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总复习资料.docx
《药剂学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总复习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总复习资料
药剂学复习资料(根据新大纲整理)
第一章绪论
掌握
1、药剂学的定义及宗旨
药剂学定义:
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剂学的宗旨:
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2、药剂学的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
剂型:
将药物制成方便临床应用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
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
制剂:
根据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的某一种剂型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药品。
制剂学:
研究制剂生产工艺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剂型设计原则:
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的同时最低限度地降低毒副作用。
(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3、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a、改变药物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注射b、调节药物作用速度c、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d、靶向作用e、影响药效
4、药剂剂型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按分散系统分类;按制法分类;按形态分类)
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口服给药:
片剂、胶囊剂、糖浆剂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注射给药:
注射剂(静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等)
呼吸道给药:
气雾剂、吸入剂
皮肤给药:
洗剂、搽剂、软膏剂、贴剂
粘膜给药:
滴眼剂、舌下片、口腔粘贴片
腔道给药:
栓剂
按分散系统分类
v真溶液类剂型:
<1nm溶液剂
v胶体溶液类剂型:
1~100nm胶浆剂
v乳浊液类剂型:
0.1~50m乳剂
v混悬液类剂型:
0.1~100m混悬剂
v气体分散类剂型:
气雾剂
v固体分散类剂型:
散剂、片剂
v微粒分散型微球
5、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沿革及其他药品标准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药典收载常用药品及制剂:
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
其它药品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简称部颁标准)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标准(局颁标准)。
6、GMP、GLP与GCP的概念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规范(GUP)
熟悉:
1、药剂学的任务
基本任务:
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
具体任务:
略
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
工业药剂学:
制剂配制理论与工业化生产
物理药剂学:
物理化学原理应用于药剂学研究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药剂学中常用高分子的理化特征及功能与应用
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研究制剂中的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疗效的关系。
临床药剂学:
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
4、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的概念
5、DDS的研究进展
6、处方的概念及分类
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
处方类型:
法定处方---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处方
医师处方---医师对患者开出
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代制剂常规制剂
⏹第二代制剂缓释制剂(长效制剂、缓慢释药)
⏹第三代制剂控释制剂(恒速释药、零级释药)
⏹第四代制剂靶向制剂(定位、定量释药)
⏹第五代制剂自动化给药系统(脉冲式释药系统、自调式释药系统)
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掌握:
1、药物的溶解度(特性溶解度和表观溶解度)
溶解度:
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1.特性溶解度2.平衡溶解度表观平衡溶解度
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分子结构----相似相溶
2.溶剂化与水合作用水中溶解度:
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3.多晶型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
4.粒子大小----难溶性药物0.1~100nm范围内,r↓,S↑
5.温度
6.pH值
弱酸盐弱碱盐
7.同离子效应:
相同离子存在使药物溶解度降低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a.制成盐类选用盐类需注意:
溶液pH、稳定性、刺激性、毒性等因素
b.应用混合溶剂潜溶、潜溶剂常用潜溶剂:
乙醇-水,乙醇-甘油,丙二醇-水,聚乙二醇-水
c.加入助溶剂
概念和助溶机理
•形成可溶性络盐KI+I2KI3
(1:
2950)(1:
20)
•形成分子复合物茶碱+乙二胺氨茶碱
(1:
120)(1:
5)
•复分解反应生成盐乙酰水杨酸+枸橼酸钠乙酰水杨酸钠+枸橼酸
(1:
2950)(1:
20)
助溶剂分类
✧无机化合物:
碘化钾
✧有机酸极其钠盐:
水杨酸钠、苯甲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
✧酰胺化合物:
烟酰胺、乙酰胺、尿素、乌拉坦
d.使用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概念
•影响增溶效果的因素
3、药物溶出度、影响药物溶出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一)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
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K=D/Vh
当Cs>>C时,dc/dt=KSCs
(二)影响因素及增加方法
因素:
S、T、V(C)、D、h
增加药物溶出速度方法:
减小粒径;升高温度;加快搅拌
熟悉:
1、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水、非水溶剂、醇与多元醇、醚类
2.介电常数和溶解度参数
衡量溶剂极性的参数
1.介电常数(ε)---表示将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ε↑,溶剂极性
2.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的内聚力↑,溶剂极性↑
“极性相似相溶”原则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
掌握: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及吸附性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urfaceativeagent)含义:
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
结构特点:
长链有机化合物;具有亲水、亲油基团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基本性质及应用
一、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
(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
(高级脂肪酸的盐,(RCOO-)nMn+)(C12~C18)
