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47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docx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之间关系图)

健康

理教

心理辅导性(提高心理素质)

心目

心理咨询育

治心理治疗

目(防治心理障碍与疾患)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1.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理论上的一门全新学科;

2.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应用心理学范畴,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

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

3.学校模式不同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但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的某些理论与手段,更多的是心理教育与训练;

4.不同于思想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

新方法、新思路;

5.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刻意地要学生记住多少名词、概念,

而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自身

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目标:

1.发展性目标:

发展个性、发挥潜能、保持最佳心理状况;

2.防治性目标:

预防心理障碍、矫正行为偏差,达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理念

1.教育观、健康观的新概念

(1)学生问题的产生,不全由思想品行引起,而产生于大量的心理问题;

(2)健康的定义(WHO):

躯体、心理及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2.心理辅导以人本精神为生命线

(1)尊重人性: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被欣赏、被爱的需要;

(2)每个人均有潜力,一旦得以开发均能成功。

3.家庭是个系统

(1)支持系统的家庭(家人共同面对糟糕的情景和事件)

(2)系统功能缺失的家庭(家庭能伤人)

中小学生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1.成长问题:

适应性问题——新生入学、青春期变化、承受突发事件的危机;

交往问题—退缩行为、过度行为;

学习困难—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

青春期烦恼—体像烦恼、异性交往烦恼、情感误区烦恼。

2.心理品质与行为问题:

咬指甲、口吃、儿童强迫症、

学校恐怖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

孤独、牛犊情、嫉妒、

自卑、抑郁、

多动症、

青少年厌世轻生念头与行为。

辅导策略、辅导观念与态度

当学生发生问题了——第一步你会做什么?

明白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尊重情感)

孩子说大人听切忌大人说,孩子听(注重合作)

不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而引导孩子面对问题(强调自助)

不急于求成,而遵循学生可接受性(遵循过程)

欣赏学生唤起“自信”(提高学生的自我形象)

辅导手段与技能

协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改变——

·沟通技术关注、倾听,同感,让学生倾诉衷肠;

·挑战技术用尊重、真诚去撞击学生扭曲的情绪、想法和行为;

·情绪调节换个角度想,快乐自然来;

·行为矫正重建条件反射,增强好行为;

·游戏辅导在欢乐的投射游戏中,让学生流露一个真我;

·家庭治疗构成支持系统的家庭结构,亲子同步成长。

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

发展个性、发掘潜能,保持最佳状态。

防治性目标:

预防心理问题、矫治行为偏差、达到心理健康

3.沟通技术

辅导孩子,进入孩子心理世界的两个要素

敏锐的感受能力

准确的表达能力

 

在辅导中,对有问题、消极心态的人,我们的责任是用专业的回应,进入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处于怎样风暴阶段的状态,用同感(同理心)去感受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孤独、无助、不安全、焦虑、自怜、移情、气愤、哀伤……通常在危机中的人总是渴求被接纳和被爱的。

推心置腹的交谈可运用的技巧

要使自己成为孩子可倾诉衷肠的人,不妨试一试运用“关注”、“倾听”,或许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关注用适当的姿势、面部表情、目光应答的点头、语气等。

•座位:

两人呈90度

•姿势:

呈开放式

•身体:

微微向前倾

•眼光:

自然,放在孩子的身上

•心情:

放松,显示信心

宣泄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种对克服紧张、压抑比宣泄更有用的药方。

倾听鼓励孩子道出心事,协助他们宣泄。

1.不随便插问,打断思路

2.不主观解释,分析孩子的想法。

3.不过早表态,避免主观臆断。

关注和倾听的功效:

有没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似的。

其实,已经达到如下目的:

1.引导宣泄,能减清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受伤的情绪得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通过有效的沟通,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3.双方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

这时你才真正地赢得了教育、辅导的契机。

沟通不仅体现在父母的“心”上,

也要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上

引导宣泄语问题对焦语

挑战语沟通禁语

 

