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6122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docx

论文

目录

引言1

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2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2

(二)女性的悲剧5

(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7

二、悲剧因素8

(一)时代、社会因素8

(二)人物自身因素9

(三)作家自身的因素10

三、悲剧意识的影响11

(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1

(二)对读者的影响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谢辞14

 

引言

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7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很穷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他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过,1969年又回到家乡务农。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他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在他的不断创作下,198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文中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的经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顿时轰动全国。

而后又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就在这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他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的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把普通人在那种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全然的展现出来了。

因此,路遥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但是不幸降临在了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因肝硬化腹水,1992年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是出身于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是来自农村生活的,从农民的身上找寻写作的灵感。

他从始至终都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他是个农村人,但却有着城里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的一身中最大的幸福在于不断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在于最后的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的关注。

他从内心对农民就有一种潜在的认同,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的小说大多以中国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塑造的是城里和乡下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而且大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在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尤为突出。

所以,悲剧意识成了路遥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

路遥小说中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命运抗争者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

用命运抗争者来形容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们是路遥小说中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都是热血青年,敢于向传统生活挑战,执著的追求着人生理想,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

然而到最后他们的人生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一场悲剧。

当《人生》发表过后,高加林就成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形象。

高加林是个普通而有才华的青年,他年轻,有活力,向往新的生活,对现代文明有着热烈的追求。

然而,他却生活在一个落后世俗的农村穷山沟里,这里能感受到城市的气息,却看不见城市的影子。

他生活在这个交织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环境里。

也许正是这个本身就带着悲剧色彩的环境,注定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挫折与坎坷。

他处在一个矛盾异常集中的环境中,他无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当命运反复升沉和打击他时,他能在顺境中驰骋的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却不能在逆境中脚踏实地。

他的内心一直不满于农村的落后现实,不满他们父辈固守土地的生活方式,所以他想努力的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他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尽管先被高明楼把他从体面的教师岗位上拉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但是后来随着叔叔的升职,他靠者所谓的“关系”进入了县最高权力机关,成为一个令众人羡慕的记者;可是在他飞黄腾达之时,他却抛弃了曾经给过他抚慰和爱情的淳朴善良的巧珍,选择了漂亮、有文化又聪明的黄亚萍。

然而,命运似乎专喜欢和他作对似的。

他竟被克南的妈妈告发了,当时的社会是一片光明,可是他却成了一个悲剧。

后来巧珍又出嫁了,亚萍也和他分手了。

正像巧英说的,“这小子要是早些给公家开除回来就好了”[1]。

可是,即使像巧珍说的那样,刘立本不可能同意他们的婚事,况且,当高加林回来后他就变得更加落魄了。

如果说他以前当民办教师被高明楼换了之时,人们大都还是比较同情他的,可现在,人们都只会觉得这是他自作自受罢了。

就在一夜之间,高加林就失去了一切。

那么体面的工作,那么荣耀的身份,大好的前程和完美的爱情。

他又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从此他也陷入了几乎绝望的境地。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出众的才华,心高气盛的青年却被一命运一次次的愚弄,生活屡次遭受挫折。

当然,可能这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造成的,因为当时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是他无法选择的。

《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同高加林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身上有着和高加林相同的特点,却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可以说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重新加工后塑造出的新形象。

孙少安身上保留了很多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

而孙少平则更多地受到了外面世界和文化的影响,他向往外面的生活和世界,但却少了高加林身上的轻狂,在他身上,展现出来的是新一代农民的出路和希望。

他们是绝不等同于高加林的,这种不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在渴望改变现实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知道应该改变的现实,对现实有自己合理的认识,充分理解他们父辈们的生活。

他们都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但不像高加林那样,好高骛远;他们有着为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奋斗决心,没有高加林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在逆境中也可以努力的寻找到出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他们最本质的不同在于:

高加林想逃离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而孙少安、孙少平却是深深的热爱着那片生他养他们的土地的。

孙少安在当时可能是所有农村青年的一个榜样,因为他13岁时就在黄土地上开始自己的奋斗历程。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着小农阶级的保守思想,在孙少安的骨子里也是。

他为了改善家里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提高家人的声望在不断的努力奋斗着。

孙少安在参加全县初中的统一考试时,在全县几千名学生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被录取了。

但是由于他家里很穷无法给他交学费,他的学习生涯从此就结束了!

