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933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docx

精选语文说明文阅读

太仓感知网校阅读材料

说明文阅读练习

训练材料

(一)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①英国《卫报》在2002年评出“人类最槽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因为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所不在。

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家伙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②该报称,蟑螂曾被誉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但是自从塑抖袋出现后,它甚至超越了蟑螂,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后一个见证——相信它会带着人类历史进入下一个冰河期。

塑料“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从70年代起,塑料袋垄断了欧美超市购物袋的市场。

现在仅英国每年就要使用80亿个塑料袋。

每次人们使用崭新的塑料袋装东西时,应该想想——也许有一天海龟会把它当作美味的水母一口吞下去,然后悲惨地死于窒息。

  ③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自然界的光、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焚烧塑料也不是解决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氧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所以大量弃置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④与其他国家相比,南非的“白色污染”更为严重。

大风吹过,树木上经常挂满了塑料袋,居民还以为是下雪了。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自2001年3月起,爱尔兰政府开始征收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9便士。

而美国采取另一措施,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塑料袋。

目前,其他国家正在效仿该方案,为“最糟糕的发明”做补救工作。

但不知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告别“塑料时代”。

训练材料

(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①生物学家预言,2]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

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人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

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

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

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

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0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

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

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

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放电。

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现。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

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训练材料(三)

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第6-8题。

 (1)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

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

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稹①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2)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国体艺术杰作。

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

其影响使得当时的美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固被誉为“万园之国”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3)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

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

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

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国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

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

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4)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巳荡然无存。

[注文][①胤禛(yìnzhēn)]清朝雍正皇帝。

 

说明文阅读一:

阅读说明文,完成习题。

(11分)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

①厦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先贤曾诗赞其“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

然而,这座林木茂密,花卉缤纷的“海上花园”,却时常有外来生态杀手伺机侵入。

“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就是两个有着美丽面孔的外来生态杀手。

②猫爪藤是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因其叶子顶端长有吸附能力很强、酷似猫爪的三枚小钩状卷须而得名。

160多年前,猫爪藤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原产地美洲引入厦门。

想当初,红砖楼房外,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确也是一道风景。

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猫爪藤便渐渐暴露出其生态杀手的真面目。

繁殖能力极其旺盛的猫爪藤,借助强劲的海风将其种子四处传播。

生根发芽之后,不仅其发达的根系会疯狂地与其它植物争夺养分,而且坚硬、锋利的“猫爪”还能紧紧抓住树皮往上攀爬,以层层叠叠的茎、叶构成网状“藤罩”遮盖整个树冠,使树木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而后它再向四周扩散,攀援周围的其它树木并覆盖,最终导致成片的树林死亡。

在厦门市受猫爪藤危害较重的鼓浪屿,许多古树名木被猫爪藤裹缠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③猫爪藤的胡作非为让人忍无可忍,但铲除猫爪藤却并非易事。

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40厘米左右,与其它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鼓浪屿就开始清理猫爪藤,到2004年7月清理面积已达12万多平方米。

尽管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要防止猫爪藤重新在鼓浪屿蔓延显然还需要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

④“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容貌比“猫爪藤”更姣美。

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

这种花原产于北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平均每株可产生2万多粒种子,经风、鸟等途径向四周扩散,只需3年时间就能迅速成片。

生长过程中和其它植物争光、争肥,肆意排挤其它植物,最后导致在它生长区域里的其它植物一律消亡。

1935年引进后短短几十年间,这种花已在许多省市泛滥成灾。

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这种花在上海的繁殖面积已占调查面积的54.3%,近20年来上海已有30多种土著植物因这种花的排挤而消亡。

⑤前一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也悄悄潜入厦门。

2005年,厦门市有关部门组织过调查,发现东孚、集美等地有五、六个场(圃)种植这种花,种植历史有1年以上,面积约200亩;而我市的花店一般也都有销售这种花。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当初都是作为观赏性植物被有意引进的。

在引种地区,这些植物不再受原产地各种天敌的威胁,生长的环境阻力变小,繁殖速度极快,最终成了生态杀手,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

1.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杀手”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划线处都以鼓浪屿为例,显得累赘,可删掉其中一处。

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

你的理由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说“‘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

下面链接的是几位市民颇有代表性的想法,你赞同哪位(只限一位)的想法呢?

