学)共7题。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想减算减”与“想加算减”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经历与十几减9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优化过程,掌握“想减算减”与“想加算减”,通过观察、发现与十几减9相应减法的规律,能运用规律比较熟练地口算相关的7道题。

2.培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和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复习十几减9的减法,为新知探究作准备。

可设计十几减9的口算练习,如:

11-9等。

 

1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找信息、提问题,为新知探究提供素材。

可创设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算式的问题。

2

在自主探究算法、合作交流,优化算法的过程中,初步理解算理,掌握“想减算减”与“想加算减”。

可组织学生自主探究12-3=?

再组织小组、全班讨论,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哪种方法好?

在此基础上优化出“想减算减”与“想加算减”。

3

通过模仿练习,进一步巩固两种算法。

可设计模仿练习,或学生举例与十几减9相应的减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口算。

4

通过观察,引导发现规律(减数比被减数个位小1,差都是9),并能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可组织学生观察7道与十几减9相应的减法,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组织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巩固内化

1

对比练习,进一步巩固“想减算减”。

可设计十几减9与相应的减法,如11-9、11-2等。

2

口算比赛,提高口算速度。

可设计在练习纸上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

实践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可设计运用与十几减9相应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回顾总结

突出重点,回顾全课。

可组织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错例与反思

课题

十几减8与相应的减法

本课的教学为后面紧接着学习“十几减7、6”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也为多位数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以例2“小猫观鱼图”,引出13-8和13-5两道题目,引导学生学习用“想加算减”方法口算,进而用“想加算减”法口算除“十几减9”外的28道退位减法。

以往教学证明学生掌握算法容易,但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因此让学生正确并比较熟练口算28道“十几减几”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笔者将教材进行了改编,将教材中一课时完成的“十几减几”教学分为“十几减8与相应的减法”、“十几减7、6与相应的减法”、“与十几减9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