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docx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马尔克斯在本著作中,放弃了他以之成名并得心应手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用了看似平实的写作手法,然而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他的荒诞式的思想依然缠绕于字里行间,看似科学的衣襟下面,隐藏着魔法师的法杖。
下面我想细致地展开一下对于本书所论述的爱情的理解。
这本书马尔克斯看似在写小说,其实是自己一生对于爱情的理解的积淀。
马尔克斯用强大的文笔驾驭能力,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架设着剧情,一点一点的透露着对于爱情的认识,却又小心翼翼的不把它说的太透,一方面由于话说满了就失去了一份美,另一方面,这种爱情的书籍,一部书,千重解,聪明的作者不会将自己的具体想法强加给读者,而是布置好舞台,开个party,怎么玩,怎么想是每个人的自由。
我认为菲尔明娜一生所挚爱的两个男人,正如太极双鱼代表了世间明暗的一切一般,被尽力描写为包括了爱情中全部的男性角色特点,表面上来看,阳鱼似乎是胡维纳尔·乌尔比诺,而阴鱼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然而作者不断地用一些看似无意的描写,总是不时的揭开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阴暗面,或是给予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圣神恩典照亮的声音”,来混淆这种明确的“分工”。
这样的处理,显得很饱满,也为了剧情的延续,而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一部分看法——即爱情中,再顺风顺水时也永远没有完美,再举步维艰时也永远充斥着美。
事实上,文章画大量篇章描写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各个地下情人,寡妇、出轨者、学生,在她们的生活是一种见不得光的同时,她们的内心无不随着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介入而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光。
这种复杂的关于爱的探讨通过简单的时间顺序开展,并巧妙的增加了开篇的倒叙。
这样,表面上的“阳鱼”先期登场,通过平淡甚至互有反感的夫妻生活以及医生荒诞的死亡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一段唐突表白,将爱情的大幕真正拉开。
文章真正的开头是菲尔明娜·达萨的初恋。
女主角开篇即被描写为强势的女性形象,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面对学校的退学、亡命的骡子旅行也绝不妥协,在两人经历了两年的电报爱情后,文中这么说:
“她已经不再把他当做一个遥不可及的恋人,而是当做可以托付一切的确定无疑的丈夫来想念。
她突然感到,自己走后,二人所虚度的光阴是多么的沉重漫长,活下来有时多么的艰辛不易,而她又该付出多少爱,去按照上帝的旨意爱这个属于她的男人啊”。
然而悲剧的伏笔早已埋下,对于这样一个骄傲而追求完美爱情的女性,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样始终于藏匿于阴影中的角色,是无法满足她的。
“她梦见自己又见到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梦见他竟然摘掉了她一直以来看到的那副面孔,原来那是一只面具,但他真实的面孔又和那面具一模一样”临近见面时,即使已由于见面的狂喜而有些失去理性,她在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怀疑的理性,并最终在见面时,刺出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半世纪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我认为早恋的这段描写浓缩了作者的很多爱情剧场景,以及对于部分恋爱模式的故事中的男女,只是例行公事搬得表达情意,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于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共同探讨,表面上看来是由于物质水平导致的他们的分开,本质上说,是因为:
女主角最后时刻猛然发现,他们的心灵也并未共鸣过!
