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534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docx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

2006年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扫描缀讲

河北辛集中学高梅

一、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的纽带,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式;抗灾减灾防灾是我国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而且自然灾害又是自然地理环境极端变化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需要避免和克服的不利因素,因而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点是高考的热点。

(一)命题趋势

1.以分布图、统计图、区域图等图表或热点材料为素材或切入点,考查读图分析、知识运用、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分布、各自然灾害基础知识等。

2.自然灾害与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这类试题是今后本考点的主流方向,既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又可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3.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理、时事新闻分析各种气象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4.与时事地理结合,考查某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及防御;或与区域地理相结合,分析说明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二)备考策略

1.知识重组,构建体系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总结归纳并理顺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通过归纳整理有助于简化知识、查漏补缺。

 

2.要关注社会热点

平时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利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分析这些问题。

3.注意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其他自然主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理清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其他自然主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文综考试中,专门考查某一系统知识已不多见,综合考是常见命题方式,因此要把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其他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4.跨学科联系

本考点是政史地三科综合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和政史知识的综合与渗透。

5.联系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的考查常以区域地理为素材,所以要把这些基本原理和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结合起来。

(三)高考试题分类精析

1.气象灾害

【例1】(2006·全国卷Ⅰ)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1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2、图3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分析图1、图2、图3,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埋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高原和平原。

(3)说明图1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2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3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

[解析]本题考查空间想像、推理能力、读图能力及沙尘暴的成因、路径、季节分布等。

沙尘暴的发生有两个条件:

动力和沙源条件。

[答案]

(1)塔里木柴达木

(2)准噶尔黄土华北(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等)12

【例2】(北京)右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1)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A.35°B.25°C.20°D.15°

(2)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①B.②C.③D.④

(3)图示四个区域中()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读取信息、知识运用、空间定位的能力及台风发生的海域、与飓风的区别等知识点。

美国的飓风主要在大西洋一侧;①地位于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环流,成因为风海流。

②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为暖流,③地无世界著名大渔场。

[答案]

(1)D

(2)D(3)A

【例3】(北京)读右图,回答: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

(2)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解析]读图可直接判读出冻害区,注意回答时用词要准确。

甲地地处四川盆地,周围山岭阻挡冷空气进入。

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两岸在欧洲西部,为地中海气候,成因是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

[答案]

(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

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2)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例4】(上海)2006年第一号台风“珍珠”于5月18日凌晨在我国广东沿海登陆。

以下能反映台风气流运动特征的示意图是()

 

[解析]本题考查台风的含义及气流特点。

台风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域,属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近地面呈顺时针辐合。

台风中心气压较低,中心盛行上升气候。

[答案]D

2.水文灾害

【例1】(上海)凌汛是指某个河段因冰凌堵塞,水流不畅,引起水位猛涨的现象。

黄河的部分河段每年冬季和春季都会发生凌汛,请判断图中黄河干流上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ab段B.bc段C.cd段D.de段

[解析]凌汛发生的河段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该河段冬季气温在0℃以下,即河流有结冰期;②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图斗ab段由低纬流向高纬,最容易发生凌汛现象。

[答案]A

【例2】(上海)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20世纪下半叶以来,H海域表层海水多次异常升温,造成气候反常,鱼群大量死亡。

这一现象被称为现象。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的温度升高,使鱼类不适应而死亡。

[答案]厄尔尼诺

3.宇宙灾害

【例】(广东)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共航行2.27万海里(1海里=1.852千米,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收集陨石5000多块。

这次考察的行程相当于绕30°纬线多少圈?

南极地区陨石丰富的原因是()

A.2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多

B.1圈多;气候寒冷,陨石容易保存

C.2圈多;磁场强,能吸引更多陨石

D.1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大

[解析]先把海里转化成千米。

再求出30°纬线长度,两者比较可求出相当于沿30‘纬线圈绕转次数。

[答案]B

4.综合性的自然灾害

【例1】(天津)天津市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了结构多样化的城郊农业。

某乡镇农业持续发展三类措施为:

①采用喷灌、滴灌;施行间作、套种;冬季发展大棚农业。

②多用农家肥,少用化肥;生物治虫,少用农药;发展沼气,少用矿物燃料。

③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选用优良品种,集约化生产;开拓销售渠道。

若在本市推广上述某些措施,能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

[解析]解题思路为先考虑天津有哪些自然灾害,如洪涝、盐碱、虫灾、旱灾、寒潮、地震等,再考虑上述措施寸以减少哪些由然灾害。

[答案]旱灾(虫灾)、寒潮(冻害)等。

【例2】(广东)从表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自20世

纪70年代以来()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解析]关键是正确提取信息。

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

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

【例10】(江苏)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有一定的联系。

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B.水土流失C.泥石流D.土地荒漠化

[解析]本题考查各种外力作用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灾害。

分析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在成因上的联系可以确定,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