可溶性皂(碱金属皂---Na,K):
硬脂酸钾
不溶性皂(金属皂---Ca,Mg,Al):
硬脂酸钙
有机胺皂:
硬脂酸三乙醇胺皂
用途:
乳化剂(外用制剂)
2、硫酸化物(R•O•SO3-M+C12~C18)
•硫酸化油:
硫酸化蓖麻油(土耳其红油)
用途:
去污剂、润湿剂
•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SLS)
用途:
乳化剂(外用制剂)
3、磺酸化物(R•SO3-M+)
•脂肪酸磺酸化物:
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阿洛索-OT)
•烷基磺酸化物: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用途:
洗涤剂(日用化工用)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季铵化合物、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用途:
杀菌和防腐
临床用于皮肤、粘膜、手术器械的消毒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天然:
卵磷脂-----乳化剂(注射用乳剂)
•合成:
阳离子--胺盐(氨基酸型)“Tego”
季胺盐(甜菜碱型)
阴离子--羧酸盐、硫酸酯、磷酸酯
用途:
兼具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与作用
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脂肪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HLB3~4,W/O型辅助乳化剂
2.多元醇型
(1)蔗糖脂肪酸酯HLB5~13O/W型乳化剂、分散剂
(2)脂肪酸山梨坦(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司盘,Spans)
司盘80(Span80):
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性质:
油溶性
应用:
W/O型乳剂的乳化剂
(3)聚山梨酯(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吐温,Tweens)
吐温-80:
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聚山梨酯80(药典名称)
性质:
水溶性应用:
增溶剂、O/W型乳化剂、润湿剂
3.聚氧乙烯型
(1)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聚乙二醇+长链脂肪酸)
R•COO•CH2(CH2OCH2)n-CH2OH
卖泽类(Myrij)Myrij52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性质:
水溶性应用:
增溶剂、O/W型乳化剂
(2)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乙二醇+长链脂肪醇)
R•O(CH2OCH2)nH苄泽类(Brij)
苄泽-30、苄泽-35:
聚乙二醇+十六醇、西土马哥、平平加O
性质:
亲水性较强应用:
增溶剂、O/W型乳化剂
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泊洛沙姆(Poloxamer);普朗尼克(Pluronic)
HO(C2H4O)a•(C3H6O)b•(C2H4O)cH
Mw↑,液体→固体
PluronicF-68(Mw≈7500):
片状固体
性质:
毒性小、刺激性小应用:
静脉注射用的乳化剂(O/W型)
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胶束、增溶作用等)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概念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计算: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一)胶束增溶
(二)温度对增溶的影响
影响胶束的形成、影响增溶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
▪起昙与昙点(cloudingpoint)-----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产生起昙的原因
熟悉:
1、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毒性
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溶血作用:
离子型>非离子型
刺激性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增溶剂(HLB:
15~18)润湿剂(HLB:
7~11)
乳化剂
▪作用:
使乳剂易于形成并使之稳定
▪类型:
W/O型乳化剂(HLB3~8)O/W型乳化剂(HLB8~18)
▪应用:
乳剂、软膏剂
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
掌握:
1、微粒分散体系的分类及药剂学意义
分散体系:
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相、分散介质
–小分子真溶液<10–9mnm
–胶体分散体系10–7~10–9m1-100nm
–粗分散体系>10–7m100nm
–微粒分散体系10–9~10–4m1nm-100μm
微粒分散系的性能与作用
1.溶解速度与溶解度高2.分散度高、稳定性3.体内分布选择性
4.某些微粒可起缓释作用5.改善药物体内稳定性
熟悉:
1、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单分散体系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
▪多分散体系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
▪几何学粒径、比表面积径、有效粒径等
测定方法
电子显微镜法–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
激光散射法
2、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关系
3、微粒的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电学和光学性质
4、絮凝与反絮凝概念及特性
絮凝:
系混悬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反絮凝系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反絮凝剂。
第五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掌握:
1、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一)水解
酯类(普鲁卡因、盐酸丁卡因、羧酸酯类)
酰胺类(氯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巴比妥类)
(二)氧化
酚类:
肾上腺素、左旋多巴、水杨酸钠
烯醇类:
维生素C
芳胺类:
磺胺嘧啶钠
吡唑酮类:
氨基比林、安乃近
含不饱和碳键:
油脂、维生素A、D
(三)光降解(四)其它反应
2、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处方因素
1.pH值的影响(专属酸碱催化的影响)
解决方法
确定最稳定的pH值(pHm)
试验法:
配制不同pH的溶液,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加速试验,作lgk~pH图。
2、调节溶液pH值---加入pH调节剂:
盐酸、氢氧化钠;与药物性质相似的酸或碱;缓冲溶液:
磷酸盐、硼酸盐、醋酸盐;注意药物溶解度、稳定性与疗效的关系
3、处方因素及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1.温度
▪根据Van‘tHoff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约增加2~4倍。
▪K=Ae-E/RT
稳定化方法:
降低生产、灭菌与贮存温度;改进生产工艺
2.光线
激发氧化反应,加速药物分解
光化降解
稳定化方法:
避光操作、包装与贮存
3.空气
▪氧气是引起药物氧化降解的重要因素
▪氧气进入制剂中的途径
稳定化措施----除氧溶液或容器空间通入惰性气体、固体制剂真空包装、加入抗氧剂
4.金属离子
催化自氧化反应
稳定化措施选用高纯度的原辅料、操作过程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加入金属离子螯合剂
5.湿度与水分
▪水是药物降解反应的媒介
稳定化措施控制原料水分含量(﹤1%)、控制生产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合理的生产工艺、包装材料的选择
6.包装材料
▪与药物制剂的相互作用
▪不同包装材料性能(玻璃、塑料、金属、橡胶)
▪包装材料与容器的选择
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它方法:
改变药物结构、改变剂型、改进生产工艺、应用制剂新技术(微囊化、包合物)
4、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条件、要求、目的等).