具体说说理由。

(3分)

【市民甲】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引进天敌,治理“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阅读二:

高明的大自然

1、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

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

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

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2、别以为这没有了不起。

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

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

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3、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

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

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4、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

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

在高倍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有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黏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0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

在有机糖蛋白胶黏合下,软体动物的自身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5、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

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

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时,形成了一个斗形状的喷气通道。

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

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6、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选自《语文读本》,有删改)

1.科技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本文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差不多”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答:

2.软体动物的外壳和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神奇高明之处?

(2分)

答:

3.本文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和哪些说明方法?

(2分)

答:

4.请你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

(3分)

答:

 

说明文阅读三: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这叫跽(jì)坐。

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

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变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

到了宋朝,这种椅子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③椅子的流行不仅仅使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

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

人们的双腿解放以后,许多重要的仪式、日常的交际礼仪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跪”为主的礼节逐渐演变成了以“坐”为主。

⑤椅子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习俗。

比如房屋内部风格:

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人们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椅子出现以前,人们的坐姿很低,导致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

唐人因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

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器皿都变得玲珑精巧。

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直到八仙桌子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合餐制。

⑥椅子最大的影响,是对于国人的心理。

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样坐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很难坚持半小时以上;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

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

跽坐的训练,不仅能磨练孩子的意志,甚至能收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会不舒服,内心也会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通过训练,可以实现内心与坐姿的和谐统一。

⑦宋代以前,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在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

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观念,奴化了国人。

(作者澹台卓尔。

有删改)

1、椅子的流行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的变化、生活用具及习俗的变化和的变化。

(4分)

2、“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逐渐”改为“立即”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分)

3、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跽坐”有哪些好处?

(4分)

说明文阅读四:

酸碱食品与健康

①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

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②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

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

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

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③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

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

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

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④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

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

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⑥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

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⑦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

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

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告诉了我们酸碱食品与健康有什么关系?

(2分)

2、阅读文章②③段,给“碱性食品”或“酸性食品”下一个定义。

(2分)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选一词作答即可)(2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

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给现代人在饮食习惯方面提一些良好的建议。

(注意说明理由,不超过50字)(2分)

近年来,一些健康的饮食传统被抛弃:

人们不喝茶水,而是改喝可乐;不吃薯类和豆类,却总是吃精米和白面;很少吃绿叶蔬菜,却吃很多的鱼肉海鲜。

 

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

(二)《高明的大自然》参考答案

1.不能(1分)。

“差不多”一词说明了那些浮游生物吸收海洋中的碳接近三分之二(或不到三分之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删去,就说明达到了三分之二,与实际情况不符(1分,从正面或反面作答均可)。

2.

(1)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1分);

(2)利用喷气原理飞行(1分)。

3.

(1)总——分——总(1分);

(2)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答对两种计1分)。

4.大自然是神奇高明的(1分),值得人类研究、学习和敬畏(1分,答对一点即可),我们要努力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1分)。

(三)《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参考答案

1.坐礼心理  

2..用“逐渐”,句子的意思是说桌子成为吃饭、看书的家具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替换成“立即”,句子的意思则是说桌子很快就成为吃饭、看书的家具了。

 

3.

(1)能磨炼意志、修身养性。

(2)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四)《酸碱食品与健康》参考答案

1.酸碱平衡失调易使人形成酸性体质,抵抗力降低,发生多种疾病。

2.酸性食品是一种富含磷、硫等成酸元素,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的食品。

15.不能。

因为“正常”二字排除了人体可能因外在因素维持酸碱平衡的特殊情况或“一定”说明蛋白质等分子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建议:

①少喝碳酸饮料,避免过多消耗钙库存,引发钙的加速流失。

②多吃杂粮、蔬菜、水果等,可避免或酸元素过多,而形成酸性体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