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3995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docx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尚德课件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说明:

•1、考试完全忠于教材,凡课外书籍或课程与教材有冲突者都以教材为准。

•2、本课件不是正规出版物不可避免有纰漏,一切以教材为准。

•3、无论二级还是三级考试都要涉及大量的基础知识。

•4、变态心理学乃考试的重点内容。

•5、课程讲解将尽量忠于教材。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1、正常心理活动:

心理正常群体

异常心理活动:

精神障碍群体

2、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可相互转化

3、经治疗心理异常可部分或完全被矫正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拉底),提出体液说,异常心理如“疯狂”,是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造成的。

包含了现代心理学“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天空被宗教的乌云遮盖,极端神秘主义把心理异常现象看作魔鬼附身,鞭打、火烧、捆绑作为驱鬼手段。

•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有了进一步发展,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完全丧失。

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想对待心理异常问题。

•19世纪和20世纪初飞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如:

生活事件使我们极为兴奋,但我们同时又极力克制自己,于是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便产生冲突,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并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和精神病。

(二)知觉障碍

•1、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多见于错听、错视。

•如一精分症患者,将猫看成老虎。

•2、幻觉(hallucination)(虚幻的知觉)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的分类:

(1)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

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幻听(auditoryhallucination)

•非言语性幻听:

属原始性幻听,如音乐、鸟鸣等,多见脑局灶性病变

•言语性幻听:

评论性、议论性、命令性幻听是诊断分裂症的重要症状学标准

•幻视(visualhallucination):

多见鲜明生动的形象,亦可为支离破碎的人形或令人惊恐的怪物猛兽。

意识清晰状态出现的幻视,常见分裂症;意识障碍时的幻视,多见症状性精神障碍谵妄状态

•幻嗅(olfactoryhallucination):

较少见,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如单一出现症状,需考虑嗅觉器官受损和癫痫

•幻触(tactilehallucination):

体表奇怪的麻木感、刀刺感、电击感、虫爬感,可见于中毒性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

有性器官接触感者,称为性幻觉,尤多见精神分裂症。

•内脏性幻觉(visceralhallucination):

内脏或躯体内部异常的感觉,如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感觉昆虫在器官内爬行等。

更年期发生的抑郁症常有内脏幻觉。

•以上各种幻觉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分裂症

(2)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不同,可分为:

真性和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完全性幻觉(genuinehallucination):

体验出现在客观空间。

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如听到自来水声听到别人骂我(功能性)

•如看到火焰时听到别人在骂我(反射性)

•如我看到两条虫子在肠子里打架(内脏幻觉)

•假性幻觉/不完全性幻觉:

体验出现在主观空间里。

患者的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缺乏知觉的实体性,并且不需要通过外部感官也能感受到,即直接由脑“看到”或“听到”。

病人虽闭起双眼,但脑内仍有清晰的图象。

如为语声,往往说不清声音的来源和方向。

(脑内牙齿等主观空间)

•如我听见大脑里有声音在骂我

•(3)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hallucination):

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关闭收音机,骂声也停止)

•思维鸣响:

特殊形式的幻觉,是思维化声(audiblethoughts)的一种(指病人体验到一种幻听把他的思想大声地讲出来。

幻听与思维内容完全一致。

)能听到自己思维的内容;如果觉得自己的思维内容由别人大声讲出来,则称为读心症(mind-reading)。

均以精神分裂症多见。

•心因性幻觉:

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癔症)

•二、思维障碍(Disordersofthought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softhethinkingform)(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flightofideas)

•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

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患者自诉脑子反应灵敏(“脑子转得快”)。

•这一症状严重时,患者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很多音韵的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

即患者按某些词汇的音韵相同或某句子在意义上相近的联想而转换主题。

患者的谈话内容很容易被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换谈话的主题(随境转移)。

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

•1)关系妄想(delusionofobservation):

•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

例如,患者认为电视里在演他和他们家的事,因而关闭电视机。

认为报纸上的内容是影射他和他们家,因而气愤地把报纸放在一边。

认为马路上陌生人之间的谈话是在议论他,咳嗽吐痰是针对他的,是蔑视他,因而拒绝出家门。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妄想的产生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最为常见。