这是一种爱情的悲剧,所以坚强的女主角毅然决然的做出了这个决定,尽管她失常为之痛苦,却没有真正后悔过,因为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大错。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并行,一方面描述菲尔明娜·达萨与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光鲜亮丽的爱情,另一方面宛如“影分身一般”,神展开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生活以及内心的阴暗与纠结。
就在我以为这是经典韩剧童话故事套路或者经典美剧复仇套路时,剧情不断地峰会路转:
一方面,婆媳关系等各种烂事搞得医生家庭鸡飞狗跳,另一方面,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又由着夜行者的运气或是敏锐,不断地同时在事业和人生理解上越攀越高。
好,至此我再说一下我的理解,这里我想提炼出三点:
女主角与医生的结合问题。
事实上,女主角并不是爱上了医生,而是被医生的成熟与稳健的光环所击倒,前文论述过,女主角此时是有一定理性的,然而医生的出现,给她做选择的难度远大于自己当时的水平,所以,可以说,莫名其妙的她就与医生结婚了。
两人婚后不断地以旅行作为手段,淡化彼此间的不协调,然而直到最后,两人仍然并未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状态,最多只能算是“和谐”,这在文章开篇的医生去世部分有过很详尽的描述。
这部分凝聚了作者对于单纯由于“条件合适”或是所谓的“门当户对”结合的夫妻的思考,我们常说日久生情,然而情也有浓度,也分种类,在不甚了解彼此之时盲目的下决定,两人到底可以默契到什么地步呢?
夜行者的拼图。
作者花了本书将近1/3的篇幅,描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各个地下情人,这些地下情人的特点我认为即是:
每个人都追求爱情中的特定一部分,然而每个人对于爱的认识都是残缺的,是偏颇的,作者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作为一根针,穿针引线般的将这些情人似拼图一般连接在一起,然而绝不是整体,因为代表爱情最大块的部分是女主角菲尔明娜·达萨,她代表了对于爱情的理性追求,同时也包含了爱情中的傲慢与固执等缺陷,所有这些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了爱情的“灵与肉”的大拼图。
这里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即是女主角代表“灵”,而诸位地下情人代表“肉”,就像上文对于太极双鱼的解释,作者并没有明确“分工”,每人都有完整的人性,只是极端地代表不同的爱情元素。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
结合上述第二条,我认为不难得出结论。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并不是表面上的强
迫症或是对于真爱的坚持,而是代表了作者对于爱情本质的,全局的思考。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在不经意间令自己在爱情观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也为本书的第三部分奠定了基础。
文章第三部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圆梦成真。
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追回菲尔明娜·达萨靠得是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他的这些成熟的思考帮助她走出丈夫逝世的阴影,正是这些吸引了理性的女主角。
事实上,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摔伤腿期间,他的一些类似于年轻时的幼稚、冲动的信件女主角是不愿意看的,甚至认为这些信件不配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已经很高的精神层面。
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也是作者最后时刻想要精心搭建的爱情大戏。
在最后时刻,当男女主角怀着浪漫的欣喜做出荒诞而神圣的决定时,也代表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的结束——男女主角通过半世纪的痛以及黄昏恋,混淆了界限,并成功的融合在了一起。
两人客服了对于世俗的观点、甚至还有一个精心刻画的一对老情人被打死的事件的恐惧,两人尽管“就像一对一生中互相隐瞒了太多事情,以至于彼此间已无话可说的夫妻。
”却宛如已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一般,代表着作者对于一种理想的理性与感性比例协调的完美融合的爱情的憧憬!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自开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于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少见的排满的繁忙周末,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通篇小说。
仿佛跟随着一章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激情壮阔的人生之旅。
马尔克斯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师,他沿袭着“百年孤独”以来一贯的语言风格,用词洗练而精准,韵律感十足,画面感极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最难得的是他惯用犀利加幽默的语言方式嘲讽世事,叙述现实社会残忍,用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又不乏人性温暖的笔触描写着现实社会最真切的伤痛。
书中的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
阿里萨用尽一生的守候和柔情去追逐人生最本初的爱情,从二十二岁开始,直到七十多岁的高龄,他说”…总共是五十三年七个月零是一天…“,他用自己一生始终不曾改变的热情温暖着一个个冰冷的日夜;终于,在人生暮年,在永不回头的挂着霍乱警示旗帜的客船上,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终级温暖。
他,是个奇迹,是个把爱情当成了人生的信仰的人;而爱情,谁说不是人生的一种信仰呢?
这种守候幸苦吗?
是值得吗?
我们总会这样无耻而世俗地去追问。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呢,在这短暂而又充满无奈的人生里,究竟还会有些什么会让我们欲罢不能,百折不回,心怀向往而又满怀激情;爱情,我以为,算的上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把爱情当做一种信仰,难道,追逐信仰的人生不是幸福的吗?
