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34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8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

目录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3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5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7

2.5细胞中的无机物8

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9

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10

3.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12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3

4.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5

4.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7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20

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21

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3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4

6.1细胞增殖27

6.2细胞分化31

6.3细胞的衰老与凋亡33

6.4细胞的癌变36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

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

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

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

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

提出问题:

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

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

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

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

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说课内容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一、说课标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依据,课标对本节的知识点表达为: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概述”属于理解水平,理解水平的要求比了解水平要高,比应用水平低,所以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难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材

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必修1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

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

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

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

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

第二,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

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知识目标为: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

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

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说学生

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

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

如:

“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

在学习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

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第三,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五、说学法

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

我的题目是:

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

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

20XX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

劣质奶粉除生产过程中毫无卫生可言,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XX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

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

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参考:

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

(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

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

检查一下。

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

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提问:

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参考:

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

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

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

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

水、肽键。

提问:

什么是二肽呢?

三肽、多肽、肽链呢?

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

参考:

n-1,n-1,n-m。

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

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

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

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

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

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

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可以由学生总结)

第七,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七、说作业设计

   我印发了本节课的学案。

学案既包括主干知识的网络图,也包括基础题和一般提升题。

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八、说板书(略)

九、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

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内容。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

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法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

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读一段文章:

dna指纹法在按键侦破的作用提问:

 1、DNA是什么物质呢?

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

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

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二、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

有利于突破难点。

)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提问:

1、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

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后要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三、加工、整合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

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四、系统小结,反馈与矫正(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

小结: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和RNA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

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

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板书:

1、生物体内的核酸及分布

2、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模块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

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蛋白质、核酸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代谢、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

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

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有两个教学重点:

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模块核心内容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细胞中主要有三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2、3节学习了蛋白质和核酸,在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这三种生物大分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建立在碳的基础上,及生命的物质性和区别于非生物界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有2个:

多糖的种类,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学生对多糖的种类和功能在初中没有接触,很陌生。

而对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没有直观的认识,所以将这两点作为难点。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

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

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学生自主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对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图片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通过思考题对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深识进一步深入,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