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实习报告附图.docx
《秦皇岛实习报告附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皇岛实习报告附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皇岛实习报告附图
第一章前言
一、实习时间
2011年10月10日到2011年10月13日。
二、实习地点
皇岛柳江盆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打好坚实的地质基础知识。
四、实习路线:
2011.10.11亮甲山——石门寨西门——四方台——瓦家山
2011.10.12柳江村小北山
2011.10.13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
2011.10.14山羊寨——秋子峪——吴庄——大傍水——小傍
水——上庄坨
五、队伍组成及工作情况
此次实习学队伍由戴春雷老师和油工10-3班全体同学组成,主要以戴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记录实践为主进行野外实习,每天的工作量平均为5~6小时。
第二章地层
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识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其地层由老至新为长龙山组、景儿峪组、府君山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黑山窑组,北票组、蓝旗组、孙家粱组。
一、元古界青白口系
(一)长龙山组
长龙山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以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片麻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
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构成。
本组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二)景儿峪组
景儿峪组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二、下古生界寒武系
(一)下寒武统
1、府君山组
府君山组属寒武系下寒武统,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西部上平山一带也有出露,东部落剖面出露较全,可作为标准剖面,厚度146m。
本组岩石标志明显,下部为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含核形石。
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石,底部薄层灰岩中含角砾或砾岩。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2、馒头组
馒头组属寒武系下寒武统,本区馒头组未发现可靠化石证据,其层位确定是依据区域层位对比。
本组分布与府君山组一致,但由于抗风化能力弱而零星出露。
东部落村北剖面较好,厚度71m。
岩性以鲜红色泥岩为主,往上过渡为粉砂质页岩夹白云质灰岩透镜体。
泥岩脚部具角砾或砾岩,粉砂质页岩中含石岩假晶,与下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其底部角砾状角砾薄层泥岩。
3、毛庄组
毛庄组寒武系下寒武统,分布与馒头组基本一致,出露较好的地方是沙河寨西山,化石较丰富,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12m。
本组岩性以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少量白云母片。
其颜色要比馒头组暗一些,俗称为猪肝色;与徐庄组相比,则又新鲜一些。
底部以出现黄绿色钙质页岩与馒头组分界;中部和上部夹两层白云质灰岩透镜体,灰岩透镜体中产辽西虫、幕府山虫等;顶部为页岩夹核形石的灰岩透镜体。
与下伏馒头组整合接触,属滨海相潮上带沉积。
(二)中寒武统
1、徐庄组
徐庄组属寒武系中寒武统,分布较毛庄组更为广泛,在向斜两翼均可看到,出露较全的地方是东翼的东部落,揣庄上花野和下花野等地,西翼的吴庄至秋子峪、上平山一线也有出露,厚度101m。
本组岩性以黄绿色含云母片粉砂岩、页岩及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为主。
产丰富的三叶虫化石、辽阳虫
2、张夏组
张夏组建组于山东张夏并命名为张夏灰岩。
本组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
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三叶虫化石最丰富。
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
属浅海相沉积。
厚130m。
(三)上寒武统
1、崮山组
崮山组与张夏组分布一致,建组于山东崮山唐王寨。
主要分布于柳江盆地内侧,出露齐全。
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
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包括泥质条带状灰岩,鲕粒灰岩及藻灰岩等)。
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
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
主要三叶虫化石有:
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
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厚102m。
2、长山组
长山组建组于唐山市长山沟。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
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
含三叶虫化石。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整合接触。