在流水搬运作用下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只能有水土流失、泥石流等。

[答案]

(1)AB

(2)BC

二、自然资源

(一)知识梳理

 

 

(二)命题趋势

1.结合某环境要素的分布图或有关资料、统计图表,考查对有关该要素基本知识的掌握(如该要素的分布、季节特征、变化特点等)及延伸到相关的人文状况(人口、工业、农业等)和环境问题。

2.从某地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破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现象等方面人手,分析其自然原因(如气候变化)、人为原因(如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后果、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以及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如交通建设、工业区位选择等)。

3.由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建设、国土整治分不开,这样常以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重点建设工程的施工等资料为背景考查某区域或国家自然环境特征、资源分布、人文地理特征,或者结合政治、历史相关知识分析政府决策,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或者与世界典型区域的资源、发展变化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可持续发展道路。

4.以某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为线索考查考生对自然灾害基本知识、分布等内容的掌握及综合分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防灾、减灾措施。

5.以国际、国内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人文地理知识。

(三)备考策略

1.要特别关注:

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如涉及我国及世界石油分布、石油出口、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世界油价大幅度上升、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我国水资源的问题、南水北调;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我国资源与人口对比分析;我国的自然资源国情与美国、巴西、印度、日本等国的比较,平时注意归纳总结,分析典型例题。

2.用联系图表法理解与记忆,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它们在成因上表现出关联性,因而在分布上表现出区域性,在时间上表现出群发性,利用联系图表就是为了认识之间的这种关系。

注意:

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如在上表中人类不合理的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能够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另外,人人类在断层附近建造大型水库可能诱发地震。

3.对于规律类的知识点,用归纳法帮助理解与掌握。

如对于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可以列表归纳我国和世界每种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与保护等知识点,从而找到异同点。

(四)高考试题分类精析

1.陆地自然资源

【例1】(上海)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读图并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最显著的差异是____。

(2)1993年后,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生产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的是___。

目前我国可以出口的能源产品主要是___。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开发利用持续增长最明显的是__。

这种能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地区,主要原因是__。

(4)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首要问题是__。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率呈逐渐__趋势。

从建设和谐社会出发,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能源的分布、结构、与世界能源结构的差异等。

从图1中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重最大。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能是否丰富主要从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

从图3可知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降低,即利用率上升。

[答案]

(1)我国以煤炭为主,世界以石油为主

(2)石油煤炭(3)水能西南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4)利用率低(或单位产值能耗高)(5)上升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

【例2】(江苏)下图是“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变化图”。

(1)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

B.我国消费的石油以国产为主

C.1995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D.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自足

(2)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拓宽石油进口渠道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的判读能力及我国的石油消费、生产、出口状况和石油紧缺问题。

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的办法是开源与节流。

[答案]

(1)BD

(2)CD

2.气候资源

【例】(广东)“湖广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区,其主要原因是()

A.雨热条件好,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D.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解析]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密集地区。

其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气候、地形自然条件优越。

当然,劳动力丰富、种粮历史悠久也是重要原因。

但自然灾害特别是旱涝灾害频繁。

[答案]AD

3.海洋资源

【例】(上海)胡主席访问的沙特阿拉伯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从沙特阿拉伯运往我国的石油,沿途需要经过的海峡是()

①霍尔木兹海峡②直布罗陀海峡③黑海海峡④马六甲海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与海洋空间资源有关的海峡,它往往是战略位置重要地区。

[答案]D

(五)综合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紧张的局面越来越明显。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构想,并确定镇海(位于浙江沿海)、黄岛(青岛附近)、大连等地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基地。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目的是()

①减少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②调节石油生产与消费的需求

③加快石油加工业链的发展④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

①海运条件优越②接近消费市场③国防安全需要④石化发达的城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我国目前()

A.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状况已经改变

B.天然气消费呈下降趋势

C.因消费量少于生产量,原油可以大量出口

D.水电生产呈增加的趋势

材料一2006年6~8月,我国南方浙江、四川等地发生地震;2006年6月8日广西梧州市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地质灾害,梧州市区山体滑坡1379处,死亡12人,全市高考因灾推迟半小时,全市中小学停课,16000多户群众受灾,紧急撤离群众14929人。

