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465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31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

《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年级上科学教案.docx

8年级上科学教案

1.1水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 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 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二、教学分析

重点:

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科学的第一节内容,新的知识点不多,学生对水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

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培养学生对水的兴趣以及关注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情感教育。

四、教学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显示图片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为什么是一个蔚蓝色的球体

回忆已有知识,能说出地球表面有大量水

从已知的认知结构导入课题

自主学习

培养识图能力

 

进一步了解水体在地球的分布和形态,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在地球水总量中的数量关系。

 

 

讨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过渡到水与生命。

从生活实践中所看到的事例概括出主题。

图片示例

正反论证

知识升华

知识归纳:

水在生命的重要性

 

识图

归纳

 

 

 

知道水循环的环节和特征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辨析观点

灾害读报

 

 

 

 

从了解水到保护水,保护自然,保护人类。

在情感上能培养水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意识。

提问:

你知道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

他们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的?

投影归纳

阅读课本PAG2—3,并归纳出地球的水体种类和存在的形态。

反馈

讨论:

现在我们知道,大气中有水,那么你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呢?

小组讨论,交流并设计合理的方案

 

追问1:

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布在地球的表面,才使地球存在生命。

你了解水与生命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动物或植物是如何获取水的,并归纳水的重要性

(投影一组照片,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水的重要性)

讨论:

如何生物获取水?

根据图片,交流自己的思考,并能得出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讨论后能分别引水与获取水的区别

追问2:

我们知道,水受到重力的作用从高往低流,为什么高山上会有水池,河流,湖泊呢?

请同学们观看资料并自学课本图解释这一问题。

利用辅助课件解释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资料,结合课本图分析水循环的概念、原因、分类、意义。

 

 

深化对水循环的认识。

追问3: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那么水循环千百年来有没有受到地球的影响?

从对两种观点的辨析进一步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并能得到情感上的教育。

小结、课堂练习

【讨论】如何节水?

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

五、课后反思:

安排1课时,时间较紧。

如果深入分析水循环的成因,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可以作为阅读材料出现。

 

课题

1.2水的组成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

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

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水电解实验演示

教、学预设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2:

1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点燃

E.出现的不同的现象:

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

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氢气

3、实验结论: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电解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透明

沸点

100(注意条件)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通常情况下气体

水的异常现象

反膨胀现象

【讨论】冰山的形成过程及泰坦尼克号船的沉没的原因。

 

轶事

记录

第一次演示综合性很强的实验,学生非常感兴趣。

看到实验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很兴奋。

可见,本节课实验的成功演示非常重要。

课后

反思

从上课来看,学生掌握得不错。

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做作业。

要从实验中得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很容易(错误),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却太难(正确)。

这样的教材设计是否存在问题。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根本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是需要学生的死记硬背。

1.3水的密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的密度的认识,确认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写出密度的定义式,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说出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4、能说出密度的含义,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

5、通过习题教学,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

6、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水的密度(概念,单位和测定)

难点:

密度单位及计算

教学设计

【引入】从家庭生活用水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

怎么样将水的体积转化为水的质量?

(回家观察水表,询问父母一月一般的用水量)

【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复习:

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用天平测质量(液体质量)的方法及操作重点。

实验结论:

(1)水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式一个恒量。

即:

质量/体积=1克/厘米3

含义:

体积为1CM3的水的质量为1g

【演示】测量一定体积的酒精,铁的质量,写成0.8g/cm37.9g/cm3

结论:

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

 

一、密度:

1、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ρ=m/v

3、单位:

克/厘米3或者千克/米3

换算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二、公式教学要点:

1、ρ=m/v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2、对于同一物质,ρ一定,反应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m、v大小无关,v增大,m也增大,ρ不变,即m/v不变

【判断】某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正比。

(×)

3、对于不同物质,V相同,则m大的ρ也大,m小的ρ也小。

【判断】“铁比棉花重”的说法

4、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5、应用:

由讨论题引出——知道其中任意2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判断何种物质;(打假)例:

有一块金黄金属,质量为2225千克,体积是250分米3,问这块金属是什么?

2测大型物体的质量;(矿山的质量)例:

有一用纯铜做成的纪念碑,体积为15m3,问质量是多少?