属浅海相沉积。
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仅18m。
3、凤山组
凤山组始建组于唐山市赵各庄凤山。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
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
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
化石丰富。
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
属浅海相沉积。
厚92m。
三、下古生界奥陶系
(一)下奥陶统
1、冶里组
冶里组属奥陶系下奥陶统,分布与凤山组一致,分布在288高地至小王山及石门寨北亮甲山,288高地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25m。
本组岩性下部为质纯的泥晶灰岩夹砾屑灰岩及虫孔灰岩,在地形上常形成陡砬子;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以灰色薄层砾屑灰岩与凤山组分界。
灰岩中产三叶虫化石;小栉虫、田师府虫;页岩中产无羽笔石以及古界行虫,还有正形贝和腹足类化石:
蛇卷螺。
本组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2、亮甲山组
亮甲山组属奥陶系下奥陶统,主要分布在亮甲山、小王山、潮水峪等地。
亮甲山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18m。
本组以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为主,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是本区烧制水泥、石灰的主要原料;上部有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隧石结核、碎石条带灰岩。
产头足动物满洲角石、腹足动物蛇卷螺及古杯海绵等化石。
本组与冶里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灰岩。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二)中奥陶统
1、马家沟组
马家沟组属奥陶系中奥陶统,分布同亮甲山组,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厚度在亮甲山剖面为111m。
本组岩性主要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杂部分白云岩、含隧石结核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以具微层理、含角砾、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与亮甲山组分界。
白云岩具“刀砍纹”,有的具砾屑、燧石条带,顶部为含泥质灰岩,风化后呈黄色,俗称黄皮子灰岩,在东北其他地区多存在此层,标志明显。
产头足动物化石:
阿门角石、链角石、灰角石、多泡角石;腹足动物化石:
马氏螺;三叶虫:
古等称虫。
本组与亮甲山组整合接触,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晚期海退、水浅。
四、上古生界石炭系
(一)中石炭统
1、本溪组
本溪组属石炭系中石炭统,本区东翼区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
小王山剖面课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为82m。
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厚度为70.7m。
本组岩性下部为陆相铁质砂岩或褐铁矿、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再到湖泊、沼泽相粘土岩,夹3~5层海相泥灰岩透镜体,含F层耐火粘土。
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
鳞木、科达、芦木轮叶、脉羊齿;双壳类:
古尼罗蛤、小花蛤、燕海扇等。
本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上石炭统
1、太原组
太原组属石炭系上石炭统。
本区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厚度在小王山剖面为51m;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为47.5m。
本组有两个沉积韵律:
下韵律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呈黄褐色,具大型球状分化,向上过度为青灰色页岩夹D层粘土或泥质灰岩透镜体;上韵律底部薄层细粒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分化,往上为青灰色细粒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煤线。
本组产大量植物化石:
脉羊齿、栉羊齿、楔页、鳞木;动物化石腕足类:
网格长身贝、戟贝及双壳类:
古尼罗蛤、裂齿蛤。
本组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
分界标志明显,标志层是底部的具大型球状分化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具小孔,分布稳定。
本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五、上古生界二叠系
(一)下二叠统
1、山西组
山西组属二叠系下二叠统,主要分布在石门寨西门、小王山、黑山窑等地,以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最好,是本区最好的含煤,粘土矿层位,厚度61.8m。
山西组岩性由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沉积韵律:
下韵律底部含长石多、含砾,单层厚度大,顶部为粘土矿或煤层;上部为B层粘土层位。
