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602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47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docx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

韩华明

第一章中风概论

脑中风又叫脑风、脑卒中或称偏瘫。

脑中风恢复期也叫后遗症期。

中风又系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属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肿瘤、脑炎后遗症等疾病。

一、中风简述

㈠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急症。

在病因上有:

外风、内风、风痰等,归纳起来有6种,虚、火、风、痰、气血不调所致。

在病情归类上有:

中经络、中脏腑。

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闭证中又有阳闭、阴闭之别。

还有:

中脏、中腑、中经、中络之分。

从症状讲,叫“偏瘫”,从病因讲,叫“脑中风”为妥。

中风有中风先期、中风急期、中风后期之称。

中经络包括2个意思:

第一是指病邪在初期,阻于经络,风邪尚未进入脏腑之阶段,称为中经络。

第二是指病邪由经络转入中脏腑,经过治疗后又转入经络,但气血仍有郁阻,功能尚未恢复者,亦称为中经络。

故中风先期与后期统称中经络。

中脏腑者,是在发病先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致。

中脏腑是病情进一步加重的表现,这个阶段称中风急期。

也有直中脏腑者,没有经过中经络的临床表现下,直接发展为中脏腑的。

㈡发病原因:

概括起来有:

⑴情志所伤:

由于长期精神刺激,情志不遂,以致心火内燔,煎熬津液,日久致阴虚阳亢,甚则阳亢风动,气血上冲于脑,而发为中风。

⑵房劳过度:

房事不节,耗伤肾阴,则肾水不能涵木,肝阴亏耗,则致肝阳上亢,若肝阳亢甚,则能化火动风上扰巅顶,暴发中风。

⑶饮食不节:

素嗜酒与厚味,日久生湿生痰,酝酿化热,煎熬津液,致使阴虚阳亢,亢久则生风,若风阳上旋,则暴发中风。

中风多为平时患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低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颅内炎性病变、脑血管痉挛等病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中风。

二、临床表现

㈠先期症状:

中风第一阶段叫中风先期或中风先兆期或称小中风或称肝风欲动期,又称中经络。

这个阶段的患者一般说体质较好。

多数病人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病史。

常伴有情绪不稳、性情急躁。

亦有部分患者体质较差,患有低血压、精神郁闷等症状。

一般说,中风先兆期出现的症状多属于脑供血不足所致。

⑴主要症状:

头痛头晕,偏侧为重。

有疼痛剧烈、眼球胀痛、眼黑眼花、面部瘫痪、口眼歪斜、耳聋耳鸣、鸣似蝉叫、或流水声、心悸失眠,或嗜睡肢软、语言不利、舌强难言、脑空健忘、头颈摇晃、头重足轻、肢体颤抖、一侧手足麻木、不自主地持物落地、走路无力、时常摔跤、自感足掌厚、踩地似棉等症。

舌质经、或紫暗、苔黄腻、脉弦或沉紧、或弦数不等。

⑵病因病机:

多由情志所伤,房劳过度、饮食不节所致。

由于长期精神刺激,导致心火内燔,煎熬津液,日久而致阴虚阳亢,阳亢风动,气血上冲于脑,面发中风;或房事不节,耗伤肾阴、肝阴,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若肝阳亢甚,则能化风,上扰清窍,故面暴发中风;肾通于脑,肾水亏耗,不能上荣于脑,易致本病;或素嗜醇酒,高粱厚味,日久生湿、生痰、酝酿化热,煎熬津液,致使阴虚阳亢,亢久则生热生风,风阳上旋,则发中风。

⑶症状分析:

中风先期出现的主要症状,多是由于肝肾阴虚、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故有头痛头晕、目胀、眼黑眼花、耳聋耳鸣、眼球胀痛;由于阴虚于下,髓海空虚,故有头目眩晕,头重足轻,脑空健忘;由于肝风引动心火,故心悸失眠,性暴易怒;风扬挟痰,走窜经络,故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头身枨摇,语言不利,走路摔跤,踩地如棉,持物落地,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弦数等症。

