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446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docx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辨析题

1.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教育活动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参观博物馆是属于广义的教育。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能够拓宽知识、影响品德发展等。

(3)因此,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广义的教育,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2.教育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受到社会的制约,但是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对独豆性,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外一种是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的影响,教育超前与社会的发展,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3)综上所述,教育可能超前社会发展也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也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3.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确立教育时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同时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

(3)因此,制定教育目的时同时要参照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所以,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4.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所以反对使用考试这一方法。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二者之间具有根本的区别。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它旨在使每个人获得发展,开发人的潜能,而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拔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本身没有对错,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只是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和依赖考试,变成了“为了考试”的教育。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5.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生动地呈现了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的发展与变化的真实画面,足以窥视教师发展的全貌。

(1)此观点错误。

(2)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主要在教师培养期,还不足以窥视教师发展的全貌;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纵观教师生涯的理论架构,生动地呈现了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的发展与变化的真实画面。

(3)综上,……

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的客体,不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错误。

7.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应处于从属地位。

(1)此观点错误。

(2)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教是学的条件,学是教的依据。

学生的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

二者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二者是适度结合,防止不良倾向。

题干表述过度放大学生地位,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

(3)综上,此观点错误。

8.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1)此观点错误。

(2)新课改的学生观表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个性的人,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巨大发展潜力,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同时,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这个角度说题目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是,学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以及主观能动性等。

因此不能让老师负全责,题目说法过于绝对。

(3)综上所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其他因素,说法错误。

9.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管理及管理规则。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题干表述的是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关系等

(3)综上所述,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10.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同一社会制度状况下,学制一样。

(1)此观点错误。

(2)学校制度的建立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本国、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

(3)综上所述,题干表述错误,在同一社会制度状况下,学制不一定一样。

11.终身教育仅仅是一种制度和体系而已。

(1)此观点错误。

(2)终身教育由保罗朗格朗提出,是指人一生各个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

从本质上讲,终身教育既是一种制度和体系,又是一种理念和原则。

(3)综上所述,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12.课程标准是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及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等。

(1)此观点错误。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错误。

13.学生在新课程中,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1)此观点表述是正确的。

(2)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将已有的学习经验、兴趣、方式等作为课程资源,促进课程的开发。

(3)综上所述,题干表述正确。

14.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为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只有把教师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通过教师发挥作用,才能最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15.学校情境中只有以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才是隐性资源。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隐性课程资源指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

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3)因此,综上所述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16.活动课程就是课外活动。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活动课程是课堂教学的范畴。

而课外活动是相对于课程教学而言的,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不是教学过程。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7.教学即智育。

(教育)

参考解析: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二者是交叉关系。

(2)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18.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题干说法错误。

(2)教学中“授之以鱼”指传授给学生知识,“授之以渔”指发展学生的智能。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3)综上,题目表述错误,在教学中,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题干说法错误。

19.教学原则就是教学规律。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的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

教学原则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

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0.讨论法是指教师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此观点错误。

(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的方法。

而教师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谈话法(问答法)。

(3)综上……。

21.讲授法是一种灌输式而非启发式方法。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灌输与启发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指导思想。

任何一种方法既有可能是灌输,也可能是启发式方法。

所以,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式方法是错误的。

讲授法如果是以灌输作指导思想,那么,它就是一种灌输式方法。

如果是以启发作指导思想,也即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它就是启发式方法。

22.综合课程就是多门课程的相加。

(1)此观点表述是错误的。

(2)综合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综合课程针对分科课程过度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比如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开设的“科学”这门课程,就是集物理、生物、化学和地理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还可把综合课程具体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3)综上所述,综合课程是简单地把多门学科相加是错误的。

23.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1)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在西方国家,德育培养学生的品质只是道德品质,德育即道德教育,我们称之为“小德育”,在我国,德育要培养学生的品行不仅包括道德品质还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称作“大德育”,除了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属于德育内容中的政治范畴。

(1)此观点错误。

(2)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的教育。

具体表现为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是我国当前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实施马列主义教育、毛泽东思想等教育都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错误。

25.德育过程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此观点是错误的。

在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因此,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

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没有必要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

26.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活动和交往。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德育途径是学校为了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

德育途径多种多样,如思品课和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班级教育活动、家长工作等。

其中思品课和各学科教学是基本途径。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途径。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7.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德育的榜样示范法。

(1)此观点正确。

(2)“桃李不言,自下成蹊”即通过形象、行为等,展现意图、达到教育引导,促进主体身心发展的目的;换言之是以桃李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正是榜样法的内涵。

(3)故此观点正确。

28.“春风化雨”体现了德育的说服教育法。

(1)此观点说法错误。

(2)“春风化雨”比喻良好完善的教育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体现了德育的情感陶冶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3)综上,……

29.丰富的教育理念知识是教师的主要知识素养,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像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基础。

(1)此观点错误。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主要知识素养,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像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基础。

丰富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综上……

30.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和全员制是训练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最好途径。

(1)此观点是正确的。

(2)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和全员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是训练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最好途径。