从那以后,他就和和父亲一起挑起了抚养整个家庭的重担,他要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

没能上高中,他伤心过,他失望过,但是他没有抱怨任何人。

因为他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苦衷,家里养三个孩子本来就不容易了,何况是三个都在上学的孩子。

而作为家里的长子,少安很懂事,他上初中那会就已经知道家里没法供他上高中了。

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毅然地放弃了读高中,回家和父亲一起干活苦公分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

由于他有着自卑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当他认识到他的家庭地位和身份与润叶存在巨大的差距时,他逃避了这个从小青梅竹马的给他真挚的、纯洁的爱情润叶。

他在经受心灵极度痛苦的挣扎之后,从山西带回了善良懂事的妻子秀莲,在秀莲的身上,孙少安找到了情感的归宿。

秀莲那种纯朴而挚热的爱温暖了少安的心。

他们在辛勤的劳动经营下,生活越来越好,在双水村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虽然在这中间他们经历了好几次起起落落,但是他们都坚持下来了。

可是正当他们开始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时,他亲爱的秀莲被确诊为肝癌。

虽然后文就没再讲秀莲的事,但是可想而知,病魔最终还是会夺去秀莲年轻的生命。

秀莲的死带给少安的是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伤痛。

他的生活里从此就少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人,那个让她温暖的人就这样永远的离他而去了。

少安的不幸让很多的读者都不禁感到深深的哀痛和惋惜。

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也出身于普通的一个农村家庭。

少平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精神需求,他不愿意窝在那个狭小的令人快要窒息的的生活环境里,他充满着激情,在那条艰难的道路上坚持着和人生的搏斗。

他的身上,有着健壮的体魄和粗布烂衣,自尊的信念和贫困的生活,自强不息的气质和屈辱的地位等多重矛盾的冲突。

他贫穷的生活和卑微的出身,让他过早地体味了尘世间的各种辛酸和无奈。

他深深的热爱着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但是他却又不甘心当一辈子的农民。

随着他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

他对生活又有了新的一些想法,他感到外面的世界很有吸引力,似乎有种很神奇的力量在呼唤着他。

就这样,他离开了他的家乡,开始了他最艰难的流浪生活。

尽管他在城市中颠沛流离,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他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敢于面对一切的艰难困苦。

田晓霞的出现给他的精神和生活上都带来了很多的安慰和温暖。

田晓霞对他的大力支持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在田晓霞的影响和帮助下,孙少平从农民思想的束缚里脱离了出来,找到了一份矿工的工作。

他们本来就相互吸引,所以不久少平就与晓霞相爱了,并且成为了人人都羡慕的一对。

可是,当他们爱情开始时也意味着他们的悲剧开始了。

他们在家庭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因为两人工作差异的关系,他们只能彼此做精神上的伴侣,通过书信传达彼此之间的感情生活。

孙少平可以接受家庭的贫困和身份地位的悬殊,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只要他努力了,就可以创造出一切他想要的。

但是让他无法接受的,对他打击最大的,最残忍的就是晓霞的牺牲,这无疑给孙少平以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影响着他的今后生活。

他无法接受金秀对他的爱,而选择去照顾失去丈夫温柔、体贴的惠英嫂。

尽管如此,在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中他始终是个悲剧,因为他无法忘记自己深爱着的田晓霞。

孙少平坎坷的人生之路、可悲的感情生活都令人报以深深的同情。

(二)女性的悲剧

在路遥的小说中他塑造了一大批丰富而又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很多美德。

如巧珍、润叶、秀莲;有的还洋溢着新世纪文明的清新气息,如黄亚萍、田晓霞;他们有的是高干子女,有的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有的是单纯的学生……这些女性的身份、地位、性格、人生观都不相同,但是她们却一起构成了路遥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一个女性世界。

从她们各自的人生追求和失落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悲怆美。

巧珍,我们都知道,她是《人生》中的一个女主人公。

她被认为是这个川道上长得最好看的姑娘,“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她“像金子那样纯净,像流水那样柔情”,她天生多情,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1],只可惜,她是个文盲,也许这一矛盾就注定了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是不会一帆风顺的。

她那么爱高加林,如痴般如醉地爱着,但是她没有向爱乞求,因为他知道他和高加林之间的差距,她甘心远远的守着他,她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自尊。

当高明楼把高加林换了,他被无情的挤下了教师的岗位后,他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这时,单纯的巧珍知道她的爱情来了,她勇敢地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感情。

