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13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docx

大一上学期社会学概论复习大纲doc

复习大纲

1•什么是社会学?

(全面理解)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经验性研究的学科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或者说是社会性的现象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性研究

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实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A、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社会只有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社会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其基本性质由个人性质决定。

B、社会唯实论,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一旦形成具有个人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

2.迪尔凯姆、孔德的研究。

孔德的学说:

%1科学的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社会静力学是关于社会秩序,组织,和谐的理论,他研究的是社会整体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

社会动力学是社会进步的理论,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1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

迪尔凯姆

1.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

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社会事实不同于个体事实,它是一种个人之外的存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实质”。

对社会进行研究,应从感性材料出发,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事实。

他强调社会结构的决定作用,反对将社会现象作心理学的或生物还原论的解释。

2.社会团结论

机械团结:

出现在不发达的和古代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统治性程度很高,这会形成一种约束力,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以此维系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

有机团结:

发达的和现代的社会中,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增强,彼此的相互依赖也日益增强。

共同意识的约束力趋于减少,人们有较多的思想和信仰自由,个体可获得较大发展,社会的这种异质性个人的特殊性是一种新形式的社会整合。

3.自杀论利己式自杀:

是由于个人同社会的隔离增加,社会的整合程度薄弱造成的。

(独身〉结婚,社会运动,战争中这一类型减少)

利他式自杀:

社会整合度较高的情况下出现,有时个人处在群体的支配下或个人与群体融为一体,为了群体的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1)义务性自杀:

民族要求丧失了劳动能力和战斗能力的老人自杀

(2)负疚式自杀:

打了败仗的军人以身殉国的行为失范式自杀:

社会均衡结构遭到破坏,当社会在某一时期突然失去控制,社会秩序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人们感到迷茫,混乱,幻灭,不满,行为无所适从,于是自杀就成为一种可以考虑的逃避或解脱手段。

自杀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人而在社会,社会现象在支配着个人现象。

影响自杀率因素:

社会凝聚力的社会整合社会制约力的社会规范二者只有在适度的范围内,自杀率低。

3.对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看法有哪些?

中心论:

把社会学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把社会学作为一门总体性社会科学,具有凌

驾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之上包揽一切社会事物的性质和地位

平列论: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上

特殊论:

全部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次,社会学属于特殊层次的综合性

社会科学

4、社会调查的步骤有哪些?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题

2、准备工作

3、收集资料

4、分析资料

5、写出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

■问卷法

自填问卷和访谈问卷

直接面对对象不同,具体形式、设计的方法和要求也不相同

自填问卷:

邮寄问卷和发送问卷

■访问法

结构式访问:

标准化访问,是一种对访问过程进行高度控制的访问

非结构式访问:

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

■文献法

内容分析

已有统计资料

前人的研究

广告中的性别歧视

■实验法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与后测,安慰剂

■观察法(参与性、半参与性、费参与性)

5.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要素有哪些?

运用社会制度解释相关现象。

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

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为实体,常在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

指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

社会制度的要素

规制性

规范性(价值观、规范)

文化-认知性

这三类要素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其一端是有意识的要素,一段是无意识的要素

6、文化的分类,看待不同文化的视角有哪些?

文化的分类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看待不同文化的视角

1、“理想的文化”和“真实的文化”

2、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3、亚文化和反文化

4、文化震惊

5、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

7、文化如何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6、文化规范体系:

包括习俗、道德、法律和宗教。

A、习俗:

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多种表现形式。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它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

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功能:

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

&各种社会化机构是如何进行社会教化的?

社会教化

1、家庭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

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父母态度、家庭气氛

西蒙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一拒绝,二是支配一服从。

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

&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

&西蒙兹比较了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有反社会倾向。

&西蒙兹还比较了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立的,具有攻击性。

父母态度鲍姆林德把父母态度分为三类专断型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

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

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商低、易怒。

随意型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

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

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

权威型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

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

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父母态度

&控制点指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

&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这种人缺乏自信心。

&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

&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

家庭气氛

*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

前者的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

后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

*自由度:

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

*惩罚严厉程度:

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

*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

行为无显著差异。

*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

无显著差异。

*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

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

2、学校

传授科学知识、价值观念、

隐性课程:

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形成的课程。

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

■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

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

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GOOD,S;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

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的行为。

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R.布朗(BROWN,R;1976)对决定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归结为:

身体的特征

6学生的性别

6社会经济地位

6测验成绩

6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

布朗进一步指出了教师是如何将期望传递给学生的:

仪分组

〜与学生相互作用的量

〜赞赏与支持发言的量

〜给予学生课题的水平

仪激励和暗示

3、同辈群体

■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

4、大众传媒

■电视、报纸、网络等等

■作业,大众传媒的影响、学校教育

■下周讨论1:

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

个体内化

■观察模仿

■认知加工

■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

■自我奖赏

9、什么是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A、基本社会化:

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

资格的过程。

B、继续社会化:

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

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C、再社会化:

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

式,建立起新的、符和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化是阶段性和终生性的统一。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

%1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

%1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物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继续社会化的意义:

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这所以必要是因为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

%1现化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1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

%1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10、如何认识越轨?

1.越轨的定义

■偏离社会的文化规范而遭受非难并引起人们试图对其控制的行为。

可以推出以下几点:

■社会规范有各种形态,只有违反了法律这种规范的行为才是犯罪,换句话说,犯罪只是越轨的一种形式。

■一种行为是否是越轨随时间、社会、文化不同而不同。

2.对越轨的误解

■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

■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资源的

・越轨行为未必就是犯罪行为

■越轨行为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

■越轨行为的实施者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和组织。

3.越轨的功能负功能

■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动摇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动机和自觉性。

■降低社会生活的可预期性、危害群体生活的信心。

越轨的正功能

■越轨行为有助于社会规范的明确

■越轨行为两个方面促进社会群体的团结

■越轨行为能带来和促进社会系统的变迁

■越轨行为也可能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11、默顿的结构紧张理论是如何分析越轨现象的?

墨顿:

四种越轨类型(五种行为)(结构紧张理论)

1、遵从,社会成员接受并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并运用社会正统的手段去实现。

2、创新:

社会成员愿意追求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

3、形式主义:

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

4、隐退主义:

对正统目标和正统手段都不感兴趣

5、反叛:

以非正统的手段去追求非正统的目标

缺陷:

无助于解释特权阶层的犯罪越轨行为,无助于预测某个人面对失范时如何反应。

12、差异交往理论、标签理论是如何分析越轨现象的?

差异交往理论

■每个人都会有越轨和遵从两种行为影响,哪种行为会对人得行为引导,取决于周围

的人对他的期望,出现越轨是因为与他交往的人得影响

■影响因素:

与教唆越轨的人的联系越密切,与之交往的次数越多越频繁越持久,与

其接触的年龄越小,越轨的可能性越大

■儿童向周围的人学习越轨技术和价值观

■理论缺点:

最早的越轨理论是如何产生的,有些越轨者在和其他人接触前就有越轨

行为标签理论

从社会对越轨行为的认定上去研究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社会的反应及社会对某种行为所贴上的“越轨”的标签才是越轨行为的成因。

一个行为及行为者,只有当被社会标记为“越轨”时才成为越轨。

而且,一旦越轨者被标记,社会就会对他作出相应的反应,将其作为“不正常者”加以疏远,隔离,而被标记着也会遵循“镜中自我”原则,根据社会的反应修改自我认识,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定义,从而让标签支配了自己的行为,而成为真正的“越轨者”

社会控制管理者的决定制造了越轨行为,

不是所有被标记为“越轨”者都会成为越轨者,不是没有被标记为“越轨”者就不会有越轨行为出现,无法解释最初的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

13、社会控制分为哪些种类?

25.社会控制的类型:

分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

和内在控制。

26.宏观控制:

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27.宏观控制的意义:

对稳定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2&其实行控制的主要方式:

由政府部门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从而建立起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

29.微观控制:

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

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微观控制能否实现有赖于宏观控制是

否健全和完善。

30.制度化控制:

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

31•非制度化控制:

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

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

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会舆论控制。

32.外在控制:

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包括法律控制,规章制度,

习俗,道德控制。

33.内在控制:

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

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34.积极控制:

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

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35.消极性控制:

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14、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

不同理论家如何选择不同的分层标准?