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孩子的成长是父母、教师与孩子互动的结果)

建立关系,降低彼此的紧张关系,增进信任感、坦诚的气氛,使孩子能放心地讨论与解决问题。

能感受到有位关怀、积极并充满希望的朋友在了解他、协助他改善自己的世界。

称职的心理辅导员很注意和当事人的关系,以坦诚、开明的态度倾听并重视当事人所关心的问题,坦诚而直接地给予回馈。

如你想与孩子做一次深入、深情的谈话,不妨试一试以下的技巧:

引导宣泄语

全神贯注地听孩子道出心事,可以不断地用“嗯、噢,”“是吗?

”等语气,让他感到被重视、被接受。

不仅要了解在他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更要关注他此时此刻的情绪以及操纵他这种情绪背后的想法。

心理辅导理论认为要想让他倾诉更多更深层的心事,此时此刻,明白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

•“听得出来,你很生气(或你很不安、害怕、委曲、愤愤不平、伤心……),

你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吗?

•“我还是不明白,当时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这确实是一件麻烦事,让你六神无主,不知该怎么办了。

不过对那个细节,我还想知道得再具体些。

•“你感到难以启齿,不过你已经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让我们一起看看,当时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你很气愤,也很失望。

不过我想知道,你难道没采取过什么行动吗?

•“你的意思我听明白了。

我很愿意帮助你,要是你能说得再详细一点的话。

问题对焦语

在引导宣泄时,父母要耐心听,而不要急于说,打断孩子的思路或勇气。

但切忌曲解或一知半解孩子的意思,可随时用对焦加以澄清,以达到理解的准确性。

“你是说……”、“你感到……”、“是吗?

挑战语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面对自我,面对生活。

当父母、教师成为孩子可信赖的朋友时,就可帮助他看清自己扭曲的、非理性的情绪与想法,作自我挑战。

从他的叙述中找到他自相矛盾的观点与事实,给予不失尊重的发问。

●“你感到……不过,我怎么感到你并不想自己说的

那样,是吗?

●“你前面说……,现在又说……,我该怎样理解你

的话呢?

●“你说别人认为你是这样的,你却认为自己不是这

样的,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

●“你说你感到委曲,不公。

不过,你能想象一下,

他为什么单单对你如此呢?

有时,适当地做点自我表露往往能投射孩子触及自己的问题。

●“你的话倒让我想起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

事……,我当时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你要是

处在我的位置,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沟通禁语

成人的角色决定了与孩子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一不留神就会流露出当长辈的那特有的权威式的“教导人”的语气,这将大大影响沟通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故此,我们要随时避免这些禁语,以利孩子的“自助”与“成长”。

指令的语气

“这个问题你应该这样看。

”(可改为:

你怎么看?

“这件事你应该这样解决。

”(可改为:

你打算怎样解决?

否定的语气

•“你不应这样想。

”(可改为:

我很想知道你这样想的原因,能说说吗?

•“你不应这样做。

”(可改为:

我很想知道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能说说吗?

•“你值得这么伤心、生气吗?

”(可改为:

你感到伤心和生气,是吗?

以下这些话,会大大伤害孩子,要特别禁止使用:

不理解:

“啊呀,怎么会是这样呢?

太好笑了(轻视、讥笑)”。

责怪:

“你怪谁呢?

要怪就怪你自己。

强加:

“我要是你,就……”。

轻视:

“说了半天,你怎么就这么拎不清呢?

