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155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docx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11.30)

总分:

82分建议时长:

100分钟出题人:

陈纪婷

Ø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规范答题

一、说特点。

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者、诗人等)。

二、析例句。

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

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三、明作用。

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答题模式:

诗歌描写了一个××(特征)的××(身份)形象。

诗句用了××手法写出了××(或翻译重点诗句)。

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1.(2017·重庆巫山中学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赠内人①

张 祜

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 ①内人:

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②禁门:

宫门。

③窠:

巢穴。

④红焰:

指灯芯。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事物形象——规范答题

一、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二、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三、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答题模式:

(1)这首诗描写了××(具体物象)的××特征(物象的特征);

(2)××(具体物象)的特征体现在××(具体分析相关诗句);

(3)诗人借此抒发了××的感情。

2.(2017·江西临川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6分)

念奴娇 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 ①东君:

司春之神。

②篽:

禁苑。

③琐窗:

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④阆苑:

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

词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景物形象——规范答题

一、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景物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物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

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

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3.(2017·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小重山

章良能[注]

柳暗花明春事深。

小阑红芍药,已抽簪。

雨余风软碎鸣禽。

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

身闲时序好,且登临。

旧游无处不堪寻。

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注】 章良能:

南宋词人,晚年曾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等官职。

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Ø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炼字——规范答题

一、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二、结合语境分析这个字在诗歌中的意思(或:

这个字运用了什么手法——多为修辞手法)。

三、这个字的表达效果(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什么景色,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4.(2017·广西武鸣县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

(4分)

渔家傲 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 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鉴赏诗眼——规范答题

一、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二、结合全诗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三、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醉”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鉴赏炼句型——规范答题

一、解读内涵。

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二、抓住特点。

抓住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三、点出情境。

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四、整合答案。

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6.(2017·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6分)

酒楼秋望

华 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7.(2017·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③。

【注】 ①估客:

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②三湘:

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三湘”地区是舜帝的客死之地,也是湘妃自殉之处,还是屈原被流放和投江之处。

③鼓鼙声:

停泊地防范敌人的鼓角声。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规范答题

一、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

二、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三、阐述诗(词)句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6分)

西江月 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Ø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

它下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

“三注意”“四审题”“三步骤”:

(一)三注意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

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

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

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

如“借代”与“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

(二)题目四审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

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

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这是主要题型。

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

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

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

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

“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

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

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

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

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等等。

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

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三)规范表达三步骤

根据不同的问法以及赋分情况,表达技巧题可分为不同题型,不同的题型答题的步骤有所不同:

(1)简单型,只要求答出所用的表达技巧。

(2)分析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手法分析说明。

(3)完整型,要求在前两步基础上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时主要根据具体问法来判断题型,也可以参考该题的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情况来判定。

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题干用语是“分析”“说明”,则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型,要先指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残 叶

李 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①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②人。

【注】 ①上阳:

唐宫名。

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

②取次:

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样的效果?

请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6分)

南乡子 送述古[注]

苏 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述古:

陈襄,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字述古。

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都门秋思(其三)①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 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

②五剧:

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京城繁华喧闹的街道。

③北邙:

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向二 表达技巧之“构思技巧”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第二步:

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第三步:

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结构特点。

 

Ø分析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八入手”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1)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入手。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诗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

古诗中许多意象都有特定含义,诗人常通过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鉴赏时就要留心诗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4)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入手。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诗词的钥匙。

5)从诗词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6)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

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7)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

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如果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8)从诗词的注解入手。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离亭燕

张 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

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 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

低垂。

结合诗歌简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Ø分析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五个角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情感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意或理趣意,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

4)辨析用典,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

5)涵泳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

因此,体味涵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态度。

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点绛唇①

陆 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

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 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

②遮回:

掩饰。

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

你同意哪种说法?

请说说你的依据。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反刍练习参考答案

1.[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

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拔玉钗、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扑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

“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

“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

“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2.[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梅花的。

梅花腊月发花、多白色,也有红色者,以坚贞耐寒著称,历代文人多咏之。

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

开头二句写其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

“笑杀”二句紧承上文,意为在东君的管领下颜色甚多,但山下百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

“雪里”二句写其凌寒独放。

言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

“骨清”二句是赞美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

“常记”三句写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玉纤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

“漂泊”二句以人拟物,言梅花虽然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

“万里”三句是说,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表现出梅花的坚贞。

“不如”二句借花言人,表达出作者的归隐情思。

细读词的下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虽然是在写梅,却已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寓意很深,耐人寻味。

[答案]冰清玉洁,高雅脱俗。

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

坚贞不屈,傲霜斗雪。

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漂泊天涯,“风烟”“霜月”,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

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

3.[解析]先抓住词句中的意象描述画面,然后概括画面特点,最后点明景物中表露出的情感。

本篇为咏春之作,开篇即描绘暮春美景。

“柳暗花明春事深。

小阑红芍药,已抽簪。

”柳色浓郁深暗,春花明丽清新,春意已深;小花栏里的红芍药,尖尖的花苞宛如美人的头簪。

“雨余风软碎鸣禽。

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新雨后的春风温柔轻软,到处响着各种鸟雀啼啭之音。

太阳迟迟不动,晴空中尚有一点轻阴。

表达了词人对暮春之景的喜爱。

[答案]描写了暮春季节柳荫浓重、百花盛开的景色。

小栏杆围着的红芍药已经含苞,好似一支支玉簪;雨后初晴,风软烟淡,鸟鸣之声细碎;春日迟迟,偶有浮云飘过。

表达了词人对暮春之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4.[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炼字的题目,抓住关键的字,解释其在词作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

[答案]“织”。

“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5.[答案]首句直接紧扣“醉”字来写,这是双重的“醉”,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

第二句进一步写“醉”态,写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沉眠。

第三句写酒醉醒后已是深夜。

第四句“赏”字,既写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之情,也写出了作者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

故本诗的“诗眼”为“醉”字。

6.[解析]注意结合诗句的“水”“天”“碧”“红”等词语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7.[解析]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可以从内容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写“晚次鄂州”的景况。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

同船的商贾白天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夹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

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所以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添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答案]①以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寓情于景也可)写出了行旅之人的旅途见闻之景与羁旅闲愁。

②看那些商贾昼眠,由于心事,自己毫无睡意,连江水的静流都可以感知到;月夜“我”听到停泊的船中船家闲话更觉寂寥,连潮水的微动也能够感觉出。

③诗人将强烈的情感隐藏起来,曲折入微的绘景抒情,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寂寥。

8.[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而是让读者通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含蓄;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三是口语化,以口语填词,明白如话,显示了词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9.[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句清新,感情真挚。

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

三、四句,以“寒”字点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

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

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

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

修辞手法不难回答,重点和难点是效果。

要联系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不能只有结论。

[答案]①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

②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落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10.[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具体的“景”和“情”的内容作答。

[答案]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之情。

11.[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看诗歌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怎样的作用。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五剧”与“北邙”的对比,抓住“车声隐”与“惟见”,再结合注释得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繁华盛世终将逝去”的感慨。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通过四通八达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