她用真诚的爱给了高加林无限的慰藉,他们的爱情也开始了。

可是生活总是那么富有戏剧性,她和高加林的爱情正甜蜜时,高加林却又成了公家人。

高加林命运又发生了转变,他们的地位差距又被拉大了,她知道她们的爱情又没希望了。

但是她的内心仍然期待着她亲爱的加林不要离开她。

可是高加林是一个清高的、有自己追求和理想的知识分子。

他本身就不喜欢农村生活,虽然他自己也很喜欢淳朴善良的巧珍,但是巧珍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他们在思想精神上存在着许多的差距,所以就必然会选择离开她。

面对高加林的背叛,巧珍痛不欲生。

她怨他、恨他,可是纯洁、善良的巧珍不会去报复他,因为她知道,那是他的选择,她尊重他。

她也没对生活失去信心,她还是每天都按时的劳作生活,只是脸上少了笑容,多了些忧愁,也越发的坚强了。

后来,可能是为了逃避她的这段爱情。

她选择了和马拴结婚,无奈地继续着她的生活。

而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当高加林再次失落甚至陷入绝望时,她不计前嫌,让高明楼为他求情,希望可以重新安排他当老师。

虽然高加林又变回了农民,但是巧珍已经没有什么期盼了,因为她已经结婚了,她是不会做出对不起良心的事的。

她虽然还深深的爱着高加林,但是她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的为他祝福了。

她不抱怨什么,她认为这就是她的命。

可是就是这么善良的一个好姑娘却演绎了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生,真的让人觉得很遗憾。

读了《平凡的世界》后,大家可能都会觉得田晓霞的悲剧是作者刻意这么写的。

田晓霞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干部家庭,可是她却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一个整天在地底下挖矿的矿工孙少平。

她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

她和孙少平是从上高中的时候认识的,同一个年级但是不在同一个班。

他们认识是在一次年级活动中,他们一起去参加诗歌比赛。

田晓霞从那时就开始欣赏孙少平的才华,她认为孙少平是个有思想有闯进的人。

更进一步的了解是因为晓霞是疼爱他的润叶姐二爸的女儿,晓霞的老家也是双水村的。

可是因为田晓霞和孙少平的差距太大了。

高中毕业时,少平回到了农村,晓霞考上了大学。

可是他们的爱情也正是从这时才浮出来的。

晓霞并没有因为少平回了农村而忽视他,她依然和少平保持着书信的交流,她和少平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可是自卑的少平却不敢肯定自己的爱情,他心里知道,他和晓霞的爱情也会像他哥哥和润叶姐的一样,注定是个悲剧。

可是他的的心里还是盼望着这样的悲剧晚点到来,或者不要到来。

而田晓霞是个很有思想很民主的新时代知识女性,她勇敢坚强,敢于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她喜欢孙少平,不管孙少平是个农民还是个矿工。

她有着她自己喜欢的工作,有爱她的家人,有她爱的人。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性,竟然就那么地牺牲了。

田晓霞的死是大家没有料到的,可是她终究还是死了。

因为作家明白现实太残酷了,他们俩是根本不能结合的,他们间的身份地位差距太大,即使他们最后结合了也可能会因为没有物质的保障很难幸福的生活。

可是作者不愿把他辛苦塑造的这个人物的美丽形象毁掉,只能含着泪让她殉职了。

所以作者只能把她善良的品质和温暖的爱情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悲剧结局会达到震憾人心的效果,而这种安排恰恰也体现出了作家现实主义创作思想。

润叶是个知书达理,端庄优雅的女性,她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但是在她的头脑中却还存在着农村里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因此她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当孙少安认识到自己与润叶的差距时,出于对自身现实的考虑,逃避了她的爱。

当少安取了秀莲时,她虽然很伤心,但是她依然祝福他。

又出于对二爸的关爱,她违心地嫁给了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的李向前,所以她的婚姻就是不幸福的,也是可悲的,但她依然固执的守着传统女性的矜持,她痛苦地折磨着自己,也痛苦的折磨着她的亲人,特别是向前。