绝情:

“好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可救药了。

(操作训练)

「情景故事」一天,孩子找你说件事,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他的声音十分犹豫,而且眼睛不敢看你,他呐呐地说:

“上星期五放学后,我无意之中从教室的后窗见生物园里两个高年级同学正在威胁我的同学,要他掏出口袋里的钱,结果他这个月的饭费被抢光了。

可是,我不敢去帮他,他也不敢跟母亲说。

结果,这两天中午他都饿着肚子......我真恨自己是个胆小鬼......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不知道怎样做才对。

经历:

看到同桌被抢去饭费

行为:

自己没有去帮他

情绪:

后悔、内疚、羞愧、害怕、不知所措

观点(想法):

自己是胆小鬼

第一次见面,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亲切、温暖的形象,使他感到自己被重视、被接受,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关系之桥就有可能搭建起来。

反之,如果让孩子感到被轻视、被嘲笑、被眨低时,那么“开始”也就意味着“结束”了。

怎样使孩子不愿对人说的痛苦经历、烦脑、丢人的行为愿意对你说呢:

这就在于倾听的技术。

伴随倾听的是:

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有“嗯、噢”等语气及重复的技巧。

1.机械重复象鹦鹉学舌般地重复来访者的话,表示你在注意听他每一句诉说并且反馈给他表示你听清楚了。

2.意义重复将他所说的意思用你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或你将他的说话内容用一名话概括出来。

表示你不仅听清了,还理解了他所说的意思。

非言语行为全神贯注的姿态,表达关切的目光、表情,点头、摇头等动作。

“倾听”在英语中是有Listening这个词的,与英语中一个词heading是不一样的。

后面这个词是仅仅听见的意思,而倾听(Listening)是注意地听,有目的,通过意志的努力在听。

也就是用“心”去听。

积极地听出他显形和隐形的内容。

实际上是:

听+观察+思考

显形的内容隐形的内容

语言表达暗示的部分

表情情绪内心想法的流露

在关注、倾听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不要随便插问,打断他的思路。

2.不要主观解释,分析孩子的表达。

3.不要过早表态,将自己的判断,价值观去分析孩子的话,只要表示听清楚了、理解了就行了。

「操作训练」

三人小组的训练形式。

每人轮流当一回咨询员、一回来访者、一回观察员。

训练内容:

讲一个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如何面临一个难题、一个令人难堪的情景。

以及不知所措的困或。

操练完毕,咨询员、来访者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观察员谈对咨询员运用技巧的评价。

关注与倾听都是用“心”去听。

对孩子表示关切(使他感到亲切、温暖),对孩子表示理解(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员可信赖),这个理解不仅是听懂了,而且能将孩子的心事(经历、行为、感受、情绪、观点)点明了,理清了(请注意,此时孩子的思绪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迷惑,模糊的),这时孩子会感到你对他(她)太了解了,说到了他的心坎上,犹如找到了知音。

他对你的信任程度会顿时倍增。

于是他会明显、主动、积极地投入自我探索,会从心底里愿意接受你的协助,使咨询过程向前推进。

反应技术咨询员通过言语行为或非言语行为(体态语言)恰如其份,准确无误地表达那些有助于来访者成长变化的情感与观念。

反应技术可包括同感、尊重、真诚、具体发问、澄清、问题对照等手段。

同感(也叫同理心)这是咨询员最重要的技巧或态度之一。

咨询员能设身处地地对来访者产生一种“将心比心”的共鸣性理解,即觉察到对方困惑、愤怒、胆怯或感不公平待遇等心情。

就好象是你自己的感觉一样。

当我们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本身并不清楚的事情或感觉并表达给他。

讲出他在个人经验中很少意识到的意义,这种高敏感度的同感能使孩子更接近、信任你,积极接受帮助,主动学习,改变和发掘自己。

同感不仅体现在咨询员的“心”上(用心关注、用心倾听)还必须体现在咨询员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的反应上。

请辨别下面几则案例,哪些是表达同感合适的言语反应,哪些不合适。

案例一

孩:

我到学校来是为了读书,要是我成绩不好,老师可以训我嘛,但对学校硬要我参加课外活动,我实在受不了,哼!

