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494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一: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教育厅文件

皖教师?

20XX?

16号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

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市教育局,广德县、宿松县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教师?

20XX?

1号)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

(皖政办?

20XX?

4号),就加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创新培训模

式,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大培训”格局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实施原则

1.提升素质,服务学生。

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倾斜农村,突出骨干。

坚持服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局,紧密结合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以实施“国培计划”和“教育名师培养工程”为抓手,重点为农村学校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皖北三市沿淮七县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教师省级培训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3.加强统筹,分级负责。

坚持省级统筹,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

省负责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项目实施,高中教师培训以市为主,初中和小学教师培训以县为主,完善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

4.按需施训,注重实效。

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

-2-

和优化培训内容,逐步实行教师自主选学,创新培训模式方法,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送教、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推进混合学习,促进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创新机制,提高质量。

坚持质量为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保障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四种类型。

(一)“国培计划”

-3-

根据教育部部署,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安徽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及其他国家级教师培训。

(二)省级培训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

1.“江淮名师”高级研修项目。

实施“教育名师培养工程”,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采用脱产研修与校本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培训时间不少于144学时(两年内分阶段进行)。

2.皖北三市沿淮七县和大别山区教师培训项目。

以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为导向,以“雪中送炭”为原则,开展针对性培训,集中培训,“送培到县”和校本研修相结合。

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3.特级教师巡回讲学项目。

每年省、市组织一批特级教师深入县区学校,通过示范教学、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等方式,巡回讲学一周。

4.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

有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英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

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5.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

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4-

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6.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

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7.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

以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省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对教师培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

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三)全员培训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以“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从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采取混合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为重点内容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5-

篇二: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

20XX-7-28

皖教师〔20XX〕9号

各市、省管县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XX〕13号)、《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XX—2020年)》(皖政〔20XX〕25号)、《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皖教电〔20XX〕2号)精神,现就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全员覆盖

(一)总体目标

20XX年到20XX年期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开放式、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对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评等级标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

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创设良好应用环境,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通过培训,到20XX年,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60%,高级水平达标率20%。

(二)年度任务

提升工程分年度、分层次组织实施全员培训、能力测评和技术应用。

20XX年启动提升工程,开发建设省级信息化平台、课程资源、网络测评系统和测评工具等,完成中小学教师总数15%的培训任务(纳入“国培计划”);20XX年完善优化省级信息化平台、课程资源、网络测评系统和测评工具等,完成中小学教师总数25%的培训任务;20XX年20XX年分别完成中小学教师总数30%的培训任务。

每年度培训任务完成后,当年度参训教师中达到中级水平的不低于60%,高级水平的不低于20%。

(三)培训对象

1.全省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全体在职教师。

2.在教育部组织和指导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推动我省提升工程培训与“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的整合,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做好提升工程与“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衔接,通过课程、学时、资源整合,优化培训内容,避免重复培训。

参加过上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的教师不予免学,原则上从20XX年起参加提升工程培训。

3.参加过上述项目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者,或参加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的省级以上比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者,可折算相应学分(学时),纳入提升工程全员培训。

鼓励教师在已有等级基础上,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一等级培训。

二、建立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

省教育厅负责全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统筹相关部门,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厅师资处),主管提升工程实施工作,省电教馆、省教科院等相关部门参与实施。

各市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应成立提升工程组织机构,整合师训、电教、教研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由师训部门会同电教等部门共同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各项工作。

中小学校长为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指定专人全面负责有关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统筹协调提升工程的全员培训、能力测评和技术应用。

省负责培训规划方案研制、年度计划下达、培训院校(机构)招标遴选、信息管理平台与选学服务系统建设、网络测评系统及测评工具开发等,实施中小学校长、骨干队伍培训和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培训,开展组织管理、业务指导、测评监控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各市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摸清教师需求,根据省级统筹安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培训计划,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含市实施县级骨干培训、县实施校级骨干培训,下同)、测评和应用,有效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并切实加强对能力测评的监管和对技术应用的考评。

中小学校负责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能力应用测评,有效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三、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工程质量

(一)分类别实施培训项目

1.国培计划。

培训对象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为重点,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

省级骨干培训、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培训由省教育厅依托“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实施。

2.省级培训。

培训对象以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为重点,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

3.全员培训。

培训对象为全省中小学在职教师,原则上每人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

区域性全员培训由各市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中小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推行教师自主选学

省教育厅将开发建设“提升工程”省级管理平台和选学平台,建设教师“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选学服务系统。

参训教师进入培训选学系统,运用测评工具,进行网上自我测评,通过自测,了解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实际需求,选择参加培训的能力等级及相对应的课程资源,实现自主选学。

依托“提升工程”省级管理平台,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年度学时登记和周期学分认定的信息化、制度化管理。

