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9572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docx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

小学语文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围绕信息自主阅读

安慧里中心小学何广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

求。

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

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

,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

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

技能与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

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

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

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

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

,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

因此应该鼓励学生

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

最鲜活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

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

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

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

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

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

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

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

如学习《

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

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

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

这样的阅

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

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

,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

这样就为他们自己

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

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

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

,是知识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

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

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

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

、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

,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

、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

有首

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

上/读小苗/读小草/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

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

/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

在读着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二、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

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

难做好一件事情。

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

享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

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

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

如《挚爱

亲情》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

,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

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

其中

收录了《我的背影》,《我的母亲》,《红莲》,

《一碗阳春面》等经典名篇。

还有诗歌《妈妈的爱

》。

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

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

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影《我

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

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

感动着,震撼着。

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

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

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

育的真谛。

三、体会创新,加工信息

学会自主搜集,学会组合迁移,还应该学会创新

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感悟

,意会,或是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引起思考

,这时会情动心动,欲有感而发,这就是要引导学

生把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加工,创造,与作

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

如《挚爱

亲情》中学生有感于亲情的伟大,感于父母深恩,

感于祖辈厚爱,应使他们的情感更热烈,拿起手中

的笔,或写或画,写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

相机,或拍或摄,记下生活中珍贵的瞬间。

用眼、

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行动去体验,去回报。

比如

写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过生日时与父母时

的对比。

然后结辑成文,再来交流再来感受。

在潜

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以学生的方式学习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以学生的方式学习》摘要: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初读了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的。

那么接下来怎么学习呢?

在往常,教师一定是按由“春”到“冬”——课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初读了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的。

那么接下来怎么学习呢?

在往常,教师一定是按由“春”到“冬”——课文的排列顺序来逐段学习。

这样教师牵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于是,我亲切地对孩子们说:

“你最喜欢的是小兴安岭什么季节的景色呢?

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个季节美呢?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学习。

能用语言表达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当当小导游;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喜欢的季节描绘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出感情。

如果有其他好的方式也可以。

当然,这些活动都要在找到体现小兴安岭美景的词句后进行。

”接着,学生们个人独立默读思考→分小组合作学习→到其他组采访学习方法。

下面是学生交流汇报的课堂实录片断。

1.师: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生A:

我喜欢夏季。

我用当小导游的方式学习。

(生带小红旗上台。

按树木、浓雾、阳光、野花的顺序介绍夏景。

师:

你为什么能把夏景介绍得这么美呢?

生A:

我读了课文好像看见了茂密的大树、乳白的浓雾、五颜六色的野花。

一切都那么美,所以我想带着大家一块儿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2.师:

还有喜欢夏季的同学吗?

你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B:

我也喜欢夏季。

我是用画画的方式来学习的。

(展示画)

师:

还有哪些孩子也是用画一画的方式来学习夏季的,请把画举起来,让大家一睹为快。

(几位学生展示作品)

师:

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B:

我画了很多长着茂密叶子的大树。

因为课文中说“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还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所以,我画了枝叶繁茂的大树。

(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生C:

我画了各种颜色的野花。

我觉得课文中描写的野花非常美。

生D:

我画了阳光下的森林,因为树木太茂盛了,所以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穿过树梢,像利剑一样。

生E:

我画了山谷中升起的浓雾。

因为课文中说“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所以我画的森林是模模糊糊的。

师:

画得太美了。

你们想去看看浸在浓雾中的森林吗?

(出示课件)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F:

森林里,树木、花草、动物都看不清了,好像都泡在牛奶中。

森林四周飘散着乳白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3.师:

听了你的描绘,老师也陶醉了!

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

生(全体):

感情朗读“夏”段。

以上教学片断,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二.以读为本,注重情感朗读过程的指导。

朗读贯穿于本课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教学体现了读的层次性。

首先要读正确,读准字音;其次,读流利,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三,边读边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景色美;最后,读出感情,通过理解、想象,把体会到的美丽景色读出来。

下面是教学“冬景”的课堂实录片断。

1.师: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景,小兴安岭的春季也一样迷人。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师:

请用“读一读,演一演”方法的同学,大胆地来展示自己吧!

(十位学生朗读、表演)自我评价朗读,互评。

4.生G:

我认为自己读得好。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我读出了春天充满生机,对春天赞美的感情。

生H:

我也读得好。

小溪清凉、透明,我在读的时候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

5.师:

读到这里,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I:

小溪淙淙地流着。

“淙淙”是指什么?

生H:

“淙淙”是小溪流动的声音。

哗啦哗啦的,可以说非常动听。

师:

非常好,那我们把小溪欢快的心情读出来吧!

生(全体):

感情朗读写小溪的句子。

6.生J:

我认为××(生G)没有读出小鹿的活泼可爱。

我来试一试。

(带动作)

师:

大家也学着他,带上动作把小鹿的活泼可爱朗读出来吧。

7.师:

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体会春季美的吗?

(边出示课件边范读)

生为师鼓掌。

师:

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读好的吗?