辅1:

学校注重全面发展,所以希望同学们不要死读书,你的话说得太

过份了。

辅2:

我知道你对学校的规定很不满,认为太不合理而感到气愤。

辅3:

你很不满意校方规定你们一定要参加课外活动,觉得这做法很不合理。

辅4:

你认为自己读好书成绩好就够了,不必参加任何课外活动,对学校的

硬性规定感到不合理和气愤。

辅5:

学校的每一规定都经过充分的考虑,你怎么可以这样偏激呢?

辅6:

你看,就是因为你只管读书,不参加课外活动,所以身体如此瘦弱。

案例二

孩:

我觉得人生很空虚......我常常想,每天从早到晚就是上课、做作业,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究竟为了什么?

辅1:

我很不高兴你用这样一种灰色的调子来描述自己,如今已是重点中学学生,学习条件那么好,该知足了。

辅2:

人生不如意的事多着呢,应该乐观的去对待,要是你天天告诉自己空

虚,你会越来越觉行空虚与难受。

辅3:

每个人都要经历艰苦的学习、工作阶段、我希望你不要埋怨。

......想一想烈日下的建筑工人、农民、清洁工,你就该为自己庆幸了。

辅4:

想不到你年纪轻轻,竟如此消极,实在太不应该了。

辅5:

你觉得人生很没有意思,学习生活很单调无聊,在不

断探索生命的意义。

协助来访者探索

探索既是协助孩子对自己的探索,也是孩子独立地自我探索。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同感,这一反应应作为第一步,使探索顺利进行、深入。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假装了解

(2)避免过多的鹦鹉学舌式的重复(机械重复),而应多运用意义重复

(3)避免与孩子漫无边际地聊、侃。

(对那些不停地侃者可用表情表示不感兴趣,或转换话题制止他开无轨电车将交谈引向正题)

(4)避免随便提问(除非要澄清对照),否则会打乱来访者的思路。

(5)避免用孩子难以理解的词汇提问或表达。

如对一些低龄孩子用术语。

案例三

孩(一年级):

李老师总是盯着我。

其实我又不是班上最吵的小朋友,但他每次都故意找我麻烦,我觉得他一点儿也不喜欢我。

象小明,有时比我还吵,李老师就不说他。

辅1:

你对这件事相当困惑,你不知道老师为何老是注意你的纪律问题,是

吗?

辅2:

你很气老师,因为他总是挑你的毛病,你觉得他不喜欢你,是吗?

很显然,第二位咨询教师的反应语言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

(6)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要一致

(7)同感非“同情”、非“同意”。

(8)“同感”有高层次同感和初层次同感之分。

在第一阶段用得较多的是初层次同感。

因为此时咨询才开始,资料不足,不必追根问底,只需鼓励来访者多谈,以获得充分资料。

尊重无论孩子的性别、年龄、品行、学习成绩如何,所谈问题属何类,都要求咨询员要理解和珍视他。

时刻将孩子的咨询问题保持在注意的焦点上。

通过尊重的姿态、语调、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及言语行为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充分理解他们,不带任何偏见和先入之见。

尊重行为可由这几方面来体现:

1.无条件的接纳(无论对上智下愚,高贵、卑贱者的来访者都不排斥,都以同样的态度去帮助他们。

2.愿意与孩子站在一起,而对他的问题表示关注。

不讨厌、不鄙视、努力了解他的行为。

3.不急于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作是非评论。

不指责、不批判,而是协助他道出心事,一步步地让他自己亮出问题,促使他一步步地自己去反思,自己去批判,自己萌发改变自己的愿望。

用思想教育的话来说就是触及灵魂。

4.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

协助他,帮助他,不是凡事替他做,这样会使他更依赖,永远需要帮助。

帮助他是要他把自己的潜力(资源)开发出来,学会自己帮助自己进步,才有助于他真正地成长。

5.尊重孩子的自我决定。

孩子看问题总是狭隘的。

只看到一种可能,一条路可走。

而你就要协助他为自己提供几种可能,几条路,从中突破。

案例四

孩:

我害怕极了,我不知该怎样告诉你,我让人骗了。

我瞒着妈妈拿了抽屉的

3000元钱借给别人,他说三天就还我的,可是没想到他是个吸毒的骗子。

我不知道该怎样找到他,能不能把钱要回来,又怎样对妈妈说?