对分裂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如一位精神分裂症女病人无端断定另一个女病人是她已故丈夫的化身。

她说:

“虽然他的外貌是女的,但是他的灵魂是男的,他的鼻子和我丈夫的一模一样。

•还有一位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一天从外地乘火车回上海,一下火车突然发觉车站上有一种异样的紧张气氛,有些人注视着他,另一些人都对着他报之以微笑。

接着他发生了被迫害妄想。

•2)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如幻觉可引起解释性妄想,情感高涨时由于自我评价过高可继发夸大妄想;抑郁情绪由于自身感觉不良、自卑自责可引起疑病妄想、罪恶妄想;偏执性人格者由于生活挫折易产生偏执性妄想;老年性痴呆者,早期由于记忆、智能减退易于出现贫穷妄想、被窃妄想。

•2.强迫观念(obsessiveidea)——神经症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

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

但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

•强迫观念表现

•强迫性回忆:

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

•强迫性穷思竭虑:

反复思索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强迫性计数:

反复对高层建筑物的层数进行计数

•强迫性怀疑:

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

•强迫性对立观念:

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

•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

强迫观念与强制性思维虽是一字之差,但临床意义完全不同,必须注意鉴别。

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

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超价观念(overvaluedidea,hyperquantivalentidea)——人格障碍、心因性障碍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

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

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如一个宿舍丢了东西,某人在这之前回过宿舍,于是他觉得别人在议论他,对他投以怀疑的目光,逐步发展到认为所有的人都在注意他.议论他的思想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两个分裂)为特征。

通常无自知力,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也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病人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

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心境(mood):

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存在的情绪状态。

它不是关于某件事情的特定体验,具有弥散性和广延性的特点,它似乎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背景,所有心理事件都受这一情绪背景的影响,使之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的色调。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

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全球患病率5-10%,中国没有精确统计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96):

中国90%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正规治疗

•一、躁狂发作(manicepisode)

•其特点为: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心境高涨

•思维奔逸“三高症状”

•活动增多

•思维内容障碍:

夸大、自我评价过高、

•自命不凡。

•躯体症状: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自知力有不同程度受损。

•其发作形式:

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二、抑郁发作障碍

•其特点为:

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心境低落

思维迟缓“三低症状”

意志活动减退

思维内容障碍:

自责、自罪、自杀(三自)。

无用,无助,无望(三无)

躯体症状:

心悸、胸闷、胃肠不适、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睡眠障碍。

•焦虑:

与现实不符的紧张、恐惧;精神病性症状:

罪恶妄想、被害妄想

•躯体症状重或焦虑症状重时可能掩盖抑郁症状

•其发作形式:

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第五单元人格障碍

•1、偏执性人格障碍(paranoidpersonalitydisorder):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为对自己有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

•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

•多疑、易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而产生歪曲体验。

•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问题主观片面,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性生嫉妒。

•在失败的时候,时常迁怒于人而原谅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牺牲品。

•2、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

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dis-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

或称悖德型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自幼品行不良、旷课旷工、反复违规;

•这种人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

•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义务,长期地行为不负责任。

•他们的认识完好,但行为未加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

•他们从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

•不能与他人维持长久的关系,容易责怪他人,或为自己的粗暴行为进行辨解。

这一型人格障碍被Schneider称为“病态人格”(psychopathy)。

•4、冲动性人格障碍(i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

暴发性人格障碍。

以阵发性情感暴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为对事物往往作出暴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于暴发愤怒冲动或与此相反的激情。

•行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倾向。

不能在行动之前事先计划,有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心境,行为暴发时不可遏制。

•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特别在行动受阻或被批评时。

•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这种人经常变换职业和酗酒。

•5、表演性人格障碍:

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特点是情感用事,戏剧性地、过分夸张地自我表演,暗示性增高,行为易受他人影响。