此皆为阴虚肝旺,痰热内蕴之症。

⑷诊断提要:

①多发生于中年以上;②病前多有头痛(偏侧为重)、眩晕、半身不遂、麻木肢软、心悸失眠、血压升高、耳聋耳鸣、心烦易怒、手足拘紧,短时间语言蹇涩;③舌质经或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等症状。

㈡急期症状:

中风急期,又称中风期。

这段时间是指在中风先期的基础上,由于外感内伤、情绪波动、饮食劳倦等诱发而突发中风。

也有突发中风没有先兆,叫直中脏腑。

据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分为闭证与脱证。

⑴主要症状:

①闭证:

骤然昏倒、不省人事、神昏不语、牙关紧闭、痰声如锯、两手紧握、面赤气粗、二便闭阻或失禁、呕吐喷射、舌质经或紫暗、苔厚腻或白滑、脉弦或滑实。

②脱证:

骤然昏倒、神志昏糊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散手、二便失禁、鼾睡、呼吸微弱、颧红面赤、舌卷睾缩、继而面色苍白、汗出痰壅、四肢厥冷、脉象细弱。

⑵病因病机:

中风急期,多因风阳上扰,气血上逆,挟有痰火,痰火盛,或风痰蒙闭清窍,元气衰微阴阳失衡而致中风危象。

⑶症状分析:

由于风阳所迫,痰火上升,冲于脑海,痰涎壅盛,蒙闭清窍,故突然昏扑,人事不省,语言蹇涩;风痰入络,则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流痰涎,肢体麻木,手足拘紧;气虚血滞,证见体软肢麻、肌肤不仁痛痒不知,手足肿胀,气短自汗;肝肾亏虚,则见手足弛缓不收,肌肉萎缩,头目眩晕,耳聋耳鸣;嗜好烟酒,蕴久化热,而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由于中风乃系肝、肾、心三脏气血亏耗,风邪入脏,故出现舌质红,或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滑、弦数、弦细、沉迟等症。

⑷诊断提要:

①多发于中年以上;②病多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直视、瞳孔缩小或散大、二便失调、口噤气粗、喉中有痰、大便秘结或失禁、肢体偏瘫、昏睡、口开、目合、撒手、气息低微、或痰声如锯、汗出肢厥等症。

③舌质经或绛、或暗、苔白腻、或黄腻、黄燥,脉弦滑或沉滑、沉迟等。

㈢后期症状:

中风后,也叫后遗症期。

在中风危象(急性期)缓解,神志渐醒后,风邪已由脏腑转入经络者,乃为中风后期。

⑴主要症状:

头目眩晕、面部瘫痪、口眼歪斜、口流痰涎、吞咽困难、语言不利、目向侧斜,或视物重影、颈软不起、手足拘紧,或萎软无力、半身不遂、足向内外翻、患肢寒凉或烧灼等症。

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沉迟,或细数。

其症状可随体质强弱,病程久暂而变化。

⑵病因病机:

其因多为中风急期过后,体质虚弱,气血失调,风痰之余邪未尽,窜于经络所致。

⑶症状分析:

中风危象已过,躯体元气未复,心、肝、肾三经气血尚衰,气血失调、风痰之邪,滞于经络,故有头目眩晕,面部瘫痪,口眼歪斜,口流痰涎,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患肢寒凉,舌质暗,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滑,沉迟细数等症。

⑷诊断提要:

①患者中年以上;②病多为头目眩晕、面部瘫痪、口眼歪斜、口流痰涎、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患肢寒凉等症。

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沉迟,或细数。

三、中风预防

元·罗天益说:

“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

”清·李用梓:

“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

须预防,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做好预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起居有常:

生活一定要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睡眠适宜,不可过度劳累。

2)饮食有节:

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切忌酗酒,多吃蔬菜,饮食素淡,不可过饥过饱。

3)情志不乱:

遇事不可过怒,经常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七情所伤。

4)远离房帏:

中、老年人,房劳过度,会导致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继而出现中风。

5)加强锻炼:

多做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练太极剑,做肢体活动。

保持气机和调,血脉流畅,关节疏利,避免中风病的发生。

6)药物防治:

若中、老年人出现头目眩晕、面部抽搐、血压偏高,肝阳上亢、肝风欲动之兆,可酌服钩藤、菊花、白蒺藜、牡蛎、白芍等药防治。

若见肢体麻木、沉重滞涩者,多为脉络痹阻,可活血通络,宜酌服丹参、赤芍、鸡血藤、丝瓜络、桑寄生等药预防治疗。

7)针灸预防:

若出现头目眩晕、肢体麻木、沉重滞涩者,可用毫针经常刺风池、风池、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进行防治。

第二章三节疗法

一、疗法简介

三节疗法全称是组针刺三节治疗偏瘫,简称三节疗法。

㈠三节:

三节即颈节、脊节、肌节。

合并称之为三节。

这三节是人体主要神经穿过的通道,是神经传出传入信息的保护层(椎管),肌节是神经传出传入的进出口。

椎节的关节处均有腧穴存在,这些腧穴可以治疗偏瘫,治疗其他疾患。

称三节疗法,又称针刺三节治疗偏瘫。

㈡组针:

亦称组穴,又称组三针。

以3~5枚毫针为一组,刺在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治疗偏瘫的一种针刺方法。

㈢组穴:

即三节疗法中的配穴方法。

以3~5个腧穴为一组,组成一个治疗群体。

组穴组针是根据《灵柩·官针篇》中的齐刺与扬刺两种刺法变通而来。

㈣疗法组成:

三节疗法主要是由简易诊断法、拔针手法、三节组穴、临床治疗四个内容组成,又称四个环节。

㈤疗法特点:

⑴简易诊断法,简便易行,审症方便,认症准,针对性强,可为治疗偏瘫提供有效的刺激点。

⑵三节选穴是以人体解剖为基础,以神经理论为根据,具有现代医学的科学理论根据。

⑶以组穴组针、拔针手法为特点的治法,组成治疗群体,具有刺激强、传导快、对于促通病理状态下的神经迅速恢复到生理状态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二、简易诊断

简易诊断即症状诊断又称审症归经诊断。

本法主要是依据病人症状变化,病情轻重,经络虚实,阴阳平衡,神经受累,肌肉瘫痪程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审症求因,提出措施对症治疗。

对于偏瘫病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乃是颅内病变所致。

由于脑血管意外,导致经脉痹阻,气血瘀滞,经气失常,阴阳失衡,神经受累而致偏瘫。

本法讲的因,是指局部瘫痪的肌群之病因而言。

这里讲的诊断方法只限于对症诊断,对于全身性病症,仍用中医的四诊八纲和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进行检查诊断。

㈠审症方法:

⑴方法步骤:

首先让病人作好受检姿式,取坐位或仰卧位,或做四肢活动,如上下、左右各个方位的肢体活动,以观察姿式及功能受损程度,观察患者的神智、神态、语言、思维、饮食、二便等情况,而后以症状变化,分解部位,通过审症求因,判断病情轻重,病在何位、何经(经络、神经),再用经脉所能,主治所及与经络虚实、阴阳失衡、神经受累等理论作指导,进行诊察。

以位归经,以经选穴,予以施治。

⑵审察部位:

①审头颈病变:

观察病人神志是否清楚,对话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声音是否清晰,睡眠是否正常,口眼、伸舌、头颈是否歪斜,面部是否瘫痪,吞咽是否困难及流涎等。

②审四肢活动:

让病人做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的活动,观察上下的内收、外展、前后伸、屈、升降、旋肘、伸掌、握拳、屈膝、伸腿、足弯旋转等关节活动是否正常。

③审腰臀变化:

查看腰部歪斜、臀部起伏、左右摇髋等活动,以观察腰、臀功能障碍程度。

④审前后阴疾患:

询问大小便排泻情况是否大便秘结、小便癃闭、二便失禁等症。

⑤审全身状况:

观察全身有无浮肿、枯萎、发热、寒凉及脉搏变化。

有否心脏病、高血压病、做过CT扫描没有?

