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1669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鱼我所欲也习题 新人教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19鱼我所欲也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19鱼我所欲也

1.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

计时器具,钟点。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

代词,这种做法。

今义:

判断动词,是。

一箪食,一豆羹(古义: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

豆子,一种粮食作物。

(3)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

(4)一词多义

【而】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承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2.主题解说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3.重点突破

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提示一:

运用了道理论证。

“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

提示二:

运用了事例论证。

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是从正面论证论点;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从反面论证论点。

提示三:

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受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4.难点攻克

有人认为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这种看法对吗?

提示一:

这个说法有道理。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例子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提示二:

这个说法没有道理。

第一段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第二段则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

先讲道理,再摆事实,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理和事实分作两段,比较合理。

5.结构图解

义甚于生

提出论点:

舍生取义

(先正后反)不义甚于死要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勿见利忘义

不受“一箪食一豆羹”

论证论点:

(先正后反)受万钟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

蹴()苟得()不屑()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此之谓失其本心()

(4)故不为苟得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4)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断一处即可)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是亦不可以已乎

5.下列句中“于”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何有于我哉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厅事之东北角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6.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含义的成语,要求含义相同。

(1)乞人不屑也()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齐齐哈尔中考)仔细观察下边漫画《传承》,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9.(毕节中考)为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毕节某中学决定在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

(1)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现在社会上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理由是什么?

02课内精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A.

是亦不可以已乎

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复前行,欲穷其林

奉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C.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D.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

13.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14.阅读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段阐述的观点。

03中考链接

(柳州中考)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

”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

地名。

②养:

供养之地。

③说(shuì):

游说。

④未之行:

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⑤丘:

孔子,名“丘”。

⑥趣:

催促。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乏:

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辞:

推辞)

D入谓弟子曰(谓:

认为)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思而不学则怠

17.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

文言文对照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掌。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取大义。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求得(生存的人);死亡也是我所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恶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可用的呢?

如果一个人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

辟患者何不为也①?

由是①则生而①有不用也,由是则

用来避免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使用,通过这种行为就可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

以用来避免祸患却有人不去干。

所以,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不只是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①,贤者能勿丧耳。

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的,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它)罢了。

所欲:

代词“所”放在动词“欲”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意即“喜爱的东西”“想要的东西”。

得兼:

“兼得”的倒语,意为“同时得到”。

舍:

舍弃。

取:

选取。

义:

大义,正义的行为。

甚:

严重,重要。

于:

介词,表比较。

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苟,苟且,随便。

恶(wù):

厌恶。

患:

祸患,灾难。

辟:

通“避”,躲避。

如使:

假如,假使。

则:

承接连词,那么,就。

凡:

副词,用在句子开头,表总括,凡是。

可以:

能够用来。

以,用来。

何不用:

意思是为了求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下文“何不为”与之意同。

也①:

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由:

介词,凭借,根据。

是①:

代词,指生存的办法。

而①:

连词,表转折。

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

连词,不只。

贤者:

贤能的人。

心:

思想。

之①:

代词,代“是心”。

丧:

丢掉。

耳:

兼词,“而已”的合音,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活,得不到就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就连走路的(饥饿的)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

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会因受到轻视而不愿接受。

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

礼义而受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礼义而接受它,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

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激我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就)干了;以前(为了“礼义”),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就)干了;以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就干了: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心。

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呼尔:

没有礼貌地吆喝。

尔,助词。

与:

给。

行道之人:

过路的人。

蹴(cù):

用脚踢。

乞人:

乞丐。

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

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

通“辨”,辨别。

之①:

代万钟之俸。

于:

介词,对于。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宫室:

泛指住宅。

妻:

正妻。

妾:

小老婆。

奉:

侍奉。

穷乏:

贫困。

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

通“欤”。

乡:

通“向”,从前。

是:

这,此,指示代词,代指上述不顾礼义追求万钟之俸的行为。

已:

停止,放弃。

此之谓:

这就叫做。

之,句中助词,不必译出。

本心:

天性,天良。

 

【参考答案】

1.wùdāngēngcùgǒuxiè

2.

(1)同时得到

(2)益处(3)天性,天良(4)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5)这种

3.

(1)通“欤”,语气助词给

(2)比对(3)这种这种做法(4)表承接表转折

4.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3)是亦/不可以已乎

5.C

6.

(1)不屑一顾

(2)为非作歹(3)患难与共(4)欺人太甚

7.

(1)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2)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没有丢掉罢了。

(3)(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8.传承良好的家风,引领一代代人健康成长。

9.

(1)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2)我的观点: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我的理由:

言之成理即可。

10.

(1)丢掉

(2)用脚踢(3)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1.D

12.

(1)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天良)。

13.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

14.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15.D(解析:

D项中的“谓”意思是:

告诉,对……说。

16.B(解析:

B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对,对于。

17.

(1)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2)我听说君子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18.D(解析:

【乙】文中的齐景公尊重知识分子,却并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