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591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必修1 第三单元 第七课doc.docx

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doc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展示]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常考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

核心考点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

1.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

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原因: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形式:

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提醒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和外资经济中,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3.正确认识各种收入

(1)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

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2)非劳动收入:

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风险收入,如红利。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到国家保护。

(4)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例:

私营外资企业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5)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例:

个体劳动收入或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6)非劳动收入不一定是剥削收入,只有在雇佣劳动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的企业主凭借资本获得的收入才是剥削收入。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4·天津高考,1

2010·安徽高考,3

2009·宁夏高考,14

本考点近几年趋“冷”,但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基础理论,也不可忽视。

该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分配方式的理解,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各种分配方式的认识。

命题点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解题指导:

1.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

类别

对应形式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2.判断分配方式的标准

(1)依据范围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属于其他分配方式。

(2)依据分配尺度

凭借劳动获得的收入是劳动所得;凭借管理、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3)依据形式判断

工资、奖金等是劳动收入;利息、股息、红利等是资本要素收入。

典例1 (2014·天津高考)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程秀说:

“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

”她的收入(  )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③属于按劳分配 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收入分配方式的相关内容。

程秀虽然成为公司股东但未涉及该公司是否上市的问题,所以选择时首先排除④;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进行的,程秀的收入都是由该民营公司发放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①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分红的多少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②符合题意。

故选A项。

1.甲、乙、丙、丁四人,甲是某国有控股企业的总工程师,并有一项技术专利卖给该企业;乙是某外资企业的职工;丙是某农贸市场个体经营户;丁在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

工作一年后,下列对甲、乙、丙、丁四人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收入是按劳分配

B.甲和丁的收入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C.丙和丁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D.乙和丙的收入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案 C

2.M村在确认村民的土地经营权等权属后,将1000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T公司,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每户村民按850斤大米(约1400元)/亩每年的标准领取租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村民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 ②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向专业公司流转后仍归每户村民所有 ③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所获收入属于非农业劳动收入 ④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使市场有效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核心考点二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与公平背道而驰的两种分配不公:

平均主义和收入悬殊。

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一个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两个重要举措

第一,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第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4.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两者又存在矛盾。

(3)措施: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4·海南高考,6

2014·大纲全国卷,26

2013·海南高考,4

2013·江苏高考,35

2013·重庆高考,13

本考点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也有选择题,主要考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从考查方式上看,多贴近中央与地方的方针政策或选取典型图表材料,切入点灵活多变。

还要注意与财政、税收、宏观调控等知识结合。

命题点1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解题模板: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和措施

关于收入分配领域里的公平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必须正确看待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和谐。

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也是高考主观题考查的重点。

常见设问角度:

(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常用答题术语:

(1)原因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④实现社会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措施

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保证。

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重要举措。

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⑥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典例2 (2014·海南高考)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下表是2013年部分地区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情况:

地区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北京

1260元

1400元

11.1%

上海

1280元

1450元

13.7%

成都

1050元

1200元

14.3%

这一举措的主要意义在于(  )

A.贯彻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B.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维护劳动者权益

C.发挥再分配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D.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促进社会和谐

答案 B

解析 该题考查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本题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按劳分配的原则,故A项不合题意;本题材料中“部分地区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故B符合题意,C与题意不符;本题材料仅涉及的是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故D没有体现,故答案应选B。

典例3 (2013·重庆高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

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______(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1)示例一:

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

示例二:

1996~2007年,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动,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大于

(3)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解析 回答第

(1)问,要注意把握“整体变动趋势”这一要求,反对支离破碎地分段描述而不能把握整体的变动趋势。

(2)问,若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保持不变的话,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等于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但要使居民收入所占份额由45%增加到65%的话,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大于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回答第(3)问,要求能够熟记教材中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命题点2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解题指导:

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1)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既体现了效率又体现了公平原则。

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个人收入均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体现了效率原则;同时按劳分配中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生产要素投入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则是公平原则的体现。

(2)分配公平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求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②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这样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典例4 (2011·江苏高考)右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

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

该图表明(  )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在X1之前,收入差距拉大,效率提高;X1之后,收入差距拉大,效率降低。