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梗塞以及发病史、治疗史,接收过针灸治疗没有,疗效如何等等。

结合“四诊”,全面了解,做出诊断,供临床参考。

㈡审症内容:

⑴经络虚实:

经络具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纵横上下,并有左右交叉运行的特点。

经络有运行气血,调整阴阳,壮筋骨滑利关节,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失衡的作用。

通过审症归经,辩明虚实,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①虚实转化:

是指通过针灸或药物或饮食疗法,治疗后就可由虚转为实(病愈)。

②经络循行:

人体十四经循行于周身。

十四经分为阴阳两组。

手、足三阳加督脉为阳经组;手、足三阴经加任脉为阴经组。

循行的基本规律是:

手、足三阳经行于四肢的阳面;手、足三阴经循行于四肢的阴面。

凡十四经所通过的部位出现病变,就可察病变部位是由那条经脉所过,即那条经脉有病。

凡某经有病,乃是该经受邪重经气低下,经气虚惫所致。

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进行审症辨位,以位归经的虚的病理状态在阴经或阳经均可出现。

③诊断举例:

例一、患者中风后手臂屈曲,不得外展。

1)病位:

其症在内,其病在外,手臂外侧肌肉瘫痪,故手臂屈曲,不得外展。

其病位在手臂外侧。

2)经络:

由于手三阳经脉所通过的部位瘫痪,故症属阳经有病。

3)虚实:

手臂不得外展,乃是手三阳经气虚之故。

相对而言,手三阴经气为实(功能正常或少有减弱)即手三阳处于病理状态,手三阴处于生理状态。

中风后,手三阳受邪重,经气虚,故手臂的外侧肌力不能与内侧肌力抗衡而致手臂屈曲,不得外展。

4)诊断:

症在内,病在外,内实外虚。

症属阴盛阳虚、阳不制阴之症。

5)治法:

以取手三阳经穴为主刺之。

例二、患者中风后手臂不得内收,但可外展。

1)病位:

其症在外,其病在内,内侧肌肉瘫痪,故手臂外展不得内收,其病位在内侧。

2)经络:

手三阴经循行于手臂内侧,由于手三阴经脉所通的部位肌肉瘫痪,故症属阴经有病。

3)虚实:

手臂不得内收,乃是手三阴经气虚之故,相对而言,手三阳经气为实(功能正常或少有减弱)即手三阴经处于病理状态,手三阳经处于生理状态。

中风后,手三阴经受邪重,经气低下,气血虚惫,运行失常,而致瘫。

4)诊断:

其症在外,在阳经;其病在内,在阴经;内虚外实,症属阳经盛,阴经虚,阴不制阳之症。

5)治法:

以取手三阴经穴为主刺之。

⑵阴阳失衡:

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总纲。

诊病之要诀必须先辨明其属阴属阳。

①阳的失衡:

阳具有主升、主动、向外等特性,如患者中风后出现:

上下肢不能高举、外展、伸肘、伸腕、伸掌、伸膝、足弯外旋等活动者。

1)归经:

其现象在下、在内、在阴经,但其病变(受累部位)在上、在外、在阳经。

2)诊断:

其症在内,其病在外,阳经有病经气低下,阴阳失衡所致,症属阴经盛,阳经虚,阳不制阴之症。

3)治法:

可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刺之。

②阴的失衡:

阴具有主降、主静、向内等特性。

如患者中风后出现:

上下肢不能做下降、内收、屈肘、屈腕、屈膝、足弯向内旋转等活动者。

1)归经:

其现象在上、在外、在阳经。

其病变部位在下、在内为阴经。

2)诊断:

其症在外,其病在内,阴经有病,经气低下,阴阳失衡,症属阳盛阴虚,阴不制阳之症。

3)治法:

可取手、足三阴经穴为主刺之

③诊断举例:

1)症状:

上下肢不能内收,软弱无力者。

2)辨位:

其症在外,其病在内,现象在外其实质病变在内。

3)归经:

阳在外,阴在内,其症在外,其病在内,在阴经。

4)诊断:

由于脑中风后,手、足三阴经受邪重,经脉痹阻,经气低下,气血运行失常,而致瘫,故上下肢不得内收。

其症在外,在阳经;其病在内,在阴经,阴阳失衡。

症属阳盛阴虚,阴不制阳之症。

5)治法:

取手、足三阴经穴为主刺之。

⑶神经失调:

依据人体解剖,脊髓神经节段支配的肌肉运动终板与活动规律及功能损害情况,来辨别脑血管意外,导致的那条神经受累,那块肌肉瘫痪,再归经选穴刺之。

①上肢:

1)症状:

手、臂不得高举。

2)辨位:

三角肌、冈上肌、斜方肌上下部、前锯肌下部和小臂的展肌、伸肌等肌群瘫痪所致。

3)归经:

脑中风后导致副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尺神经等有关神经受累而致瘫;导致手三阳经气虚,经脉痹阻,气血运行失常而致瘫。

症属阳经虚,阴经盛,阳不制阴之症。

4)诊断:

脑中风导致副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尺神经等神经受累所致三角肌、冈上肌、展肌、伸肌等肌群瘫痪和三阳经气虚所致。

5)治法:

刺肩胛区的冈上肌、斜方肌、手臂的展肌、伸肌等瘫痪的肌群所过的手三阳经穴治之。

手臂可举。

②下肢:

1)症状:

下肢不得高举。

2)辨位:

髂腰肌、腰大肌、臀大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等肌群瘫痪所致。

3)归经:

脑中风后导致:

腰丛神经、股神经、臀上神经受累而致瘫,导致足三阳经经气虚,经脉痹阻,气血运行失常而致瘫。

症属阳经虚,阴经盛,阳不制阴之症。

4)诊断:

脑中风后导致腰丛神经、股神经、臀上神经受累而致髂腰肌、腰大肌、臀大肌、股直肌等肌群瘫痪所致。

属足三阳经气虚之症。

5)治法:

刺腰肌、腰大肌、臀大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等瘫痪的肌群中所过的足三阳经穴治之。

下肢可升举。

③躯干:

1)症状:

躯干后仰。

2)辨位:

腹直肌、腹斜肌等腹部有关肌群瘫痪所致。

躯干后仰、其症在后,其病在前,在腹部。

3)归经:

脑中风后导致腰丛神经受累所致。

导致足少阴与任脉经气虚之故。

4)诊断:

中风后导致腰丛神经受累而致腹直肌、腹斜肌等腹部有关肌群瘫痪,腹为阴背为阳,其症在后,其病在前,在阴经。

症属阴虚阳盛,阴阳失衡,互不制约,此系阴不制阳之症。

5)治法:

刺腹直肌、腹斜肌瘫痪肌群所过的足少阴与任脉经穴为主刺之。

躯干后仰之症可消除。

㈢审症求因:

根据瘫痪症状,找出发病的本质——神经、经络、阴阳、虚实。

⑴观察现象:

脑中风后,由于颅内病位,病灶不同,故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各个关节活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表现出不同病理现象,要透过现象看阴阳的变化神经的调节。

⑵审症求因:

如中风后出现偏瘫症状:

手、臂不能外展、伸肘、伸腕、伸掌等活动。

①辨位:

现象是手臂不得外展、伸肘、伸腕,其位在手臂的外侧,阳面,症属手三阳经循行的部位。

乃是肩胛神经、桡神经受累导致了三角肌、冈下肌、小园肌、旋前肌等肌群瘫痪所致。

②归属:

手臂不得外展、伸肘、伸腕等症。

从位置看,属阳面,从经络看是手三阳经所过,故系阴盛阳虚。

从力学角度讲,是两侧肌力不平衡,相互不能抗衡,在正常情况下两侧肌力应当是相对平衡的,可以对等活动,故系肌力正常。

瘫痪以后,肌力出现不正常不平衡。

病理状态的一侧向生理状态一侧歪斜,这是阴阳平衡,神经失调的表现,故手臂向相反的方向倾斜,面瘫的病理现象就是如此。

⑶综合判断:

临床上要综合判断,灵活掌握,不管出现什么症状,都离不开经络虚实、阴阳失衡、神经失调。

同时结合“四诊”,进行综合分析,对全身症状作出全面诊断。

简易诊断法,采用中西医理论作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审症归位,以位归经,以经选穴,以穴强刺、缪刺、拔针刺为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疗效显著。

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施治的优点。

简易诊断法只针对偏瘫、截瘫、婴儿瘫等瘫痪性疾病,其它疾病诊断不包括其内。

本法简便易行,诊断准,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

简易诊断法亦称缪审诊断法,这是以病症在左,审之右;病症在右,审之左;阴病审阳,阳病审阴,察阴阳失衡为主,是在阴阳相互转化的理论指导下,采取的一种诊断方法。

这里说的“病”是指瘫痪的病理现象(症状)而言。

故病在左审之右。

三、治瘫手法

㈠手法实质:

实际就是一个调节针刺刺激量的产生与控制输出量的问题,借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失衡的问题。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⑴增强针刺刺激量:

通过提插、捻转、搓刮、捣针、弹针等手法,增强刺激量,提高疗效。

⑵控制针刺输出量:

①手技要巧妙,刺手押手要配合好;

②要得气,要有传导;

③给的刺激量要适当,要达到补虚泻实,要有疗效。

运用手法时,还应注意运用人与自然,阴阳互根的理论作指导,来变换手法,调节强弱刺激,借以达到调阴阳补虚泻实的目的。

同时注意手法效应,即施术后产生的酸、麻、胀、触电感等感觉。

⑶调节机能失衡:

针刺可调节机体机能失衡也就是调节阴阳平衡。

《灵柩·刺节真邪篇》: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就是调节人的机体功能。

针刺手法调气就是调节阴阳,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㈡治瘫手法:

指三节疗法中常用的几种手法而言。

其手法有以下几种:

⑴拔针手法:

拔针手法是以捻转、提插、向上拔扯为特点的一种综合式的针刺补泻手法。

①手法:

左手按穴,右手持针,斜刺进针,待针进到一定深度后,先施提插术10~15次,然后再用右手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朝前捻5~10次,待针体捻不动时,尔后再用左手食指轻按穴位,右手持针柄慢慢向上拔扯捻转,左手随之减轻压力,右手边捻边拔扯针体于皮下,即停针少许。

然后再如法施术1~3遍即可。

②补泻:

左手轻按穴,右手慢捻转,以似紧非紧,似松非松状为度,慢拔针为补;左手重按穴,右手快捻转,以捻不动为度,然后急拔针为泻。

补泻剂量(刺激时间与强度)的多少,要因人因病而宜。

③功用:

本法系中强刺激,属泻法。

具有行气通络,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补益气血,固摄经气,紧缩肌肉之功效。

适用于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等肌肉弛缓性的疾病。

④按语:

本法多用于肌肉肥厚处,要有一定针感方能取效。

本法有增强刺激量,加速血液循环,增加供血量,加速肢体功能早日恢复的作用。

主要用于瘫痪病人。

⑵捻探手法:

捻探手法是以向四周施探刺捻转手法为特点的一种针刺补泻手法。

①手法:

左手按穴,右手持针待进针得气后,向四周施探插术,边探插,边捻转,如此反复施术。

每穴施术10~15次,少停。

②补泻:

左手轻按穴,右手慢捻转为补;反之,左手重按穴,右手重探插,快捻转为泻。

补泻的剂量多少,要因人因病而宜。

③功用:

本法属中、强刺激,具有行气通络,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加速瘫痪的肢体功能迅速恢复的作用。

适用于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痛痹等疾患。

④按语:

1、本法用针少,刺激量大,多用于肌肉肥厚处之腧穴;2、本法似苍龟探穴法,但苍龟探穴法探插的幅度小而缓慢,本法幅度大而速度较快。

⑶提插手法:

以提插、按压穴位为特点的一种针刺补泻手法。

乃系针刺常用手法。

①手法:

一次进针到所需要的深度,待得气后,左手紧押穴位,右手做上下、进退针手法,每穴施术5~10次,尔后留针行气。

如上法连做2~3遍。

②补泻:

轻押穴,慢提插,幅度小,次数少,为弱刺激,属补法;重探穴,快提插,幅度上,次数多,为强强刺激,属泻法。

其特点以手法轻重,次数多少,幅度大小而区别手法,区别补泻。

刺激量的大小,提插次数多少,可因人因病而宜。

本法多用于肌肉肥厚处,适用于体质不虚不实,或虚实兼有的疾病与瘫痪病人。

③功用:

本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络解痉,消炎止痛的效果。

适用于久病顽疾与疼痛的疾患。

如坐骨神经痛、头痛、腹痛、肩周炎、偏瘫、面瘫、截瘫、风湿性关节炎、腰肌纤维质炎、牙痛、三叉神经痛、痛经、腰扭伤等病。

④按语:

1、本法系针灸临床中常用手法,适用于各种疾病。

该法使用方便,强、弱刺激易于控制。

2、对于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区域及深部有较大血管时,应慎重使用,如眼区、胸背部位,必要使用时,应慎重。

动作要轻,以防意外。

⑷捻转手法:

以右手拇、食指向前后捻转为特点的一种针刺补泻手法。

①手法:

左手押穴,右手捻针,将针刺到一定深度后,用提插术寻找针感,待行气后,原位不动做左右捻转手法,每穴5~20次。

②补泻:

轻押穴,慢捻转,角度小,为弱刺激,属补法;重押穴,快捻转,角度大,为强刺激,属泻法。

③功用:

具有行气通络,调和阴阳之功效。

强刺激适用于顽疾;弱刺激适用于不虚不实一般疾患。

④按语:

本法易操作,治病广,系常用手法。

⑸热针手法:

以提插、捻转、手指按压、开放等为特点的一种综合性补泻手法。

①手法:

左手食指固定穴位,右手持针针尖略向下斜刺,待针进到一定深度后,用提插术寻找针感,待得气后立即用左手食指紧压穴位与针体(比凉针手法压力要重些),勿使针感跑掉,然后右手拇食指持针柄顺时针方向用轻力向前捻转,以捻不动为度,随即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柄,由顶端向下,向前轻轻搓捻,如法持续搓捻15~20次,尔后右手提针(随即松动纤维),左手食指随针体突然起放,将针体急速提至皮下,如法连续作2~3遍。

若热感不至,如法继续操作,直待热感产生为度(热感是指患者针刺局部及经络循行路线产生一种热的感觉)。

②补泻:

本法系补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通经活络,温经散寒,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之功效。

③功用:

适用于风寒湿痹,虚寒腹泻,腰、背、四肢、腹部等部位出现的寒凉以及偏瘫患肢、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出现的局部寒凉感,均有较好效果。

④按语:

1)本法多用于四肢腧穴,如阳陵泉、足三里、手三里、曲池、肾俞、气海俞等比较敏感的穴位;2)每次施术不宜取穴过多,2~3穴为宜;3)施术顺序要由下向上,依次选穴施之,热效应好;4)如热感未出现者,可令患者作深呼吸以转移注意力,同时继续做热针术手法;5)如想试验热感时,可在患有凉感的病人身上试术,热效应好。

正常人热效应差或不易产生热感。

6)偏瘫病人对针感反应不灵敏,故不必要求有热感出现。

只要如法坚持施术,一般患肢都能恢复一定温度,或自感寒凉消失。

⑹凉针手法:

以提插、倒捻针、手指按压、开放等法为特点的一种补泻手法。

①手法:

左手食指固定穴位,右手持针针尖略向下斜刺,然后用提插术寻找针感,得气后,左手食指争压穴位与针体,勿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