1、影响因素试验(供试品置于开口容器中)
高温试验:
60℃,10天高湿度试验:
25℃,RH75±5%,90±5%,10天
强光照射试验:
4500±500LX,10天
2、加速试验:
供试品三批,市售包装,40±2℃,RH75±5%,于0,1,2,3,6个月取样检测。
在上述条件下,如六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制订的质量标准,则应在中间条件即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0±5%的情况下进行。
3、长期试验:
供试品三批,市售包装,25±2℃,RH60±5%,于0,3,6,9,12,18,24,36个月取样检测,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放置,制订在低温贮条件下的有效期。
熟悉:
1、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与任务
2、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3、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第六章粉体学基础
掌握:
1、粉体学概念、粉体的密度、粉体的空隙率概念
粉体:
固体粒子集合体的总称。
粉体学:
研究粉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粒子大小(粒子径)是粉体最基本的性质,影响粉体的密度、孔隙率、流动性、吸附性、附着性。
粉体的密度
密度表示法:
✧真密度ρt=W/Vt
✧粒密度ρg=W/Vg
✧堆密度ρb=W/V
✧振实密度ρbt
ρt≥ρg≥ρbt≥ρb
2、粉体的流动性及表示方法
粉体的流动性影响制剂分剂量、充填等工艺
流动性表示方法:
休止角( θ<30°)、流速(f)、压缩度(C<20%)
3、粉体的吸湿性和润湿性
熟悉:
1、粉体粒子的性质(粒径与粒度分布概念)
2、粉体的压缩性质
第七章流变学基础
掌握:
1、流变学的基本概念流变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形和流动的一门学科。
第八章药物制剂的设计
掌握:
1、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2、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通过剂型设计,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
●2、有效性生物有效性
●3、可控性制剂质量的可预知性和重现性
●4、稳定性化学、物理、生物学稳定性
●5、顺应性病人和医护人员对所使用药物的接受程度
●6、剂型与生产成本
3、申报新制剂的主要内容
●
(一)处方、制备工艺、辅料等
●
(二)稳定性试验
●(三)溶出度或释放度试验
●(四)生物利用度
第九章液体制剂
掌握:
1、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特点:
药物分散度大、给药途径广泛、分剂量、服用方便、减少药物刺激性
缺点:
化学稳定性差;以水为溶剂者易发生水解或霉败;非水溶剂的生理作用大、成本高,且有携带、运输、贮存不便等缺点
2、液体制剂常用溶剂及附加剂
常用溶剂
1.极性溶剂:
水、甘油、二甲基亚砜(DMSO)
2.半极性溶剂:
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PEG300~400)
3.非极性溶剂:
脂肪油、液体石蜡、乙酸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
常用附加剂:
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其他附加剂(抗氧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
3、溶液剂的概念、特性及制备方法
制法:
溶解法、稀释法、化学反应法
4、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带电性、高渗透压、粘度与分子量、胶凝性
5、混悬剂的概念及物理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动力学不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1.微粒的沉降Stokes定律
2.微粒的电荷与水化Zeta(ζ)电位水化膜
絮凝与反絮凝
6、混悬剂的稳定剂
1.润湿剂---σs,l↓
表面活性剂(HLB7~11):
Tween类、Span类、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等
小分子化合物:
甘油、乙醇
2.助悬剂
▪低分子助悬剂:
甘油、糖浆
▪高分子助悬剂
天然高分子助悬剂:
树胶类(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桃胶)
植物多糖类(琼脂、海藻酸钠、淀粉浆)
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
纤维素类(MC、CMC-Na、HPMC、HEC、HPC)
其它:
聚维酮(PVP)、卡波普、聚乙烯醇(PVA)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絮凝剂---ζ电位↓:
20~25mv反絮凝剂----ζ电位↑
反絮凝:
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
絮凝剂,反絮凝剂:
阴离子作用大于阳离子,离子价数高絮凝效果好。
电解质种类、性能、用量、混悬剂所带电荷的影响
7、乳剂的概念、分类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乳剂的组成:
分散相、内相或不连续相,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乳化剂---O/W型、W/O型
▪乳剂的类型:
普通乳(1~100m)、亚微乳(0.1~0.5m)、微乳(纳米乳)(0.01~0.1m)
8、常用的乳化剂种类
▪天然乳化剂:
阿拉伯胶、明胶、磷脂
▪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固体粉末乳化剂:
O/W型(θ﹤90°):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W/O型(θ﹥90°):