3测难以测量体积的物体体积计算。

(小石块或大理石碑)

 

三、密度表的教学:

1、说出密度表中物质密度的意义:

ρ铁=7.9×103千克/米3

表示,or

2、据表得出: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密度,故密度是物质的特征之一。

问:

物质的特性学过的有哪些?

(晶体熔点,液体的沸点等)

3、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

一般的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相差不大,气体比它们约小1000倍。

推出:

固、液——>>气,气体体积增大1000倍左右

通常状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距约为分子直径的倍。

(要求学生推理,即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间的大得多。

4、记住:

铁、水、酒精、水银的密度值。

 

四、习题教学:

1、体育课上用的铅球,质量是4000克,体积约为570cm3。

这种铅球是纯铅做的吗?

2、一根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800牛的缆绳,能提起体积是0.5米3的钢梁吗?

3、某工地需要用密度为1.4×103千克/米3的沙子50米3。

若用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运载,至少需运载几趟?

 

五、学生实验:

   教学思路:

按教参P32的设计思路。

实验器材、过程:

参照教材p161,

完成p162的表格内容。

补充讨论:

如何测石蜡的密度。

深入:

如何测方糖的密度。

 

轶事记录:

测定密度的实验操作没问题,学生表现很好。

在实验课上,学生还做了拓展实验,测量了石蜡的密度。

还讨论了方糖的密度怎样测定,学生也由多种方法提出。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上4课时。

第1课时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第2课时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密度表的教学;第3课时学生实验;第4课时习题教学。

这样的安排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还是很大。

计算存在问题:

计算能力跟不上,单位的换算有难度。

 

1.4水的压强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压力的特点和压力的作用效果。

2、确认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3、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能由公式出发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分析

压力概念与重力的区别;压强概念的建立

压强公式的教学

教学设计

【引入】创设情境:

约翰.墨里的实验

一、压力和压强:

1、压力:

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成因:

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分析:

1手指按瓶子:

手与瓶子相互挤压,手的压力作用在瓶的表面上,并与接触面相互垂直。

2压路机压地面,滚筒与地面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与地面垂直。

3钳子夹核桃,钳子与核桃之间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核桃壳上,并与核桃壳表面垂直。

2、压力的作用效果:

会使物体的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

【实验】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说明:

控制变量法;控制实验条件

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

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注意:

1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水平支持面上静止时F=G

2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面积。

3单位统一N/m2

单位:

1帕=1牛/米2,了解帕的大小

例题教学:

P15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

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二、水的压强

1、实验:

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验两点:

1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水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演示实验】看哪个孔的水射的远……(无实验器具用自制的矿泉水瓶代替,课件不得已的时候用)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也是水压强作用效果的另一种表现)

推出不光是水,其他液体也有这个性质(水银也有)

 

2、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回想前面讲过的约翰·墨累的实验和自己在游泳时胸闷等感受,得出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那么水内部的压强有什么特点的呢?

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让水内部压强的效果表现出来呢?

 

3、探究:

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1提出问题:

水的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

(水的压强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

水的压强可能跟水的深度有关,即可能会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也可能跟方向有关,水向下的压强可能大于向上的压强和向侧向的压强。

(提示前面的实验特点)

3设计实验:

怎么样比较水的压强大小呢?

——压强计

1、观察压强计:

自己研究,发现压橡皮膜越重,U形管左右两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压强计可以转动,可以比较水内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压强大小。

2、制订实验方案:

不同高度,相同的方向;不同方向,相同的高度进行比较。

(设计表格)

橡皮膜朝向

金属盒所在深度/cm

压强计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cm

朝上

 

 

朝上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4交流实验方案并做及时的记录。

5得出结论:

水的内部存在着压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6推广:

一般液体的压强和水的压强特点一样。

7深化:

液体压强除了和高度,方向有关,还和液体本身的什么有关呢?

