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457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docx

统计教案集体完成

石家庄经济学院

教案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经贸学院

教研室统计教研室

课程名称统计学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职务

使用教材《统计学》(黄良文主编)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制

二OO六年十月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十周周二第二大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特点,量的尺度;熟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性质;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象。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一词的含义

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1.古典统计学

(1)国势学派

(2)政治算术学派

2.近代统计学

(1)数理统计学派

(2)社会统计学派

3.现代统计学

三、统计理论基础和方法

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推断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一.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

即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也就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变化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

二、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2)总体性(3)变异性

三、统计的性质:

是一门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1)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性。

(3)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

四、量的尺度

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四种尺度以及它们的应用

五、统计活动过程

重点与难点:

统计学的对象和特点;量的尺度。

讨论、思考题、作业:

量的尺度有哪些?

统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吴喜之编《统计学:

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袁卫编《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十周周四第二大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了解统计工作全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四节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

特点、种类

2.总体单位: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也称个体。

二、标志和指标

(一)标志

1.概念:

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2.种类:

按其性质不同分为:

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按照变异情况不同分为:

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二)统计指标

1.概念

2.包括5个组成部分:

①时间;②地点或空间;③指标名称;④数值;⑤计算单位

3.特征:

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三)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概念、种类

二、变量和变异

1.变异:

统计中的标志和指标都是可变的,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存在的差别称为变异。

变异分为属性变异,数量变异。

2.变量

(1)变量概念:

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统计指标。

变量值的概念:

变量的数值表现,即标志值或指标数值。

(2)变量分类

①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分为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②按变量性质不同分为确定性变量,随机变量。

重点和难点:

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讨论、思考题、作业:

1.指标与标志的联系与区别2.补充练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吴喜之编《统计学:

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袁卫编《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十周周五第三大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种类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式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调查方案的内容。

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统计报表的种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种类: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指在开始调查之前对整个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盘安排和周密计划。

2.意义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调查的任务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表,调查时间,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式

一、统计报表

1.概念

2.分类

①按调查范围不同:

全面统计报表、非全面统计报表

②按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

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专业统计报表

③按送报表的周期不同:

定期报表、年报

④按报送方式不同:

电讯报表、邮寄报表

⑤按填报单位不同:

基层报表、综合报表

3.特点

重点和难点: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2.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的关系。

3.统计报表的种类。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吴喜之编《统计学:

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袁卫编《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十一周周二第二大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式

第四节统计调查误差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步骤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及典型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设计,调查的技术方法;了解统计调查误差的产生原因及防止产生误差的办法,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步骤。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式

二、普查

1.概念2.组织形式3.普查注意原则

三、重点调查

1.概念2.应用条件3.重点调查的组织形式

四、典型调查

1.概念2.特点3.方法

五、抽样调查

1.概念2.特点3.抽样调查的作用

第四节统计调查误差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和种类

1.概念

2.种类:

①登记性误差②代表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又分为:

系统性误差,随机误差。

二、统计调查误差的防止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步骤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

二、步骤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3.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

4.编制统计图表,以简明扼要地表达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方面的有关联系。

5.统计资料的保管与积累。

重点:

统计调查方式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吴喜之编《统计学:

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袁卫编《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十一周周四第二大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二节统计分组

第四节频数分布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统计整理的概念、步骤;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整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频数分布的基本概念、分布的类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划分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研究其特点和规律性。

2.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3.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1.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

2.分组方法。

四、统计分组体系

①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②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第三节频数分布

一、频数分配的概念

二、变量数列

1.种类

①属性分配数列

②变量分配数列

2.变量数列的编制

程序:

①原始数据②序列化(编制由小到大简单数列)③求出组距等④分组归类合计(形成次数分布)⑤制成统计表(变量数列)

三、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①概念:

是指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得到的频数。

②频数累计方法:

向上累计;向下累计。

(2)累计频率或累计百分比(cumulativepercentages)

四、频数的分布类型

重点和难点:

统计分组的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

讨论、思考题、作业:

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吴喜之编《统计学:

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袁卫编《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十一周周五第三大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四节数据显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统计表、统计图的构成与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四节数据显示

一、统计表

1.概念:

是指用纵横交叉的线条所形成的用来表现统计资料的表格。

2.统计表的构成

3.统计表的种类

(1)按主词结构不同,分为:

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

(2)按其作用的不同。

分为:

调查表、整理表、分析表。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第六节统计图

1.分类数据的图示

①条形图

②饼图(圆形图)

2.定序数据的图示

①累计频数分布图

②环形图

3.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1)直方图

(2)折线图

(3)茎叶图

总结

讨论、思考题、作业:

课后思考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吴喜之编《统计学:

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袁卫编《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周二第二大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

第二节相对指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熟悉相对指标的特点,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作用,了解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集中常用的相对指标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二)作用

(三)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

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3.按计量单位不同:

实物指标,劳动指标,价值指标。

二、总量指标的几种推算方法

1.相加计算2.平衡计算与推算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概念和作用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二、种类

1.结构相对指标

是将两个有从属关系的总量指标对比而得,说明总体内部组成情况,一般用%表示。

结构相对数=(总体内某一部分指标数值)/总体总量×100%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某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比较相对指标=某一空间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空间的同项指标数值

重点和难点:

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相对指标的计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吴喜之编《统计学:

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袁卫编《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周四第二大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二节相对指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熟悉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运用原则。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二节相对指标

4.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5.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也称作发展速度,它是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

动态相对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量对比的结果。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x100%

①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一般应用

②还可计算计划时期某一段累计完成数占全计划的百分比,即进行进度分析。

计划完成相对数=累计至报告期止完成数/全部计划数×100%

③长期计划任务规定的要求和方法不同,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有两种方法:

a.累计法b.水平法

三、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计算和运用的原则

可比性原则;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运用的原则;多项指标综合运用的原则;结合经济内容的原则。

练习,讲解习题

重点和难点:

相对指标的计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补充练习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吴喜之编《统计学:

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袁卫编《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2周周五第三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五章统计分布的数值特征

第一节分布的集中趋势------数值平均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平均指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一、平均指标概述

(一)集中趋势和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特点

(三)平均指标的种类

二、算术平均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一)简单调和平均数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

重点和难点: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平均指标有几种类型?

如何计算?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贾俊平等编著:

贾俊平等编著: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举刚主编:

《统计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3周周二第二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五章分布的集中趋势

第二节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平均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了解平均指标的计算原则和分布特征。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四、几何平均数

(一)简单几何平均数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

第二节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平均数

一、众数M0(mode)

(一)单项数列计算众数

(二)组距数列计算众数

下限公式:

上限公式:

二、中位数Me(median)

(一)未分组数列计算中位数

(二)单项数列计算中位数

(三)组距数列计算中位数

下限公式:

上限公式:

重点难点:

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应用条件。

讨论、思考题、作业:

教材93页14,16,17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贾俊平等编著: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举刚主编:

《统计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3周周四第二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三节分布的离散程度—变异指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和应用。

了解变异指标的分布特性;极差、平均差和四分位差的概念、计算公式和特点;分布的偏度与峰度。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三节分布的离散程度—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1.概念:

2.作用:

3.种类:

二、极差、四分位差

1.极差R(全距)

2.分位差(对极差指标的改进)

三、平均差

1.未分组资料:

2.分组资料:

重点和难点:

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和应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教材94页18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贾俊平等编著: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举刚主编:

《统计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3周周五第三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三节分布的离散程度—变异指标

第四节分布的偏度和峰度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分布的偏度和峰度的测度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三节分布的离散程度—变异指标

四、标准差和方差

(一)未分组资料

(二)分组资料

五、变异系数VR,VQ.D,VA.D,Vσ其中,最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

第四节分布的偏度和峰度

一、偏度

(一)定义:

指次数分配的非对称程度。

(二)偏度的测定方法矩法和分位数法

(三)判定准则

二、峰度

(一)定义:

是指次数分配曲线的尖峭程度。

(二)峰度的测定方法偏度系数

和分位数法三、偏度和峰度的应用

主要用于检查样本的分布是否正态来判断总体的分布是否接近于正态分布。

重点和难点:

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和应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贾俊平等编著: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举刚主编:

《统计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4周周二第二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六章时间序列

第一节时间序列概述

第二节时间序列水平指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时间序列的意义和种类,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相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理解发展水平。

了解编制时间序列的原理;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增长1%的绝对值;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一节时间序列概述

一、概念及构成要素

1.定义:

又叫动态数列、时间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

2.构成要素:

时间和指标数值。

二、种类

按构成时间序列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相对指标时间序列、平均指标时间序列。

绝对数时间序列又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三、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时间长短统一、总体范围统一、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统一、经济涵义统一

第二节时间序列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

1.发展水平

2.平均发展水平

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不同计算方法,总量指标序时平均数,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二、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年距增长量、增长1%的绝对值

重点与难点:

相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1.时间序列的种类有哪些?

2.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是什么?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贾俊平等编著: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举刚主编:

《统计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挂图□音像□其他□

统计学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4周周四第二节

课时安排

3课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六章时间序列

第三节时间序列速度指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计算,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的计算;了解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的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三节时间序列速度指

一、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一)发展速度:

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

主要用来说明报告期的水平是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发展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