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6491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兵车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兵车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兵车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兵车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车行.docx

《兵车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兵车行.docx

兵车行

兵车行 教案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5年,如烈火烹油一般的唐王朝发生了一场战乱,顿时使得这个大帝国哗啦啦如大厦倾,同时它毁了一个诗人的梦,杜甫经历了这场战乱,也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

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人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

这样的痛苦生活经历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杜甫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我们在初中时就读过他的《石壕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兵车行》。

二、 回顾作者

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曾居住在长安城难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

有《杜少陵集》。

后世称其人“诗圣”,称其诗“诗史”。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终其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代表作《望岳》,创作的准备期

(2)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时期:

45-48岁,代表作《月夜》、《春望》、“三吏”、

“三别”等,创作的现实主义高峰期

(4)漂泊西南时期:

49岁以后,代表作《登高》、《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四、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

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

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

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

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

译文: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

频繁地点名征兵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苹和荆棘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像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你没看见吗?

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以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五、赏析课文

歌行体的诗歌长于叙事,本文主要记叙了亲人送别征夫和征夫对诗人的倾诉。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送别场景。

车马声: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诉诸听觉

弓箭在腰:

从视觉角度,说明队伍整装待发,就要被押送前线。

“爷娘妻子走相送”,他们送的是什么人?

青壮年劳力,家里的顶梁柱。

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异于塌天大祸,所以都扶老携幼,奔走相送。

我们可以想象征夫的爷娘妻孩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呼喊寻找自己亲人的情景。

类似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日寇进攻闸北,百姓纷纷逃难,陆振华和何书桓去接依萍母女的情形。

“走”字用的形象(诗歌鉴赏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线,所以家人们追奔呼号,去做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没有明说,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就形象地概括了。

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没了,不难想象当时的人有多少。

不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

送行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动词用得好,连用四个动作。

大家想想,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

“牵”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牵着即将离开的父亲的衣服,哭叫着舍不得分开。

父母妻子不忍心亲人离开,但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开,又怕亲人一旦离开就成永别。

一连串的动作最后落到一个“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别画面,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无奈的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腻入微。

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尘土飞扬、哭声震天都说明受害家庭多,这真是一个社会悲剧。

(学生背诵这一部分)

2、在诗人笔下,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哭声冲天、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那这出人间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最高统治者,皇上。

作者通过行人之口说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社会根源。

证据何在?

学生读第二部分。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汉武帝吗?

暗喻唐明皇,即唐玄宗。

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

如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却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做开头。

杜甫在这里虽用暗喻,但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他就不怕脑袋搬家吗?

如果是他的好兄弟李白看到这种不平之事,他会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老子我不干了,用辞职跳槽来发泄不满。

而诗圣不怕杀头为百姓说话这一点,有点类似现在敢于揭露事实真相的《焦点访谈》节目。

下面我们就跟随杜甫用事实来揭露统治者的罪恶。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数词用得好。

“十五”、“四十”说明服役时间长。

“去时里正与裹头”,古代新兵入伍须装束整齐,用头巾裹头,象征行成人之礼,而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才表示成人自立。

15岁还未成年,这是出征前提前行成人之礼。

我们现在服兵役一般几年?

三四年。

退役后说不定还要安排工作,比如保安、门卫。

而征夫们“归来头白还戍边”,“还”,副词用得好,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不料又被派去戍边。

这两句还是说征夫无限期地超期服役。

天宝年间,明皇昏庸,战事不断,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线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头发班白的老人都被征发服役,统治者真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伤财具体体现在哪里?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汉家”也影射唐朝。

“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

”可以想象,连年征战,男丁都上战场了,没有劳动力,千村万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士兵称自己为犬与鸡,在哪种情况下,人会把自己不当人看?

重压之下。

臧克家的诗《老马》写的就是重压下的农民就是一匹忍辱负重敢怒而不敢言的老马。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终于说出来。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西卒未休,大量的壮丁被征发,正是由于上文“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的。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照应着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

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前后照应。

这四句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从抓兵和逼租两个方面。

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双重灾难。

诗圣把自己的不满、愤恨倾泻在高高在上的皇帝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

玄宗不顾人们死活,一心只想满足自己扩张领土的愿望,正因此,才有前面妻离子散、哭声震天的悲惨场面。

诗人高适有两句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寻欢作乐,一方浴血沙场。

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一方求雨,一方却担心阴天影响了乐器。

杜甫也有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其实,战争的结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

土地荒芜、生产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带给人心灵上的创伤。

找出由于战乱,人们心理反常的句子。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封建社会,哪怕现在有些地方,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很严重,就是找工作,男同志也比女同志占优势。

而诗人却感叹:

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却只能命丧沙场。

东汉末年陈琳也有诗“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表现人们的心理与此相同。

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而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变了。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

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

因为如果都生女儿,就无可嫁之“比邻”;即使“犹可嫁比邻”,那比邻之男何处寻呢?

