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842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哲理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生哲理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生哲理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生哲理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生哲理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哲理篇.docx

《人生哲理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哲理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哲理篇.docx

人生哲理篇

人生哲理篇

0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临:

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

通“苍”,青绿色。

(4)海:

渤海(5)何:

多么(6)澹澹(dàndàn):

水波动荡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

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峙,挺立。

(8)萧瑟(xiāosè):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

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

太阳和月亮(11)若:

如同.好像是.(12)星汉:

银河。

(13)幸:

庆幸。

(14)甚:

极其。

(15)至:

非常,(16)幸甚至哉:

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17)咏:

歌吟(18)咏志:

即表达心志。

(19)志:

理想(20)歌以咏志:

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

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2蝉声唱,南冠3客思深。

那堪4玄鬓影,来对白头5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6。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7。

注释

①虽生意两句:

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

“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②而听讼两句:

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③曩时:

前时。

④将:

抑或。

⑤徽:

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⑥缀诗:

成诗。

⑦西陆:

指秋天。

⑧南冠:

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

一本作“侵”。

⑨玄鬓:

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不堪:

一本作“那堪”。

白头吟:

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2]

译文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3]

这首五言律诗咏物抒怀,通过咏蝉,抒写了诗人无罪被诬,身陷囹圄的忧郁、愤懑、哀怨之情。

诗中深蕴着诗人在坎坷人生中体会到的生命的沉重感,艰难感,孤独感,以及洁身守志的情怀。

也表达了昭雪沉冤的愿望。

《唐宋诗举要》云:

“以蝉自喻,语意沉至。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1]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⑻,明朝散发弄扁舟⑼。

2.酣高楼:

畅饮于高楼。

3.蓬莱:

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4.小谢:

指谢朓。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清发:

清秀俊爽。

5.逸兴:

超脱飘逸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

王勃《滕王阁序》: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飞:

卢思道《卢记室诔》:

"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6.览:

通"揽",摘取的意思。

7.散发:

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弄扁舟:

乘小舟归隐江湖。

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译文[2]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官,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砍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此诗特具太白神韵,前人称其"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明崇祯三年版严沧浪、刘会孟评点《李太白集》载明人评语);"兴起超忽"(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雄情逸调"(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

《唐宋诗醇》卷七云:

"遥情飚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者,此矣。

千载之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

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

"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

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

……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

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

"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

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

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

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

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

"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

"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

'蓬莱文章',《文苑英华》作'蔡氏文章',蔡氏当指蔡邕。

邕曾参与《东观汉记》之撰述,其史笔不在班固之下,其文辞犹且过之,所上诸疏议,切中时弊,光焰照人。

……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

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

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

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

'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

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

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

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

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 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

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

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一样表现那云间雁影,是诗中的神来之笔。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庆初杜甫晚年旅居虁(kui)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

210、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淘尽:

荡涤一空。

渔樵:

渔父和樵夫。

渚:

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

不清澈;不干净。

与“清”相对。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206、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9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

即庐山西林寺。

缘:

因为。

此山:

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

不相同。

题:

书写;题写。

登:

攀登。

侧:

从侧面看。

识:

看清楚。

面目:

指庐山的景色。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30、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诗意】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简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诗》,多着眼于衣着。

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虽从耕者腹长饥入手,但总的来说,题材仅限于男耕女织。

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

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

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

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相传东晋咸和年间,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叹曰:

"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

"因号其峰曰"飞来",亦名"灵鹫峰"。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

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宰相,封荆国公。

熙宁二年始,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曾两度被迫离职。

王安石在唐宋诗风嬗变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早期诗风政治色彩较浓,晚年退居江宁期间刻意锤炼而妙造自然,"雅丽精绝",影响很大。

【提示】

宋人的豪迈之情里总是贯注着清晰可见的理性思索,由王安石的这首绝句可见一斑。

诗的前两句已把山登绝顶、日出东方的形象勾画出来,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当前境况的理性反思。

"只缘"这个虚词表明,在诗歌的后两句之间有一种逻辑的因果关系,留下了诗人理性思索的痕迹。

浮云,当然可以理解为脚下飘动的云气,同时也是诗人在政治生活中种种困惑的象征。

此诗的形象和结构都与盛唐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相似,但所写意象的象征意义更为清晰。

象征性意象的运用,是豪迈激情蜕变为人格修养的结果,也是这一蜕变的标志。

经由这一变化,豪迈之情变得更为稳健、更为从容。

 

153、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⑥,不是养蚕人。

【注释】

1蚕妇:

养蚕的妇女。

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2张俞:

宋代诗人。

字少愚,号白云先生。

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

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

著有《白云集》。

3市:

做买卖,买卖货物。

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4巾:

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5遍身:

全身上下。

6罗绮(qí):

丝织品的统称。

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诗意】

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注释]

1.渔者:

捕鱼的人。

2.但:

只。

爱:

喜欢。

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3.君:

你。

一叶舟:

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4.出没:

忽隐忽现。

[简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随意移:

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

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③金笼:

镶金的鸟笼。

③百啭千声:

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④始知:

现在才知道。

⑤不及:

远远比不上。

[今译]

千百声的鸟啭,任意回荡著,(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

(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赏析]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

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后两句抒情:

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

受羁绊的心曲。

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157、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曾经:

曾经历过。

曾,副词。

经,经历。

2.沧海:

大海。

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

除了。

4.取次:

循序而进。

5.半缘:

一半因为。

6.修道:

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简析】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

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

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背景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

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注词释义

乐游原:

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

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

将近傍晚。

不适:

不愉快。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

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简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

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

“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

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99、晚晴

唐: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夹城:

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

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

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

高远

  微注:

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

南方的鸟

【诗意】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它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赋得:

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

古原野。

离离:

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

枯萎。

荣:

茂盛。

远芳:

草香远播。

晴翠:

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

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

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

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

“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

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

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

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

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

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背景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

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词释义

偶书:

偶然写出来的。

鬓:

耳边的头发。

衰:

古音读作cuī。

指鬓发稀疏、斑白。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

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