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973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含答案.docx

高考调研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点讲练课时作业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10含答案

课时作业(十)

1.(2019·九江市二模)如图甲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图乙表示某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静息电位与①途径离子运输有关。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①④途径属于自由扩散,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

B.图甲中b区域电位形成是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图乙④途径的离子运输所致

C.图甲中b区域电位恢复是通过图乙①②③途径的离子运输完成

D.图乙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

答案B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图乙中,④表示Na+内流,①表示K+外流,①④途径属于协助扩散,②③途径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项错误;图甲中b区域为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图乙④途径的Na+内流所致,B项正确;图甲中b区域电位恢复是通过图乙①K+外流途径的离子运输完成,C项错误;图乙④途径的发生可能是由电信号引起,也可能是由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引起,D项错误。

2.(2019·“皖南八校”三模)下列关于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一旦释放就必须在体液中持续发挥作用

B.神经递质和所有激素一样都只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能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

D.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立刻被灭活,A项错误;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激素的受体有的在细胞膜表面,有的在细胞内,B项错误;同一神经元在释放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能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C项正确;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项错误。

3.(2019·广州市考前训练)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

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

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在图中其它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C.闰绍细胞转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答案A

解析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构成效应器,A项错误;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能传到b、c、d三点,这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B项正确;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转运和释放提供能量,C项正确;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的运动属于反馈调节,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D项正确。

4.(2019·保定市一模)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钙离子可以促进①过程,神经递质的释放,A项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C项错误;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以后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从而避免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项正确。

5.(2019·武汉市武昌区调研)下列有关反射弧的结构(如图)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B.切断E处,刺激B处,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C.当兴奋传到E点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D.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A到E的方向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纤维,C是神经节,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A项错误;切断E处,刺激B处,兴奋只能传递到E,不能传递到效应器,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B项正确;当兴奋传到E点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而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具有单向的特点,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A到E的方向,D项正确。

6.(2019·北京市东城区二模)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A、B、C为三种激素。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C随血液运送至全身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B.图中抗体的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相似

C.甲状腺细胞释放的C对下丘脑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D.由图分析可推知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答案B

解析图中C随血液运送至全身,只有靶器官或靶细胞表面有相应激素的受体,故只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A项正确;图中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相似,B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C项正确;根据试题的分析,可知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D项正确。

7.(2019·唐山市二模)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家兔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

B.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

C.肝脏、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加快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C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胰岛A细胞分泌量减少,A项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故量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多,B项正确;肝糖原可水解回到血糖,但肌糖原不能水解回血糖,C项错误;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较高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后,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项正确。

8.糖尿病有I型,Ⅱ型和Ⅲ型之分,其中Ⅲ型的主要特点是脑内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脑内胰岛素水平下降,对维持神经元存活起重要作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水平也降低。

而这些机制也导致了脑内神经元死亡,进而加重阿尔兹海默症。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能提高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

B.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较高,诱导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导致多尿症状

C.因IGF-1及其受体水平降低,致使脑内神经元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D.人体内,含胰岛素信使RNA和含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细胞数量差异较大

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故胰岛素能提高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多尿的原因是由于原尿中含有过多的葡萄糖,导致原尿的渗透压过高,原尿中水分子的浓度过低,由于水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则肾小管和集合管无法吸收水分,进而导致多尿,B项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因IGF-1及其受体水平降低,致使脑内神经元的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属于细胞坏死,C项正确;人体内,含胰岛素信使RNA的细胞只有胰岛B细胞,而含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细胞几乎是全身细胞,故数量差异较大,D项正确。

9.(2019·荆州市联考)如图表示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机体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或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食物缺碘——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营养不良——血浆的量

C.增加食物——池塘中鱼群数量

D.进食——促胰液素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环境变化后,激素或者种群数量增加。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A项正确。

营养不良,则血浆蛋白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含量下降,B项错误。

增加食物,则由于环境容纳量增加,池塘中鱼群数量增加,C项正确。

机体进食后,随着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可刺激小肠粘膜不断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进而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D项正确。

10.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答案D

解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D项错误;下丘脑调节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项正确。

11.(2019·石家庄二模)图甲为人体膝跳反射示意图,图乙为b中某结构的放大。

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示例:

[②]突触前膜)

(1)在图中的膝跳反射弧中,感受器在______________(填“伸肌”或“屈肌”)中。

c处施加刺激引起伸肌收缩,该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活动。

(2)敲击a处时,肌肉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以________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

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结构名称)决定的。

(3)研究表明,神经递质有很多种,它存在于图乙的[]________中,不同的神经递质作用效果不同。

抑制性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Cl-________(填“内流”或“外流”),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

(4)如果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

”该过程一定有言语区的________参与。

答案

(1)伸肌不属于

(2)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突触

(3)①突触小泡内流

(4)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也可)

解析

(1)分析题图,敲击点连接伸肌,因此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在伸肌中。

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为传出神经,刺激c引起伸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传递到效应器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是因为存在突触结构,突触中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是图中的①。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Cl-内流,膜电位差加大,从而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

(4)用语言表达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参与。

12.(2019·唐山市二模)现有一只患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小鼠A,患病原因未知,但其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

某科研小组用正常鼠与A鼠连体共生(即通过手术使两只小鼠的血液循环贯通),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得正常鼠耗氧量无明显变化,A鼠耗氧量明显增强。

请回答:

(1)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一组________处理作为对照。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A鼠患病的位置在________(甲状腺、垂体、下丘脑),连体前A鼠的体温比正常鼠________,其自身的产热量________散热量。

(3)连体共生一段时间后,正常鼠耗氧量无明显变化,这是激素________调节的结果。

答案

(1)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

(2)甲状腺低等于

(3)反馈

解析

(1)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设置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处理作为对照,若都正常,说明手术无影响。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A鼠患病的位置在甲状腺,连体前A鼠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故体温比正常鼠低,但其自身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连体共生一段时间后,正常鼠耗氧量无明显变化,这是激素反馈调节的结果。

13.(2019·四川)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会形成痛觉。

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

答案

(1)传入神经外负内正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

(1)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处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2)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3)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人体时首先被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因此吞噬细胞是最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4.(2019·石家庄一模)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①②③表示相关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调节。

(2)其他条件不变,若给小鼠饲喂含②的食物,则③的量将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若给小鼠饲喂含③的食物,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____________________。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导致患者体内③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发挥与________(填激素名称)相同的生理作用。

答案

(1)分级(负)反馈(顺序可颠倒)

(2)不变提高

(3)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体现了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抑制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体现了(负)反馈调节。

(2)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成分是蛋白质,口服后被消化酶分解失去活性,故对生命活动无影响;③为甲状腺激素,成分是氨基酸,口服后能被消化道吸收,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有促进代谢,所以对缺氧敏感性提高。

(3)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是促甲状腺激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