我好担

心……

如何向这名女孩不失原则地表示关心和尊重呢?

辅1:

“听得出来,你很害怕(或你很不安、、委曲、生气、愤愤不平、伤心……),

你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吗?

辅2:

“这确实是一件麻烦事,让你六神无主,不知该怎么办了。

不过对那

个细节我还想知道得再具体些。

辅3:

“你感到难以启齿,不过你已经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让我们一起看看,

当时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真诚保持里表一致性是咨询员真诚的态度。

也可通过下面几方面得以体现:

(1)直接向孩子表达任何他目前所体验到的东西。

(2)不加歪曲地传达自己的信息。

(3)倾听孩子的需求和陈述立即作出反应,而不是等待适当的时机才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4)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和自己真实的感受。

(5)表达时要具体化。

(6)乐于为孩子服务。

具体发问具体发问是引导孩子宣泄,多道出心事的一种技巧。

启发、引导孩子深入地诉说,多用“什么”、“何处”、“何时”、“何地”、“哪一个”、“谁”、“如何”等。

英文是,What、Where、When、Which、Who、How。

注意慎用(Why)为什么。

因为它会将孩子引入理性思考,在这个鼓励孩子尽情宣泄的阶段便显得不适宜了。

案例五

S:

我的人际关系不好(模糊、抽象的叙述)

T:

你说人际关系不好,和谁的关系不好(具体一个人)

S:

是我的同学。

T:

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发生会么事了?

(具体事件)

S:

我们为了一道题,争了起来,甚至骂了起来。

我们彼此已经不讲话了。

T:

不讲话多久了?

S:

将近一星期了。

T:

这一星期,你觉得如何?

(具体情绪状态)

S:

哎呀,真难过,好别扭。

(模糊的感觉)

T:

看得出来,你很难过。

怎样的难过、别扭呢?

S:

......(继续谈下去)

澄清和问题对焦

理解孩子是建立关系、推进咨询的关键,但理解孩子,做到准备无误有时是较困难的。

所以在与孩子作咨询会谈时,随时要监测自己的理解准确度。

对孩子误解自己的话、未听清,或听懂的意思均要进行澄清。

有时来访者会表现出防御心理,掩饰了深层次的心事。

咨询员要注意觉察被掩饰的问题或未表达清楚的问题,可用“是不是这样”、“你好象这样说”、“看我是不是理解对了”这些语气进行澄清和问题对焦。

3.挑战技巧

挑战技术可包括高层次同感,面质,自我表露、头脑风暴,建立新目标等手段。

这种挑战的实质意义在于协助孩子学会自助。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面对自我,面对生活。

当成人成为孩子可信赖的朋友时,就可帮助他看清自己扭曲的、非理性的情绪与想法,作自我挑战。

当事人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一致是进行挑战的基础。

在第一阶段,协助孩子具体探索自己及其问题,但尚未针对问题决定做什么。

因为那是以孩子原始的观点来探索的。

很显然,这种了解是很不够的。

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通过我们的协助,最终能突破自己的认识框架,然后建立起一种新的观点。

即寻找到其他的参照框架去看清自己及问题状况。

这时他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解释是扭曲的、不现实的,因而才产生困扰。

经过这样的澄清,他才会对自己及自己的问题有一个正确、客观的了解,才会激起改变自己的动力,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采取具体行动。

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挑战,我们可提出与孩子不同的参照框架,刺激他以新的观点来思考自己、所处环境或问题的关系。

