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734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5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人教版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练习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鲁迅--《朝花夕拾》

B.《天上的街市》——诗歌——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C.《诫子书》———家书——诸葛亮——《诸葛亮集》

D.《皇帝的新装》———寓言——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总成一梦

(台湾)蒋勋

(1)1990年,绕道香港转机,我第一次飞到了西湖。

那天是除夕下午,天空密布着低低的云层,同行的H说:

大概要下雪。

(2)我忽然想起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有《湖心亭看雪》一段: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我会看到三百年前张岱看到过的那一天的“白”吗?

(4)下了飞机,直接到西湖。

投宿的酒店在孤山旁,地势较高。

房间在西楼的七楼,是顶楼了。

进了房间,打开窗户,一片轻雾细雪,迷离涌动流荡。

(5)湖水很远,时隐时现。

远远一痕起伏蜿蜒的山峰,若有若无,错错落落,随云岚流转变灭。

(6)视觉一片空白,重重叠叠的白,重重叠叠的空,像宋瓷釉料开片的冰裂,不同层次的白,可以如此丰富。

(7)“这是台北故宫夏珪的那一卷《溪山清远图》啊!

”我心里慨叹着。

是纸上大片空白里一缕淡如烟丝的墨痕,淡到不可见,淡到不是视觉,淡到像是不确定是否存在过的回忆。

(8)没想到,南宋人画卷里的心事,在这里看到了“真迹”。

(9)为什么是那一年除夕傍晚到了西湖?

(10)为什么是在读了许多西湖的文学、看了许多西湖的画之后,才来到了西湖?

(11)张岱写《西湖梦寻》的时候,明朝结束了,张岱披发入山,他已经失去了西湖。

(12)《陶庵梦忆》里他举一例:

有一仆役为主人担酒,一失足,摔碎了酒瓮,不知道怎么办,就咬自己手臂一口,心里想:

这是梦吧?

(13)“……繁华靡丽,过眼皆空,总成一梦。

”张岱的句子我是在青年时读的,过了20年,到了西湖,好像也要咬自己手臂一口,用肉体上的痛,告诉自己,这是真的。

(14)约好五点出发游湖,走出饭店,到了湖边,一艘船也没有。

想起这是除夕,船家也多回家过年了吧?

(15)湖上一片空蒙,天空微微细雪,风里有腊梅清新沁鼻的香气。

(16)张开眼睛,看到雾、雪、水、天,弥漫的一片空白。

闭起眼睛,空气里袭来梅花时断时续的香、皮肤上乍暖还寒的温度,听觉里不知何人荡桨,微微水波声,渐行渐近。

(17)一个妇人的声音,在蒙蒙寒风细雪间询问:

“叫船吗?

(18)那舟上妇人的声音如此熟悉,似乎不是第一次听到。

(19)那是曾几何时渡过我的一条船吗?

我咬一咬手臂。

(20)“不回去过年吗?

”上船坐定,妇人撑篙,一篙到底,船身慢慢离岸驶去。

(21)“带完你们,就回家吃年夜饭。

”妇人声音柔软,在风中如轻轻盈盈细雪纷飞消散。

(22)湖上没有船,空空荡荡的西湖,空空荡荡分不清界线的云、雾、水、雪,像面对一张还没有着墨的纸,一张空白的纸,素净空白,像最初的洪荒。

天地还没有分开,一片混沌,然而宇宙要从那空白里诞生了。

(23)我好像听到一声凄怆撕裂的婴啼,从洪荒之初的寂静中爆炸,像是大喜悦,又像是大悲伤。

像是繁华,又像是幻灭。

(24)空白里的大爆炸,将出现什么样的风景?

(25)细雪散了,云散了,雾散了,会有山峦起伏,会有流水潺湲,会有桃红柳绿,会有鸟啼花放。

(26)如果初春三月来,晴日暖阳,会在西湖看到什么?

2.仔细阅读文章,你会发现全文有两条线索,请梳理并概括出来。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视觉一片空白,重重叠叠的白,重重叠叠的空,像宋瓷釉料开片的冰裂,不同层次的白,可以如此丰富。

4.文章第13段写“到了西湖,好像也要咬自己手臂一口”,作者为什么要写“要咬自己手臂一口”,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5.在中华民族的诗篇中,乡愁内涵丰富,常写常新,感人至深。

结合本文内容与链接材料谈谈,你认为触发作者乡愁的是什么?

蒋勋为西安人,早年随父母客居孤岛,是深受中国古典主义诗学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台湾当代诗人。

大学四年蒋勋曾停止写诗,直至到法国研究西洋美术史时,才又因为无法排遣的乡愁而动笔写诗。

也因独自旅游的关系,怀乡的情绪彷佛经过酝酿而开始发酵起来,在内心翻涌澎湃……整整写完一本,好像把重重的乡愁呕吐尽了,原本抑郁的心,才舒畅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

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景,幅幅成图。

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

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

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

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

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

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

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亭便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

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

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

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

笠亭如盖,半枕山腰。

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

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

“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

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

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

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

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

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者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6.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

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7.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

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8.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9.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是一种定力

周二中

①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书量很少,较多的说法只有6本,而欧美国家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

这些数据未必精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尴尬现实。

②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

他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也未必准确,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所思考的问题却令我们警醒。

③“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写下这样的劝学诗句。

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了呢?

