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4998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

《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docx

考研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详细解答模拟3

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三)

一、概念题

1.资源的稀缺性

2.生产者剩余

3.边际要素成本

4.非对称信息

5.局部均衡

二、简答题

1.如何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实现?

2.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产量和价格有什么区别?

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产量和价格又有什么区别?

3.外部效应是如何导致资源的帕累托无效率的?

4.什么是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

其产生原因有哪些?

5.什么是机会成本,它和一般成本有何区别?

三、计算题

1.假定效用函数为U=q0.5+2M,q为消费的商品量,M为收入,求:

(1)需求曲线;

(2)P=0.05,q=25时的消费者剩余。

2.假定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为要SL=100W,DL=60000-100W。

则:

(1)均衡工资与供求量为多少?

(2)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

(3)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美元由谁支付?

(4)政府收到的总税收额为多少?

3.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

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4.公司正在考虑建造一个工厂。

现有两个方案,方案A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TCA=80+2QA十0.5

,方案B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TCB=50+

(1)如果市场需求量仅有8单位产量的产品,厂商应选哪个方案?

(2)如果选择A,市场需求量至少为多少?

(3)如果公司已经采用两个方案分别建造一个工厂,且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公司是否必须使用这两个工厂?

如果计划产量为22单位,厂商应如何在两个工厂之间分配产量以使成本最低?

5.垄断厂商面临需求Q=100-5P,其生产的边际成本恒为10元。

在征收每单位2元的消费税之后,求:

(1)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上升了多少?

(2)垄断厂商的利润有什么变化?

福利的净损失是多少?

四、论述题

1.试述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2.厂商在垄断竞争市场实现短期均衡应如何决策?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资源的稀缺性:

这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和出发点。

稀缺性相对于无限性来说,是指资源的有限性,即不是所有人们想得到的物品都能够得到。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

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

“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供消费。

2.生产者剩余:

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厂商的供给曲线(即SMC曲线的相应的部分)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其原因在于:

在生产中,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总是有利的。

这时,厂商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

因此,在图1中,在生产零到最大产量Q0之间的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以上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

其中,价格线以下的矩形面积OP0EQ0表示总收益即厂商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以下的面积OHEQ0表示总边际成本即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这两块面积之间的差额构成生产者剩余。

图1生产者剩余

3.边际要素成本:

指厂商在其他条件不变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购买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设用△L表示所使用的要素增量,而由此引起的成本增加量用△C表示。

成本增量与要素增量之比△C/△L的极限,即成本对要素的导数dC/dL,通常被叫做边际要素成本,并用符号MFC表示。

换句话说,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只有当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时候,厂商才能够实现最大利润。

可见,边际要素成本与边际收益产品共同决定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

4.非对称信息:

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信息,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

(1)按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划分,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称为事前非对称;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称为事后非对称。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2)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隐藏行动模型,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知识或信息——隐藏知识模型或隐藏信息模型。

隐藏行动或隐藏信息都属事后模型,即道德风险模型。

在这类模型中,交易双方在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但在签约后一方对另一方的某些信息不完全了解,就有可能会引起道德风险。

非对称信息常常导致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

由于中央权威机构不能观察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而导致不能进行帕累托改进的配置状态被称为受限制的帕累托最优。

5.局部均衡:

指不考虑所分析的商品市场或经济体系内某一局部以外因素的影响时,这一局部所达到的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分析是从整个经济体系各种经济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来研究均衡的,而局部均衡分析则是在研究经济体系中某个局部问题时,假定这个局部以外的各因素都是不变的。

只考虑这个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如何达到均衡状态。

如在研究某商品的市场均衡时,就可假定其他各商品的供给、需求及价格不变,而只考虑该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如何由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以达到均衡。

由于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对很多问题研究的有效性。

在一定的合理假定下,不但可以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而且使问题简单化、明了化。

特别是当把所研究的变量限于两个经济因素时,可以借助数、表、图进行综合分析,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简答题

1.如何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实现?

