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483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1.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②黑×黑→1匹黑+1匹棕

③棕×棕→3匹棕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组合①中的子代个体一定是杂合子

B.组合④中亲代和子代的黑色个体基因型不相同

C.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组合②中亲代和子代的黑色个体基因型相同

【答案】A

【解析】根据组合②“黑×黑→1匹黑+1匹棕”分析,黑对棕为显性,所以组合①“黑×棕→1匹黑”中子代黑色马一定为杂合子,A正确;组合④“黑×棕→1匹黑+1匹棕”中,由于黑色对棕色为显性,亲代和子代中黑色马都为杂合子,棕色马都为隐性纯合子,B错误;四种交配组合中,黑色马有的可能是纯合子,如组合①,也有的是杂合子,如组合②,C错误;组合②“黑×黑→1匹黑+1匹棕”中亲代黑色马一定为杂合子,子代黑色马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的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基因型,方法如下:

显隐性判断方法:

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3:

1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基因型推断法:

(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

隐性=3:

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

(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

隐性1:

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

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

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比例接近1:

2:

1

【答案】C

【解析】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属于假说内容,故A错误;由F2出现了“3:

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故B错误;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

1,再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故C正确;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组成,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

2:

1,属于假说内容,故D错误.【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名师点睛】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如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CD段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

B.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BC段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Y染色体

C.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DE段一个细胞内只含2个染色体组

D.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图2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CD段都发生着丝点分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图1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关系。

由C到D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的断裂造成的,A错误;对于减数分裂来说,BC阶段可以认为是复制完成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的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为1条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造成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1条Y染色体,而另一个含有1条X染色体,B正确;若为有丝分裂,则第一个图DE阶段表示后期和末期,一个细胞内可能含有2个或4个染色体组,而第二个图表示末期,每个细胞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注意纵坐标为核内DNA的含量),C错误;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CD段发生着丝点分裂,若图2表示有丝分裂,,则CD阶段表示DNA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为两个新的细胞核重新形成,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4.在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

用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

AaBbCc;aaBbcc:

AabbCc=1:

1:

1:

1,则下列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测交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aabbcc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abc,因此F1(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有:

abc、ABC、aBc、AbC,并且四种配子比例相等,四种配子可以看出,A和C基因、a和c基因连锁,即对应图中B.

故选:

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5.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该图中两对非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

1:

1

C.M、N、P分别代表16、9、3

D.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②过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表示减数分裂,②表示受精作用,③表示生物性状表现,其中M、N、P分别代表16、9、3。

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份数之和为16可推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的非等位基因应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该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1(A_B_):

1(A_bb):

1(aaB_):

1(aabb),则表现型的比例为2:

1:

1,B正确;①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是4×4=16种,基因型=3×3=9种,表现型为3种,C错误;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①过程中,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即受精作用,D错误。

6.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D.细胞④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

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和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和③,A错误;动物睾丸中的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可以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B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所示的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上述细胞④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第一极体,D错误。

7.下图为人体某个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⑤和⑥细胞的衰老和死亡过程中细胞核体积缩小,基因逐渐不再表达

B.⑤和⑥的核基因基本相同,而细胞的mRNA不相同

C.⑤内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

D.与①相比②的体积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提高

【答案】B

【解析】细胞的衰老后其细胞核体积应增大,细胞凋亡过程中有基因选择性表达,A错误;⑤和⑥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其基因相同,但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经转录得到的mRNA不同,翻译得到的蛋白质不同,使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不同,B正确;经转录生成的mRNA会经核孔进入细胞质,而mRNA翻译产生蛋白质的阶段发生在核糖体中,核糖体在细胞质中,故细胞核中遗传信息流动方向不包括mRNA翻译产生蛋白质的部分,C错误;与①相比,②的体积增大,所以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变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减弱,D错误。

8.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3、4三个试管内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R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只有R型细菌;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有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9.测得某DNA片段含有碱基1600个,其中腺嘌呤占27.5%,该DNA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有多少个