十种标准

2.1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剥削(所有权)

2.2收入(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

2.3市场地位:

指人的生存机会或控制商品与劳务的能力

2.4职业

2.5政治权力:

即使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机会

2.6文化资源:

被社会认为有价值较高尚的各种不同知识技能,如弹钢琴或英语学习等

2.7社会资源(关系资源):

老同事、老战友、老乡

2.8社会声望:

人们的主观评价

2.9民权资源:

一是公民权利,包括言论、集会、结社和自由行动的权利;二是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是社会经济权利,包括享受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权利等。

2.10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本:

教育学历等

■多元标准

■地位一致:

各种等级中处于上等地位的人在别的等级中也处于上等地位,反之亦然。

■地位相悖:

一个人在一个地位等级中排位很高,而在另一个等级中排位不高

■不同的理论家由于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标准,伦斯基分为两类

激进主义者:

旨在发动和组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因而它更强调社会不平等对立与冲突的一面。

依此目的,社会分层、阶级划分的标准必须十分严格。

毛泽东: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保守主义者:

旨在调和各利益群体或阶级,以此目的划分的阶层、阶级的标准则可以较为宽泛。

■前者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不合理的,常采用性质的分类方法

后者认为现存分配制度是合理的,常采用数量的分类方法

■3、社会分层的方法

■3.1客观法:

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对人们社会地位进行划分的方法

■3.2主观法:

将整个社会体系分成若干层次,由被访者在这些层次中对自己所处的层次进行打分

■3.3声望法:

由熟悉社会成员情况的研究者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分层标准对被访者进行评价分层。

15、什么是地位一致和地位相悖现象?

地位一致:

人们在不同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列顺序大体是一致的

地位相悖:

人们在不同分层体系中位置的排列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私营企业主在经济分层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而公众对其社会声望的评价却比较低)

16、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内容?

■多元分层理论

经济地位:

财富和收入

政治地位:

权力

社会地位:

声望(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良好评价或社会的公认)

17、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观点以及对它的批评和修正。

■戴维斯-莫尔

社会的不同位置、地位对于社会的功能不一样,重要性不一样。

位置差异设置的目标是增强竞争,将最有才能者吸引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去。

不同人才的稀缺性是不一样的。

为了将最有能力的高级人才吸引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去,就要增加这些位置的吸引力。

D评价这一理论

■图闵的批评

位置的重要性和才能的不可缺少性是主观判断的。

社会分层本身就限制了真正有天赋者的发现

仅仅讲培训的损失难以说明这些位置社会差异的正当性

激励才能者受训有很多方式。

将声望、自尊、尊重也不平等的分配是不合理的。

■辛普森

社会承担者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着分层地位的高低。

在一个社会中,对于某种位置承担者的需求越高,则他们的报酬越高。

能够承担这个职位的人越少,报酬越高。

影响人才需求的因素

文化价值观技术权力

影响人才供给的因素

■某种位置所需的训练和天赋决定人才的供给。

■利用权力对于人才供给的限制。

■特殊技艺、才能。

■人们职业选择的倾向。

■职业流动

18、社会流动分为哪些类别?

代内流动、代际流动

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性流动

水平流动、垂直流动

19、社会分层的方法有哪些?

社会分层制度有哪些?

社会分层的方法

3.1客观法:

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对人们社会地位进行划分的方法

3.2主观法:

将整个社会体系分成若干层次,由被访者在这些层次中对自己所处的层次

进行打分

3.3声望法:

由熟悉社会成员情况的研究者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分层标准对被访者进行评价分层。

4、社会分层制度

先赋性、自致性

种姓制(喀斯特制)阶级制绩效制

20、如何计算基尼系数?

G=A/(A+B)

G:

基尼系数

B:

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的面积

G最大=1:

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

G最小=0:

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

G的实际数值介于0〜1。

G反映了财产,收入等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应用于社会分层研究

21、网络结构观和地位结构观的区别是什么?

地位结构观

网络结构观

个人

个人的特征(性别、收入、

等等)

个人与他人的联系(你跟谁联系,联系的性质怎样,联系的强度如何、联系的频繁程度如何)

群体

不同类别的群体(学生、老

师、农民工)

不同网络里的人

分析取向

归属和认同

联系性

资源

占有

涉取

社会垂直结构

阶级

网络的中心性

22、如何运用定位法和提名法分析社会现象?

定位法:

通过对个人所有关联人物的阶层的定位,分析这个人的社会网络,从而了解这个人接触的社会群体,进行社会网络互动,甚至发现一些社会问题。

提名法:

23、什么是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

完全理性:

个人按照“最大化”原则实现个人目标

(婚姻歧视)

有限理性:

个人按照“满意”原则实现个人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