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深刻的。

诗歌结尾,诗人用“君不见”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描绘了青海古战场的情景。

(找同学描绘。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遍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这种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新鬼烦冤旧鬼哭”——互文。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结尾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

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

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

至此,诗人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六、艺术特色

1、寓情于叙事之中

2、叙述中前后照应

3、生动的场景描写:

开头的送别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结尾青海战场的景象,好象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用意仍在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

七、结束语

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八、课堂练习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落笔战前和战后,虚化战斗过程。

部队精良却“丧胡尘”,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唐代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的诗歌很多,这首诗“用意工妙”,说你的理解。

(2分)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把“河边骨”“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

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

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

于是往兖州省亲,游东岳,去齐赵。

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

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登兖州城楼》、《赠李白》等。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在长安十年,曾献赋天子,上诗大臣,希望得到一官半职。

又曾参加特诏考试,但均未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抱负,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同上诗)的境遇。

他“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进三大赋表》)“退尝困于衣食”,(《进封西岳赋表》)“有儒愁饿死”,(《奉赠鲜于京兆》)这就是他的生活写照。

这段时间,安史之乱尚未爆发,他困居长安十年,进一步了解了人民,认识了统治者,写出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

代表作如: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冬天。

原先杜甫从长安赴奉先,曾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他的遭遇和心情。

战争爆发后,他安顿家人在鄜州羌村,准备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行在,但被叛军掳至长安,他过着“潜行”、“吞声哭”的生活。

且睹敌军骄横,首都荒凉的景象,他都有诗的记载。

不久,他投奔风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

但因疏救房琯,几遭不测,幸得宰相张镐营救,方免于难。

后被放还鄜州省家。

至德二年(757)中,长安、洛阳先生收复,杜甫也回京任旧职。

未几,房琯遭贬,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华州任职不及一年,因关内大饥,他又于乾元二年(759)年秋离华州,去秦州。

这段时期虽只有四年,但由于生活充实,佳作也最多,在形式方面,多为五言、七言古体。

代表诗作有《月夜》、《春望》、《北征》、《羌村三首》、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杜甫在秦州仅四个月,又去同谷,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出发去成都。

这一年中,他是“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

总之,安史之乱中是杜甫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但却也是他的诗歌最闪耀光芒的时期。

杜甫入川以后,即在成都卜居,经营草堂,先后得到川中官吏裴冕、高适、严武及亲友等的资助,生活比较安定。

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曾推荐他在幕府任职,并受朝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仅任职半年,又回居草堂。

更因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年四月病卒,杜甫就东下了。

原拟出川,却在云安、夔州住了下来。

他从大历元年(766)年夏初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又都是在夔州寓居的。

当时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待,生活安定,所以定居在这里的时间较长,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

荆湘漂泊,是杜甫一生的最后阶段。

他是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东下江陵,停留至秋,又去公安,岁暮到岳阳,次年春,又渡过洞庭湖进入潇湘流域,抵达长沙。

不久又离开长沙,去衡州,途经南岳,有《望岳》诗。

他原拟北上,但又返长沙。

在这里,他是“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燕子来舟中作》)。

长沙在四月中发生了臧玠的叛乱,战火纷飞,杜甫匆忙带着妻儿逃难,乘舟驶向郴州。

途中,洪水暴涨,泊舟方田驿,生活困难,终于病死舟中。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武侯庙》、《八阵图》、《登高》等。

《兵车行》的写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

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明确】“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前四句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三四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

【明确】“细草”、“微风”、“危樯”、“舟”。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用诗句中的字词加以分析。

【明确】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提问】诗歌中用来形容景物的词语往往最能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请问,首联的“细”、“微”“独”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象江岸风中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结合注释①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公元764年,杜甫从外地带着家人折回成都,投奔到好友成都尹严武的门下有这位好友的帮助,杜甫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却突然死去,杜甫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只好离开成都。

这首诗是他成都到重庆、忠县的旅途之夜写的。

这时杜甫已经53岁,他一直都患有肺病和风痹,经常发作。

一路上,他心情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个尽头。

诗歌的抒情方法不外是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首联写景正是为了抒情,是寓情于景。

诗人正是有这样的景况和遭遇,看到这些景物才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处境的寂寞。

【提问】首联写的是近景,颔联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远景。

也就是说前两联写景是由近及远。

【提问】“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一联,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 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你认为呢?

【明确】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写景雄浑阔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过渡】后两联是“书怀”,那么到底怎样“书”,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后两联的抒情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颈联是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尾联是借景抒情。

【提问】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请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明确】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点拨】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这两句诗是诗人用反语自嘲,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提问】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明确】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

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四、诵读诗歌,小结

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解读诗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揣摩诗歌的语言(注意形容词、动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结合注释和诗人的有关经历突破难以理解的诗句。

五、拓展练习

2004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明确】

(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

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之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第一种答案:

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

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

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

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

“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

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客至》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此诗的风格

2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客至后的情感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关键词分析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

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

“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

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相“过”,即探望、相访。

二.评讲诗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释“群鸥”。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

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

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3.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释“缘”。

因为。

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3.体味作者的情感。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

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三、课堂小结: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

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

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

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

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四、作业布置:

1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五、板书设计:

盼———迎———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