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总复习总教案汇总.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总复习总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总复习总教案汇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总复习总教案汇总
第1、2课时: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
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 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 时】1课时
【教 具】投影、视频点播
【教 法】启发、总结、讨论
【教学过程】
1.知识结构(略)
二.知识要点
1.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
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是
。
单位是:
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5、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是:
2、时间和跑程的计算:
,s=vt
三.课堂练习
【例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A.20m/sB.10m/s
C.8m/sD.都不对
【分析】平均速度应是运动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即
【解答】C
【例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例3】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2秒,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200千米/时,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分析】本题暗含的等量关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是“往返时间”,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答】根据题意,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始终不变
即s激光=s飞机而s=vt
则有v激光·t激光=v飞机·t飞机
所以t飞机=v激光·t激光/v飞机
=(3×105千米/秒×1.28秒)/1千米/秒
=3.84×105秒=102.7小时
答:
这架飞机需要102.7小时才能到达。
【例4】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1100米长的铁桥,用时1分20秒。
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分析】本题属于一类“车辆过桥、钻洞问题”,特点是:
题目给出车辆长度,“路程”不能直接代人“桥(洞)的长度”[若是这样代人,车辆行完计算出的路程后,并未完全通过桥(洞),此时整个车辆还在桥上(洞里)!
],而是路程=桥(洞)长+车长。
【解答】v=54千米/时=15米/秒,t=1分20秒=80秒,l桥=1100米,求:
l车
根据题意s=l桥+l车
则l车=vt-l=15米/秒×80秒-1100米=100米
答:
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米。
【例】关于追及问题,等量关系是s1=s2
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是s=s1+s2,t1=t2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熟记并理解基本概念2.总复习P
第3、4课时
《声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
一、考试热点
声现象的考查一般要求较低,同学们应在基础知识与技能复习的基础上,适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联系与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医生用的听诊器、B超的原理等;
(2)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3)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与控制.
中考热点是: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声音的三种特性,噪声的来源及控制,声的利用等.涉及到的题型包括:
填空、选择、简答、实验探究与计算.在中考试卷中,本讲所占的分值一般为2~3分,也有少数试卷达到4~5分.在今后中考中涉及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的问题及探究实验将会逐渐增多.
二、考点精讲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而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②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③声音在传播途径中当遇到较大障碍物时,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测深.
2.乐音的特征
(1)音调:
音调就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响度:
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
(3)音色:
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例如:
让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曲谱(相同音调、相同响度),一听就可分辨出乐音是由哪个乐器演奏的.这是根据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而分辨出来的。
3.噪声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地说,振动频率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波人类是可以听到的,称为声波.20Hz以下和20000Hz以上分别属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范围,人耳是不能听到的.在声波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加音调由低变高,但是在不同频段,人耳的感受力并不一致.一般情况下,音频在1000Hz以下,随着频率的降低,听觉会逐渐迟钝.因此,人耳对低频噪声较容易忍受,而对高频噪声则感觉较敏锐,耐受力差.若长期生活在偏高频率的巨响环境中,会引起耳朵部分受损或严重失聪.
三、例题精讲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
例一、(08江苏无锡)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例二、(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它是通过传入我们耳中的。
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不同。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
例一、(2008·黄冈)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例二、(08甘肃天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有关专家指出:
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
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D)
(A)大声呼救(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例三、(08资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下雨时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例四、(08四川攀枝花)噪声对人的危害非常大,怎样减弱噪声,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列哪种方法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具B.戴上防噪声耳塞
C.道路两旁植树造林D.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考点三乐音的特征
例一、(08湖北十堰)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
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C)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例二、(08厦门)如图l是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
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C)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考点四噪声
例题一、(08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某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的噪声等级为80dB。
如果人处在此噪声等级的环境中(A)
A.对人的听力会产生严重危害 B.对人的学习会产生影响
C.对人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 D.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不会产生影响
例题二、(08山东临沂)下面列出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可以防止噪声污染的是(B)
A.城市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B.在嘈杂环境中居住的居民,安装双层玻璃
C.超车时,超车司机鸣喇叭D.张聪同学在晚上听音乐时,将音量开得很大
考点五超声波与次声波
例题一、(08湖北恩施)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
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
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
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
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
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
例题二、(08四川内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
地震时产生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考点五、综合型
例一、(08河南)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振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例二、(08湖北襄樊)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四、课内练习
一、选择题
1)、(08江苏常州)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
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蝙蝠
1000Hz~120000Hz
海豚
150Hz~150000Hz
猫
60Hz~65000Hz
大象
1Hz~20000Hz
2)、(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3)、(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08江苏泰州)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A.蝙蝠B.海豚C.猫D.大象
5)、(08江苏盐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6)、(08年大连市)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7)、(08宜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某人的声音的
A. 响度 B.音色 C.响度D.振幅
8)、(08湖北武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9)、08山东枣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
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
C、频率低,人耳能听到D、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二、填空题
1)、(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2)、(08湖南衡阳)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这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3)、(08哈尔滨)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_______,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第5、6、7课时
《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
一、考试热点
本讲内容在各地中考中均有出现,而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及应用是光学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多以填空,选择,作图为主,要掌握这类题的方法和作图的规范化,在今后的中考中反射和折射同时出现的综合性试题及用上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中考的热点,同时由于新课程的实施,色光、不可见光、眼睛的构造及矫正等都可能成为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内容。
研究2008年各地中考光学题、预计2009年中考会以课标为依据,考查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光的反射与折射(科学探究、解释现象、作图)、平面镜(作图、特点、及应用、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规律及应用)、望远镜、显微镜等内容上,在复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1)光学仪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平面镜与凸透镜成像的探究;(3)光污染问题;(4)与光相关的作图等问题
二、考点精讲
1.介质、光源、像
(1)介质:
传播光的物质叫做介质.