她为了逃避向前的爱,她把工作都转到了另一个城市。

向前也整日的醉酒,他爱的人不爱他,可他依然不放手,他们就这样,互相折磨着彼此。

当向前因车祸残废后,她终于觉得她应该做什么了,因为她知道向前不幸的根源是来于她。

她终于又回到丈夫身边,她的爱才又被唤醒,这是她又一次作出的牺牲。

她可以选择离开残废的向前,过自己幸福的生活。

可是她以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为前提,真心的照顾着向前。

她总是把自己的亲人和好朋友的利益放在首位。

她是那么的善良,坚强。

可是她的人生是郁郁寡欢的,晦涩的。

还好后来她和向前的生活过得很滋润,所以她的后半身可以说是幸福的。

最起码不会痛苦。

命运确实是很不公平的,它对贺秀莲这样朴实的农村妇女都不放过,她从外地来到他们双水村,分文不取的嫁给了一贫如洗的孙少安,和孙少安一起辛勤的劳作,努力的打拼。

她给了孙少安多少的支持和温暖。

每当孙少安受到打击时,她都安静的陪着她,毫无怨言,而且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少安。

他们一起扶持着共同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

当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好,想到终于可以舒口气,享受他们努力打拼出来的事业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欢乐时,她却积劳成疾、身患绝症永远的倒下了……她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这美好的生活,就这么走了。

这个结局真的是很悲哀的。

(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村的基层干部们在一起又组成了一道独具风彩的风景线,他们都是在农村的各种政治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些领袖人物,如高明楼、田福堂、孙玉亭等。

当历史的发展在正常的轨道上前行时,他们在乡村政治舞台是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而当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变化时,他们开始极力地维护自己原有的权威,维护原来的政治路线方针,抵制新的改革新的思想。

但最后的结果是使自己陷入尴尬无奈的境地,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

他们是很不甘心的,不甘心被新的思想,新的政权所领导。

他们依然想生活在自己建造的那个弱小的堡垒中。

首先说田福堂,他是农民政治家形象的典型代表。

他是双水村的最高领导人,在所有村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在生产体制改革之前,他就是双水村的天,他说的话就是命令。

可是当生产体制改革在农村如火如荼展开之时,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地位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了,受人敬仰了。

而且这将意味着他以后还要亲自下地劳动。

于是他竭力抵制反对改革,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可是他个人的能力是很弱小的,他单薄的力量是无法抵制体制改革的巨大潮流的,所以他便自觉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结,女儿润叶在婚姻上的不幸,儿子润生在感情上的固执,都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打击。

可是经过了这些重重打击后,他的思想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变得通情达意,随和了很多。

他开始理解女儿的想法,也慢慢的接受了儿子的婚姻。

他开始像农村那些普通的老人一样,享受着天伦之乐。

而他对于生活有了这种变化当然是被迫的,也是伴随着很多痛苦和无奈的。

孙玉亭更是一个保守派的忠实追随者,他天天喊着革命的口号,大搞什么农田基建,从不拿出实际行动,就这样他在精神上给了自己很大的满足。

他怎样也算是双水村的一个小干部,可是,他的生活却一团糟,连这个村一个普通的家庭都不如。

他穷的连烟叶都买不起,只能从他哥哥孙玉厚那里搜刮一点。

他甚至连一双新鞋也穿不起,天天穿着破洞的烂鞋。

他只能靠着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他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使他完全丧失了判断社会事物价值的能力,他只会用空空的革命理论来裁夺这一切。

当改革的大浪涌来时,他是那样的无能为力,不得不忍痛退出了政治舞台,这就导致连他那点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没了。

可以说,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可是到头来他却什么也没得到,还变得更加落魄了,这着实让人为之心酸。

二、悲剧因素

纵观路遥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悲剧的形成有其深刻根源的,时代、社会、人物自身以及作家自身的因素共同构成了小说悲剧的原因。

(一)时代、社会因素

在路遥的小说中他选取的题材的时代背景都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经历的重大事件有:

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为小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

而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城乡交叉地带人民的社会生活。

就是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缘地带”上演了一幕幕的悲剧。

以田福堂、孙玉亭、高明楼为代表的这些农民政治家就成了“左倾”政治的牺牲品,他们有着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时代的洪流里难以去认识现实,就只能扮演中国政治运动中的悲剧角色。

这些人的悲剧可能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无论他们如何挣扎,如何努力都是不可能改变的。

另外,因为转型时期的各种制度不健全,还存在很多的弊端,这也是造成小说主人公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小说中,人物被作者全放在了“城乡交叉地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

经济的差距、户籍管理、计划供应等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城镇户口的优势,城里人的优越生活,引起了农村一些优秀青年走向城市的欲望。

