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830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docx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1.宇宙的基本知识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地位: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中心天体:

太阳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宇宙环境的原因:

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②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注:

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6.地球自传的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二地方时产生

(太阳高度的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

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

地方时东早西晚;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

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7.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

同自转相同(即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

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黄赤交角的作用:

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第1页黄赤交角的大小:

23°26〃

画图注意:

画出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

——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重点:

问题探究: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太阳公转轨道面之间的斜交存在夹角,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在黄赤交角之间进行的,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出现了太阳的直射现象,所以夹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带的变化。

如果黄赤交角为0的影响:

也就意味太阳徘徊在赤道,全球毫无温度带而言,四季的变化是反映在温度的变化(四季变化的作用),既然任何一个地方的全年温度不变,那么四季也不会变了。

同样在全球任意地方的最低太阳高度角全年大于0,也就无极昼极夜现象了。

又因为地球存在黄赤交角时,每到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时太阳停留在赤道上),既然太阳永远停留在赤道上,那么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黄赤交角变大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度数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

(也就是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了,而温带范围变小了)黄赤交角变小的影响:

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变化的原因:

南回归线北移,北回归线南移,北极圈北移,南极圈南移(北极圈的纬度+北回归线的纬度=南极圈的纬度+南回归线的纬度=90度)

8、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

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以及12月22日前后)

②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

(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

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第2页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

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

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影响)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本能量源:

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太阳对地球辐射,而辐射是以光的形式射向地球。

.2.大气受热主要是由于地球大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尘埃的影响,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蒸气、尘埃成云。

.3.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放出热,而云又可以保护大量的未吸收的热流失,使这些热中的大部分继续在大气层与大地间反射。

从而使大气受热。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实例:

削弱作用实例吸收作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增加反射作用晴朗的天气呈蔚蓝色散射作用阴天的天空灰蒙蒙的、太阳没出来天已经亮了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由于: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举例:

城郊风;海陆风)

热力环流分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影响风的三个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摩擦力

风向的决定:

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画法-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

这是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第3页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无自转,地表均匀

三圈环流:

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的组成:

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

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

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

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

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注: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

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

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季风环流的概念:

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其中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

季风的共性特点:

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重点: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

注:

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重点:

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系统:

锋面系统锋面类别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

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

高低压第4页

气流:

气旋和反气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

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温差大、湿度较小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

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

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1.以月均温定型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2.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

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第5页

大陆西岸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温室效应(污染物:

二氧化碳)产生原因:

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危害: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策: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污染物:

氟氯烃等)产生原因: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太阳紫外辐射增加危害: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对策: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污染物: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产生原因: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危害: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最根本途径(对策):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谢谢观看!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