答:

(1)无差异曲线分析是西方经济学家用来研究如何实现收入的有效配置的常用工具。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消费者对两种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有同样偏好的曲线。

它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是负数。

二是无差异曲线的数量无限,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三是同一平面图上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绝对不能相交。

四是无差异曲线必然凸向原点,斜率递减。

(2)在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时,必须结合消费者的预算线来分析。

预算线又叫消费可能线或支出线,是指消费者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是用来分析消费者最佳消费行为和消费者收入最佳配置的工具。

由于预算线取决于价格水平和消费者收入状况,只要价格水平和收入状况发生变动,预算线就会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从而提高或降低消费者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

(3)由于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消费的主观愿望,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消费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因此消费者将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结合起来,决定最佳的购买行为,以达到消费者均衡,如图2所示。

图2表明消费者均衡是由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决定的。

图中的AB代表既定的预算线,I1I2I3代表效用水平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尽管I3代表的效用水平最高,但它与预算线既不相交又不相切,因而是无法实现的;I1与预算线相交于F、G点,虽然可以实现这种购买,但它代表的效用水平最低,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只有预算线与效用水平尽可能高的I2相切的E点,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所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状态。

一旦达到消费者均衡,只要货币收入、商品价格和消费者偏好不发生变化,消费者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这种均衡状态。

图2消费者均衡

2.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产量和价格有什么区别?

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产量和价格又有什么区别?

答: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产量可能比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相对低些,但价格却相对高些。

垄断竞争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不象完全竞争厂商那样完全富有弹性。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低于价格,所以,其产量也低于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产量,或者说低于完全竞争的产量。

但是这一差别不会太大,因为垄断竞争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可能非常接近于完全富有弹性。

与完全垄断相比,垄断竞争厂商的产量相对地高些,价格则相对地低些。

但在长期均衡条件下,垄断竞争厂商没有经济利润,这一点与完全垄断不同,而与完全竞争相同。

图3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行业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因为每个厂商都不是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进行生产。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厂商的理想产量处于LAC曲线的最低点。

同样地,理想的工厂规模是SAC曲线与LAC曲线在理想产量点上相切时的规模,或者说,是LAC曲线与SAC曲线的最低点相切时的规模。

而过剩的生产能力则是指长期均衡条件下理想产量与现实产量之间的差额。

从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图中可以看出,处在长期均衡状态的垄断竞争厂商都是在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左侧经营的。

只要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结果总会是这样的。

因此,厂商的平均成本就高于可能的最低成本,在一个垄断竞争行业里,会存在许多厂商,每个厂商都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

这种情况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不存在的。

3.外部效应是如何导致资源的帕累托无效率的?

答:

外部效应是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存在差异的结果。

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市场的价格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的产品价格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即P=MCP。

当不存在外部性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比如存在外部不经济,边际私人成本等于价格,但小于边际社会成本MCS,即MCS>MCP。

这种情况不符合价格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要求,造成了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以钢铁市场为例,假定生产的钢铁数量与导致的污染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如图4所示。

曲线D和S分别表示钢铁的需求和供给。

S表示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MCP,生产每一产量所造成的外部边际成本为MCE,MCS为生产钢铁的边际社会成本。

在竞争性市场上,边际私人成本曲线MCP和需求曲线D的交点e决定的均衡产量为Q0。

从整个社会来看,符合社会最优的产量水平为Q1,因为在Q1的产量水平上,边际社会成本等于价格。

与边际社会成本相比,e点的价格过低,产量过多,资源配置效率低。

图4

如果某项经济活动是外部经济的,则完全竞争条件下该产品的产量就可能低于使社会达到最佳状况的数量。

如图5所示。

曲线D和S(=MC)分别表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D表示私人边际收益,MEB表示外部边际收益,MSB表示社会边际收益。

在无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私人将选择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Q1水平。

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产量应该增加到社会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那一点所对应的Q*。

由于单个经济主体从该活动中得到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它所提供的产量小于帕累托最优产量。

图5

4.什么是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

其产生原因有哪些?