【实验】同一高度,同一方向,水和浓盐水压强大小的比较,水和浓盐水的密度不同——>>>>>在不同的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较大。

 

4、压力和压强小结:

5、课堂练习(书后面的课后练习,进行巩固)

 

轶事记录:

学生随堂实验比较成功。

探究过程很规范,而且能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准确地得出结论,不错。

压力的大小判断也很好。

学生对于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不能熟练应用,会与摩擦的知识搞混。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共4课时,具体安排见上。

压强的计算又是一个难点,学生的分析能力需提升。

在计算中要用到合力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也是欠缺的。

1.5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

2.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3.对于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

4.实验比较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5.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

教学准备

这一节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按照教参上的来,对于实验可以尽量的用更贴近生活的材料来做,比如用矿泉水瓶钻三个洞代替那个实验室里的仪器。

另外用课件动态的来分析物体的沉浮也不错。

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引入】从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死海不死”的故事说起。

【实验】P20,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

※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1,图1-41,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F浮=F-F‘。

(条件:

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

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

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

(热气球、烟上升等等)

【实验】P21图1-42,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

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

※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

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

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

浴缸的水面会上升。

人为什么会变轻?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

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

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建立假设】

【实验】P22图1-43,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的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结论:

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

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设计实验】

要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

如何测?

利用图1-44的实验器材,讨论:

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

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

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然后交流讨论,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

(2)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

(3)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

(5)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

物块的重

G

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

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

物块受到水的浮力

F浮=G-F

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得出结论】F浮=G排水【推广】F浮=G排液

阿基米德定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

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同样,阿基米德定理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学生描述)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液这个公式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V排液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

物体完全浸入,

V排液=V物;物体部分浸入,V排液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把物体压入水中,感觉浮力变大,这时候是从水面压入水下,当完全浸入后,就不会感觉到更吃力了,用物块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说明;※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用橡皮泥变形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补充说明。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1、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B.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

C.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D.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

2、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

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

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把体积为500厘米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牛.

4、一个体积为1000厘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4.9牛,画出这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求出这个物体的密度,这个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

5、三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a、b、c分别浮在同种液体的液面上,如图所示,若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物体的质量是ma、mb、mc;则这三个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物体沉浮条件

【实验】观察得出,一只上浮出水面,一只下沉到水底,一只悬浮在水中

问:

既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能够静止在液体内部呢?

原因:

三只球所受到的重力不同,如果全部浸入受到水的浮力相同。

根据力和运动关系:

F浮

F浮>G上浮

F浮=G悬浮或漂浮

注意: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沉到水底:

F浮+F支持力=G)

问:

知道了物体沉浮的条件,那你平时常见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下沉?

(木头上浮,石块在水中下沉)

问:

你能不能根据木头、石头和水的密度大小关系,猜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跟物质密度之间的关系呢?

(密度比液体小的上浮,密度比液体大的下沉)

问:

那一样的呢?

(悬浮或漂浮)

学生讨论引出:

举例生活中大量的例子并相互作出解释:

如:

煮汤圆和泄漏的石油

 

五、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把模拟密度计分别放入水中和盐水中,问:

为什么将吸管放入不同的液体中,液面所对的位置会不同?

(因为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受到的浮力也不同)

注意:

密度计的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密度计上所标的数值是纯数,这个纯数代表被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下大上小,刻度不均匀)

2、关于轮船

【实验】问:

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

做成空心的目的是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即把橡皮泥做成空心,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而因为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排开更多的液体,获得更大的浮力,从而使橡皮泥漂在液面。

 

轮船也是如此,Titanic的沉没,进水。

(p27阅读)

有多条载重线(吃水线),因为浮力的大小不仅与船只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和水的密度有关。

3、关于潜水艇

【实验】注意观察:

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或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玻璃球内的水量和玻璃球沉浮的状态。

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球内的水量减少,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小,一旦重力小于浮力,球将上浮;反之,当注射器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球内的水量增多,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大,一旦重力大于浮力,球将下沉。

【课件演示】潜水艇的结构和沉浮原理。

六、浮力小结

七、课后练习

 

轶事记录:

学生对浮力的展知识很感兴趣,因为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但涉及解题就很难建立一个模型,进行受力分析。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安排5课时。

第1课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应用及计算;第3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简单运用;第4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密度计、轮船、潜水艇;第5课时浮力的复习课。

尽管安排的课时超出了教材所定的课时,但学生的掌握程度远远达不到教材的要求。

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很大。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物质的溶解性

难点:

溶解的概念

实验:

固体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等

教学设计

【引入】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水变成了,说明,蔗糖在中了。

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了。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结论:

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一、溶液

1、溶质:

象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