•情感表浅,容易变化,犹如黄梅季节的天气。

•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不为他人着想。

•好炫耀自己,不断渴望受人赞赏,感情易受伤害,追求刺激,富于幻想,说谎欺骗,操纵他人为自己的需要服务。

•6、强迫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特点是刻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墨守陈规,不会随机应变。

•忧柔寡断,由于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怀疑和过分谨慎。

•要求十全十美,但又缺乏自信,导致过度的反复核对,过分注意细节,以致忽视全局

•由于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消遣和人际关系。

•这种人易产生强迫症状和焦虑忧郁反应。

•7、焦虑性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8、依赖性人格障碍:

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

无能和缺乏精力

二、睡眠障碍

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

•嗜睡症指白天睡眠过多。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

•第一、体验标准,指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的世界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第二、操作标准,通过观察、测验等标准。

•第三、发展标准,对个体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郭念锋)

1、心理活动强度:

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认知、性格、经验、环境);

2、心理活动耐受力:

长期经受精神刺激能力

3、周期节律性:

紊乱,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4、意识水平:

注意力、记忆力;

5、暗示性:

6、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对思维、情绪、行为的控制力;

8、自信心:

自我认知能力;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

有无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如何。

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

不健康不是有病,不健康和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

•对于是否有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都不同。

前者是为了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后者是鉴别出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心理健康的人和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但没有精神障碍的人。

•P.327图

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p320

•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之分。

•常形有两个特点:

•①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如:

夫妻感情不和,病人想离婚,十分苦恼。

•②它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变形也有两个特点:

•①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人认为不值得操心,如:

晚饭后吃药与不吃药的苦恼;反复洗手者的问题。

•②它不不带道德色彩。

•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而常形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一般心理问题。

•评定神经症的方法:

p320

(1)病程:

•〈3月(短程)评1分;3月至1年(中程),评2分,

•1年以上(长程)评3分。

(2)精神痛苦的程度,:

•轻度、自己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

•中度者,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

•重度,自己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别人帮助安慰或异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3分。

•(3)社会功能:

•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

•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社交场合尽量避免,评2分,

•重度完全不能学习工作,不得不休假,社交完全回避,评3分。

•如果总分3不是神经症。

总分4-5为可疑病例。

总分≥6分诊断神经症。

(对痛苦及社会功能至少要近3月情况)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从发展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内涵)

•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三、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详情见第六节)

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第一单元概述

严格地说,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

•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按照许又新教授对神经症的分类模式)

•一、用途(为什么分类)

(一)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二)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三)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五)疗效评估

•(六)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七)职业培训

•(八)心理健康状态调查

•(九)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二、效度

•所谓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

(一)症状学效度

•第一,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例子:

某女,有了外遇想离婚。

内心冲突,对不起他,不光彩,拿不定注意。

苦恼,心事重重,精神不振,不足一月,能坚持上班。

不能诊断“神经证”。

那么应诊断什么?

“心理问题”,我们在咨询工作中天天可见,所以它是真实的。

•第二、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

•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爱,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婚姻)失败感,(违德的)羞耻感,(背判的)内疚感等。

(二)预测效度

•对心理不健康状态后果的预期。

•1、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因人而异三种结果:

第一、自然缓解(3月内)

第二、泛化,“杯弓蛇影”,“十年怕井绳”等。

第三、神经症易感者

•2、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第一、非专业性干预:

社会支持系统

•第二、专业性干预:

心理咨询

•(三)结构效度

•即“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构成或影响因素。

•1、人口学因素: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等,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变迁

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自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定义: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从四个维度:

1、刺激的性质;2、反应的持续时间;3、反应的强度;4.反应是否泛化.来区分哪些属于“心理问题”哪些不属于“心理问题”。

•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引起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求助者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越大,反应越强烈,有时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交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定义: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即“可疑神经症”)

•接近神经症或神经症的早期

第六节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一单元概述

•健康心理学至今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

模糊状态,尚未定型。

•早期定义:

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

•目前的工作领域: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

•3、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4、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5、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第二单元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好像已经或将要被人抛弃)。

(二)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对外界的关注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增加)。

•(三)情绪低落。

•(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时间太快或太慢,回忆增多)

•(五)精神偏离日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