研制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

根据培训类别、模块与课程构建等级体系,结合自主选学、能力测评和技术应用,按初级、中级、高级分层次认定培训学分,推动学分应用,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激发教师参训动力。

(三)全面推行混合培训模式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骨干培训采用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与校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员培训采用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校本研修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优化培训方式方法,实施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强化情境体验环节,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

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四、开展能力测评,激发学用动力

(一)分层次进行能力测评

省教育厅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制定分层次能力测评标准,开发适合本省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

科学制定全员能力测评方案,将能力测评工作与推行教师自主选学、促进主动应用技术有机结合;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各市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强管理,指导中小学校有效开展教师实践应用测评。

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过程性测评。

建立动态测评机制,对选择初级的参训学员,若过程性测评不合格,必须提供定期补学补测机会,直至合格为止。

对选择中级或高级的参训学员,如测评不合格,也要提供适当的补学补测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

每个教师都建有实名的个人教育教学网络空间,能够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等各种网络教学活动。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纳入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目标管理督导考核指标体系。

(二)有效应用能力测评数据

有效利用过程性测评数据和终结性测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摸清需求,发现问题,充分发挥测评数据的决策参考和工作指导等作用,提升培训质量,推进技术应用。

根据测评数据,省教育厅及时调整省级规划及方案,确保提升工程质量;各市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五、建立应用机制,推动综合创新

(一)建立技术应用制度机制

建立提升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监管评估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管,省定期通报对各市县的监管结果,将评估结果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年度教育督导等挂钩,强化评估结果应用。

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制约机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二)推动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主动应用动力。

鼓励各地各校创造性应用和多形式应用,促进学校常态使用和调动教师乐于使用。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微课”比赛、示范课评选与网上展示、优秀课例征集与出版、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大比武”和全体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和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十百千”计划(10所城市学校、100所县城学校、1000所乡镇学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六、完善保障机制,确保稳步推进

(一)加强经费保障

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能力测评和成果推广等工作。

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部分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骨干队伍培训。

各市、县(市、区)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

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区域性全员培训和中小学校本研修经费使用与管理,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教师〔20XX〕16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教师〔20XX〕8号)要求执行。

(二)强化监管评估

省教育厅评审各承办培训院校(机构)培训实施方案、审核各市提升工程方案及全员培训计划;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各校各培训院校(机构)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

试行“管培评”三方分离机制,强化终结性测评;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对提升工程实施各方的评估工作。

各市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各市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确保提升工程稳步推进。

安徽省教育厅

20XX年7月25日

篇三:

关于六安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六安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教育局,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市直各学校:

为适应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XX〕1号)和《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教师〔20XX〕16号)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XX〕4号)文件精神,结合六安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现就我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关注每个教师的发展,注重以育人为本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着眼多通道、开放化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创新教师培训机制,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制度机制,转变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培训专业化程度,为各级各类教师提供多层面、可选择的学习机会,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促进六安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围绕六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大培训”格局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实施原则

1.坚持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教师培训既要适应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又要适应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既要适应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又要适应做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教师培训工作应将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促进理论学习、岗位实践、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等要求,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

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实现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机统一。

2.坚持倾斜农村,突出骨干与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相结合原则。

坚持服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局,紧密结合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以实施“国培、省培、市培计划”为抓手,重点为农村学校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并建立骨干教师训后跟踪评价管理、培养使用机制,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教师培训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3.加强培训计划的统筹安排与分级负责实施管理原则。

坚持“国家、省级”培训省级统筹实施,市、县、校三级给予积极配合;市级培训市级统筹实施,县、校二级给予积极配合;县级培训县级统筹实施,学校给予积极配合的原则。

各级培训人员应统筹规划安排,不应有交叉重复现象,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

市、县二级培训机构应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

4.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与提高培训质量相结合原则。

要坚持质量为重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完善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

要建立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年度考核机制。

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保障水平,促进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各培训基地特色化建设,力促各基地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各基地的培训优势,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

5、坚持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指导为重点,以行为跟进为落脚点,聚焦课堂教学,注重能力提升为原则。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五种类型。

(一)“国培计划”

根据教育部部署及要求,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安徽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及其他国家级教师培训。

(二)省级培训

根据省教育厅部署及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相关项目的专项培训:

1.“江淮名师”高级研修项目。

实施“教育名师培养工程”,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采用脱产研修与校本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培训时间不少于144学时(两年内分阶段进行)。

2.皖北三市沿淮七县和大别山区教师培训项目。

以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为导向,以“雪中送炭”为原则,开展针对性培训,集中培训,“送培到县”和校本研修相结合。

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3.特级教师巡回讲学项目。

每年省、市组织一批特级教师深入县区学校,通过示范

教学、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等方式,巡回讲学一周。

4.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

有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英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

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5.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

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6.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

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7.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

以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省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对教师培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

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三)市级培训

根据市教育局部署及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参加市级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