氢氧化钙、氢氧化锌
▪辅助乳化剂:
增加水相粘度:
纤维素衍生物(MC、CMC-Na、HPMC)、琼脂、西黄蓍胶、果胶
增加油相粘度:
蜂蜡、鲸蜡醇、单硬脂酸甘油酯
熟悉:
1、液体制剂的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
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
•内服液体药剂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等。
•外用液体药剂
•皮肤用:
洗剂、搽剂等
•五官科用:
洗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涂剂等
•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
灌肠剂、灌洗剂等
2、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3、芳香水剂、糖浆剂的概念及特点
芳香挥发性药物(多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
•制法:
溶解法、稀释法;蒸馏法
•用途:
矫味、矫臭剂;分散剂
糖浆剂:
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蔗糖含量:
≥65%(g/ml)
单糖浆(糖浆):
85%(g/ml),65%(g/g)
4、高分子溶液的制备方法有限溶胀→无限溶胀
5、溶胶的构造和性质
6、混悬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沉降体积比的测定F=(H/H0)×100%
•重新分散实验(20rpm)
•混悬微粒大小的测定
•絮凝度的测定β=F/F∞
•ξ电位测定
•流变学测定
7、乳剂的形成理论
8、乳剂的制备方法其稳定性
第十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掌握:
1、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
灭菌和无菌制剂:
直接注入体内或直接接触创伤面、粘膜等的一类制剂。
分类按给药途径:
规定无菌制剂和非规定无菌制剂(即限菌制剂)。
按除去活微生物的制备工艺:
灭菌制剂和无菌制剂。
2、灭菌与无菌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一)物理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射线灭菌法、滤过除菌法)
1、干热灭菌法
1.1干热空气灭菌法适用范围:
耐高温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气透的油脂类(如油性软膏基质、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等。
v缺点:
穿透力弱,温度不易均匀,而且由于灭菌温度过高,不适用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
v干热灭菌条件,一般规定为135-145℃灭菌3-5小时;160-170℃灭菌2-4小时;180-200℃灭菌0.5-1小时。
1.2火焰灭菌法特点:
灭菌迅速、可靠、简便适用范围:
耐火材质(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的物品与用具,不适合于药物。
2、湿热灭菌法
v用饱和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包括:
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等方法。
v特点:
蒸气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变性,灭菌效率高。
2.1热压灭菌法
用高压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能杀灭所有细菌增殖体和芽孢。
适用范围:
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气的所有药物制剂、玻璃容器、金属容器、瓷器、橡皮塞、滤膜过滤器等。
2.2流通蒸气灭菌
v流通蒸气灭菌是不密闭的容器内,用蒸气灭菌。
压力与大气压相等,即100℃的蒸气灭菌,时间30-60min。
v适用范围:
消毒;不耐高热制剂的灭菌。
v缺点:
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孢,如破伤风等厌气性菌的芽孢,制备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污染。
2.3煮沸灭菌法
v将待灭菌物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一般是100℃,30-60min。
v适用范围:
注射器具;
v此法灭菌效果差,必要时加入抑菌剂(三氯叔丁醇、甲酚、氯甲酚等)以提高灭菌效果。
2.4低温间歇灭菌法
v适用范围:
须用热法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制剂或药品。
v缺点:
时间长,消灭芽孢的效果差。
v加适量抑菌剂,以增加灭菌效力。
(二)射线灭菌
v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素(60Co和137Cs)放射的射线杀死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
v适用范围:
热敏物料和制剂(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生物制品、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高分子材料等。
v特点:
不升高产品温度,穿透力强,灭菌效率高。
1、微波灭菌
v系采用微波(频率为300MHz-300kMHz)照射产生热能杀死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
v适用范围:
液体和固体物料,对固体物料有干燥作用。
v特点:
表里加热一致;低温、常压、高效、快速(2-3min)、低能耗、无污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