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489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docx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3

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3

第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皓月当空的  ,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

注意风暴。

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

当我们大睁着眼睛   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

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地   风暴早些到来。

A.夜晚   枕戈待旦   向往    B.良宵   枕戈待旦   祈盼

C.夜晚   夜不能寐   向往    D.良宵   夜不能寐   祈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夜晚:

晚上,天黑之后。

良宵:

泛指,景色美好的夜晚。

枕戈待旦:

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

形容杀敌心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这里指时刻准备与“风暴”作战。

夜不能寐,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

向往:

思慕;理想;追求。

祈盼:

指恳切地盼望 。

2.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句是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D.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这部小说,历经数百年,有些东西虽然被历史淘汰了,但基本精神内核一直延续到现在,你说这个格局有多大?

B.《玉秀》就是让我成长的关键作品,它使我意识到,作家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人物的命运全在他手里,这不是闹着玩的,这是天大的事情。

C.当初在参加普通高考和面向盲人学生的单招单考之间,盲人学生王宠选择了普通高考,就是希望拥有与普通人一样的大学生活是他的理想。

D.“子午觉”是不错的养生方式,但是,近日有德国学者指出,体重超标20%、血压低以及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三类人群午睡反而有利无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项,语序不当,“虽然”应该放在“有些东西”之前。

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是他的理想”或删去“就是希望”。

D项,不合逻辑,“有利无弊”应为“有弊无利”。

点睛:

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六类: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语病的方法有:

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

  。

   。

   。

   。

  。

  。

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⑥③②④⑤   B.⑤③②④①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⑤①⑥③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要瞻前顾后。

所给文段话题是“冷”,横线前后语句都提到了“冷”。

分析所给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横线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

①中“但”是对⑤的转折,⑥中的“这”是指 “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克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结尾又提到了“冷”,和横线后的语句联系紧密。

5.下列诗句中不含有神话传说的一项是

A.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D.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不是神话传说,是真人真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封中宪大夫兴化府知府周公行状

归有光

公姓周氏,讳书,字存中。

其先汴人。

宋靖康末,扈跸临安。

至贵一公,始家昆山之吴家桥。

贵一生思聪;思聪生士贤;士贤生显;显生明,是为耕乐翁,有行谊,学士吴文定公铭其墓曰“刚直君子”。

生四子:

长讳璇,是为乐清翁;次讳玑,讳玉,讳衡。

衡,太学生。

家世孝弟力田,至太学,始用儒雅登上舍。

然兄弟并以赀雄乡里。

吴家桥在邑南千墩浦上。

直桥并小溪以东,独周氏兄弟居之;殆成聚落,无他族。

其南惟有晏翁云。

乐清生四子,公其季也。

母张氏。

公甫冠,为晏翁壻。

虽在宾馆,犹东西家也。

每入定省,父母以其出壻,怜爱之,至则喜见颜色。

少有志于学,为博士弟子,益自砥砺。

以病,不克卒业。

其病痰喘,竟岁不愈。

即愈,月复继作。

然性孝友恭谨,不以病废礼。

居母张硕人之忧,号毁骨立;诸儿为之劝解,哭愈哀。

惟见相随擗踊,则稍慰,曰:

“儿能助吾哀。

”自是病日益深。

乐清晚得末疾,不能行,又时时欲行。

公旦夕扶掖,令诸儿读书于傍,以更代。

乐清谓能将迎其意,喜曰:

“吾有子有孙,死不恨矣。

”兄弟友爱甚笃,不忍一日相离。

仲兄尝病胀,舆舁至家,晨夕不去侧,汤药必躬调以进。

其它内外宗党,待之曲有恩礼。

见耆年,特如敬让。

人有犯,辄自反,曰:

“吾其有以召之也?

”置不与较。

自为博士弟子不遂,居常悒悒。

故尤勤于教子,延师礼费不少靳;而规范之严,诸子循循,未尝识人间佻宕之习。

仲子宪副君,自束发至于贵显,所至必与天下知名之士游。

而居官律已,当世士大夫称之。

繄①公之教也。

其为兴化知府,政成上计,得貤封如其官。

金绯②辉煌,然惴惴不敢当。

自宪副君起进士,出守郡,至持宪节③,专制海南,积官十余年,依然故庐,无一瓦一椽之增焉。

仲兄之殁也,公已步,力疾往哭甚哀,公自是遂不复起矣。

【注】①繄:

相当于“是”。

②金绯:

金印红袍,谓官服。

③宪节:

廉访使、巡按等风宪官所持的符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兄弟并以赀雄乡里              赀:

钱财

B.以病,不克卒业。

                卒:

完成

C.公甫冠,为晏翁壻                冠:

帽子

D.延师礼费不少靳           延:

聘请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发:

系结头发,成童;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B.季:

古代有伯、仲、季、叔之分,即现代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

C.定省:

昏定晨省,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侍奉双亲日常礼节。

D.貤封:

封建社会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母张硕人之忧,号毁骨立;诸儿为之劝解,哭愈哀。

(2)仲兄尝病胀,舆舁至家,晨夕不去侧,汤药必躬调以进。

9.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存中公的优秀品质。

【答案】6.C   7.B   

8.⑴在为母亲张硕人服丧期间,号哭哭坏了身子;孩儿们给他劝解,他哭得更加哀伤。

⑵二哥曾经生腹胀的病,抬来家中,早晚都不肯离开他的身旁,喝的水吃的药必定亲自调好后送上。

    

9.恪守礼节,宽容大度,砥砺志向,重教律己。

【解析】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冠:

举行冠礼。

“公甫冠”中“公”为主语,“甫”为副词,后面应该跟动词谓语,所以“冠”解释为名词“帽子”错。

点睛:

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步骤是:

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具体地说就是:

学新带旧,以旧证新。

可采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根据语法特征等方法正确判断。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正确的排序应该是伯、仲、叔、季。

点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翻译。

此题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注意重点词要译准确:

(1)关键词:

忧,这里指母亲去世;号,号哭,;毁,毁坏;语句要通顺。

(2)关键词:

病,生病;舆舁,抬;进,送上。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特点。

做这题要回到原文,找到传主有关事迹,加以概括,结合作者评价性的词语进行整合。

比如“虽在宾馆,犹东西家也。

每入定省”“ 然性孝友恭谨,不以病废礼”“ 其它内外宗党,待之曲有恩礼”可以看出他恪守礼节;“人有犯……置不与较”可见宽容大度;砥砺志向,“人有犯,辄自反,曰:

‘吾其有以召之也?

’”“积官十余年,依然故庐,无一瓦一椽之增焉”可见律己;“尤勤于教子,延师礼费不少靳;而规范之严,诸子循循,未尝识人间佻宕之习”可见重教。

参考译文:

公姓周,名书,字存中。

他的祖先是汴梁人。

宋靖康末年,随侍皇帝出行至临安。

到了贵一公的时候,才开始在昆山的吴家桥安家。

贵一养了儿子思聪,思聪养了士贤,士贤养了周显,周显养了周明,这就是耕乐翁,耕乐翁有好的品行,学士吴文定刻他的墓碑说“刚直君子”。

周明又生四子:

长子周璇,这就是乐清翁;其余依次是周玑、周玉、周衡。

周衡是太学生。

其家世代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从事农田生产,到了太学,才因为学问渊博成为监生。

但是兄弟都凭借资财在乡里称雄。

吴家桥在城南千墩浦边。

直桥并至小溪往东,只有周家居住在那里;大概逐渐成为周家聚集的村落,没有其他家族。

那南边只有晏翁家。

乐清翁养了四个儿子,周存中是最小的。

母亲张氏。

存中刚二十岁的时候,便做了晏翁的女婿。

虽然住在宾馆,还是在家的近旁。

常常来家看望父母,早晚请安,父母因为他外出做了晏翁家的女婿,疼爱他,他来家的时候,父母都非常高兴。

存中年少时在学业上有志向,成为博士弟子,更加砥砺自己的学识情操。

因为生病,不能完成最终的学业。

他的病是由气管积痰而引起的呼吸不畅、心跳、出汗等症状,终年不能痊愈。

即使好了,一个月之后会再次发作。

但是存中生性孝顺父母友爱兄长恭敬谨慎,不因为生病而废止礼节。

在为母亲张硕人服丧期间,号哭哭坏了身子;孩儿们给他劝解,他哭得更加哀伤。

只有见到孩子们一道随他用手拍胸以脚顿地悲痛不止,内心就稍微安慰,说:

“孩子们能帮助我哀伤了。

”从此他的病越来越严重。

乐清翁晚年得了脚病,不能行走,又时时想走。

存中公早晚搀扶他,并让孩子们在旁边读书,轮流更换。

乐清翁讲这很符合他的心意,高兴地说:

“我有儿有孙,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兄弟间友爱也非常深厚,不忍心一日分离。

二哥曾经生腹胀的病,抬来家中,早晚都不肯离开他的身旁,端水送药必定亲自调好后送上。

其他内亲外戚同宗之人,对待他们细致周到有礼节。

见到年老之人,特别尊敬礼让。

别人有冒犯,总是反省自己,说:

“我难道有招致他冒犯的原因吗?