答: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是:

由于某些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割性,在生产规模变动时无法改变其使用量,生产规模扩大时,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要素,从而可将其成本分摊到更大的产量上,使收益增加;由于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生产,使劳动分工变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益;由于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因而可提高管理效率,节省管理费用,也可增加收益;由于大规模生产有利于综合利用副产品,从而有利于改善供销条件等,都可以增加收益。

但是,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

一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收益减少,也会造成内在不经济。

引起内在不经济的原因是:

由于生产规模过大,会使管理机构过于庞大且不灵活,降低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益,从而使收益减少;由于生产规模过大,又会大幅度增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引起生产要素价格提高,成本增加,从而使收益减少;同时,为了推销大批量的产品还会增设更多销售机构,增添更多销售人员,增加销售费用,从而使收益减少。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使个别厂商得到的收益或产量增加。

引起外在经济的原因是:

个别厂商可以从整个行业的扩大中得到更为方便的交通辅助设施、更多的信息、更好的人才,更有利于开展专业化协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产量或收益增加。

同样,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也会产生外在不经济,即整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给个别厂商带来损失,使其产量或收益减少。

引起外在不经济的原因是:

整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会使各个厂商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营销方面的竞争,促使各个厂商增加广告费用,增加采购员、推销员,从而使个别厂商增加成本,减少收益;整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还会使交通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个别厂商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增加成本,减少收益。

5.什么是机会成本,它和一般成本有何区别?

答:

(1)机会成本是指选择生产要素的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收益。

这一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内,它的资源的供给量总是相当固定的,或者说总是一个有限的量,而决不可能同时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

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

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

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

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机会成本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量表示。

但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

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

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曾经给经济学下定义为:

“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使用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在西方,机会成本不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分析消费和政府开支等活动的得失。

(2)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成本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是指厂商在组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即为获取一定经济成果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它不仅包括原材料、燃料、固定资产投入、工资、管理费用等,还包括资本的报酬——利息、土地的报酬——地租、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利润,这些成本又称作生产费用。

而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中直接支出的生产费用。

例如,一个厂商借一笔贷款用于某项投资。

此项投资的成本可能是厂商投入项目的资金以及将来还款所支付的贷款利息,而其机会成本则是将这笔款用于其他投资所能获取的最大收益。

三、计算题

1.假定效用函数为U=q0.5+2M,q为消费的商品量,M为收入,求:

(1)需求曲线;

(2)P=0.05,q=25时的消费者剩余。

解:

(1)由题意得到MU=

=0.5q-0.5,单位货币效用

=2,

如果商品价格为P,则有MU=

,或

得到:

0.5q-0.5=2P,解得:

q=

(2)由q=

得到反需求函数:

P=

当P=0.05,q=25时,消费者剩余:

×250.5-0.05×25=1.25

2.假定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为SL=100W,DL=60000-100W,则:

(1)均衡工资与供求量为多少?

(2)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

(3)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美元由谁支付?

(4)政府收到的总税收额为多少?

解:

(1)SL=DL时,100W=60000-100W,

因此,均衡工资为:

100W=60000-100W,得W=300

劳动求量为:

SL=DL=100×300=30000

(2)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

100(W-10)=60000-100W,

得Wt=295。

(3)实际上10美元的税是由厂商和工人各支付5美元。

(4)政府得到的总税收额为:

10×100Wt=10×29500=295000美元。

3.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

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解:

(1)已知STC=0.1Q3-2Q2+15Q+10

P=55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条件:

P=MR=SMC

SMC=dSTC/dQ=0.3Q2-4Q+15

又P=55,

则,55=0.3Q2-40+15

解此方程,求得Q=20

即短期均衡产量为20。

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即

π=TR-TC=P×Q-(0.1Q3-2Q2+15Q+10)

把P=55,Q=20代入公式得:

π=790,即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分别为20和790。

(2)厂商必须停产的条件是:

价格等于AVC的最小值。

因为TC=VC+FC,式中FC=10,

则VC=0.1Q3-2Q2+15Q,

AVC=VC/Q=0.1Q2-2Q+15,

对Q求导,令dAVC/dQ=0,

得dAVC/dQ=0.2Q-2=0

求得Q=10,即Q=10时,AVC取最小值;

此时,AVC=10-20+15=5

也就是说,当价格下降到5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

相应的,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应该就是SMC函数,只不过要满足Q≥10即大于停止营业点的产量。

4.公司正在考虑建造一个工厂。

现有两个方案,方案A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TCA=80+2QA十0.5

,方案B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TCB=50+

(1)如果市场需求量仅有8单位产量的产品,厂商应选哪个方案?