(2)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像:
发光点发出的光,经过光学器件后的会聚点叫发光点的像.像分实像和虚像:
实像①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反射(或折射)后的会聚点;②能呈现在光屏上
虚像①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反射(或折射)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②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2.光的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如果是两种不同介质或同种介质但密度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如光的反射和折射.
(2)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现象:
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l08m/s,在其他介质中光速要小.
3.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定律可以表述为:
“三线共一面,法线居中,角相等.”
(1)光的反射规律指出了发生光的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前弄清一点、二角、三线的涵义.
一点:
指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
二角:
指入射角和反射角,入射角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线:
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是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这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没有具体的含义,但在确定人射角、反射角时法线却是关键,因为反射角和入射角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一束平行光射到镜子、平静的水面等,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如果平行光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那么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平面镜成像
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对称、虚像.
4.光的折射现象
(1)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为: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
海市蜃楼,鱼缸中的水变浅了等.
(3)利用光的折射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三棱镜和透镜.
(4)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异同
5.光的色散
(1)色散现象
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通过棱镜的折射,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单色光.
(2)物体的颜色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物体呈现黑色,说明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物体呈现白色,表明它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3)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①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②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颜料的三原色.
6.透镜
(1)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凹透镜与凸透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区别是:
结构上,前者是中间薄边缘厚,后者是中间厚边缘薄;前者对平行人射光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焦点(虚焦点),后者对平行入射光折射后会聚,并会聚于焦点(实焦点);前者永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后者能成实像(物距大于焦距时)也能成虚像(物距小于焦距,所成虚像是正立、放大的).
(3)焦点、光轴、焦距
光轴:
通过光心的直线叫透镜的副光轴.其中有一一条特殊的既过光心又过透镜两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F,F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F,F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焦距:
透镜的焦点与光心的距离叫做透镜的焦距,记作f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所成的像,有实像也有虚像;有放大的像也有缩小的像;有正立的像也有倒立的像.像的实、虚、大、小、正、倒皆决定于物的位置.设物与凸透镜距离为u,像与凸透镜距离为v,凸透镜焦距为f。
7.眼睛与视力矫正
(1)人眼的构造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也就是改变凸透镜的焦距,从而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2)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比正常眼睛凸得更厉害所致,所以应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来调节。
(3)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稍平坦一些,所以应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来调节。
8.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
放大镜下呈现的是物体放大的虚像,物体应放在放大镜焦点以内才合适.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小.
(2)显微镜
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目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也就是经过了两次放大作用.
(3)望远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照相机
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道理.要使所成的像变大,应使物体靠近镜头,同时拉大暗箱距离.
(5)投影仪
投影片通过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平面镜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9.光污染
三、例题精讲
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例一、(08年大连市)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
A阳光下,树在地面上形成影子B.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
C.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D.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例二、(08湖南衡阳)右图是为2008北京奥运会而建造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透明薄膜“外衣”上点缀了无数白色的亮点,它们被称为“镀点”。
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值盛夏,“镀点”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将光线挡在场馆外。
“镀点”对外界阳光的主要作用是()
A.反射太阳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反射太阳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折射太阳光,遵循光的折射定律D.折射太阳光,不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例三、(08浙江金华)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湖岸边的树在平静的水面形成倒影B、阳光下,茂密树林的地面有许多小圆形光斑
C、夜晚,路灯下看到自己的影子D、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
例四、(08甘肃嘉峪关)“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夏天乘凉的“树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岸边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皮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C.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D.摄影时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二、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规律
例一、(08湖北罗田一中水)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例二、(08辽宁沈阳市)(3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13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13中标出反射角的度