因此,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③片面夸大了收入差距的作用。

3.某国有银行,派遣工和正式工混班上班,但派遣工的月工资是2000元,正式工的月工资却是6800多元。

这样的劳务派遣人员在我国总数已经达到6000多万人。

派遣工与正式工的工资差异是(  )

①劳动力配置市场化的结果,有利于促进劳动者就业 ②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的公平 ③背离了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④违背了“以人为本”和“效率至上”的理念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答案 D

4.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导致了养老金差距悬殊。

目前,国家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逐步取消“双轨制”,最终实行“并轨”。

可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  )

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B.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C.不断健全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机制

D.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答案 C

易错点1 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

提醒 在公有制范围内,存在着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种方式。

公有制下非按劳分配方式有:

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如: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所得收入。

矫正训练1 李某在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工作,月薪2500元。

2015年3月,他卖给本企业一项技术专利20万元,其中以10万元购买了本企业的股票。

同年5月他获得了2万元的股息。

并按规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李某的收入方式有(  )

①按劳分配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

④按资本要素分配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李某在国有控股企业工作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他卖给本企业一项技术专利所获得的20万元收入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他获得的2万元的股息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易错点2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

提醒 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所以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非劳动收入有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国家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矫正训练2 甲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甲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甲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甲出租住房,年收入1万元。

甲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

A.4万元B.5万元C.6万元D.7万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劳动收入的知识,易错选A。

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报酬。

这样就不包括甲购买股票获得的红利1万元和出租住房的收入1万元。

甲在国有企业上班,年薪4万元这是劳动收入,在民营企业兼职获得的1万元是按劳动要素分配,也是劳动收入,总共5万元。

易错点3 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理解不清

提醒 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分配,本着谁参与生产谁分配的原则,初次分配形成三部分收入,即个人、国家和企业的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支出的形式实现,主要是平衡收入分配差距,向非物质生产部门支出,如国家机关人员的工资等。

矫正训练3 从1994年至今,山东省已12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2014年3月山东省再次调整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分三档,分别调整为1500元、1350元、1200元,分别提高了120元、130元、120元,平均增长比例为10%,最高档在全国处于第5位。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  )

A.获得劳动权益的基础

B.再分配更注重效率的体现

C.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D.初次分配重视公平的措施

答案 D

解析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举措,D正确。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获得权益的基础,A与题意不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体现,B错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C与题意不符。

易错点4 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提醒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矫正训练4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这就要求(  )

①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②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规范分配秩序 ③以富民促进公平,以公平促进富国 ④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A

分配公平 共享成果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中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

城乡分化达到历史高峰期,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分化严重,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化严重,最高收入行业与一般收入行业差距明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③

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信息点② 坚持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信息点③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信息点④ 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命题猜想]

关于收入分配领域里的公平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

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如何采取具体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将会成为高考命题背景。

[命题预测]

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们追求的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而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应该(  )

①着重理顺国家和企业间的分配关系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③合理调整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比例 ④健全税收、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分配调节机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2.读图回答问题。

注:

我国基尼系数2012年为0.474,2013年为0.473。

我国GDP增速2012年为7.7%,2013年为7.7%。

(1)描述材料的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解决我国基尼系数过高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答案 

(1)①材料表明2012年至2013年我国GDP增速稳定,经济稳健发展。

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趋缓,且2013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

③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2)①继续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降低基尼系数提供制度保障。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降低基尼系数、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解析 第

(1)问,将图中三条曲线所蕴含的信息用专业术语表述出来,同时还要表述出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注释的内容。

(2)问,要弄清基尼系数表示的是社会收入差距,解决基尼系数过高问题实际上就是处理好分配公平的问题,所以,调用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练出高分

A组 基础强化

1.2014年,土地流转制度在山东、安徽、四川等省全面铺开,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

这种模式的直接意义在于(  )

A.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B.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

C.激发土地要素的活力

D.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承包土地种植水稻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所获得的收入 ④孙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和奖金收入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③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3.三年前,小张在股市低迷时购买了W企业10万元的股票,一直持有到最近才卖出,并为他带来了2万元的收益。

这2万元收益的来源和分配方式分别是(  )

A.上市公司的利润 经营管理收入

B.股票买卖的差价 生产要素收入

C.上市公司的股息 按劳分配收入

D.上市公司的红利 生产要素收入

答案 B

4.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这说明(  )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