听过太多对于爱情的否定、绝望甚至愤怒,那么,等一等,静下心,好好想想,那被否定的,真的是爱情吗,还是……裹着爱情糖衣的欲望?
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真的曾经去爱过?
真的懂得爱是什么?
真的感受过爱情那生生不息的脉搏在身上最真切的跳动过?
我们去爱的,是爱情,还只是,仅仅只是自己?
真心去爱一个人,把爱情当成信仰去仰慕另一个灵魂注定会是幸福的,这就仿佛一颗流浪的心遭遇了上帝,于是就有地方去寄托忏悔、忧伤、喜悦和苦痛,它让灵魂有了的依靠,为人生最宝贵的珍藏找到了稳妥的保险箱。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弗洛伦蒂诺又是幸福的,他是个幸福的老傻瓜。
那么,弗洛伦蒂诺是爱情的圣人吗?
不,特别当你对照东方式的伦理,他简直就是万恶不赦;这两个耄耋老东西,一个是个从不间断猎艳的老淫棍,一个是新寡的伪贵妇;但是,弗洛伦蒂诺不管是跟风流的寡妇厮混,还是跟年纪尙幼的教女夹缠不清,都从来不曾有一时一刻迷失自己对费尔明娜达莎绝对的爱恋,对此,他从不曾有过一刻的怀疑,一刻的迷失,他一直默默伴随着费尔明娜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直至走向绝望的衰老。
如果不是一场意外让费尔明娜终于成了寡居的妇人,终于在弗洛伦蒂萨小心翼翼的引领最终认清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弗洛伦蒂萨还是一样会坚守。
从这个角度说,弗洛伦蒂萨是伟大的,他对于信仰的珍视,是用一生去守候的。
而这,也正是马尔克斯的伟大之处,他让弗洛伦蒂萨一身凡尘,一身的人间烟火,他可以就是你,可以就是我,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最真实的凡夫俗子,他没有被绑架到道德的高位上去自言自语,他如此生动鲜活的生存于芸芸众生之中;而弗洛伦蒂萨之于爱情,就是人之于信仰,不管是多么多么卑微的生灵,多么微如草芥的生命,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最真诚的信仰,都一样闪烁着神圣的灵光,一样可以光芒万丈,让人扼腕嗟叹。
马尔克斯满脸严肃地说:
“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第225页)。
同时这也是我对本书中爱情的感悟~~~
正如作者的语言:
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
?
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
如此多的爱情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对比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了~~~~~本书作者--马尔克斯,小说界的一位“斗牛士”,其大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赢得如潮的好评。
他穿着哥伦比亚民族服装领走了198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声誉达到顶峰;但他并没有为声名所累。
本书写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
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
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
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
?
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
而透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米纳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作为主线,不失时机地将其他多种爱情磨练成珠,穿缀于这条主线上。
而马尔克斯恨不能将人世间的种种爱情“一网打尽”。
不少的爱情在书中只是一笔带过;不过,几乎是出现在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被作者系上了“爱情”的红线。
这里有阿莫乌尔的隐蔽的爱情,但却“不止一次体验到了刹那间爆发的幸福”、有阿里萨许许多多的朝露之情、有乌尔比诺和林奇小姐之间羞涩而大胆的爱?
?
