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095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1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总结提升三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初步

形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筹建新中国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倾,更要防止“左”倾

构建

完成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严重

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

完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考题例证1】[2018·山西孝义质检]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

“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二、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特点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1)特点:

“一边倒”。

(2)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线束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新中国只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处于孤立地位。

(3)作用: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1)特点:

“两只拳头出击”。

(2)原因:

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

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

(1)特点:

“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

美苏争霸,美国居守势;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

4.20世纪80年代起

(1)特点: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2)原因:

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3)作用:

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与此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考题例证2】[2018·云南昆明模拟]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

这体现了中国(  )

                  

A.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 B.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 D.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得以控制西欧。

(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3)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

(4)随着欧共体的建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

(3)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济领域中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的崛起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考题例证3】[2018·山西大同联考]1964年7月,美国《时代》周刊指出:

“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这反映了(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

 (4)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呈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考题例证4】[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四模]塞缪尔·亨廷顿曾说:

(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

B.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

C.亚洲国家经济,军事影响力加大

D.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隐患

五、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

  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2.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1)第一次: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因: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国地位: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地位。

(2)第二次: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原因:

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各国在战争中普遍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中国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成立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第三次:

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快速发展。

原因: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中国地位:

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考题例证5】[2018·辽宁大连模拟]下图是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及追随美国的票数变化示意图。

分析该图可知(  )

A.联合国始终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第三世界力量崛起,逐渐改变联合国面貌

D.中国彻底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孤立的局面

素养三 时空观念——特定的时空下考查史事的途径

■理论阐释

  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史事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方面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史料鉴别

1.时间观念

  历史的时间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时序性及史事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方面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梳理,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即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

时间知识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时间表达:

时、刻、日、月、纪年(君主、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

世纪与年代只是“时间段”概念,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出现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时间点来表达。

(2)阶段分期:

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二战后、“冷战”时期等。

(3)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时间:

特定史事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某一特定时间段。

如19世纪五六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前等用语的交替使用;再如,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期、一战期间等。

(4)历史大事年表:

按照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史事或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来记忆重大史事或历史现象的时间等。

2.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简单说就是史事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地点或地理范围,它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正确认识的必备基础,也就是历史横向规律,即所谓的“空间概念”。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照国别或者区域确定空间:

从国别看,如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从区域看,亚洲、欧洲、美洲等,或者北美、东亚、西欧等。

(2)某一朝代或历史现象的活动地点或区域:

朝代的更替、都城的变迁,如古代中国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等;地理方位图,如东南沿海地区等。

(3)随历史现象的发展而活动地点转移的空间:

如明朝建都建邺(今南京),后迁都北京;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世界近现代经济重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等等。

(4)对某些地点或区域的重要性要给予必要的说明:

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也是东西方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道。

【考题例证】[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期中]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1960年

1月至3月

1975年

1月至3月

1985年

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中国对美国的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材料中“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不符,故A项错误;文字风格与材料中“积极报道”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与材料中“1975年1月至3月”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对立,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与材料中“积极和中性报道越来越多,而消极报道越来越少”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方法点拨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要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历史现象作水平比较,寻找每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特殊性,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贯通、纵横比较,使学生在纵横坐标中形成“时空观念”。

注意以下几点:

(1)能准确运用各种对历史时间术语描述的方法,并认识几种主要的历史分期方式;能认知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为节点,以时间为线,融点、线、面为一体。

(2)正确运用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知识,从世界自然地理(大洲、大洋,著名的山脉、河流、湖泊等)、世界政区划分、中国自然地理、历代疆域的沿革、当今中国政区及经济区域划分等地理知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理解认识。

(3)运用好古今中外的历史地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起时空观念。

素养四 历史解释——从本质上看待和评价史事的能力

■理论阐释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所谓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考题例证】[2018·山东济南针对性练习]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

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

这反映了(  )

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解析】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与社会主义苏联达成共识,说明两极格局出现缓和,故A项正确;联邦德国访苏与美国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C项错误;联邦德国此时仍受到美国的巨大影响,外交上并未实现独立自主,故D项错误。

【答案】A

■方法点拨

(1)要注意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要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3)要充分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4)要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新论六 史学界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原因的争鸣

■史界观点

观点一 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

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内外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

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国际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

观点二 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

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情感藩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

毛泽东于1970年会见斯诺、1971年开展“乒乓外交”、1972年会晤尼克松,始终亲自掌握着处理中美关系的主动权,推动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展。

观点三 有的学者强调苏联因素:

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苏联重兵压境促使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联进行防卫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与美国合作成为中国战略支点。

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

■思考感悟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以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素。

除了上述学者所强调的因素外,周恩来、邓小平对中美关系正常化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美国国内因素也不可忽视。

新论七 关于“冷战”起源的争鸣

■史界观点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

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作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

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

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史学界认为,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

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这成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

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考感悟

  二战后美国对外关系的主线一直是美苏关系,它影响着世界的全局。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看作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主线。

“冷战”是由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