”放下来不与别人计较。

自己虽是博士弟子但学业上没有遂愿,平时常常忧郁,愁闷。

所以对于教育孩子特别勤勉,请老师的礼节费用从来不吝惜;严格规范,孩子们遵循规矩,不曾染上世间轻佻浮荡的坏毛病。

二儿子周宪副,从十五岁开始到地位显贵之日,所到之处必定与天下知名之士交游。

做官严于律己,当代士大夫都称赞他。

这都是源于存中公的教诲。

他做兴化知府的时候,政绩考核上等,父母得到如他官职一样的封号。

金印红袍光辉灿烂,但是存中公惶恐不敢承当。

从宪副君以进士身份,出任守郡开始,到拿着风宪官所持的符节,专门管理海南,连续做官十多年,存中公依然住的是原有的房子,没有一瓦一椽的增加。

二哥去世的时候,存中公还能步行,奋力奔跑前往,痛哭非常哀伤,自此之后存中公就没能再站起来。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①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0.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1.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1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0.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11.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12.①虚写(或“想象”)。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借景抒情。

借“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含蓄深长地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概括画面内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提取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此题意象有断桥、夕阳、树影、鸟雀、枝头,意境特征为“和谐、宁静”。

点睛: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1.试题分析:

此题分析诗句表现的情感,注意结合诗句中的“清游”“静处”分析情感。

12.试题分析: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虚写、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四、名句名篇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

(《卫风·氓》)

(2)好问则裕,_______。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3)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

(李白《蜀道难》)

(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6)忧劳可以兴国,______。

(欧阳修《伶官传序》)

(7)驾一叶之扁舟,______。

(苏轼《赤壁赋》)

(8)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答案】   

(1).靡有朝矣    

(2).自用则小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枯松倒挂倚绝壁    (5).塞上燕脂凝夜紫    (6).逸豫可以亡身    (7).举匏尊以相属    (8).八百里分麾下炙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靡”“逸豫”“匏”“麾”的写法。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灯塔看守人

【波兰】亨利克·显克微支

离巴拿马不远的阿斯宾华尔岛外的灯塔看守人失踪了。

这个灯塔极为重要,必须在十二小时内找一个新的灯塔看守人,这是驻巴拿马美国领事的任务。

但根本没人愿意应征。

灯塔看守人差不多就等于一个囚犯,除星期日外,不能离开这个不过一亩的孤岛,每天有一条小船给他送粮食和淡水来。

他的工作就是每天黄昏爬上四百多级台阶,到达塔顶上的灯边,打开导航灯,黎明时再关掉它。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僧人般的生活。

正当领事法尔冈孛列琪着急万分时,有一个老人来自荐继任此职。

来者约七十来岁,精神矍铄,腰背挺直,举止风度宛然一个军人。

“你从什么地方来?

“我是波兰人。

“你办过公事没有?

有没有公职人员的证明文件?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块褪色绸子,把绸包解开来,说道:

“这些就是证件。

这个十字勋章一八三○年得到的;这个西班牙勋章从卡罗斯党战争里得到的;这是法国勋章;这在匈牙利得的。

后来,我又在美国跟南方打仗,可他们没给勋章。

于是,法尔冈孛列琪先生拿起那张文件来看。

“哦,史卡汶思基?

哦!

在短兵相接的时候,缴获两面旗。

你真是个勇敢的兵士了。

“我也能做一个忠诚小心的灯塔看守人。

当晚,那新任的灯塔看守人显然就职了,灯塔已照常把明亮的光映射在海面上。

史卡汶思基立在露台上,他此时的感觉,有些像一头被追赶的野兽,终于在人际所不能到的洞窟里,获得了藏身之处。

他想起了平生经历的种种旧事,一部分惊险的生活,他曾对法尔冈孛列琪说过了;但是此外还有无数的没有提起。

他在澳洲做过金矿工,在非洲掘过钻石,又在东印度做过雇佣兵,经营过牧场,开办过铁厂,不幸都破产了。

在他看来,冥冥之中有一只巨大而仇怨的手,在到处跟着他。

但是史卡汶思基有着印第安人的坚忍,还有极大的镇静的抵抗力。

终于他老了,渐渐地失去了精力,逐渐憔悴下去。

最后,只剩下一个念头在支配着他,那就是希望休息。

老年人大概都喜欢离群独处,好象先已有了入墓之感。

对于史卡汶思基,这座灯塔也就一半等于坟墓。

现在,在这个小岛上,回想起从前种种漂泊,不幸和失败,简直可以付之一笑。

但是警醒的时候来了。

某一天,小船送来了淡水和食物,除了平时的东西外,还多了一个包裹。

老人满心奇怪地解开包裹,是几本书;他拣起一本,看了看,他的手大大地颤动起来。

他遮掩着眼睛,好像不信似的,仿佛在做梦一般。

原来是一本波兰诗集。

他忘记了自己曾给波兰侨民协会捐助了半个月薪俸,那协会就赠他这几本书,以示答谢。

他心跳得更厉害了,他好像在这孤岛上将要举行什么庄严的典礼了。

阿斯宾华尔的大钟,正在鸣报下午五时;天宇清朗,净无云翳,只有几只海鸥在空中盘旋;大海摇摇欲睡,波浪喁喁低语。

远处阿斯宾华尔的白色房屋好像在微笑。

忽然,在这大自然的肃穆中,可以听到那老人的颤抖的声音:

圣母啊,你守护着光明的琛思妥诃华,

你照临在奥思脱罗孛拉摩

谢天主予我以重生——

现在又何不显神迹使我们回到家乡。

他读不出声了,哽咽起来,颓然仆地,银白色的头发拌和在海沙里。

已经四十年了,不听见祖国的语言;而现在这语言却翻越重洋,到另一半球上访孑然独处的他。

这是多么可爱可亲,而又多么美丽啊!

老人哽咽不止,他只能以一场伟大的哭泣来祈求热爱的祖国给他以饶恕,他的确已经把祖国丢在一边。

终于,短如一瞬的暮色沉下来,遮隐了白纸上的文字。

老人便枕在石上,闭着眼睛。

于是,那“守护着光明的琛思妥诃华”的圣母便把他的灵魂送回故土。

忽然,有人在史卡汶思基头上喊道:

“喂,老头儿!

起来!

怎么回事?

老人睁开眼来,吃惊地看着站在他面前的人。

站着的是港警约翰生。

“怎么啦?

你病了吗?

“没有。

“可是你没点灯。

一条船出了事,亏得没淹死人,要不你得吃官司呢。

你被免职了。

几天之后,有人看见史卡汶思基在一条开往纽约去的轮船上了,腰背伛曲,但目光很亮。

他怀中带着一本书,不时地用手去抚摸,好像唯恐连这一点点东西也会离开他。

(选自《二十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改)

14.第一段对下文情节发展有哪些作用?

15.小说对史卡汶思基做灯塔守护人之前经历的叙写很独特,请结合内容分析。

16.请赏析小说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17.主人公最后因失职被解聘而不得不再次流浪,请探究这个结局的意蕴。

【答案】14.写小岛生活单调乏味,为史卡汶思基的出场和介绍其曲折经历做铺垫;写灯塔的重要,为主人公失责被免职埋下伏笔。

    

15.与领事对话时,通过一枚枚勋章扼要介绍了他的从军经历;在小岛上,通过史卡汶思基的回忆补充介绍了他复杂的工作经历。

    

16.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由近及远、视听结合;写出了海面清朗洁净、柔和肃穆的特点;表现了老人阅读诗集时的觉醒和沉浸其中的独特感受。

    

17.表现了史卡汶思基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突出了史卡汶思基苦难辛酸的命运,赋予人物强烈的悲剧色彩;表明了祖国和故土会给予苦难的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本语段和上下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关系,又是再分析和中心主旨的关系,此题语段的内容是“小岛生活单调乏味”“灯塔的重要”,下文的内容是“介绍卡汶思基的其曲折经历”“主人公失责被免职”,关系为前者为后面做铺垫和埋下伏笔。

点睛:

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分析伏笔和铺垫的作用。

 

1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补充的内容是什么,重点答出“介绍了他的从军经历”“补充介绍了他复杂的工作经历”。

16.试题分析: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此题主要是“拟人”“描写由近及远、视听结合”的手法。

17.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费根据人物的结局分析文章的意蕴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是分析在人物的身上表现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此题答题的重点在于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命运苦难辛酸”,表达的主旨为“表明了祖国和故土会给予苦难的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做了什么

龙应台

①文化做了什么呢?

②文化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台湾老兵们观看《四郎探母》,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四郎的唱词“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们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

文化洗了他们的灵魂,疗了他们的伤口。

③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

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因而产生归属感。

④它使零散、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

“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

白发苍苍的老兵,原本不属于这段历史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⑤我们可以喊一万次口号,要汉人尊重弱势的少数民族,但是一万个口号比不上一支歌。

记得一场露天的原住民诗歌晚会,我们邀请了一位泰雅族长老,从东部山区部落来唱原住民的古曲。

他开唱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落,雨水打在长老皱纹很深的脸上,他全身湿透、仰脸向天,闭着眼睛继续歌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原音,苍老而悠远,交织在哗哗雨声中。

满满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从头发流下来,流进人们的眼睛,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去。

⑥在一个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在一个广场上为泰雅族长老的古曲顶着大雨不去的人群,其实都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

他们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

⑦艺术,或文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一方面突出个人和群体之不同──任何艺术表达都是个人创造力的舒张和个人能量的释放,另一方面它却又把孤立的个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