本组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分层标志是其底部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但在横向上有时变为含砾中粗粒或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颜色由灰白色变为黄灰色,曾为稳定。
本组含植物化石种类较多,如轮叶、楔叶、栉羊齿、芦木、带羊齿。
本组属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
2、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属二叠系下二叠统。
本区下石盒子组在黑山窑、石门寨西门、石岭等地较为发育,厚度115m。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沉积韵律。
第一韵律顶部为灰绿色含云母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沉积韵律。
第一韵律顶部为灰绿色含云母泥质粉砂岩,第二、三韵律顶部分别是A2和A1层粘土,颜色为紫色、紫灰色。
粉砂岩中产植物化石:
带科达、中芦木、多脉带羊齿。
本组与山西组分界清楚:
山西组顶部为B层粘土矿;下石盒子组底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属河流相、湖泊沼泽相沉积。
(二)上二叠统
1、上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属二叠系下二叠统组出露局限性较大,以盆地东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厚度72m。
本组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夹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由1~2个沉积韵律构成。
第一韵律底部是在A1层铝土矿之上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具大型斜层理,与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此层厚度大,分部稳定,称南山砂岩。
本组属河流相沉积。
2、石千峰组
石千峰组属二叠系上二叠统。
本组是本区古生物界最高层位,因上腹地层覆盖,出露十分局限,仅在黑山窑、欢喜岭一带出露较好,厚度150m。
本组是一套河流相紫色岩石,底部为含砾砂岩和砾岩,往上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及部分黄绿色泥岩。
本组与下伏上石盒子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上石盒子组顶部为黄白色含砾岩屑长石砂岩,其上为石千峰组紫色含砾岩屑杂砂岩。
粉砂岩中产栉羊齿。
轮叶、楔叶、丁氏蕨及腹足动物化石,多代表干旱条件下的陆相沉积。
六、中生界三叠系
本组只发育上三叠统黑山窑组地层。
黑山窑组层型剖面位于本区西南的黑山窑后村西侧,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和煤线为特征。
其中含大量的植物及少量的昆虫化石。
本组角度不整合于石千峰组之上,以底部的地砾岩统石千峰组分界,上下岩层差别明显。
与上覆北票组为不整合接触,两者界限明显。
属湖泊相沉积环境,其中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滨岸沼泽。
厚度162m。
七、中生界侏罗系
(一)下侏罗统
中生界侏罗系下侏罗统只发育北票族地层。
北票组与华北下花园组可对比,为侏罗系底部地层,层序完整,分布广泛,黑山窑后村地层可作标准剖面。
,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以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和页岩厚278m;上段以黄色大砾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和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含煤线,厚215m。
植物化石丰富属冲积扇、河流湖泊及沼泽相沉积。
(二)中侏罗统
中生界侏罗系中侏罗统只发育蓝旗组地层。
蓝旗组相当于髫髻山组。
本组以一套火山岩系分布在地盆地中部一带,上庄坨一带出露较好。
根据岩性组合及喷发旋回,分为下、中、上三部分:
下部为偏酸性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及火山熔岩;中部以中性火山岩为主,灰绿色安山质、角闪质、粗安质火山熔岩夹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上部为中基性火山熔岩和熔结集块岩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
本组与北票组等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度在1000m以上。
(三)上侏罗统
中生界侏罗系上侏罗统只发育孙家粱组地层。
孙家梁组建组于辽宁省北票北面的孙家梁。
本组分布局限,从区域资料上看,与蓝旗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是一套灰色酸性、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厚度在350m以上。
第三岩石
1、沉积岩
(1)砾岩。
实习中,见到的砾岩
有长龙山组底部硅质砾岩、馒头组底部
泥灰质砾岩、府君山组底部泥灰质砾岩、
本溪组底部白云质砾岩以及北票组底部
各种砂质砾岩。
(2)砂岩。
按粒度分为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
实习中可以发现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为白色,含海绿石带浅绿色,石炭系的石英砂岩为深灰色;长石砂岩主要分布在长龙山组、二叠系、北票组地层中。
长石杂砂岩主要分布在北票组和上石盒子组地层中。
岩屑砂岩主要分布在石千峰组地层中。
岩屑质长石砂岩分布在太原组、石千峰组、黑山窑组以及北票组。
长石质岩灰岩主要分布在本溪组。
长石质岩屑杂砂岩主要分布在太原组、山西组等地层中。