变化丰富、形态各异,”真挚火热”的情感内核却都是一样的。
它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小说更是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教科书。
作家借此认真思考了情爱心理、性爱心理以及老年人心理。
小说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多种可能性;真正让人叹为观止的还在于:
涉言不多,而“爱情”的诸般特色轻易皆呈。
这得益于作家透视爱情及人性的犀利眼光——由于这种眼光,作家三言两语就切中了诸种爱情的“要害”。
小说对老年人心理的关注显然与作家本人的年龄有关。
当作家那回忆的幽灵天使一般在过往的时空里飞翔时,我们便倾听到一声沧桑悠远的叹息。
叹息声吸纳了人物的私语声,还隐藏了作家探求生命价值的欲望。
同时,小说又涌动着滔滔激情。
这是作家五十多岁时的作品,我们不得不对老马尔克斯感到敬佩。
这样,一方面,我们听见了深沉的叹息;另一方面我们又看见了一位老人满脸热烈的笑,那是热爱生命、回归青春的笑。
这一点在小说最后一章体现得最为鲜明。
费尔米纳与阿里萨在半个世纪后走到了一起。
看起来两人仍不太可能结合,但费尔米纳早已枯萎的爱情又被激活,且渐渐灼热起来。
当“新忠诚号”在热带河流上昂然而行时,两位老人如患上“霍乱”一般迷醉,他们的爱情似乎冒出了腾腾的蒸汽。
这简直就是爱情挑战死亡、青春活力冲击生命极限的神话。
我们在不期然中听到作家的宣告:
爱情的最高境界正在于其形而上的永恒品格。
舍此,人类所谓的“高尚”、“伟大”必将大打折扣。
我们被这个“永恒”所眩惑,恰如被小说结尾阿里萨说出的那句话所震动一样:
船长迷惑地问他来来回回航行要到几时才停,他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来回答船长,这个答案便是——“永生永世!
”
其实,小说中呈现的各种各样的爱情,现实生活中都能见到,只是我们没有认真的去发现。
我个人也认为作者以小说的方式像“大杂烩”一样带给读者丰富的爱情故事。
不仅仅是要说明爱情是美好的,同时它也是一种霍乱,或许它是一种杀人的武器~~~~~
(收藏好范文,请便下次访问Www.HAoword.Com)2.
最近借了朋友新买的书——《霍乱时期的爱情》来看,昨天刚刚看完,就想写篇读后感,不为别的,就是想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时间长了便什么都忘了。
读着《霍乱时期的爱情》,尽管作者在其中以乌尔比诺、费尔米娜.达萨和阿里萨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给我们描述了很多种爱情,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里描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包括历史和人在老年。
关于爱情,从总体来看,书中描述的爱情包括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
?
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如此种种,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而且每一种都描写得透彻,描写得一针见血。
但只有主人公费尔米娜、达萨、乌尔比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就如同一条河流,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如河流一样涓涓而流。
其他的爱情,有阿里萨像捕猎似的获得的各种类型的爱情,也包括乌尔比诺与林奇的短暂爱情,这些就像河流中偶尔突出的一块块石头,即使在河流中也会形成小小的漩涡,但是却不能阻止河流继续向前流淌。
就如同我们的婚姻生活,也许中间会出现一些影响其顺利进行的因素,比如现在最常见的所谓第三者插足,但是只要婚姻的双方,爱依然存在,那么我相信婚姻仍然可以像河流一样一直流淌下去,那些小小的漩涡,终将会被河流丢在历史中,而真爱永恒。
就像阿里萨对费尔米娜一样,爱一直在,也终究陪伴他们到生命的尽头,一直到“永生永世”。
关于历史,在所有爱情的描述过程中,作者也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
内河的容颜的改变与阿里萨爱情心理的变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
在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忘却被费尔米娜拒绝的痛苦,他踏上了内河航行,当时的河岸随处可见的短嘴鳄、河牛、河里丰茂的水草,茂密的热带雨林都喷发着勃勃生机,而那时的阿里萨却是已经痛苦不堪,心灰意冷;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革新,人类的贪婪,到阿拉萨老年以后,为了费尔米娜再次踏上内河航行时,河岸两旁存留的只是光秃的树桩、零星的仅存活于动物园的动物,轰鸣的飞机、冒烟的汽车,大批的捕猎者,污染的河水?
?