忙,没时间,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

然而,鲁迅先生早就断了此类借口的后路: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

④有人在飞机上发现一个现象,当时机舱已熄灯,他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而对于很多,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顶多有些碎片化的浅阅读,在信息的洋流里心灵变得浮躁而飘零。

⑤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

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

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

来源于阅读本身。

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

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逝而不觉。

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静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

这便是阅读的力量。

⑥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

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

有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

 

⑦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

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

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地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改变的将不仅是人们的素养,还有躁动不安的心灵。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1.文章以阅读调查数据和外国管理学者的发现作开头,有何作用?

1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3.文章第③段引用了宋真宗劝学的名言、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增强了说服力。

请你再举一则劝学或珍惜时间的名言做文章的道理论证。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

“汝典郡②有何异政?

”尧咨云:

“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

“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

”杖之,碎其金鱼⑤。

(节选自《碎金鱼》)

(注释)①由基:

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

掌管郡务。

③罔不:

无不。

④伎:

同“技”。

⑤金鱼:

古人的一种佩饰。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__)       

(2)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尔安敢轻吾射!

(2)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

16.结合两篇短文内容,简要分析概括出陈尧咨的性格特点。

四、句子默写

17.古诗词默写。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对友人关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次北固山下》写出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产生,并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江南逢李龟年》诗中在暮春时节旧友重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写“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具有苍凉旷远的意境。

⑤《潼关》中运用拟人的修辞表达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秋词》中写出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1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名著阅读

20.作家毕飞宇在《傅雷家书》序中写道:

“对我,对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傅雷是特殊的。

我致敬傅雷。

”但同时也说:

“我不愿成为傅雷的儿子。

”你是否赞同毕飞宇的说法?

请结合家书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一朝天气炎热,群猴去那山涧洗澡。

见那股涧水奔流,众猴都道:

“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

我们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

”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众猴拍手道:

“好水,好水!

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又道: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

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

“大造化,大造化!

”众猴把他围住问道:

“里面怎么样?

水有多深?

”石猴道:

“没水,没水!

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众猴道:

“怎见得是个家当?

”石猴笑道: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众猴欢喜,都道:

“你带我们进去!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都随我进来!

”那些猴也都进去了……石猴端坐上面道: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为王?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

21.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22.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________给取的法名;后来跟随唐僧取经,唐僧为他取法号_____;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_______。

23.美猴王的形象兼具神性、猴性、人性,结合选文内容和原著试做分析。

七、综合性学习

24.学校开展以“话说襄阳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对联〗闻听三国故事,起点在襄阳,想当年,刘玄德猥自枉屈,三顾茅庐,求得卧龙先生出山辅佐。

诸葛亮六出祁山,安邦定国鞠躬尽瘁。

依据这些史实,老师拟写了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

刘玄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设计〗为了使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请你仿照示例再补充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示例:

开展风流人物事迹报告会

活动形式一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材料〗请根据下列材料,说说是什么力量促使襄阳英雄辈出?

【材料一】2012年6月18号,两名保安李成耘、肖斌,奋力搏斗勇擒歹徒,成功追回被抢价值35万多元的黄金饰品. 7月6号,襄阳好男儿李江在十堰市追赶窃贼过程中身中3刀仍毫无畏惧,将行凶窃贼彭某抓获。

7月9号,一劫匪持仿真手枪抢劫县城关镇一金店,3位市民挺身而出合力擒住劫匪,警方赶到后,英雄悄然离去. 7月15号,少年周浩然为救两名落水同学勇敢跳入中,用身体将同学推向岸边,自己却永远地离开. 7月18号,为救落入化粪池内的同事,环卫工人陈某不幸身亡。

【材料二】据市综治办统计,今年市内外涌现出见义勇为的襄阳人就有19人。

见义勇为不仅为襄阳人所崇尚,还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发散出巨大的正能量。

襄阳市社科联副主席、文化学者陈新剑表示,这源自襄阳人自古崇文尚义。

这是襄阳人骨子里透出来的传统美德。

它继承、发扬和创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地域性的诸多精神内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展示风采〗我市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展示我市市民风采,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

你在参与这一活动过程中,一定发现很多在自己平凡岗位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25.作文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会有好多让我们难忘的“那一次”:

“那一次,我真快乐”;“那一次,我真感动”;“那一次,我真后悔”;“那一次,我真失落”……这里的“快乐”“感动”“后悔”“失落”,正是表达了某一次的真实情感或心理活动。

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在横线上填写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有重点地展开叙述,突出事件中触动你情感的部分,突出题目中的“真”;结尾处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别忘记点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现代文阅读

1、

2、

3、

三、文言文阅读

1、

四、句子默写

1、

五、诗歌鉴赏

1、

六、名著阅读

1、

2、

七、综合性学习

1、

八、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