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9261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学批评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学批评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学批评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学批评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知识.docx

《文学批评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批评知识.docx

文学批评知识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

“《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 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

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 论其世 也。

是尚友也。

” 提出了“以意逆志” 说。

10.先秦道家代表庄子,其观点体现在《庄子》一书。

11.教材指出:

《庄子》祟尚 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教材认为: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四科”具体指: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气 为主”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 典论·论文 》、《 文赋 》、《 文心雕龙 》和《 诗品 》。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 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 尚巧 ,其遣言也 遗妍 。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会意”是指具体 构思 ,“遣言”是指 辞藻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 音乐 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是其内容, 文 是其表现形式。

13.教材认为: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指的是指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

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文章 。

14.教材认为:

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 ,风格与作家 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方因素:

 才 、 气 、 学 、 习 ,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 壮丽 ”、“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6.教材指出: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8.《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 ,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 雅 ,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六义”说。

9、《毛诗大序》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即“情志统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

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

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观、群、怨的作用。

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

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孔子的)“文质”说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孔子的)“辞达”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6.(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7.(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9.(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0.(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唐李白有“哀怨起骚人”的诗句,韩愈“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柳宗元“以发其郁积而学者得其励”,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陆游“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清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无不是受到司马迁 “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发愤著书”说成为黑暗社会里进步文人从事写作的共同特点。

2、(司马迁的) 实录说

司马迁提倡并在《史记》写作中实践“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

司马迁《史记》在记录刘邦(汉高祖)、刘彻(汉武帝)以及许多酷吏时,正是实践了他的“实录”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3.(《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

《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5.(《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1. (曹丕的)“文气”说

《典论· 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2。

(《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3。

(《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

刘勰说:

“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指的就是作家个性形成的四个方面:

才、气、学、习。

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

学和习则指作家的学识和修养。

这四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两类。

才和气是先天的,各人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则是后天的,是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作家的才气虽然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是又受到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

刘勰对作家才性分析之重视后天作用的思想,是和他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对作家作品影响分不开的。

刘勰比曹丕之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

三、单项选择题

1、孔子文艺思想审美特征(B) B “尽善尽美”

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D) D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3、孔子“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A)A“中和”之美

4、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

《韶》乐是(A)   A、“尽美矣,又尽善也”

5、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C) C、读者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D、作者   A古人

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D) D、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D) D、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A) A、《庄子》较深的影响

1、总结出“发愤著书”说的汉史学家是(C)C司马迁

2、司马迁认为:

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A ) A、“直谏”说   

3、《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D)   A、毛公  

4、《毛诗大序》认为:

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C、“主文而谲谏”  

5、《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几句提出了( B ) B、情志统一说

6、“《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出自(D) D、刘安《离骚传》 

7、司马迁《报任安书》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因受压迫、陷于困顿,因而写出了伟大伟大作品的史实,总结出了( C )C、“发愤著书”  

8、《论衡》的作者是(王充)

9、王充《论衡》的主旨是( B ) B、“疾虚妄”  

10、为世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篇无补,提出了文章应该“为世用”的观点,这几句出自(C)C王充《论衡·自纪》

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  D、曹丕

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C)   C、曹丕《典论·论文》  

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C) C、《典论·论文》

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    

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B ) 曹丕和陆机 

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A)   A、《文赋》   

7、陆机《文赋》说: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

”这里的“会意”是指( A )A、具体构思  

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

其中的“悲”是指(C)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D)D、《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D) D、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B ) 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2、提出作家个性形成四方面因素:

才气学习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是(A)A刘勰

四、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对万章说:

“一个乡村的优秀人物,就会和那个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国家级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国家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

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

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

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

  提示:

提出了“知人论世”说。

孟子说话的本意是说要真正读懂一首、一篇文章、一本著作,应该了解这个人的为人、经历、品质,还要了解其时代的背景。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客观实在的文学批评方法,“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被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后,对后代影响极大。

只有“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