(2)如果选择A,市场需求量至少为多少?

(3)如果公司已经采用两个方案分别建造一个工厂,且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公司是否必须使用这两个工厂?

如果计划产量为22单位,厂商应如何在两个工厂之间分配产量以使成本最低?

解:

(1)如市场需求量仅有8单位产量,厂商应选B方案。

因为B方案的平均成本为AC=50/Q+Q=50/8+8=14.25,

A方案的平均成本为AC=80/Q+2+0.5Q=10+2+4=16。

(2)如果选择A,其平均成本至少应等于B或不高于B,即50/Q+Q=2+0.5Q+80/Q,化简得Q2-4Q-60=0,

求得Q=10和Q=-6。

Q=-4是不合理的,可知Q=10,即市场需求量至少为10单位。

(3)公司必须使用这两个工厂,若只用一个工厂,成本会太高。

若计划产量为22单位,两个工厂分配产量的原则应使它们的边际成本相等,才会使总成本最低。

如果边际成本不相等,厂商会调整产量,使较高的边际成本向较低的边际成本转移,最终两个工厂的边际成本相等。

根据题中假定,设方案A工厂产量为QA,则方案B的工厂的产量就是22-QA。

要使MCA=MCB,即2+QA=2(22-QA),

可得3QA=42,

因此QA=14,QB=22-14=8。

这时总成本最低,为:

C=CA+CB=80+2×14+0.5×142+50+82=320。

5.垄断厂商面临需求Q=100-5P,其生产的边际成本恒为10元。

在征收每单位2元的消费税之后,求:

(1)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上升了多少?

(2)垄断厂商的利润有什么变化?

福利的净损失是多少?

解:

(1)未征消费税时,垄断厂商的MC=10

TR=PQ=(20-0.2Q)Q,MR=20-0.4Q

根据均衡条件MC=MR=20-0.4Q,

得出Q=25,P=15

开征消费税后,厂商的MC=10+2=12

根据均衡条件MC=MR=20-0.4Q

得出Q=20,P=16

征税使得商品价格上升了1元

(2)未征消费税时,厂商的利润为

π=25×(15-10)=125

开征消费税后,厂商的利润为π=20×(16-12)=80,

征税使得利润减少了45,

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减少了

)×1=22.5

政府的税收为2×20=40

福利净损失为45+22.5-40=27.5

四、论述题

1.试述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答:

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所有者(通常为股东),不必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通过经过博弈的委托代理契约,明确委托代理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将经营决策权授予代理人(经理人员),使其按照委托人(股东)的利益要求从事经营活动。

但是在委托代理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往往会产生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使其不能完全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要求开展业务。

由于国有企业,包括一些民营企业,产权不明晰,委托代理责任不明确,“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

现代股份公司里,股东对公司的产权以股东大会的方式来行使,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控是通过股东大会这一方式实现的。

在现代公司里,持股者众多,股权高度分散,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

股东的剩余索取权与最终控制权的不统一将导致廉价投票权。

所以,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不能有效解决代理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

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关键在于设计一些最优的合同或契约,即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通过最优的契约安排或制度安排,使得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自身利益与团体的利益相一致,这就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激励相容或“协调性激励”。

在防范代理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激励合约设计中,激励机制一般包括以激励合同为特征的内部激励和以竞争性市场为特征的外部激励两方面:

企业的内部利益激励与市场竞争的外部激励相结合,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显性激励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在传统的给代理人支付短期固定工资的基础上,根据经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以经理人参股、经理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绩效奖励的方法。

经理人参股是指代理人和作为所有者的委托人一样,拥有公司股份,享有剩余索取权;经理股票期权是指代理人可低价购进一定额度的本公司股票,股票升值后可按市价转让,反之,代理人承担股票贬值的损失;效益赠股连动是指在4~6年内,如公司税前利润持续按一定幅度增长,代理人愿意继续在本公司任职,可享受效益赠股,效益增长越大,得到赠股越多。

我国国有企业试行的年薪制和经理股票期权便属于这类显性激励的制度安排。

通过这些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