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145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docx

贵州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论文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学院:

xxxxxxx

专业:

xxxxxxx

班级:

xxxxxxx

学号:

xxxxxxx

学生姓名:

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x

 

2014年11月7日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本文针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isthecentrallink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itisthecrystallizationofthelatestachievements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andwiththeagriculturalbiologicalagriculturetechnology,becomethebasicmeanstoplaytheroleofincreasingproductionandimprovelaborproductivity,reducetheheavymanuallabornecessaryconditionsandfundamentalway,soastobringproductivityqualitativeleap.Aimingatthepresentsituation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inChinaandexistingproblems,explorethereasons,soastopredictthefuturetrendofdevelopment.

Keyword:

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presentsituation;developmenttrend

 

目录

摘要-2-

1.引言-4-

2.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4-

2.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5-

2.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5-

2.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5-

2.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6-

2.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6-

3.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6-

3.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6-

3.2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6-

3.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7-

4.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分析-7-

4.1劳动力因素-7-

4.1.1导致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阻碍农机化的发展。

-7-

4.1.2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阻碍农机化的实施-7-

4.1.3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阻碍农机化的发展-8-

4.2土地因素-8-

5.中国农机化发展思路-8-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1.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恢复和改良,积极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准备条件。

农业机械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我们的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1]。

农业现代化是要求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这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和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机械化的发展,比如结构不够完善,分配不均匀等等,导致一些偏远地区夏种秋收还是依靠人和牲畜来完成的。

我们必须认清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打好基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2]。

2.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

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

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

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

如:

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3]。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保证食品安全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农业的发展。

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

一些特色和优势农业产业带正在形成,农业结构更加协调。

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4]。

2.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

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千瓦以上,农业机械化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5]。

2.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农业生产主要靠人畜力劳动,机械化水平不到1%。

而2003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60943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40714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7360千公顷。

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18%、2617%和19%[6]。

2.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

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

温室面积达到69亿平方米,田园管理机达到4万台[6]。

2.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机收小麦为标志,中国的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即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6]。

2.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取得了双赢的佳绩。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

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

在中国举办类似于今天的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我们积极支持这类活动在中国开展[7]。

3.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配套比率低;五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高性能机具少[7]。

3.2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制约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

目前在作业环节上机耕、机播、机收水平较低。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在区域发展上,南部高寒阴湿区和偏避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低于北部川台区和交通沿线一带[8]。

3.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下滑,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实力的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规范。

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7]。

4.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因素、土地资源状况等,以下将深入剖析这几个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1]。

4.1劳动力因素

4.1.1导致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阻碍农机化的发展。

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在空间上有较大的分散性,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由于土地面积以至于可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必然造成土地的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因人口增长和农户的增加而越分越细。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没有土地的集中相配合,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而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成本必然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当农民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时,必然会造成农民少种地或不种地,甚至会造成耕地的弃耕,进而影响粮食生产,危及粮食安全,从而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9]。

4.1.2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阻碍农机化的实施。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其前提是城镇及乡镇企业能够提供相当的工作岗位,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者说是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9]。

4.1.3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阻碍农机化的发展。

农民收入包括农业产业收入和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以及国家对农户的政策性支付。

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工农剪刀差现象严重。

再加上现阶段农产品基本上已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伴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进城打工越来越难,所有这一切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户根本无法购置农业生产所必须的机械设备。

但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分散性、季节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所需要的农机品种多、数量大,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

若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生产就会出现萎缩,大量农民就滞留在小块农田上,不能顺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由此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2土地因素

我国农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虽然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并且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因而导致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很多地方保持,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表现为:

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规模狭小也有碍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9]。

5.中国农机化发展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部署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发展了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理念[1]。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10]。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

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2]。

 

附:

致谢

本文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考察论文,在学习过程及写论文过程中,得到xxx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出版社.

[2]封刚,叶永刚.初探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3,03.

[3]刘晓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08:

116—118.

[4]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术,2007,02:

25-28.

[5]刘少辉.浅谈我国农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08.

[6]中国农机学会,中国农机化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基本情况.2000,09.

[7]白仁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J].现代农业装备,2013,06.

[8]中国农业百科全书[M].农业出版社,1992,09.

[9]农机化司,北京农工大编.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04.

[10]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

(1):

9—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