我边读边想: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什么都是新的。

枝条刚刚抽出,树叶刚刚变绿,小鸟在枝头欢叫。

小溪也苏醒了,唱着动听的歌。

小鹿在春季到来后悠闲地散步、喝水、梳妆。

空气多么清新,大自然多么美妙啊。

于是,我把我想象到的和眼前出现的一幅画面加上自己喜爱的感情读了出来。

相信大家能比我体会得更好,自己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学生读得十分陶醉。

以上教学片断,把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想象、表达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文章潜词用句的优美与精妙,领悟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生动、准确,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三.课件制作的丰富多彩,也是教学本课的一大特色。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如“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这一句中,“苍翠”一词较难理解。

我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白桦和栎树的黄叶纷纷飘落,而松柏是那么绿,那么庄严。

显然,通过画面来理解“苍翠”就不难了。

看了课件,再来用语言描绘秋景,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冬季,“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雪花在空中飞舞。

”“树上积满了白雪。

”在课件中,学生听到了风声,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大地,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隆冬美,并将感受到的美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

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语言的积累转化为了运用。

总结全文时,大家又把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课件欣赏了一遍。

在美好的想象中,感受着小兴安岭不但是一座大花园,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师:

今天,我们一起去观赏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景色,同学们学得很有滋味,读得也非常有激情。

大自然如此奇妙,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给我们不同的“礼物”,只要你用心去领悟,还会感受到更多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让我们热爱祖国的山水,与美丽的大自然做朋友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目前,正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

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

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

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

“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

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

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

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

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

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

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

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

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

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

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

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

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

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四、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

是语文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

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

怎样培养呢?

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

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

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走进新课程”观摩课有感内容提要“春色满园关不住,语文课改花盛开”,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着,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不断把新的教法尝试于课堂,推动课程改革稳步向前发展。

但正如哲学中所讲的“前进中的倒退一样”,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暂时的有饽于前进方向的倒退,我们的课程改

的有饽于前进方向的倒退,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许多教师在改革试验的过程中走进了一些误区,意识到不当后又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现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一些感受写出来,供同行们借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许多教师对于课改不能准确地把握尺度,或逡巡不前,或矫枉过正。

前几日听了全国语文名师“走进新课程”观摩课后,感觉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路豁然开朗。

现将几点感受浅谈如下:

一、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指出:

“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信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而这里所讲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

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

在小学阶段,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能力最主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语文课。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

1、抓住一切契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于老师和上课的学生是初次见面,课前他利用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进行交谈:

“你们欢迎我吗?

怎么表达出来?

”学生鼓掌。

于老师请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不要重复,学生起初语句比较单调,经过老师的指导,话越说越多,越说越好。

一个简单的“欢迎”,竞可以用这么多语言、这么多的方式来表达。

看起来是不经意的闲谈,仔细想想,实际是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自始至终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滴渗透,于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在课堂上,他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表现,不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他的教学内容是《月光曲》,在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之前他告诉学生:

“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要读得正确、流利,边读边记;读完课文要求学生能在两分钟之内用自己的话把传说的内容讲出时,他告诉学生“五年级的学生要学会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厚书读成薄书”;在学习兄妹俩的对话时,他问学生从“随便”这个词中读懂了什么,又告诉学生“把一个词读成好几句话,也是一种读书的本领”;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中的联想的作用后,他告诉学生“读书要善于挖掘,写作要善于表达”……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读书的方法无声无息地渗入了学生的脑际。

如果我们能每堂课都做到这一点,学生的阅读能力何愁不能提高呢?

3、写作能力的培养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写作水平是检验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准”,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以此为出发点来要求自己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

在讲完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后,他马上给学生出示了一篇没有任何修辞手法的文章《荷花》,让学生为这篇文章加上恰当的比喻及丰富的联想。

学生趁热打铁,没有以往的绞尽脑汁,当堂就完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写作与阅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的基础上当堂抓住训练点进行训练,学生毫不费力就可完成,真正是事半功倍。

二、注重双基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于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这一点是相当注重的。

1、虽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依然注重生字教学。

在板书课题时,于老师告诉学生写“月”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难写的生字,他都逐一介绍了写法,并告诉学生写好字的方法:

研究、观察字形——描红——临摹,还拿出几分钟时间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我们总认为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事情,到了高年级,对于这些细节很少去注意,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才感觉到生字教学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也是并不多余的,是我们平时忽视了最基础的知识,。

2、理解词语方法灵活多样,免除死记硬背之苦。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常常出现生词,大多教师采取解释给学生的方法。

于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技能。

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出现了“幽静”和“断断续续”两个词,他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告诉学生“月光、小路、一个人散步、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幽静”。

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词语的意思,但学生已充分理解了,而且掌握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一个词的含义;最后一段“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等他们苏醒过来……”时,他让学生自己解释的意思,当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时,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苏醒”来体会“陶醉”的含义,并告诉学生很多词都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

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是掌握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词义。

3、充分体现朗读技能的训练,读中感悟。

于老师的课堂上非常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在教学课文中兄妹俩的对话时,他指导妹妹的话:

“我只是随便说说”时,反复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要读出妹妹安慰哥哥、故作轻松的、还有些撒娇的语气,读得她哥哥听了不难过的语气,从中体会妹妹懂事,不想让哥哥因为家庭的贫穷而难过;学习“妹妹激动地说……“一段时,抓住“激动”一词,让学生注意其中逗号的的含义,并指导“读得激动些”……学习课文中联想一段时,他激发学生:

“我们来读课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读得精彩些,用心去读”……这些适时的对课文朗读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使学生懂得了如何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使适时的引导点拨成为点睛之笔。

本次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反对权威主义”,正是由于此,现在教师有些“谈讲色变”,好象教师讲解就是“权威主义”,就是没有以学生为本,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于老师在课上讲到比喻及联想的作用时是这样处理的:

先读原文,再把原文中的比喻句去掉,请学生读一读并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后,他讲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