可是这也没有能让他有任何心情不快,相反,由于能和费尔米娜一起旅行,阿里萨的心情很是高兴,在因霍乱而不能上岸时,他仍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告诉船长一直航行下去。
关于老年,小说开头就讲了乌尔比诺好朋友的死亡,死亡原因是对老年的各种征兆的恐惧和不安,无法面对老年的各种不堪,以至于用死亡来拒绝这种不堪,维持所谓的一生的尊严。
再到后面,乌尔比诺在年龄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还爬高捉鸟而不幸摔死;阿里萨其中一个情人说,我们都有一股秃鹫的味道,正如作者说描述的,那是人年老的时候所发出的一种酸腐的味道;还有阿里萨自己因不想承认自己老了的事实,而在医病的时候拒绝相信医生的话,而自欺欺人地说自己很快就好了,绝对要不了医生所说的三个月等等,都展现出了人对老年在心理上的拒绝。
但同时,我们又看到了老年人热爱生命、回归青春的希望。
在小说最后,费尔米纳早已枯萎的爱情又被激活,且渐渐灼热起来,费尔米纳与阿里萨在半个世纪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在内河航行的日子里,两位老人如患上“霍乱”一般迷醉,他们的爱情似乎冒出了腾腾的蒸汽。
这简直就是爱情挑战死亡、青春活力冲击生命极限的神话。
这让我们感到老年并不可怕,只要仍然有所坚持,老年依然可以有爱情,而且这种感情没有期限,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期限的话,那就是阿里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永生永世!
”
经典读物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一生一世。
”他说。
——题记
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位老人家,在近古稀之年时,在获得了诺贝尔这样的大奖后,还能潜心下来去写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撇弃名利的诱惑和享受,也不惧高龄,他就这样静静坐下来,在他的书桌前,用了两年的时间,在《百年孤独》之后又给我们送来《霍乱时期的爱情》,不得不叫人心生钦佩和敬仰。
他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史上“最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尔克斯自己对这本书也曾高度评价过: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在这之前对马尔克斯这个人我也只是从高中历史书上有所认识,潜意识地把他划为鲁迅,泰戈尔这一类的民族作家,愤慨的笔下总是充满着民族和国家的苦难。
《百年孤独》我买来了,可是还不敢看,尤其是在看了《霍乱》之后,我想让《霍乱》里面浪漫狂放的爱情在脑海里多停留一会儿,想让那些爱情的因子沉淀在心里,不想这么快就被《百年孤独》所冲淡。
《霍乱》里的爱情真的太美好了,我看了小说之后,犹有不足,又去找改编的电影来看,看过后真的是大快人心啊!
不像一般的小说,老是悲剧收尾,硬生生地要把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人看。
而马尔克斯不仅让阿里萨和费尔米娜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之后重新相遇,更胆大地是,还让这两个即将面临死亡的老人重新在一起,和所有刚刚陷入爱河的年轻人那样,他们从容不迫和健康正常地睡在一起,不去提及过去,一笔抹掉,重新开始。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那没有年龄的皮肤,甚至还带着第一次见面时的那般悸动的心跳。
“他们悄然无声,像是一对由于生活而变得谨小慎微的老夫老妻,已经超越了激情的圈套,已经超越了幻想的残酷嘲笑和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
直接到达了爱的真谛: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爱就是爱;愈接近死亡,爱就愈浓醇。
”
小说的结尾,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煎熬的阿里萨深刻理解费尔明娜对回到故乡的恐惧,他终于顿悟到“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于是当船长问:
“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
”
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
“一生一世。
”他说。
真的很抱歉,我这个急性子,这么快就把结局给透露了。
然而这真的是美好到令人心疼。
我没办法压抑住自己对这句话的喜爱。
多年之后,我再次想起《霍乱》这本书,那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还会是这四个字:
“一生一世”。
一生一世就是生生世世,在我余下的所有的岁月里,我都与你同在。
多么美好的爱情宣言啊!
我更爱它是因为这是从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所说的。
《霍乱》给我们呈现的正是“天涯海角,矢志不渝”这般凄美的爱情。
然而,真的有爱情存在吗?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都不相信爱情。
她们当中有时值妙龄的少女,也有结婚生子的主妇,更有已经相守多年的妻子,当我问她们是否相信这世上有爱情时,大部分都是抱着悲观的态度。
有些人甚至否定这世上有爱情的存在。
那爱情是否真的存在呢?