A.2520个B.1480个

C.1080个D.720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某DNA片段含有碱基1600个,其中腺嘌呤占27.5%,则该DNA分子中含有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600-1600x27.5%x2)/2=360;因此该DNA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2-1)x360=1080个,C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DNA结构与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法准确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的能力。

10.下列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中G与C这一碱基对含量相对较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大

B.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C.原核生物的DNA上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

D.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碱基互补配对形成了氢键

【答案】B

【解析】DNA分子中G-C碱基对之间3个氢键,A-T之间2个氢键,则G、C碱基对含量较高时,其结构稳定性较大,A正确;DNA分子的多样性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实质就是4种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B正确;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DNA上都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C正确;DNA分子中的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遵循碱基互补原则,保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D正确。

11.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也遵循中心法则,故A正确。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故B正确。

DNA中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故C正确。

DNA中没有RNA,但遗传信息的传递也遵循中心法则,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2.观察如图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图中甲表示甲硫氨酸,丙表示丙氨酸),不正确的是

A.若③上的某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组成②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②在生物体内共有61种

C.该图表示翻译过程,丙氨酸的密码子是CGA

D.图中的①向右侧移动,①内形成2个②的结合位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是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其中①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②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③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④为肽链,是翻译的产物。

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③上的某一个碱基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正确;②为t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种类共有61种,B正确;图示表示翻译过程,丙氨酸的反密码子是CGA,其对应的密码子为GCU,C错误;图中的①核糖体沿mRNA向右侧移动,核糖体内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D正确。

13.对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评判正确的是:

①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雌雄两种配子的数量比是1:

1

②DNA分子由双链之间形成氢键构成,RNA分子则不含氢键

③豌豆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④染色体中DNA脱氧核苷酸数量、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A.四种说法都错B.有两种说法对

C.只有一种说法对D.只有一种说法错

【答案】A

【解析】①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比为1:

1,同时含有D和d的配子(雌配子或雄配子)比为1:

1,但是在数量上雄配子远多于雌配子,①错误;②DNA分子由双链之间形成氢键构成,tRNA分子也含氢键,②错误;③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③错误;④染色体中DNA的脱氧核苷酸数量、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基因突变,④错误;所以4个说法都是错误的,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14.下图为马的生活史,有关此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有丝分裂发生在Ⅰ→Ⅱ、Ⅳ→Ⅰ

②减数分裂发生在Ⅱ→Ⅲ之间

③基因突变只可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④Ⅳ为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Ⅰ→Ⅱ表示生长发育,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Ⅱ→Ⅲ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Ⅲ→Ⅳ表示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Ⅳ→Ⅰ表示受精卵形成个体的胚胎发育过程。

有丝分裂发生在Ⅰ→Ⅱ、Ⅳ→Ⅰ,①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图中的Ⅱ→Ⅲ过程,②正确;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间期中,③错误;Ⅳ为新个体发育的起点,④正确。

故选B。

15.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获得N株小麦,其中表现型为全显性的个体约占

A.N/4B.N/6C.N/8D.0

【答案】C

【解析】花药是植物雄蕊的一部分,由许多花粉粒构成。

花粉粒中含有雄性生殖细胞——精子,花药离体培养培育出的是单倍体,其基因型与精子相同。

依题意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得,AaBbCc的小麦个体可产生八种类型的配子,分别是ABC、ABc、AbC、Abc、aBC、aBc、abC、abc,比例相同,各占1/8;经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相应基因型的八种单倍体,也各占1/8;再经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8种纯合基因型的二倍体,同样各占1/8;结合题意,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获得N株小麦,其中表现型为全显性的个体(即AABBCC)约占N/8,所以选C。

16.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右图所示的细胞(图中Ⅰ、Ⅱ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它染色体均正常),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a基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B.该细胞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一定不会发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该细胞产生的各项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进行观察

D.该细胞的变异均为可遗传变异,都可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染色体和基因组成,细胞中Ⅱ号染色体是3条,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细胞中一对等位基因A和a,但水稻的亲代基因型为AA,说明a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