(3)粉砂岩
因形成环境不同,成分和颜色不同。
粉砂岩在各时代地层中均有分布,比较发育。
如本溪组的灰色钙质粉砂岩、黑色粉砂岩、太原组的深灰色粉砂岩、下石盒子组的灰色粉砂岩、长龙山的浅绿色粉砂岩。
(4)粘土岩
本区可见泥岩和页岩两类。
如寒武系和青白口系主要为紫色、
红色、黄绿色的泥岩和页岩,
石炭系、二叠系主要是黑色、灰色、深灰色的泥岩和页岩。
(5)砾屑灰岩
本区可见灰色砾屑灰岩和紫色具
有氧化圈砾屑灰岩。
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质泥灰岩经破碎而成,其扁平面与岩层层面基本一致。
砾屑有一定的磨圆度,分选性差。
紫色的具氧化圈砾屑灰岩,砾屑在岩层内成放射状、菊花状,分选性差,砾屑具次棱角状,砾屑排列无序。
(6)豹皮灰岩及虫孔状灰岩
本区可见虫孔被白云质充填,风化后虫孔在岩石表面呈突起的花斑状,常见于亮甲山顶部。
在风化的表面往往呈土黄色或棕褐色的花斑状。
2、岩浆岩
(1)辉绿岩或辉绿玢岩
辉绿岩或辉绿玢岩呈岩墙、
岩床、岩脉分布在潮水峪、
亮甲山、鸡冠山等地,产
生于前中生代沉积岩或变
质岩中。
(2)辉绿岩
呈灰黑色、灰绿色或黑灰色,为斑状结构或无斑状细晶-微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辉绿结构至隐晶结构,个别具球状结构,气孔构造。
(3)辉绿玢岩
见与亮甲山、潮水峪等地。
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
在亮甲山上辉绿玢岩岩墙中见有围岩捕掳体。
辉绿岩或辉绿玢岩依据充填断裂的性质、归属为海西-印支期构造岩浆岩旋回,即与本区早期东西向构造有成因联系。
(4)闪长玢岩
闪长玢岩呈岩株、岩枝、岩脉3产出。
潮水峪闪长玢岩潮水峪有三条闪长玢岩岩脉,沿走向N-W290度。
闪长玢岩呈灰白色、风化面灰黄色,斑状结构、角闪石斑晶少于斜长石。
镜下坚定斜长石为中长石,基质为辉绿结构。
该期闪长玢岩岩脉侵入与本区北西向构造有成因关系。
(5)花岗斑岩
本区花岗斑岩呈岩墙、岩株产出。
镜下坚定长石为微晶斜长石,石英被熔蚀,基质为显微隐晶质,块状结构。
本区花岗岩为响山岩体同源同期稍后侵入的,在沙锅店东山呈岩墙填充在西北向断裂带中,属燕山运动第三期产物。
3、变质岩
变质岩由浅到深的构造分布为
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块状.
本区的变质方式有接触变质作
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混合岩化
作用.这里重点介绍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鸡冠山出露的花岗片麻岩为混合岩体,是混合花岗岩的一部分.此岩石分两期混合岩化,第一期区域性注入式钾质交代,第二期为岩脉体注入式硅质交代。
(二)构造发育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发生海进。
在长期风化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接受沉积。
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
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曾有过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
如在清白口纪和下寒武世之,中奥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间都曾发生过沉积间断。
上述时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环境随有过海、陆地明显变迁。
但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平稳的升降运动。
所以该时期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自中生代初期起,经历的构造变动性质与古生代不同。
这个时期的构造变动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断裂。
二迭纪末,本区发生强烈构造运动。
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
导致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
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导致二迭系地层愈向北受侵蚀愈强,甚至局部无有蚀余。
侏罗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奥陶系之上。
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沉积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
使下侏罗统下部岩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沉积中心。
所以下侏罗统上部岩层明显地区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岩层之上。
在西翼则超出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
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
由此推知,此时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对称形态。
两翼很陡,东翼开阔平
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构造变动。
伴有多次连续和猛烈的火山喷发。
所以在向斜的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在下侏罗统之上。
局部超覆于二迭系,奥陶系之上。
白垩纪燕山晚期的温泉堡花岗岩基侵入形成的挤压力。
使不对称的柳江向斜形态更进一步加剧。
并引起了西翼自西向东逆的一系列南北断层和西翼地层产状的局部。
新生代特别第四纪以来。
本区有明显的上升运动。
全区遭受剥蚀。
因此,山区河谷有阶梯地形成。
全新世以来,由于冰后期海侵。
在现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海积和海蚀地形形态。
