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467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docx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

有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专题讲座稿

--------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教材

自国家教育部建设部编本教材以来我参加了(省、市)两次骨干教师的培训,2016年在省培训会上有幸听取了总主编温儒敏和小学主编李吉林的专题讲座,使我对部编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使用新教材心里有了底气。

在7月27日至28日榆林市培训会上又聆听了省教研员李琦和市教研员田晓涛对新教材的分析和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

下面我就把我的学习收获给大家做个详细的传达,并分享我的一些感悟。

践行立德树人,用好部编本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创新点与使用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

背景是什么?

(温儒敏)所谓部编本,又叫统编本,是教育部按照中央的指示来编写的版本,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这样编的。

现在通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由各个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即所谓“一纲多本”。

“一纲多本”本是个好东西,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让教材编写有竞争,优中选优。

但实际上又很难做到有序竞争和优中选优。

主要是市场的介入和行政的干预,“一纲多本”就有点变味了,现在又只好回到统编。

不是所有中小学教材都统编,只是语文、思品和历史这三科统编。

中央对此显然是有政治上的考虑的。

中央直接抓教材,最后定稿都是由中央会议上讨论的。

为什么这么重视?

因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我们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语文教材的统编吧。

这套新的教材包括小学和初中两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前面加上三个字“部编本”,全称就是“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今年先发行并投入使用的是一年级和七年级。

其他年级教材还将陆续投入使用,要逐步取代原来的人教版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材。

以前我们习惯以出版社来简称各个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等,这套新教材,则可以叫“部编本”。

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大都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以后不会再增加新的版本了。

原有的几个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

“部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占有的使用面比较大,小学约占50%多一点,初中约占60%。

其覆盖面还要逐步扩大,成为统编教材。

介绍这个繁复的经过,是说明“部编本”的来由、背景,不是挂名的“部编本”,而实实在在是为了贯彻中央的相关指示,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打磨,才形成的产品。

部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是道德与法制(小学是思品)、语文、历史。

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

教材内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制等重要内容。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这套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

也就是老师们要明白给谁培养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

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

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

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

如何做好?

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

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

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

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

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

在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

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

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

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

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

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

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

3.是“守正创新”。

教材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和一般个人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间有限,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

新教材并没有颠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去创新。

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就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

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

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40%。

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三、“部编本”小语教材的五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

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一上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小学的变化大一些。

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刚上来就学拼音,难度大,对学语文的兴趣可能会损伤。

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的是要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

新教材据此做了调整,减少难度,往后挪大概一个多月,先做入学教育,开始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

让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更好地结合。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

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

这也是针对性的。

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

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

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

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

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

教材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

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

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年前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

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

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

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

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

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

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

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

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

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

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

朗读有什么方法?

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

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

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

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

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

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

有5个“渠道”。

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

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比如二类生字的教学)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

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

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

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

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有梯度的排序。

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

应当有一条选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

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说说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

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

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做到“有感情”?

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

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

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

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

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

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

这有必要。

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

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

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

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4.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

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

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

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

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

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

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

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

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5.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

这个字表是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

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哪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

这300字大都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

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

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工具,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比如,有6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歌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相结合,激发兴趣。

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几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

四、“部编本”小语教材的使用建议(仅供参考)。

老师们拿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

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有些老师可能有心理负担。

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

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现在我们说说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老师们关注的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这回改了:

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前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

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

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

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

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教学有什么建议?

  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

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

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

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

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

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

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

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其他额外的负担。

还有的老师由于方言的影响,为了训练一个发音,可费老劲了,效果还不好。

如果认识到汉语拼音就是一个认字的“拐杖”,普通话正音无非是为了沟通,那老师的压力会小一点,辐射到学生那里负担也会轻一点,效果不见得就差。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降低了难度,有些老师可能不注意。

说到普通话的学习,也要实事求是,方言区的学生会用普通话沟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说得多么标准、漂亮。

如果方言区的老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习普通话的发音难点,来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就更好了。

总之,学拼音就是帮助认字,不能代替认字。

拼音对学普通话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读拼音当作学普通话的办法。

另外,部编本语文的拼音教学内容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将拼音教学与认字教学结合起来,学拼音结合认字,彼此融通。

对此大家也要重视。

(三)“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栏目?

要列入教学计划吗?

  “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

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

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

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

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主要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多,到了小学就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包括书本了,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不会觉得不认识的字是负担,在和大人一起读时孩子也能识字,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

以前的教材没有这个栏目,大家不知道如何处理。

建议大家把这个栏目纳入教学计划,但不要处理成一般课堂上的课,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让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也等于创造了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可以给家长“布置作业”,让他们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读”。

现在许多家长没有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我们可以先在教室里面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然后,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形式,示范怎么实施一起读。

一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讲读,或者对话式阅读,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读书,是书面语言的阅读。

一起读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也不必布置作业,附加的任务多了,压力大了,兴趣就少了。

应当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

教师如果觉得教材中的一起读课文比较浅,也可以换,另外找一些作品来读。

(四)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哪些变化?

  一个变化就是课文数量减少了,教学类型增加了。

像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原来有41课。

现在减少为32课;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识字课却增加了。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原有39课,现在也减少了,减少为29课。

  课文数量的减少,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减负”(孩子们负担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师加重的,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