目前梧州市正采取措施展开抢险救灾工作;2006年7月19日,菲律宾马荣火山继续喷发熔岩,当地政府疏散了居住在火山周围6公里危险区内的数千名农民。

材料二右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

据此完成4~7题。

4.关于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5.关于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6.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

A.滑坡一地震一疫病流行

B.台风一暴雨洪涝—火山喷发

C.地震一滑坡、泥石流一疫病流行

D.暴雨一海啸一火灾

7.人类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往往容易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A.地震B.暴雨洪涝C.滑坡D.火山喷发

[答案]1.A2.A3.D4.D5.D6.C7.C

三、气候问题

关于气候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与重点。

命题形式多、材料丰富,可涉及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任何一个区域,往往以统计图、区域图、图表材料等为载体考查气候类型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能力要求上看,强调对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一)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及判断

【例1】(广东)

(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2)与图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

A.长沙B.宜昌C.太原D.合肥

[解析]本题以图表形式考查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气候类型的判断等。

解题关键是获取有效的信息及对气候类型判断的把握程度。

根据图中降水量与蒸发量及各月降水量的分布,结合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综合可能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可以判定气候类型;太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三个城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需具备的知识:

气候类型的判断步骤、特点及分布。

[答案]

(1)A

(2)C

【例2】(上海)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等五国进行国事访问,达到了增进友谊、扩大共识、推进合作的目的。

胡主席随后访问了尼日利亚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都有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尼日利亚属大西洋沿岸国家,肯尼亚濒临印度洋,尼日利亚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肯尼亚主要是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需具备的知识: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答案]A

【例3】(上海)下列气候类型中,其成因一般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的是()

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而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

亚热带季风气候则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

需具备的知识:

气候类型的成因。

[答案]D

【例4】(上海)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F区域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A.森林B.草原C.荒漠D.草甸

(2)从地域分异规律看,自F区域向G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是_地带性的表现。

F地所属气候类型区东西狭窄,呈带状分布,其主要原因是_。

G区域的气候类型为_气候。

[解析]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洲的热带荒漠,由副热带地区延伸到赤道附近,故F地属于荒漠景现。

F、G两地城在北方向上更替,以热量为基础,属纬度地带性的现。

由于安第斯山地的阻挡,南美西岸的气候带为狭长。

需具备的知识:

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答案]

(1)C

(2)纬度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地中海

【例5】(江苏)右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2)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解析]由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低纬的风向左偏转(注意应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来判断左偏或右偏),表明此半球应为南半球.a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应为南半球西风带,故为西北风。

b处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大陆中部(澳大利亚中部地区)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需具备的知识:

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成因。

[答案]

(1)B

(2)A

【例6】(重庆)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解析]本题比较西南与东南季风的成因及对不同高原的影响。

需具备的知识:

季风的成因、分类及特征。

[答案]A、B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

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

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例7】(四川)下表为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读表,据此回答

(1)~(3)题。

(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D.洋流性质

(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解析]注意季风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

需具备的知识: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案]

(1)B

(2)C(3)A

(二)气候要素

【例1】(全国Ⅱ)右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

(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人为因素D.距海远近

(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3)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A.甲地、黄河口附近

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C.丙地、乙地

D.甲地、丁地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地都处于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气温较低。

7月海洋气温较低,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较低;地势高的地区气温较低。

需具备的知识:

我国不同季节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案]

(1)B

(2)B(3)B

【例2】(江苏)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比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解析]判断A所处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气温年较差大小,应分析最热与最冷气温之差。

需具备的知识:

我国气温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

(1)地形

(2)南部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北部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部,气温较差大。

【例3】(重庆)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

(1)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是()

A.Ⅱ、ⅠB.Ⅱ、ⅢC.Ⅳ、ⅠD.Ⅳ、Ⅲ

(3)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合正确的是()

A.①一ⅢB.②一ⅡC.③一ⅣD.④一Ⅲ

[解析]题目中提供的四个城市,可以确定拉萨气温受地势影响最大,然后再在图甲中找出代表拉萨的气温曲线。

由于拉萨受地势影响,夏季气温最低,可判断出③曲线代表拉萨。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云雾日多,因此日照时数少;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晴天多,年日照时数多,但6~9月份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因此6~9月份日照时数较少。

甲图气温曲线与乙图中日照曲线组合中,①与Ⅱ,②与Ⅳ,③与Ⅰ,④与Ⅲ组合正确。

需具备的知识:

影响气温的因素。

[答案]

(1)C

(2)C(3)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