由于轮换制和全员制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所以他们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而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训练班级管理能力的过程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31.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1)正确。

(2)班集体的四个特征。

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

32.课堂气氛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言论,是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

(1)此观点错误。

(2)课堂气氛是指班级群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如师生心境体验以及师生关系,而题干中阐述的是集体舆论的概念。

(3)综上……

33.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以班级精神为代表的班级精神文化,所以班级环境的优化必须围绕着班级精神展开才可能实现。

此观点是正确的。

班级精神是整个班级的师生在努力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也是班级体的灵魂。

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班级环境的优化必须围绕着班级精神展开才可能实现。

34.个别教育是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做好优等生的培养、中等生的教育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等。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35.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这是高尔顿的观点,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它片面夸大了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和学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主观能动性在其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综上所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心师德辨析题

1.教师的智力水平与教学效果呈现高度相关。

(1)此观点错误。

(2)根据日常经验,一般人会认为教师的智力水平与教学效果有高度相关,但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只有微小的相关。

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是其他一些认知因素,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3)综上所述,题干表述错误。

教师的智力水平与教学效果呈现微小相关。

2.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

(1)此观点正确。

(2)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的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

教师的期望具有真诚、合情合理、可行、具有挑战性、持久性等特征,才能更好的地发挥作用。

(3)综上所述,题干表述正确。

3.教学反思是教学完成后教师对经验的总结。

(1)题干表述错误。

(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既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也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完成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进行回顾和评价。

(3)综上所述,题干表述错误。

4.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平衡

这句话是错误的。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的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5.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教育必须被动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特点。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但并不是说就必须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特点,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应适当高于儿童现有水平,所以我们要适当的创设最近发展区,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错误。

6.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类和动物界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1)此观点错误。

(2)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情绪是人类和动物界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3)综上所述,题干表述错误。

7.我们可以自由的进行意志活动。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意志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的选择目的,发动和制止某种行为,按照某种方式来行事。

意志的自由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一切愿望,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将一事无成。

(3)因此,我们不能自由的进行意志活动。

8.品德就是社会道德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品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是个人道德品质,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社会道德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

道德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制约。

(3)因此,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

9.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自律走向他律的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按阶段划分的,分别要经历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和公正阶段。

权威阶段也被称之为他律阶段,是指以顺从权威作为道德判断的以为,到了可逆阶段,也称之为自律阶段,是以公平、尊重等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由此可见,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

10.认知风格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风格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组成部分。

认知风格主要从信息加工角度探讨认知方式偏好,学习风格还要考虑生理的、社会的以及情感、意动要素等方面。

认知风格具有更多的先天成分,而学习风格更多则是后天养成。

(3)因此,认知风格跟学习风格并不是一回事,该说法错误。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也就是说,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可以取得同样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没有很大必要去改变儿童的认知方式,但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学习方式,施以不同的教育。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应该适应学生认知教学组织形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教学的教学手段。

11.一般来说,场依存性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比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差。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场依存和场独立是不同的认知方式,场独立型在信息加工时往往倾向于内在参照,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程度低;而场依存型对外在环境有较大的依赖倾向。

场独立型学习者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

认知风格是个人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3)因此这个说法错误。

12.学生认知的差异性认为不同个体的发展曲线会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绝不会完全重合。

(1)此观点正确。

(2)不同个体的发展都是有一定顺序的,从低到高,因此是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

个体发展有差异,不同个体发展速度有快有慢,达到水平有高有低,所以绝不会完全重合。

(3)综上所述,该观点正确。

13.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直接兴趣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也就是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

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

间接兴趣更需要明确目的,独立自主的进行,所以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3)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是间接学习更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14.对于难度比较大的任务,保持高度的焦虑水平学习效果更好。

(1)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从学习难度上说,难度大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

因为焦虑水平低的人,动机不强,目的也不明确,需要通过高难度的任务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反之,高焦虑者学习动机过强,抱负水平过高,如果给予其高难度任务,反而加剧其紧张,所以可以给予低难度的任务,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但是,归根结底,无论焦虑水平过高还是过低,都不利于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

(3)综上,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5.智力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广度、深度、巩固和运用程度以及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才能够掌握更为广阔的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说智力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巩固和运用程度等,也只有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人,才能够自由的选择学习策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3)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16.同等智力水平的人,学业成绩也相同。

(1)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智力水平一般是用IQ分数来表示,即便是智商分数一致,但是体现在不同的智力结构上,也是有差异的。

同等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可能不完全相同。

例如,学习成绩优良者,也很有可能在不同的科目表现出来成绩的差异。

(3)因此,题干说法中同等智力水平的人,学业成绩不一定相同。

17.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1)本题说法错误。

(2)广义的学习是个体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使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后天习得,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衰老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之为学习。

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由适应、疲劳、药物等亦能引起行为变化,如运动员服用米剂成绩暂时提高,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哲的。

不能称之为学习。

(3)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经验引起的行为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

18.“吃一堑,长一智”的现象属于学习。

这句话是正确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吃一堑,长一智”是指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能够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属于学习现象。

19.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