根据前的分析可知,a基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细胞中Ⅱ号染色体是3条,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但该细胞由于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所以一定不会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细胞Ⅰ号染色体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C错误;水稻根尖细胞是体细胞,发生的变异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D错误。

17.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含有六个染色体组。

用这种小麦的叶肉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A.六倍体、单倍体B.六倍体、三倍体C.二倍体、三倍体D.二倍体、单倍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普通小麦的叶肉细胞属于体细胞,含有六个染色体组,用该叶肉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其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是单倍体。

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多倍体、单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患遗传病是由于出现了致病基因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遗传病

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有影响

【答案】A

【解析】患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出现了染色体变异,而非致病基因导致,A错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正确;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结果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们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C正确;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19.人类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

已知21号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

假设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从理论上讲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

A.2/3B.1/3C.2/3D.1/4

【答案】B

【解析】据分析可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产生1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和2条21号染色体配子的概率都是1/2,又21-四体的胚胎死亡,因此两个21-三体综合征的夫妇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患病女孩的概率则为2/31/2=1/3,所以B正确。

20.人类有一种遗传病,牙齿因缺少珐琅质而呈棕色,若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均为棕色牙齿,儿子都正常。

一对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的夫妇,他们的

A.儿子与正常女子结婚,后代患病率为1/4

B.儿子与正常女子结婚,后代患者一定是女性

C.女儿与正常男子结婚,其后代患病率为1/2

D.女儿与正常男子结婚,后代患者一定是男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均为棕色牙齿,儿子都正常,说明该遗传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

患病男性的基因型为XAY,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

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儿子的基因型为XaY。

儿子XaY与正常女子XaXa结婚,后代患病率为0,A错误;儿子XaY与正常女子XaXa结婚,后代患病率为0,B错误;女儿XAXa与正常男子XaY结婚,其后代患病率为1/2,C正确;女儿XAXa与正常男子XaY结婚,后代患者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D错误。

21.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育种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方法①和③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方法③的变异是定向的

B.方法②形成单倍体的过程中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C.方法③可将抗病基因直接导入叶肉细胞,使其与细胞中的DNA分子整合

D.图中筛选过程会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为杂交育种并让植株连续自交进行筛选;②是单倍体育种中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③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叶肉细胞。

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方法③的变异是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所以是定向的,A正确;方法②诱导单倍体的过程中,要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通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单倍体,利用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B正确;方法③必须先将抗病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导入叶肉细胞,使其与细胞中的DNA分子整合,C错误;上述三种育种方法由于会改变种群原有的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所以会改变其中抗病基因频率,D正确。

22.化学诱变剂羟胺能使胞嘧啶的氨基羟化,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

育种学家常用适宜浓度的羟胺溶液浸泡番茄种子以培育番茄新品种。

羟胺处理过的番茄一定不会出现

A.番茄种子的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B.DNA序列中C-G转换成T-A

C.DNA分子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数目

D.诱导出了耐储存的番茄新品种

【答案】C

【解析】诱变育种与自然突变相比能提高了突变频率,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优良变异类型,从而加快育种进程,A正确;羟胺处理后,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导致DNA序列中C-G转换为T-A,B正确;羟胺处理过的番茄DNA分子,只是腺嘌呤代替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嘌呤数目没有改变,C错误;羟胺处理过的番茄虽然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诱导出耐储存的番茄新品种,D正确。

2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总是为1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C.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所以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答案】A

【解析】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正确;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各占50%,B错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不同,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错误。

2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判断某些生物是否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

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常见的隔离类型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突变和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经过漫长年代的地理隔离积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会导致生殖隔离,但不是必然的。

但也有些物种的形成没有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植物的产生等。

故选B。

考点:

物种和隔离

点评:

本题较简单,要求学生识记物种和隔离的概念,了解物种的形成过程和隔离的类型。

25.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a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了定向改变.该种群中AA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杂合体。

Q点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由此可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P点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而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B正确;由图可知,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所以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先升高,后降低,逐渐被AA纯合体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