如果爱情都不存在,又谈什么“一生一世”呢?
先让我们看看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吧,看看大师是如何展开对霍乱时期这段爱情的讲述吧!
未看此书时,我曾以为这将讲述一对恋人如何在霍乱这样悲惨的环境中如何生死相依的这类的故事。
现在看完了,才明白与其把“霍乱”当作“爱情”的定语,倒不如把它当作是“爱情”的同位语更好,即霍乱=爱情。
在书中,阿里萨的那位教父不也证实了相思病具有和霍乱相同的症状吗?
“他开始寡言少语,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夜夜难眠。
但是他等待姑娘的第一封信时,焦虑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了。
他腹泻,吐绿水,晕头转向,还常常突然昏厥。
”阿里萨的这种病是从一见到费尔明娜.达萨的那一瞬间开始的,这场由文字幻想营造的爱情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并且从未没有被治愈。
因而阿里萨固执地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尤其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他把铺盖卷扔进大海下定决心回到故乡时,回到那个弥漫着费尔明娜.达萨的特有的气息的城市,他看到的是怀有六个月身孕、对自己的“妻子”这个新角色驾驭得八面玲珑的费尔明娜.达萨,于是他便下了狠心,要赢得名誉和财富以配得上她,甚至都没去考虑她已是有夫之妇这个障碍,固执的阿里萨就这样歇斯底里地认定费尔明娜还是她的,或者说最终都会是他的,因此他也认定了胡韦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也是一件势不可挡的事。
并且是会比他先死。
看到这里,不免唏嘘不已。
阿里萨这种对爱情近乎狂热变态的追求不禁让人感到炫目,像是耀眼的日光,不敢直视,给人的感觉总是不真实的。
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本身也就为传统常规所不容,阿里萨这位执着的柏拉图的“狂热份子”他越轨了,像是攀附在本来不属于他的急速行驶的火车上,这种超出常轨的速度和激情,对这位老人来说都是和死亡一样极具危险的事物。
但是他却紧抓着不放,就在急速冲刺的一瞬间,一切又瞬间柳暗花明,我们仿佛也跟着他到达了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这
个世界依然有霍乱,还有和霍乱病症相同的爱情。
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霍乱和爱情不再是异己力量了,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和空气一样的存在,不再为人们所抵触,人们也不会再认为霍乱和爱情其中一样会伤害到他们。
就像阿里萨在信中所说的:
“应该教会她把爱情看做是一种可笑、迷人的状态,而不是任何目的的工具。
爱情本身就有它自身的起点和终点”。
可如果这样说的话,那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驳了:
“爱情是存在的,可是它并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如果爱情存在于第三个世界,那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
我想这个问题就只能够由天才的马尔克斯来回答了。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我写的不是爱情的幻梦,而是克服幻梦的真实的爱情。
”在小说中,对于生活在一个被条条框框束缚得紧紧的家庭里的费尔明娜来说,在那样一个传统的时代中,爱情离她们的深闺是如此遥远,只能是一个不可触及的幻想,由幻而生怜既生惧。
费尔明娜最初对阿里萨就是一种不明所以的建立在文字之上的一种虚幻的爱情。
她爱上的不过是爱情本身,而不是那一个活生生的恋人。
“正是这种爱的变态,爱的偶像化才使得真实的、独特的、本应成为情侣的人成了“爱情”之梦的破坏者”。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她两年多后见到阿里萨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会是“不,请您忘了吧。
”在那时,她已感到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过幻想而已。
但直到老年来临之际,她才确切地发现阻碍自己爱他的下意识的原因:
“他好像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影子。
”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可亲可感。
走在校园里,身边总会不时出现成双成对的情侣。
然而这毕竟是少数,更多是在他们背后唏嘘不已的单身的人。
如今的传媒无处不在,而无处又不和“爱情”这样的主题有关,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