第五章矿产
柳江盆地矿产以沉积为主。
岩浆矿床和变质矿产不重要。
沉积矿产有煤、耐火粘土、用做玻璃原料的石英岩、冶炼用的白云岩等。
其中煤和耐火粘土的开采历史悠久。
有一定规模。
此外,可到处见到石灰岩采石场。
用做建筑材料和烧石灰。
内生矿床规模不大,如上平山重晶石铅锌矿(规模很小,矿坑已废)及花场峪附近温泉堡花岗岩基接触带的矽卡岩钢铁矿点等。
一、煤矿
柳江盆地为一含煤盆地。
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童的太原组。
下迭统及下、中侏罗统。
由于向斜东西两翼构造的差异性。
煤矿多分布在上石炭统至下二迭统地层中。
而侏罗系煤层可开采的主要限于义院口附近。
本区最大煤矿由柳江煤矿、长城煤矿。
二、耐火粘土
主要分布于向斜的东翼的石炭二迭系地层内。
由于受成矿条件的影响,层内常有相变。
所以矿体多呈透镜体状且大小不等。
主要开采区在半壁店及欢喜岭。
规模较大。
其他多为生产队作为副业而小规模开采。
三、石英砂岩
为玻璃原料。
分布于柳江盆地南缘鸡冠山。
石英砂岩的底层层位,属于万元古代龙山组。
矿石就时厚层质地较纯的白色石英砂岩。
四、白云岩
作冻冶用的原料。
夏奥陶统亮甲山组顶部,有厚达50米以上的白云岩,是本区白云岩的主要层位。
五、石灰岩
石灰岩是做烧制石灰及其他建筑用的良好材料,下奥陶统亮甲山组的厚层石灰岩是主要开采对象。
六、重晶石
位于柳江盆地南部的上平山倾伏背斜区,属于低温热液充填型。
矿石矿物阿主要为重晶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有萤石、方解石。
此外,矿脉中金属矿物还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以及次生的白铅矿、孔雀矿、蓝铜矿。
七、铜铁矿
位于柳江盆地西部燕山其花岗岩岩基与柳江向斜西翼的旱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在解除交代作用而生成的西卡岩有铜铁矿化。
规模稍大的有花场峪矿化点,含黄铁矿及磁铁矿。
第六章地质发展简史
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太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
一、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
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
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
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可见到下元古界绥中花岗片麻岩。
二、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
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
至中元古代末期,边缘断陷作用减弱,结束了边缘活动的历史,燕山海槽转入陆表海沉积。
实习区位于山海关古陆西南侧,在中元古代仍是古陆剥蚀区,未接受沉积。
三、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凹陷转入整体下降。
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
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
堆积了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
青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大面积还退。
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四、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
古生代伊始,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府君山晚期浅水活动区形成球形隐藻灰岩。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
早奥陶世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以头足类有壳鹦鹉螺的兴起,三叶虫的出现衰落为特征,称雄一时的腕足类,笔石及介形类也开始发育起来,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转入华北地台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地质历史时期。
由于气候温暖、潮湿,灰岩被地下水溶蚀形成许多溶洞。
古风化壳上形成残余式铁矿。
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短暂侵入。
五、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
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
向斜西翼倾角略陡,东翼倾角较缓。
印支期产生柳江向斜。
大约在印支期,北票组沉积以前,本区还经历了自北向南的挤压作用,形成了东西向压性断裂、褶皱等。
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扬起,地形北高南低,北端侵蚀层位较低,东翼区石岭以北侵蚀至二叠系下石盒,普遍不见下石盒子顶界。
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在老君顶——小王山东西向隆起上,其侵蚀层位也较低,而沉降盆地保留层位较高。
本区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沙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
持续的凹陷及气候转亚热带潮湿气候,盆地内部潮水加深,沼泽广布,大量的裸子植物繁盛起来,取代了古生代兴起的蕨类植物。
燕山期侏罗纪地层中有多个不整合,火山活动强烈,但变形行迹不强。
主要变形在白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