使其得到一种领悟或了解,而这种领悟不是静态的或自限的,而是一种动力性的领悟或了解才能协助他建立合理的目标。

高层次同感针对孩子隐含、说了一半或暗示的部分,即回应他真正问题的感受;

在第一阶段协助孩子自我探索时使用的是初层次同感,而在第二阶段则需要使用更多的高层次同感。

“初层次同感”与“高层次同感”两者的区别

初层次同感是针对孩子明显表达的感受行为问题给予同感了解。

而不往隐藏、暗示的部分深究。

为的是咨询才开始,信任关系尚未建立牢固,且资料不足,不急于追根问底,所以先运用初层次同感来稳固关系,引导孩子多宣泄,鼓励孩子多谈,以汇集充足的资料。

当资料汇集得差不多了,关系也趋向稳固时,如果还继续使用初层次同感,就只能在原地踏步了。

因为此时的了解还停留在孩子原来的框架中,显然咨询无法进展。

孩:

教我们的那位班主任真是老八股。

昨天考试,我偷看了教科书,才看了一点点,他就小题大作,说要我检查。

其实作弊的同学多得是。

他不抓别人,偏抓着我,哼,真倒霉。

如果是初层次同感,会作出这样在反应:

辅:

你考试作弊,老师偏偏抓着你,你感到倒霉和不公平。

这样的反应结果,孩子顶多感到“是啊”咨询难以推进。

然而,高层次同感,可这样反应:

辅:

你考试作弊,偏偏让老师抓住了,感到倒霉的是他没抓别人你感到不公

平。

不过老师这样对待你是不是他有什么想法呢?

你能想象得出来吗?

高层次同理心可用于下面情况:

1.表达来访者所暗示的意思:

孩:

她群众关系很好,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她,可真是个人见人爱的人物。

我也跟大家一样喜欢她,更高兴她市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但我觉得并不值得那样在班里开庆功会,所以我不想参加。

辅:

你说你喜欢她,也高兴她获奖,但不想参加她的庆功会。

不过从你的声音和表情里,我感觉你并没有你说的那么高兴。

是不是你对她有什么看法。

孩:

老实说,我并不是真的喜欢她,但是她的确表现出色,相当不错,大家都说她好,我也不得不跟着说,其实,我蛮讨厌她,就是因为她太好了,所以大家的焦点都从我身上转到她身上,如果不是她,该轮到我去参加数学竞赛的......

2.协助来访者探索其遗漏未觉察的行为及感受。

辅:

你考试作弊,偏偏让老师抓住了,感到倒霉。

而他就抓住了你,你觉得不公平,可是要这样对待你是不是他对你有什么想法(成见)呢?

你能想象得出来吗?

孩:

(停顿一会儿)噢,也许是因为这次作弊,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对我

格外注意吧,也许是因为我上复习课时说废话,没好好复习,他对我能否答得出抱有怀疑吧......

3.运用总结技术,协助来访者更完善地了解自己。

孩:

游戏机害了我,一开始只是感到好奇,好玩,挺刺激。

没想到会交了这

伙赌赙朋友,不能自拔,用光了我几年省不得花的压岁钱,还偷了家里和

同学的钱,成绩单上开不少红灯,我真后悔当初没听老师父母的劝告,唉!

辅:

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你情绪很低落--这次是真的难受。

你看到自

己一错再错,不能自拔,彻底地完了,一开始只是玩玩游戏机,要是当初

听教师,父母的劝告,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后悔莫及,没脸去见他们,

不过从中也看出你不甘落后是吗?

孩:

我一直讨厌大人对我管头管脚,现在证明是我错了,你很能体会我此刻的

心情,我真正后悔极了,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我该怎样做呢,帮帮

我……

父母的话正中要害。

--让孩子尝到不求上进的痛苦,给自己做了结论,似乎也准备好了要挑战,建立自我改变的目标,父母通过捕捉孩子想改变自己这种现状的愿望,我们的话就更具作用了。

面质(Conf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