他们逃避农村生活,企图跳出“农门”,跻身到城市居民的行列中。

于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不断地艰苦奋斗着,他们有的企图通过“求学”改变命运,有的使尽浑身解数,以其他非合法手段甚至采用婚姻的方式以达到改变自己农民地位的目的,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这种角度上看,我们就可以理解高加林为什么宁愿背负骂名背叛巧珍而选择黄亚萍的行为,并且因为重新回到农村而伤痛不已;也不难理解孙少平放弃与哥哥共同创造红火家业而在选择在城市独自颠沛流离;孙少安放弃已成为“公家人”润叶的爱而选择与自己地位相当的秀莲……由于法制不健全,高加林被挤下了民办教师的职位,之后又通过“关系”成了县委记者;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那些农村干部才会以权谋私,为所欲为,这是转型期间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造成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因素之一。

(二)人物自身因素

路遥小说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人物。

可是他们的性格身份地位都各不相同。

因为他们有着很多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这些主人公的个人因素也是造成他们命运悲剧的重要因素。

与命运奋力抗争的孙少平、高加林都是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出身贫穷的农村家庭,却不甘心一辈子做平庸的农民,宁愿受苦受累也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凭着他们个人的勤奋和吃苦的精神想要改变自己的出身,但是他们的起点太低,同时也忽视了社会现实对他们的限制作用。

这个结果注定了他们只能是自己被折腾的精疲力竭、头破血流。

高加林由于成为县委的记者不能同巧珍在一起,也由于他的农民身份不能同黄亚萍结合。

由于孙少安本身性格的软弱和润叶身份地位之高,两人虽青梅竹马,互相爱恋,却不能共同牵手人生;也因为地位的悬殊,孙少平和田晓霞只能为我们演绎一场壮美的爱情悲剧……

(三)作家自身的因素

路遥的这一生都艰难,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个凄苦的悲剧。

苦难是成就一个作家最难得的情感操练,苦难把路遥推向了生活的底层,也使他很快的就成长起来并提前承担起对人生的严竣思考,他从自身的体验中追寻苦难的根源,这些正是路遥童年时代的缺失性经验而言的。

所谓缺失性经验,是指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他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他时常过着贫穷饥饿的生活,且他还有一颗敏感的自尊心。

在他童年时期,物质匮乏,导致他的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变得极端沉重。

特别是他童年被过继的这事,给了他心灵上沉重的打击。

他的这些丰富的经历更容易转化成为强大的创作动机,更包含着他深刻的人生意味,更能激发作家的想象力,鼓舞作家的创作激情。

作品中的有些人物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正是作者本身也经历过的,所以在作品中的那些情节才会那么真实。

为什么作者在作品中要把高加林和刘巧珍,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都写成了一幕幕的悲剧?

首先作者是想把当时的那种社会状况描述出来,其次作者的感情经历也是很曲折的。

正是路遥自身的经历才会在作品写出令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因此,在小说中会有高加林的坎坷人生之录,会有孙少平中学时的艰苦生活。

路遥自身的不幸的爱情经历才会在作品中演绎出众多的爱情悲剧。

另外,路遥还是个现实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作家为什么要安排晓霞的死。

因为他明白现实是很残酷的,当时的那种社会现实是难以让这两个地位、文化水平相差甚远的人结合的。

但他也不愿意把残酷的现实摆在读者面前,他只能含泪让晓霞死于偶然的事件,让这份美好的爱情突然中止,留给读者永恒的美丽和浪漫。

当然,路遥小说采用悲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内心对崇高艺术的美学追求。

路遥他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他喜欢生活中具有崇高性质和特征的事物,而悲剧正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形态的集中体现。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说过:

“只有悲剧性才具有那种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

悲剧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最高尚的总是最具有悲剧性的”[2]采用悲剧艺术的形式,就能够在读者中引起十分强烈的审美感受,它使人们在深深同情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时加深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认识。

同时,可以产生极感人的艺术魅力,因此,路遥小说采用悲剧的艺术形成,体现了他的一种美学追求。

三、小说中悲剧意识产生的影响

路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主要是从文学创作、读者两方面来阐述的。

(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路遥小说中的这种悲剧意识在文学创作方面产生了很多的影响,给后来的作者留下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悲剧会给人一种无形的震撼力,会让读者产生更多的共鸣。

首先,路遥作品中的这种悲剧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